国语→ ★★
大陆漂移动力学公式与原理,大陆漂移既是地球自转变化的原因也是自转变化的结果 长江中游地区除荆蛮族群外应该还有一大族系,并参与了河南早夏的形成
大洋岩石圈地幔,软流圈,板块俯冲带,贝尼奥夫带,幔汁流体挥发份,幔源油气新型关系广东土著溯源:西樵山文化人群的主体很可能是F5下游的CTS1642(Y7080)
俯冲带幔源流体挥发份在油气生成过程中的作用 新石器早期,曾存在一个yO3陶罐农耕人群北进,北方yN细石器采猎族群退缩的过程
地幔过渡带与浅层循环对流问题 从中原出现的良渚玉文化等因素分析F492支系的年代与源头
地幔对流驮载大陆漂移机制百年挂科还有没有得救?从古DNA说西辽河地区的古族群更替
日本地震无法预测,在一定程度上与和达清夫错误判断震源带性质有关关于汉藏同源,父系同源比例只有13-15%,汉藏同源主要体现在母系
珠江三角洲新生代辑要 高山族祖先yF706和mtE1在1.4-1.3万年前末次主冰期低海平面时迁徙台湾
从美国地质调查局做的火星地质图判断,火星北半球大平原曾为海洋 大汶口-二里头-偃师商城遗址高频D5具延续性,反映夹在中间的早夏应在河南
用人脑"AI"出来的宇宙模型,可能是最具自洽性的宇宙模型关于D2食人族及日本人演化
从史瓦西视界,黑洞,奇点大爆炸到宇宙循环厦门大学23年测得成都高山古城遗址父系是D1,CTS1642与本人在18-19年的判断
城建岩土《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规定》(住建部令2018年第37号文)海南黎族祖先在四千年前开始迁徙海南岛
岩土工程:几种基坑支护结构类型采用多种方法拼合到盘古的年代是距今两万五千年前左右
历史钩沉,唐大中五年(851)状元是莫宣卿还是李郜?姓氏与父系DNA相应只是个传说,你的父系DNA更可能与地域有关
说说万年中华文明的可信性从云南马鹿洞人测得是mtM9*说开
金钉子-11.7kaB.P,北方陶器的起源  
长江中游地区除荆蛮族群外
应该还有一大族系,并参与了河南早夏的形成

    一、长江中游地区除荆蛮族群外应该还有一大族系

    荆蛮族群是指起源于大溪文化的苗瑶族祖先,从大溪文化古 DNA苗瑶族父系单倍群看,荆蛮族群混有特征单倍群 M7,长江以南的瑶族祖先混有较高比例的 O2系统,苗瑶族有一定比例的 002611(含F11或F325),之前我们把新石器时代生活于长江中游地区的所有人群都归入荆蛮族群。由于屈家岭文化及石家河文化已经扩展至豫南地区,石家河文化很可能是夏文化的重要源头,当中必定涉及大规模的人群北迁,可从北方人群 M7少见反推,石家河人群应该是一种欠缺 M7的人群,再从 F11诞生的年代及其在长江中游地区人群中频率较高推测,石家河人群的主体是 F11。追踪石家河文化,石家河文化从屈家岭文化发展而来,但屈家岭文化与大溪文化差异明显。从分布上,大溪文化位置偏西,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上游山地至丘陵地带,中心区在鄂西及峡江地区,而屈家岭文化位置偏东,西越宜昌但未进入四川境内,北达河南西南部,东未超出湖北境内,南达洞庭湖一带,其发展于汉水中游丘陵与江汉平原接壤地带,当中有相当一部分与大溪文化分布重合;从陶器上,大溪文化以红陶为主,而屈家岭文化则以黑陶、灰陶为主,器型上大溪文化自始至终都是釜、罐类,而屈家岭文化一开始就是鼎文化;葬式上,大溪文化流行屈肢葬,而屈家岭文化多为单人仰身直肢葬,且有拔掉上侧门齿的现象;从承袭关系上,大溪文化的源头可追溯至城背溪文化,属彭头山文化系统,而屈家岭文化则源自边畈文化-油子岭文化,与彭头山-皂市下层-汤家岗文化系统有较大差异。可以判断,边畈-油子岭-屈家岭-石家河文化系统与彭头山文化系统分属两大支系,只不过是到了后期,大溪文化完全被屈家岭-石家河文化所同化替代。这两大支系的分岔年代不晚于彭头山文化的年代即距今 9千年前。主要参考邓辉等. 2009年9月. 地理学报. 8500aBP以来长江中游平原地区古文化遗址分布的演变.
   
石家河文化与良渚文化具有相同的进程,始于 5千多年前,结束于约 4.3千年前,结束可能与小暖期的到来有关,是小暖期洪水泛滥摧毁了石家河文化,海平面轻度的上升顶托淹没了良渚文化。同时,石家河 F11北进与良渚 F492北进大致同期,气候变暖,他们更喜欢向北方迁徙,既然北方人群有较高比例的 F492,更有理由相信,北方的 F11应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长江中游地区。河南河北人群 F492比例约为 3~4%,估计中原源自华中石家河人群的 F11的比例不会低。根据河南山东一带的古DNA揭示(见后),母系在当地有较好的延续性,受南方人群北迁影响相对较小,但不排除南方父系有较大影响,后石家河人群(F11)及后良渚人群(F492)迁入河南,强势迁徙可以男人为主导。
    根据北方 F11高频区出现在中原东部,有人判断其源自东夷,认为东夷是 F11的源头,但作这样的判断很危险,首先是颠倒了华夏兼并东夷(即黄帝打败蚩尤,炎黄集团兼并两昊集团)的传说,由于 F11高频,必然会引伸出东夷兼并华夏的相反判断;其次无视了华夏族群东迁、颛顼集团及帝喾集团在河南建都一共七百年这种传说中的可能性;再者,闽语人群等南方人群的单位群如 F2188、CTS5063等在北方欠缺这种现象在暗示,在华夏兼并东夷的过程中,东夷人大部分可能已向四周逃散了,还有“濊夏商时居山东,周灭商时迁东北”,就算太昊集团的主体是 F11,但指望太昊集团的 F11都还留在北方东部是危险的。因此,判定中原东部的 F11为东夷后裔还不如判定为颛顼-帝喾集团的后裔更靠谱。鉴于韩国及日本人有东夷起源的 F11,判断 F11有三个分化中心,分化出华中楚人、东夷太昊及华夏黄帝三个族系,当今汉族中的 F11应以黄帝族裔占优势。大约在三四千年前,这三个族系中的各个分支 F270、F930、F4062、F539、F971、CTS12877、F632、F11*在中原东部会集、穿插交流,会造成追寻 F11下游各个分支的初始扩散地相当困难,靠目前所见数据难以实现。至今北方尚未发掘到年代早于四千年前的 F11古DNA,F11的重心或者会向石家河人群倾斜。(mrbosh.2016.9.5)

    二、早期 yO3陶罐农耕人群与北方 yN细石器采猎族群的碰撞、融合与更替  根据前期综合分析,在盛冰期结束 1.4万年前,yN族系从云南沿藏彝走廊迁往关中地区,然后从西往东、往北遍布秦岭-大别山以北的北方,形成细石器采猎文化。进入冰后期全新世早期,yO3人群沿湘西-鄂西-豫西山前地带迁往北方,在北方形成早期陶罐农耕文化。山东博山父系是 N1,母系是源出 yO系(非yN系)的 B4,揭示了两大族群的碰撞与融合。yO3人群与 yN人群之间存在着一个陶罐农耕人群北进扩张、细石器采猎族群退缩的过程,yN人群向北退缩至燕北及内蒙中南,向东退入山东半岛,导致新石器早中期这些地区 yN检出率高。如北方古族群迁徙演变图(mrbosh.2020.5.16)

    三、早夏在河南 mtDNA方面的证据  安阳殷墟是晚商、偃师商城是早商已是铁定,只是对商族的来源有分岐;二里头是晚夏已被大多数学者所认可,只是对早夏及夏的源头有争议,有说陶寺晚期是早夏、有说夏源自良渚后人父系是 O1、有说夏来自石家河文化、有说夏来自晋南一带,也有说夏就在河南本地,并指王湾三期、登封王城岗、新密新砦就是早夏遗存。从已有的河南山东一带的古DNA来看,山东广饶大汶口文化遗址(4800~4500 aB.P)、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1750~1500 BC)、偃师商城遗址(1600~1400 BC)的古 mtDNA表现有相当好的延续性,而其与长江中游地区及江浙一带人群则有较大差异。广饶大汶口文化傅家遗址 4例父系单倍群,2例 N、1例 O、1例 K*,母系 10个样本都是 D5(据Yu Dong等);二里头 28例古 mtDNA,D5比例最高,达 32.1%,其次为 D4及 B4a,各占 17.9%(据刘皓芳、baiyueren);偃师商城遗址 17例也是 D5比例最高达 29.4%,次为 D(xD5,即D4)占 17.7%,再者是 G2a占 11.8%(据桓晨)。可见,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商时期,河南山东一带人群线粒体一直是以 D5占优势,D5的源头很可能是东夷两昊集团。夏代晚期的二里头文化人群,D5比例仍然相当高,显示当地母系单倍群具有延续性,其次是 D4及 B4a也有较高比例,D4及 A、M8a、M*等可能来自早期华夏人群的东迁,而 B4a及 N9a、F1a、M7b、M7c等不排除来自华中地区或江浙一带;到了偃师早商时期,D5、D4依然是主导,北方偏北成分 G2a、A、Z、M8a、M*等比例增高,而南方成分 B4a、F等显著减少;到了殷商时期,母系单倍群的来源更北,偏于狄系类型,推测来自于晋北冀北地区。即:夏族群主体源自河南本部,有南方人群混入,强势北迁可以以男人为主导;早商是在夏族群的基础上形成,偏北成分增多;晚商平民主要来自河北方向。(mrbosh.2016.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