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语→ ★★ |
一、推测西樵山文化人群的主体是CTS1642(Y7080) CTS1642在 YFull YTree上的年代为formed 7600 (8900~6400)ybp, TMRCA 6300(7400~5300)ybp,按最大值诞生于8900年前,非常早,主要分布于岭南、西南、中南半岛以及西藏,中原北方罕见。两广汉族当中的M117(F5)约有一半是CTS1642,略估两广CTS1642总人数约有四百万;CTS1642与CTS7634、CTS5063并存于西双版纳傣族等侗台人群当中;中南半岛缅甸、泰国、越南以及印度东北、西藏的M117(F5)大部分是CTS1642。CTS1642的年代、分布范围与华南有肩石器相应,而有肩石器的源头是珠三角的西樵山文化,推测CTS1642是西樵山文化人群(南越,或称水越)的后代。深圳咸头岭遗址(7~6kaB.P)出土有与湘西高庙遗址(7800~6800aB.P)相类同的白陶及彩陶制品,亦有相似的陶纹,判断咸头岭人群来自湘地,来自CTS1642的祖型F5的初始扩张地,咸头岭遗址出土有肩形石锛,而有肩石器是西樵山文化(6000~4000aB.P)的典型器形,他们应属同一族系,推测CTS1642从湘地迁深圳咸头岭后再内迁南海的西樵山,新石器时代晚期西樵山文化人群伴随着有肩石器的传播扩散到西南、中南半岛等地,之间年代、路径、范围巧合相应。CTS1642往西南方向迁徙大致分两期,早期伴随着双肩石器的传播的迁徙,晚期战国时在扬越荆楚人的南迁挤压下,夹杂着来自潮汕地区的CTS7634、CTS5063、F2188一起迁往西南、中南半岛及海南岛。另方面,骆越主体是O2系统、 ![]() 二、可以锁定SK1730(Y7080)与西樵山文化的关系了 之前只是从零散的样本中看到广府人的M117有相当一部分是Y7080,而北方人群CTS1642(Y7080)少见、罕见。近日从23魔方社区网友的统计中得知广东广府人、广西汉族及广东客家人的SK1730比例分别为7.0%、8.7%、3.0%,再者福建人有1.5%,而其他24省汉族SK1730比例都在0.7%以下(平均0.21%)。广东广府人、广西汉族及广东客家人的男性分别为大约3300万、1450万、1650万,按比例可算得SK1730的人数分别为231万、126万、50万,再加上壮族约53万、潮汕人约5万,岭南两广SK1730总人数约为465万。通过网搜得到西南方向M117+F5是下游CTS1642高频区的男性大致为:云南少数民族800万、藏族300万、缅甸2650万、印度东北2500万、柬埔寨北部400万、泰国北部1500万、越南北部2000万,总人数约1亿;西南方向CTS1642高频区,平均比例达到25%以上,据奋斗网友估计,除傣族有17%、孟高棉有3~4%是Y7080+外,其余多为Y7080-;如果西南方向Y7080+比例平均按3%算,总人数约300万。两广之外的中国汉人约为12亿,Y7080按0.21%算,加上福建偏高一点,总人数为150万。所有Y7080总人数约为915万。可见,岭南Y7080人数465万,所占比重相当大。结合考古文化,判断Y7080的源头在岭南,西樵山一带是其发祥地。五六千年内O系形成的庞大支系有:O1a-F492约3500万、O2a-F5下游F155约1771万、O2a-F11下游F337约1239万、O2a-F5下游F2137约1162万、O2a-F5下游Y7080约915万,另外,O1b-F1759下游应有上千万的庞大分支。诞生于五六千年内在广东有较高比例的单倍群有:P203下游F492约占6~7%、F5下游SK1730(含Y7080)在广府人中占7.0%(广东平均4.8%)、F5下游CTS5063(即CTS5492)占4.4%、P201+M159占3.7%、F5下游F2188(即F317)占2.8%(据23魔方)。可见,Y7080是广东的“暴发户”,同时也可以看出,西樵山人群后人(Y7080)、良渚人群后人(F492)与浮滨人群后人(CTS5063、F2188)的比例在广东基本持平。(mrbosh.2018年5月2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