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亚洲东南有段石锛和有肩石器的分布与流传,傅宪国《论有段石锛和有肩石器》(考古学报1988年01期)一文的结语有:“有段石锛和有肩石器尽管只是我国南方地区原始文化中的两种因素,可其延续时间之长、流传范围之广,却为其它文化因素所罕见。它不但构成我国南方地区原始文化的两个主要特征,而且也是研究西太平洋地区原始文化的交流和影响的两种指示物。有段石锛和有肩石器尽管在一定的范围内交汇、融合,可都有各自明显的起源中心和分布区域。有段石锛在长江下游地区发源后,主要循东路南下,进入南太平洋岛屿。有肩石器在珠江三角洲发源后则主要循西路南下,进入中南半岛、马来半岛及南亚诸国。似乎说明中国南方地区的原始文化对东南亚、太平洋诸岛屿的影响也有其区域性。”
关于西樵山双肩石器的传播,曾骐在《西樵山的开发和西樵山文化的外向型特征》一文中认为,珠三角西樵山文化可分四期:一期为细石器工业,尚无陶片出现,分布范围小,仅见于南海西樵山附近,与细石器堆积同层的贝壳C14年龄为6275±120年;二期在5.5~5千年前,发展成临时的、季节性的霏细岩双肩石器制造场所,有陶器出现,双肩石器供应波及附近的三水盆地;三期在5~4千年前,出现了固定的、专业化的霏细岩双肩石器制造场,产品遍及珠三角并有外运,封开杏花河遗址(4ka)有霏细岩双肩石器出土,粤北石峡文化晚期(4.5ka)亦见双肩石器,新石器中、晚期该技术沿水系向广西、云南、贵州、中南半岛及海南岛传播,双肩石器也见于4千多年前的台北圆山文化等,大约3~2千年前传及马来西亚;四期在4~3千年前,双肩石器需求量激增,出现了稳定持久的采石、制石生产,西樵山文化的规模更大,周围出现了近四十个原始聚落;3千年前西樵山文化被青铜文化所替代。
再有王海平在《我国西南地区有肩石器的研究》一文中认为:“云南东部和贵州西部的云贵高原地区,有肩石器集中分布于南、北盘江流域一带,其形式包括有肩石锛、有肩石斧和有肩石锄;横断山脉地区的云南西部和四川西部,有肩石器沿大渡河、澜沧江、怒江流域的两翼呈纵向分布,其型式以有肩石铲为主;川东长江沿岸,则只见少量的Ⅱ式有肩石锄。”“云贵地区的有肩石器,有许多特征与广东西部、南部和广西南部地区所出者相同或相似,表明它们起源于两广地区。如西樵山文化中期(距今五千年至六千年前)有一种菲细岩琢制而成的长身短柄有肩石锄,其形制与云贵地区的Ⅰ式有肩石锄完全相同。西樵山遗址的有肩石器不仅型式繁多,而且演变轨迹清晰,是我国南方有肩石器的起源地。西樵山文化的有肩石器是在大约四千年前由广东中部沿西江而上传入云贵地区的。”
综合之前相关内容判断:有段石锛的分布与大陆的O1-F492人群及台湾、南岛的B388人群有关,源头是浙江一带的河姆渡-良渚文化;而有肩石器的分布与O3-CTS1642(Y7080)人群有关,源头是西樵山文化(双肩石器)。西樵山文化人群的主体可能是CTS1642。(2017.1.16)
从高明客运站东北方向望西樵山。西樵山是AAAAA景区,峰峦海拔一般200~300m。主峰大科峰海拔344.4m,是个火山锥,也是主火山口。
西樵山西北侧。西樵山边缘与冲积平原之间坡度较陡,而山区内部高差相对小些,坡度较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