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万年中华文明的可信性。赵永恒
>>> 根据古籍所描述天象,运用“瑞士星历表”软件,得到:黄帝出生日很可能是公元前4428年2月8日(癸酉年二月初二戊子日);颛顼元年在公元前2820年;尧元年四个可能年代是BC2230、BC2173、BC2127、BC2116;舜元年三个可能年代是BC2093、BC2077、BC2061;禹元年建议在BC2049附近;汤元年是BC1605;周文王元年是BC1058。浙江桥头遗址发现神秘八卦,9000年前和现在一样,为伏羲1.1万年前诞生于湘南添加依据,相关
>>> >>>。要赵永恒的运算成立,干支纪年法至少在6500年前已成熟且至今不能有任何的错误与中断,史前要有难以想象的先进的纪年手段及高的文明程度(中华万年文明)。判断伏羲始祖并非在6500年前生活于甘肃天水,而是1.1万年前诞生于湘南。伏羲发明刻符、八卦、纪年法、网罟及稻作农业。苗历、彝历与伏羲历法有渊源,有上万年历史。湘南玉蟾岩遗址(12~10kaB.P)就发现有有编织印痕的陶片(说明掌握了网罟技术),且发现有大量鸟禽类骨胳化石。一、全新世早期南方古人大致分两期向北方迁徙:早期在大约1万年前,由于气候尚冷,他们在河北、河南等地发展成旱作农业,形成裴李岗早期文化、磁山文化、兴隆洼文化及大地湾文化等,半坡陶符与红河县古彝文相近,显示分徙年代更古老;推测早期北徙人群父系单倍群以O3a3c*-M134及O3a3c1-M117占优势。晚期北徙在全新世暖期,形成贾湖遗址、匾匾洞遗址、后李遗址等,由于气候适宜,他们发展有稻作农业,与彭头山文化有联系,包含一些与凌家滩、大汶口文化相近的因素,或属类荆蛮系统,贾湖刻符与路南古彝文接近,分徙年代稍晚;推测晚期北徙人群父系单倍群的主体是O3a4-JST002611,长江中下游地区O3a4-JST002611相对高频可能与此有关。二、伏羲族群向北迁徙时带着刻符与历法。贾湖遗址(9~7.8kaB.P)20个龟甲刻符有19个与古彝文基本相同(据刘志一);半坡陶符(6.8~5.6kaB.P)的32个样本,云南红河县彝族老毕摩李八一昆读出了其中的23个,且能释译字义;中国社会科学院冯时用古彝文破译了山东丁公村的陶符,见文>>>。这些说明新石器时代北方曾存在过一种有共同源头、可互通的刻符,并在彝族中被保存了下来。古彝文及彝族历法有上万年历史。推测:古彝文及彝族历法源自长江中游的原始荆蛮或古彝族群;甲骨文形成前古人使用的是刻符古彝文类;随着四千多年前开始的南方人北进(>>>),甲骨文的形成则吸收了来自东越(如良渚F492)的东巴文以及来自华中石家河人群(F11?)的刻符古彝文。(mrbosh.2011.6.25,2024.8.2组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