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语→ ★★ |
长江中游地区除荆蛮族群外 应该还有一大族系,并参与了河南早夏的形成 一、长江中游地区除荆蛮族群外应该还有一大族系 荆蛮族群是指起源于大溪文化的苗瑶族祖先,从大溪文化古 DNA及苗瑶族父系单倍群看,荆蛮族群混有特征单倍群 M7,长江以南的瑶族祖先混有较高比例的 O2系统,苗瑶族有一定比例的 002611(含F11或F325),之前我们把新石器时代生活于长江中游地区的所有人群都归入荆蛮族群。由于屈家岭文化及石家河文化已经扩展至豫南地区,石家河文化很可能是夏文化的重要源头,当中必定涉及大规模的人群北迁,可从北方人群 M7少见反推,石家河人群应该是一种欠缺 M7的人群,再从 F11诞生的年代及其在长江中游地区人群中频率较高推测,石家河人群的主体是 F11。追踪石家河文化,石家河文化从屈家岭文化发展而来,但屈家岭文化与大溪文化差异明显。从分布上,大溪文化位置偏西,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上游山地至丘陵地带,中心区在鄂西及峡江地区,而屈家岭文化位置偏东,西越宜昌但未进入四川境内,北达河南西南部,东未超出湖北境内,南达洞庭湖一带,其发展于汉水中游丘陵与江汉平原接壤地带,当中有相当一部分与大溪文化分布重合;从陶器上,大溪文化以红陶为主,而屈家岭文化则以黑陶、灰陶为主,器型上大溪文化自始至终都是釜、罐类,而屈家岭文化一开始就是鼎文化;葬式上,大溪文化流行屈肢葬,而屈家岭文化多为单人仰身直肢葬,且有拔掉上侧门齿的现象;从承袭关系上,大溪文化的源头可追溯至城背溪文化,属彭头山文化系统,而屈家岭文化则源自边畈文化-油子岭文化,与彭头山-皂市下层-汤家岗文化系统有较大差异。可以判断,边畈-油子岭-屈家岭-石家河文化系统与彭头山文化系统分属两大支系,只不过是到了后期,大溪文化完全被屈家岭-石家河文化所同化替代。这两大支系的分岔年代不晚于彭头山文化的年代即距今 9千年前。主要参考邓辉等. 2009年9月. 地理学报. 8500aBP以来长江中游平原地区古文化遗址分布的演变. 二、早期 yO3陶罐农耕人群与北方 yN细石器采猎族群的碰撞、融合与更替 根据前期综合分析,在盛冰期结束 1.4万年前,yN族系从云南沿藏彝走廊迁往关中地区,然后从西往东、往北遍布秦岭-大别山以北的北方,形成细石器采猎文化。进入冰后期全新世早期,yO3人群沿湘西-鄂西-豫西山前地带迁往北方,在北方形成早期陶罐农耕文化。山东博山父系是 N1,母系是源出 yO系(非yN系)的 B4,揭示了两大族群的碰撞与融合。yO3人群与 yN人群之间存在着一个陶罐农耕人群北进扩张、细石器采猎族群退缩的过程,yN人群向北退缩至燕北及内蒙中南,向东退入山东半岛,导致新石器早中期这些地区 yN检出率高。如北方古族群迁徙演变图(mrbosh.2020.5.16) 三、早夏在河南古 mtDNA方面的证据 安阳殷墟是晚商、偃师商城是早商已是铁定,只是对商族的来源有分岐;二里头是晚夏已被大多数学者所认可,只是对早夏及夏的源头有争议,有说陶寺晚期是早夏、有说夏源自良渚后人父系是O1、有说夏来自石家河文化、有说夏来自晋南一带,也有说夏就在河南本地,并指王湾三期、登封王城岗、新密新砦就是早夏遗存。从已有的河南山东一带的古DNA来看,山东广饶大汶口文化遗址(4800~4500 aB.P)、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1750~1500 BC)、偃师商城遗址(1600~1400 BC)的古 mtDNA表现有相当好的延续性,而其与长江中游地区及江浙一带人群则有较大差异。广饶大汶口文化傅家遗址 4例父系单倍群,2例 N、1例 O、1例 K*,母系 10个样本都是 D5(据Yu Dong等);二里头 28例古 mtDNA,D5比例最高,达 32.1%,其次为 D4及 B4a,各占 17.9%(据刘皓芳、baiyueren);偃师商城遗址 17例也是 D5比例最高达 29.4%,次为 D(xD5,即D4)占 17.7%,再者是 G2a占 11.8%(据桓晨)。可见,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商时期,河南山东一带人群线粒体一直是以 D5占优势,D5的源头很可能是东夷两昊集团。夏代晚期的二里头文化人群,D5比例仍然相当高,显示当地母系单倍群具有延续性,其次是 D4及 B4a也有较高比例,D4及 A、M8a、M*等可能来自早期华夏人群的东迁,而 B4a及 N9a、F1a、M7b、M7c等不排除来自华中地区或江浙一带;到了偃师早商时期,D5、D4依然是主导,北方偏北成分 G2a、A、Z、M8a、M*等比例增高,而南方成分 B4a、F等显著减少;到了殷商时期,母系单倍群的来源更北,偏于狄系类型,推测来自于晋北冀北地区。即:夏族群主体源自河南本部,有南方人群混入,强势北迁可以以男人为主导;早商是在夏族群的基础上形成,偏北成分增多;晚商平民主要来自河北方向。(mrbosh.2016.10.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