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古族群演变及古代语言关系大猜想

地学演绎 莫如波 2017.12.15

 

  古越人有没可能是这样:①.南越也即西樵山人群的祖先来自湘西,沿途被古南岛语同化,他们讲的有可能是一种带有古彝语底层的古南岛语,广西骆语讲的是南亚语,大约四千年前,良渚人群散伙,如F492等华东人群进入粤北、粤西北地区,语言上出现了侗台化,广东土著及广西骆越学会了讲侗台语;②.闽粤沿海有一个东越及南越都到不了的空档,周灭商时潮汕人祖先(东夷人)迁往那里并形成浮滨文化;③.战国中晚期,湘地扬越及楚人进入岭南,广东融入了一些古楚语,而原来的侗台语人群有一部分即向中南半岛、中国西南及海南岛迁徙,因此就出现了中南半岛的泰老民族、西南侗台少数民族及海南临高人等;④.秦汉时期北方汉人南迁,广东粤语化,粤语形成于两汉时期的广信期。

  一、五千年前,南越可能是讲一种带有古彝语底层的古南岛语,骆越可能讲南亚语,东越讲侗台语。彝语与缅语属同个语族,即为彝缅语,又与藏语有关系,即为藏缅语。彝语应与CTS1642的另些支系有关。在四川凉山彝族311例单倍群大杂烩中,CTS1642比例较高有31例(占10%),但其大部分是B456支,未出现F14523下的Y7080,因此不能得出Y7080是从湘地沿长江直接迁往西南,Y7080可能起源于西樵山文化人群。

  二、四千年前左右,良渚文化人群散伙向周边扩散,一支从粤北进入广东,迁徙人群携带有玉琮或石琮,见于粤北曲江石峡文化及封开杏花广信河遗址群。与此同时,西樵山人群向周边向西南扩散,随伴有双肩石器的传播。 

  三、三千多年前,东越后良渚文化人群进入岭南,岭南在语言上发生了侗台化,血缘上混入良渚人群后代F492等,两广汉族F492占7%。西樵山人群CTS1642(Y7080)在西南扩散,傣族等的M117主要是Y7080。

  四、周灭商时,山东东夷人沿海岸南迁进入闽粤沿海,形成浮滨文化。闽语人群的特征单倍群为F2188、CTS5063。

  五、战国中晚期扬越荆楚人进入岭南,语言上融入了一些古楚语。受扬越荆楚人挤压,岭南部分侗台人群向西南、中南半岛及海南岛迁徙,形成贵州等地的侗台少数民族、中南半岛泰老民族及海南临高人。

  六、秦始皇统一岭南,汉武帝平定南越国,两汉时期粤语形成。过程,部分侗台人群包括西瓯及骆越被赶往越南,岭南瓯骆人及北方垦卒成为大多数越南人的祖先。

  吴安其《长江黄河流域和华南地区的古代语言》(现代人类学通讯2012年第六卷特约综述)文摘:

  八九千年前汉藏语北上淮河和黄河流域形成早期的汉藏语。早期的南岛、南亚语分布于长江中游和华南地区。南岛语五千多年前进入台湾。三四千多年前南亚语南下,两千年前向东南亚和南亚次大陆迁移。

  汉藏、南岛和南亚诸语是在早期华南语言的基础上形成的。

  早期的汉藏语。古汉语的词跟藏缅语、南岛语的关系最为密切。(意思即为跟南亚语及侗台语较远)

  早期的汉语只是偏隅于一方带有南岛语底层的藏缅语。(最早期贺江流域可能讲原始南岛语)

  古藏缅语最初主要分布在黄河中游地区,5千多年前向黄河上游迁移,4千多年前开始向南迁移,分两路进入印度。一路是经四川、云南北部,进入缅甸、印度;另一路是经西藏,越过喜马拉雅山进入尼泊尔和印度。(黄河上游迁西藏的是F316、N、Q,语言上像是湘豫古彝语西迁再混入西北的古戎狄语;古藏缅语南支不像是来自黄河中游地区,更可能是直接来自于湘西的古彝缅人群)

  大约在夏代大陆的南岛人开始转用侗台语,到了商代台闽两地的文化开始有较大的差别。春秋以后,长江两岸的侗台人陆续转用汉语。

  战国时期的百越,主要是侗台人和南岛人的支系或他们的联合体。到了秦汉时期,大陆的南岛人基本上已经转用侗台语。侗台语不同支系保存着不同南岛语底层。(大约四千年前开始侗台化,实现侗台化之前,百越主要讲南岛语,战国时有侗台语及南岛语人群或其混合体,泰汉时基本转用侗台语)

  湘西地区原本是南亚文化,后为苗瑶人所居住,这与苗瑶语中包含着南亚语底层的情况符合。(可以推得,早期的孟高棉-原始苗瑶族系讲的是南亚语)

  广西发现的双肩器最早的距今6千至5千年,双肩石器起源于岭南。双肩石器又发现于台湾大坌坑文化的上层、圆山文化。(双肩石器的传播比之前认为的四千年左右还要早)

  有肩石器、有段石锛两类共存于4330年和4020年前广东石峡文化墓中。

  综合认为:藏缅语北支起源于西北的O3古彝语及N原始狄系语言,而藏缅语南支有可能直接起源于湘西的古彝缅人群(应称其为彝缅语)。CTS1642(Y7080)从湘西迁珠三角,可能是讲一种带有古彝语底层的古南岛语。东越进入岭南、侗台化之前,苍梧越(贺江流域的山越)讲的有可能是南岛语。广西的骆越在侗台化之前可能是讲南亚语或南岛语,由于孟苗系统是由广西的O2及O3(M7)人群混合而成,O3不是讲南亚语,因此认为早期骆越讲南亚语的可能性更大。

  早期苍梧越讲古南岛语,早期骆越及孟苗系统讲南亚语,南越可能是讲一种带有古彝语底层的古南岛语,东越讲侗台语,被侗台化之前的古南岛(不含台湾)人可能是讲南亚语。原始湘西讲古彝语,古彝语西迁、南迁分出彝语支及缅语支,古彝语混入山东古东夷语形成东夷语,古彝语迁西北混入原始狄系语言形成彝狄语(即古华夏语或古汉藏语),彝狄语南迁与西南D系土著混合形成早期藏缅语,迁藏部分演变出藏语。

  综述:最早期的O3在怀集、封开一带讲古南岛语,O3的N6(即F871)在盛冰期迁台湾把古南岛语带到台湾,稍晚迁台湾讲古侗台语的O1a-M110在台湾被N6同化为讲古南岛语,五六千年前台湾的古南岛语被渡海的东越B388侗台化,进一步漂渡南洋形成南岛语;O3的大部分从贺江上游进入湖南,演变成古彝语,主体向河南迁徙讲古彝语,CTS1642中的Y7080折回广东的珠三角,形成西樵山人群,讲一种带有古彝语底层的古南岛语;CTS1642中B456等其他支系直接从湘西沿长江迁西南,他们与更多的西南人群讲古彝语,后来分出彝语支及缅语支。O2最早期在广西中部讲古南亚语,O2与O3的M7混合成为孟高棉及原始苗瑶的祖先族群,他们讲南亚语,孟高棉族群迁中南半岛讲南亚语,战国中晚期部分孟高棉被岭南人群侗台化并形成泰老民族;部分孟-苗人群M95、M7等在七八千年前进入湖南,形成荆蛮族群,受CTS9713等古彝语人群影响形成苗瑶语系,苗瑶语混有南亚语的底层。O1最早期在粤北一带讲古侗台语,P203从江西迁浙江一带,形成河姆渡-良渚人群,以F492为特征单倍群的良渚人群讲侗台语,他们的人群非常庞大,他们的南迁部分把岭南人群的语言侗台化,苍梧越、骆越、南越由原来的古南岛语、南亚语等全部同化为侗台语,再经过后期战国古楚语的影响以及汉代的粤语化过程,广东人的语言很难再找到古南岛语、南亚语、古彝语的影子。

 

Yungsiyebu等网友,中南半岛西北部缅甸等地、印度东北及西藏地区高频的M117主要是CTS1642支,傣族等主要是Y7080,缅族主要是CTS1642+Y7080-。

  凉山彝族的CTS1642看其下游分支的迁徙及分布:B456等分支从湘西迁西南,并融合成彝族,缅甸缅族的CTS1642(xY7080)应与其有同源关系,彝、缅属同个语族;Y7080支没有直接从湘西走进西南,而是首先南迁岭南,到达珠三角,4千年前左右才伴随着西樵山文化的双肩石器的向西传播走进西南,傣族等的CTS1642主要是Y7080支;CTS9713支在湘西原地融合到M95、M7孟-苗人群当中并形成荆蛮族群,后来CTS9713随着三苗迁徙山东与东夷混合,被黄帝集团打败后散落到韩国等地,北方人群也有少量CTS9713。

  王海平在《我国西南地区有肩石器的研究》一文中认为:“云南东部和贵州西部的云贵高原地区,有肩石器集中分布于南、北盘江流域一带,其形式包括有肩石锛、有肩石斧和有肩石锄;横断山脉地区的云南西部和四川西部,有肩石器沿大渡河、澜沧江、怒江流域的两翼呈纵向分布,其型式以有肩石铲为主;川东长江沿岸,则只见少量的Ⅱ式有肩石锄。”“云贵地区的有肩石器,有许多特征与广东西部、南部和广西南部地区所出者相同或相似,表明它们起源于两广地区。如西樵山文化中期(距今五千年至六千年前)有一种菲细岩琢制而成的长身短柄有肩石锄,其形制与云贵地区的Ⅰ式有肩石锄完全相同。西樵山遗址的有肩石器不仅型式繁多,而且演变轨迹清晰,是我国南方有肩石器的起源地。西樵山文化的有肩石器是在大约四千年前由广东中部沿西江而上传入云贵地区的。”

 

  大约4200年前,良渚人群散伙或接近散伙,人群向周边扩散(最早4500年前粤北石峡文化出现良渚文化的特殊礼器-玉琮),北方中原东部及长江中游的湖北等地由于本地人群文化实力雄厚,未发生侗台化,而东越进入岭南即引起岭南人群侗台化,逐步转变为使用侗台语。侗台化过程很可能呈波浪式推进,浙江良渚核心人群作为后浪推着江西、粤北一带的人群往前迁徙岭南,早期进入广东的主要是P203的早期分支P203+F140-,接着有F492进入,而F656诞生较晚,进入广东大致晚于三千年前。P203频率广东明显高于广西,尤其F492支广西汉族及壮族比例都不高。如果西瓯源自温州的瓯江流域,因瓯江位于良渚人群南侧边缘,可能本身F492比例并不高,因此,西瓯作为壮族前身之一并未引起壮族出现较高比例的F492,年代晚的F656比例更少。西南侗台民族单倍群主要是O2-M95、O3-Y7080等,O1-P203支多为早期的P203+F140-分支,总体比例不高,应是在岭南完成侗台化以后大致在战国时才西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