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语→ ★★
大陆漂移动力学公式与原理,大陆漂移既是地球自转变化的原因也是自转变化的结果 长江中游地区除荆蛮族群外应该还有一大族系,并参与了河南早夏的形成
大洋岩石圈地幔,软流圈,板块俯冲带,贝尼奥夫带,幔汁流体挥发份,幔源油气新型关系广东土著溯源:西樵山文化人群的主体很可能是F5下游的CTS1642(Y7080)
俯冲带幔源流体挥发份在油气生成过程中的作用 新石器早期,曾存在一个yO3陶罐农耕人群北进,北方yN细石器采猎族群退缩的过程
地幔对流驮载大陆漂移机制百年挂科还有没有得救?从中原出现的良渚玉文化等因素分析F492支系的年代与源头
日本地震无法预测,在一定程度上与和达清夫错误判断震源带性质有关从古DNA说西辽河地区的古族群更替
沉船冒泡原理--地球热点岛链的形成可能与忒伊亚残留核有关中国东部新石器时代玉文化的源头及早期传播主力可能是东北的C3*族群
用人脑"AI"出来的宇宙模型,可能是最具自洽性的宇宙模型 关于汉藏同源,父系同源比例只有13-15%,汉藏同源主要体现在母系
岩土工程:几种基坑支护结构类型 高山族祖先yF706和mtE1在1.4-1.3万年前末次主冰期低海平面时迁徙台湾
历史钩沉,唐大中五年(851)状元是莫宣卿还是李郜?说说万年中华文明的可信性
    地幔过渡带与浅层循环对流问题  关假说有板块俯冲不断向地幔过渡带输送大洋岩石圈物质,却没有证据表明地幔过渡带向浅部软流圈等也有较大规模的对流输送,只有些零星的岛链热点熔浆上涌,未发现大规模未亏损地幔物质上侵,那么,不断俯冲的大洋岩石圈都跑到哪里去了?究竟有多大的俯冲份量?是整个大洋岩石圈俯冲还是只有带洋壳榴辉岩相变带俯冲至地幔过渡带,而岩石圈地幔的大部分俯冲至软流圈深度时即发生熔融分异,向上折返并形成诸如南海、菲律宾海等边缘海?目前好像还没有过硬的俯冲至地幔过渡带的证据,都是些地震波物探及数据模拟,比如有北大学者认为,进入地幔过渡带,亚稳态橄榄石相变成致密的尖晶石相之前可以比周围地幔低温600℃或者只有600℃左右(地幔过渡带正常温度1500~1650℃)。只是不明白,相变前的低密度是如何具有高波速的?大洋软流圈浅,按地温梯度,大洋岩石圈未俯冲前在30~40km深度就能达到600℃,俯冲岩石圈应该不是隔热或绝热的。从网上查到的地幔岩石矿物在相应环境下的热导率:玄武岩热导率低为1.3~2.9W/m.k(瓦/米.开),花岗质陆壳热导率要高于洋壳玄武岩达到2.4~3.8W/m.k;高温(400~1300k)高压(4~10GPa)下橄榄岩具有偏低的热导率2.5~4.5W/m.k,但常温下或5GPa以下试验数据为4~6.5W/m.k;橄榄石热导率具有各向异性,平行流动面方向的热流可比垂向高出30%;俯冲洋壳发生榴辉岩相变会变成热的良导体。判断洋壳辉长岩的热导率应居于花岗质岩石与分异前原橄榄岩之间约3~3.5W/m.k,被分异提纯后深部岩石圈地幔(5~10GPa)的橄榄岩具有较低的热导率约2.5~4.5W/m.k,而软流圈橄榄岩的热导率估计在4~6.5W/m.k之间。大洋岩石圈地幔具有异常高的剪切波速意味着其具有低的热导率,不然会被软流圈上升的热流所软化塑变。(mrbosh.202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