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YFull Experimental YTree v4.05 O系主要支系图 >>>

  封豨:O-M175,距今5万年前,分百越O1、骆越O2及盘古O3三大支系。生活于封开渔涝、河儿口一带(岩溶区),遗留有罗沙岩遗址第二文化层。以大野猪为图腾,与旧石器时代晚期从事狩猎业有关。
  盘古氏:O3-M324,距今2.5万年前,分磁山-兴隆洼F444、神农M117、伏羲002611、荆蛮盘瓠M7等多个支系。生活于怀集诗洞、桥头至封开长安、金装一带(岩溶区)。发明用河床鹅卵石制作石斧(陡刃砾石石器)。龙首蛇身,以蛇为图腾,与中石器时代从事渔捞业有关。“盘古”按壮侗语是“盘仔”的意思。
  有巢氏:O1a-M119(P203),距今2~1.5万年前,东南百越人祖先。走出洞穴向棚居过渡,生活于北江流域-江西鄱阳一带,族群后来在浙江河姆渡发展出干栏式建筑。
  烈山氏:O3-M134*(F444+F46+),距今1.1万年前,烧山开土,发明旱作农业。初迁鄂西随州一带,后迁河北、辽西,形成磁山文化及兴隆洼文化。
  神农氏:O3-M117(F5+),距今1.1万年前,发明旱作农业。居湖南,葬于长沙。分西北炎帝支系(F438、Y8389等)、东夷少昊支系(CTS5063、CTS7634等)。早期向长江中上游地区分出彝缅支CTS1642*、藏缅支CTS9713,向岭南分出侗傣支CTS1642(Y7080)。
  伏羲:O3-002611(F11+),距今1.1万年前,分东夷太昊支与始祖黄帝支。人首蛇身,与承袭盘古及渔捞业有关。生活于湘南,发明刻符、八卦、纪年法、网罟及稻作农业。苗历、彝历与伏羲历法有渊源,有上万年历史。
  太昊:O3-002611(F11+),距今9千年前,从河南迁山东北部,东夷人、韩国人、日本人、苗族的002611是其后裔。
  炎帝:O3-M117(F5+F438、Y8389等),距今8.2千年前,从河南沿黄河西迁渭水流域,汉族中高频的F438、Y8389等是其后裔。
  少昊:O3-M117(F5+CTS5063、CTS7634等),距今7~6千年前,从河南迁山东南部,山东人、河南人的部分M117、闽语人群(潮汕人)、韩国人、日本人的M117是其后裔,CTS7634下的F2188算是闽语人群的特征单倍群。
  始祖黄帝:O3-002611(F11+),距今6420年前,从河南迁山西南部又转至渭水流域,后期袭黄帝位者有勗其、巨駓、芒昧、夷栗、柏坚、节、赫胡、封胥、依卢、启昆、轩辕。
  轩辕黄帝:O3-002611(F11+),距今4950年前,生于河南新郑,葬于陕西黄陵,颛顼、帝喾是其后裔。002611(F11)在中原东部以及江淮一带的汉族中高频。

    关于母系氏族部落父系单倍群的多样性母系氏族社会,母系单倍群相对单一,而父系则会出现多样化,尤其发展到族间融合、族外通婚阶段。以原始炎帝部落为例,共母兄弟可出现哥哥是F5下的F438而弟弟为F5下F1726的情况,甚至是超越族群的远亲F11(来自黄帝部落),与采猎族群混合后,还会出现哥哥是F5,弟弟是来自异族的N1*-LLY22g的情况。传说炎帝、黄帝时代的继位方式是能者居上,这对于一个族系来说,在F5、F11、N1*之间,是无法区分谁是炎帝后裔、谁是黄帝后裔、谁是平民后代的,上面所列的对应关系是指主体类型对应,是指炎帝族系的主体类型是F5、黄帝族系主体是F11等。再如少昊F5,有数据表明,东夷少昊部落的F5有可能包含了CTS1642、CTS5063、F2188、CTS7316等多个远亲类型。认识这点,对理解“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有帮助,不然,光拿一支五千年内共祖的单倍群作为黄帝后裔,总人数会少得可怜,而汉族主体的本源应为“我们都是炎黄族裔”。

  盘古开天辟地,指的可能是经历了一场巨大天灾,盘古挽救人类命脉的过程,但也可能是指盘古用一块鹅卵石去砸另一块鹅卵石,发现陡刃石器的过程。最早入籍见于三国时代吴国人徐整著的《三五历纪》,当中所记“大禹同伯益民治水,在开挖徙骇河时建立殿堂,纪念盘古。”可能是最早的盘古庙,徐整《五运历年纪》中有“盘古之君,龙首蛇身”,而伏羲、女娲图腾为人首蛇身,之间应有承袭关系。在有荆蛮背景的族群中,众多祭拜一种由盘古、伏羲、女娲组成的三位一体的神像(据曾祥委),盘古应为伏羲、女娲的先祖。瑶苗族既祭拜盘瓠也祭拜盘古王,盘瓠与盘古应不是同一个神或祖先,盘古王是远祖。盘古至少是伏羲族系、荆蛮盘瓠族系的共同祖先,单倍型是M324或M122,共祖年龄超过P201的2~2.5万年。盘古传说主要流传于长江以南地区,南朝梁代人任昉在《述异记》里称“南海有盘古国”“桂林有盘古祠”(据覃乃昌潘其旭),盘古传说的源头应在南方(岭南),推断在肇庆的封开北部及怀集西部O3诞生的地方,大致相当于讲标人集居的地域。早期O3的一支P201沿绥江而下,并在盛冰期低海平面时过了台湾,成为阿美族的祖先,古时南海郡有盘古国,花都有盘古王庙;更大更多的O3支系经桂东北进入湖南,桂林来宾一带多盘古庙。据马卉欣《盘古学启论》第12页,有专家对云南沧源的一处岩画考证后认为,该岩画为二万年前原始人的作品,岩画内容是一人头上发出太阳的光芒,左手握一石斧,右手拿手一木把,两腿直立傲视一切,形象与盘古立于天地之间,用斧头劈开混沌、开天辟地的传说相契合,盘古神话可能在二万年前已经存在。盘古手中的大石斧应属陡刃石器,陡刃石器是南方中石器时代一种可与木竹、藤条组合使用的砾石石器工具,陡刃石器的出现,意味着原始种植业及洞外棚居生活的开始,人群可出现快速分化与扩张(扩散)。结合岭南最早出现陡刃石器的年代(如封开罗沙岩遗址有陡刃砾石石器的第一文化层,铀系法测年为2.24±0.16万年),以及母系单倍群在约2.5万年前出现快速分化与扩张这种现象,推断盘古的年代在距今2.5万年前左右。同样:根据史书>>>对有巢氏、燧人氏的记载描述以及早期东亚古人的经济方式,结合盛冰期结束的年代(14.7kaB.P)以及华东地区的考古年代,判断有巢氏、燧人氏为中石器时代从洞居向棚居、从主业狩猎向渔捞转变阶段的人物,应为2~1.5万年前生活在北江流域至江西鄱阳一带的O1a-M119(P203);而神农氏、烈山氏应为湘鄂地带1.2~1万年前的O3,推测是早批向北方迁徙、与炎帝族系有关连的M117、M134*,他们烧山开土,到了北方即发展成旱作农业。

神农、炎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各王朝的年代划分

帝王朝代 起止年代 年数 划分依据 (炎帝、黄帝、颛顼、帝喾等开始是个具体的部落首领,后来演变成帝位或朝代)
神农母系
氏族社会
8200~5520
(年前)
2680   老官台文化(8200~7000aB.P)、半坡文化(6800~5600aB.P)的考古年代;母系氏族社会的结束及从典型新石器时代向铜石并用时代的转变都发生在5500年前。
炎帝王朝 5520~5000
(年前)
520   5500年前作为父权社会及铜石并用时代的开始;《春秋命历序》“炎帝传八世,五百二十岁”,《易纬稽览图》“神农五百四十年”。前期炎帝由神农氏直系担任,5200年前由少典-有蟜部落石年接任,往后有石年→临魁→承→明→直→来→衰→榆罔八世。庙底沟文化晚期马家窑文化
黄帝母系
氏族社会
6420~5500
(年前)
920   《春秋命历序》“黄帝传十世,一千五百二十年”(东部起源,有别于神农氏,或从庙底沟文化早期6420年前算起);赵永恒、王先胜利用天文学方法推得黄帝出生于公元前4428年2月8日(癸酉年二月初二戊子日);母系氏族社会结束大约在5500年前。庙底沟文化早期
少典王朝 5500~5200
(年前)
300   从母系氏族社会结束至少典-有蟜部落勗其接任黄帝的年代(5500~5200aB.P)。用少典王朝表示黄帝部落父系氏族社会的早期。庙底沟文化晚期。5200aB.P少典-有蟜部落出炎帝石年及黄帝勗其,炎帝石年成长于姜水,黄帝勗其成长于姬水。
黄帝王朝 5200~4900
(年前)
300   《帝王世纪辑存》“黄帝在位百年而崩,年百一十岁矣。或传以为仙,或言寿三百岁”;《竹书纪年》“黄帝至禹为世三十”。约5200年前,少典-有蟜部落勗其接任黄帝,袭黄帝号者有勗其→巨駓→芒昧→夷栗→柏坚→节→赫胡→封胥→依卢→启昆→轩辕十一世。庙底沟文化晚期大河村文化晚期轩辕黄帝阪泉之战灭榆罔,形成炎黄集团;在涿鹿之战杀蚩尤,兼并两昊集团,同时导致辽西红山文化中断
颛顼王朝 4900~4550
(年前)
350   《春秋命历序》“颛顼传二十世,三百五十岁”;《易纬稽览图》“颛顼五百年”;传说颛顼出身于黄帝集团,受抚育成长于少昊集团,是炎黄、两昊集团交融的象征;豫西庙底沟二期文化的年代;赵永恒、刘高潮利用天文学方法确定颛顼历法的起始日为公元前2807年2月26日。
帝喾王朝 4550~4200
(年前)
350   《春秋命历序》“帝喾传十世,四百岁”(有认为当中已包括尧);《易纬稽览图》“帝喾三百五十年”;河南龙山文化(4600~4000aB.P)及山东龙山文化(4500~4000aB.P)的年代。
尧帝舜帝 4200~4070
(年前)
130   剩余至夏的年代;中原龙山文化陶寺遗址的年代;《春秋命历序》“尧治九十八年,重华(舜)治五十三年”;《易纬稽览图》“尧一百年,舜五十年”。
  炎帝长于姜水(渭水支流),炎帝故里有陕西宝鸡、湖北随州及湖南炎陵县等,炎帝陵在湖南炎陵县或陕西宝鸡、山西高平;黄帝故里在河南新郑,黄帝长于姬水(渭水支流),建都涿鹿,黄帝陵在陕西黄陵或河北涿鹿;颛顼生于若水(古汝水,嵩县一带),长于少昊部落的穷桑(山东曲阜),最初封地高阳(河南杞县高阳乡),建都帝丘(河南濮阳),颛顼陵在河南内黄县;帝喾高辛故城在河南商丘,建都于亳(河南郾师),帝喾陵在河南商丘;尧初居陶(山东菏泽定陶县),封地古唐国(河北保定唐县),称帝后迁都平阳(山西临汾),尧陵在临汾市东北;舜生于尧墟(河南濮阳范县),后受封于虞(山西运城平陆),建都蒲阪(山西永济蒲阪镇),舜陵在湖南永州宁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