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生代-中生代、晚古生代、早古生代、震旦纪及漂移轨迹、全球构造图、中国古地理图集、图片收集
白垩纪至今大陆聚散重建(据美国地质勘探局USGS,从梁光河的GIF编译)
林隆栋、袁学诚等论文:油气资源是地幔流体在地幔软流圈、中上地壳、沉积盆地内,由流体带来的氢、碳和起催化作用的金属元素参与作用下合成反应产物。软流圈可以聚合成超临界态烃碱流体,中上地壳内低速高导层实际是幔源底辟,发生反应合成烃,形成幔源油气。沉积盆地中有机物,当深部上来的加氢、加温、铁族元素催化作用下,也可以转化成油气,特别是氢流中质子氢(H*)和原子氢(H),具极强渗透力,可以和含碳地层中所有碳质颗粒(包括烃源岩中的碳质颗粒)化合成甲烷和石油。年轻生油岩系如果没有深部流体上来它生不了油。幔源油气和转化成的油气,靠断裂或裂隙、裂缝等破碎带,从下往上进入各种岩性、各种类型圈闭中去。特别是在碳酸盐岩地层中有机物转化成油气(富烃流体在溶洞溶隙中转化成油气),温度(200~400℃)和压力(50MPa)条件不苛刻,全世界一半的石油与碳酸盐岩地层有关。基岩油气藏(古潜山油气田)之油源,决不是其上覆的古近系生油后向下倒灌进去的。油比水轻,油气总是在浮力作用下,永远自下而上运移。 有机成油说是根据动植物可以提炼油脂这一直观经验做出的主观推测,一些与有机成因相悖的现象:元古界找到了石油,而当时只有并不丰富的藻类和蠕虫类生物;许多大型油田都分布在地壳的大型线状断裂带上;世界上大型、超大型油气田大多集中分布,用“海相地层有机质更多地富集”难以解释;大型油气田分布区往往地热值都高;许多油气田汞、氦含量高,由地壳深部热液上涌形成的铅锌矿发现大量碳质沥青,有些油藏富含铀。(内容摘自石油无机成因说) 石油地质学博士崔永强:石油分子是C-H体系分子,化学势高,而生物分子是C-H-O体系分子,化学势低,热力学第二定律禁止低化学势分子向高化学势分子发生自然演化。从甲烷形成正常烷属烃只有在大于3万个大气压、温度大于700℃才有可能,从氧化的有机分子,如碳水化合物(C6H12O6)形成较重的碳氢化合物在任何条件下都是不可能的。热力学第二定律指出C-H体系分子向C-H-O体系分子进化的不可逆性,从而彻底否定了石油来自生命的假设。(崔博士的观点可以否定“提炼油脂”式成油推测) “能源战略”高端论坛视频 郭旭升:页岩油勘探理论创新与技术进展;《地学前缘》油气专辑(上、下册):第29卷.2022年.第6期、第30卷.2023年.第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