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马文璞 当前造山带研究的几个重要问题-转自:地学前缘 丘元禧,张伯友 华南古特提斯东延问题的探讨-转自:中国区域地质 路凤香,郑建平等 中国东部显生宙地幔演化的主要样式:"蘑菇云"模型-转自:地学前缘 郭福祥 华南及邻区中新生代大地构造单元-转自:广西地质 郑声俭,马金清,黄泉祯,严炳铨 福建侵入岩谱系单位-转自:中国区域地质 毛建仁,陶奎元,邢光福,杨祝良,赵宇 中国东南大陆边缘中新生代地幔柱活动的岩石学记录-转自:地球学报 陈尚平,孙德忠 特提斯洋壳在青藏隆升中所起的作用-转自:地球学报 钟德才 中国现代沙漠动态变化及其发展趋势-转自:地球科学进展 朱文耀,张强 中国地球自转和地壳运动监测的研究工作-转自:天文学进展 崔之久 近两万年来几个重大气候事件及其对人类生活环境的影响-源于:中国科学报.93.4.12 乔晓勤,张镇洪,李秀国,黄建秋 华南史前考古若干问题的思考-源于:封开县博物馆等.纪念黄岩洞遗址发现三十周年论文集.1991 李松生 两广史前考古测定年代表-源于:封开县博物馆等.纪念黄岩洞遗址发现三十周年论文集.1991 黄慰文,张镇洪 中国南方砖红壤中的石器工业-源于:封开县博物馆等.纪念黄岩洞遗址发现三十周年论文集.1991 刘尚仁,刘瑞华 广东封开的几种特色地貌-源于:热带地理.第23卷.第1期.2003 刘尚仁,陈华堂,刘瑞华,姚锦洪 广东封开河儿口盆地的古地理环境初探-源于:中山大学学报.第41卷.第6期.2002 莫柱孙 野外地质与花岗岩研究-源于:广东地质.1992.第7卷.第2期 中国民族史编辑委员会等 中华民族的起源 论先秦至秦汉时期岭南的民族及其经济-源于:网络论坛 谢运球,何师意,章程 玄武岩盖层下石林的岩溶动力学特征(地科院岩溶所) 书屋刊文目录总汇: 勘探队员之歌 地质科学.96 地质学报.99 地球物理学报.95 地质论评.89 第四纪研究.93 地 球 科 学:第21卷.96 第22卷.97 第23卷.98 第24卷.99 第25卷.2000 海洋地质及第四纪地质:第15卷.95 第16卷.96 第17卷.97 第19卷.99 第20卷.2000 广东地质:89,92,99,2000 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82,91,92,93,96,99.(略) 地球科学网络电子书链接: 21世纪的地球科学难题、 地球发展史的彗星灾变说、全球构造新概念、全球古地理演化 全球变化研究论文收藏:主要来源于:万方数据化期刊群 高洪林,穆治国,马配学:古气候变化的周期性与驱动机制研究的回顾地球科学进展(PDF文件)2.45~1.6MaB.P低频率的166ka到333ka周期存在;1.8~0.8MaB.P,41ka周期占主导;0.8MaB.P至今,100ka周期逐渐增强并占主导地位。 苏旸:气候变化的天文理论地球物理学进展(PDF文件)轨道变化是通过改变日射的季节分布和纬度分布来影响气候的,黄赤夹角以41ka的周期改变日射的纬度分布,而气候岁差以19ka和23ka的两个周期改变日射的季节分布。地球轨道所在的黄道面与赤道面的夹角以41ka的周期在22.0°~24.5°之间变化,使得入射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也逐年不同,在65°N 处入射太阳辐射的季节反差最大。100ka周期与偏心率周期的相干性高达0.92,它似乎应该与轨道偏心率有联系,白垩纪中期的气候变化也有很显著的100ka周期。白垩纪海洋深水温度比现在高10~12℃,冰盖消融殆尽,赤道和两极的温度梯度很小,大气环流和海洋环流十分缓慢。 洪业汤:太阳变化驱动气候变化研究进展地球科学进展(PDF文件)入射地球的宇宙射线通量和云量之间有直接的联系,太阳变化是通过调节宇宙射线通量的变化,影响地球上空云量的变化,最终影响气候变化的,而不仅仅是太阳辐射本身变化的直接影响。有关太阳变化与气候变化关系的认识,目前大致分为三类: 一些研究似乎认为太阳变化能解释自1860年以来几乎所有的气候变化;一些研究则完全忽视太阳变化的贡献;一些研究认为,在不同时间尺度上,太阳变化的影响可能有不同。例如洪业汤等认为,在数十年至百年尺度上,过去6ka的气候变化主要都是由太阳变化驱动的。Lean等认为,在小冰期至1850年期间,太阳对气候变化起着主要影响,但从1900年起,随着人类活动影响的增大,太阳活动的影响在减小,在1900年至1990年期间的0.6℃的升温中,太阳变化的贡献可能是0.25℃。 秦蕴珊,李铁刚,苍树溪:末次间冰期以来地球气候系统的突变地球科学进展(PDF文件)末次间冰期的变暖,北极在132kaB.P、南极在140kaB.P,结束于115kaB.P。在115~14kaB.P之间,共出现了24个快速的变暖事件,其年平均变化幅度为5~8℃(?),每一个暖期之后紧接着一个冷期,并以1~3ka为周期,每个旋回开始只需数十年甚至更少的时间,持续数百年至2000a。快速的变暖过程可使海水表层温度在短短的几十年内上升了3~5℃。在末次冰期在向全新世的转暖过程中(11~10kaB.P), 被一个快速的冷事件打断,格陵兰气温的最大降幅可达8℃,从事件盛期到全新世的变暖在北冰洋只用了几十年,约一半的变暖过程集中在一个不到15a的时期内。冰后期共出现8次冰川漂移碎屑事件,它们的峰值分别出现在1.4、2.8、4.2、5.9、8.1、9.4、10.3、11.1kaB.P,周期为1.5ka,表层海水温度的变化幅度可达2℃。 温孝胜,彭子成,赵焕庭:中国全新世气候演变研究的进展地球科学进展 温家洪:国际南极冰盖与海平面变化研究述评地球科学进展(PDF文件)2100年最佳估计值:地表平均气温上升2℃、海平面升高48cm。由于温度升高导致南极降雪量的增加,未来200~300年内南极冰盖消融对海平面上升的贡献只有几十厘米,持乐观态度。 刘强,刘嘉麒,贺怀宇:温室气体浓度变化及其源与汇研究进展地球科学进展(PDF文件)间冰期的转换过程伴随着CO2浓度的快速增加,而在冰期内浓度下降至最小值比间冰期内增加至最高值要缓慢得多。温室气体浓度变化是领先还是滞后温度变化,即CO2浓度变化与同位素温度变化之间是否真的存在相差,还有着完全不同的认识,对过去3个冰期-间冰期旋回的冰期结束阶段CO2浓度变化研究发现,虽然在万年尺度上CO2浓度与同位素温度变化一致,但是在千年尺度上却可以发现CO2浓度变化与同位素温度变化之间存在着400~1000a的滞后现象。文章中有全新世以来大气CO2浓度数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