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来源于:封开县博物馆,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广东省博物馆,广东省文物博物馆学会主编.纪念黄岩洞遗址发现三十周年论文集.广东旅游出版社.1991. 中国南方砖红壤中的石器工业 黄慰文 张镇洪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完所)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 自本世纪50年代以来,地质学家和考古学家们先后在中国南方长江和珠江流域的河谷地带发观一种以重型工具为特色的石器工业。它们的标本常露于地表,但经考察和发掘证实,原生地层是在中国南方分布很广的砖红壤。由于这种工业在技术和类型上同以往中国发观的以轻型工具为特色的石器工业存在显著的差别,因而它的技术传统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浓厚兴趣。不过,砖红壤是一种不利于保存动物遗骸的堆积,从中很难找到可供判断时代的化石证据。因此,这种工业的时代成了困扰研究者们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作者近十年来在长江、珠江流域的一些地区做过工作,现就上述两个问题发表我们的看法。 一 时代问题 目前已知砖红壤中的石器工业主要来自下述地区:第一,长江最大支流汉水上游的汉中盆地。早在50年代就报道汉中梁山发现旧石器,但大量工作则是80年代做的。据不完全统计,迄今为止已从近l0个地点采集了2000多件标本[1];第二,属于珠江水系的右江上游的百色盆地。1973年在这里发现第一个旧石器地点[2]。在随后十多年里,地点增至数十处,采集标本总数在4,000件以上[3],第三,长江中下游的澧、沅、资、湘、潦和水阳等交流的河谷,近年陆续发现旧石器[4-8]。 砖红壤是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地区广泛分布的一种第四纪堆积。在长江中下游沉降地区,砖红壤又称“网纹红土”,常构成河谷里的第二阶地,一般高出河面30米左右,多数地质学家将它们归入中更新世堆积[9],但也有人主张归入早更新世[10]。地处秦岭-大巴山地的汉中盆地,产石器的堆积物在层位上属于高出河面约50米的第三阶地。这种堆积物在岩性上似乎同标准的砖红壤有一定差别,但一些研究者仍称之为“红土阶地”,并将它同汉水下游的网纹红土对比,时代上归于中更新世[11]。百色盆地位于中国东南丘陵地区,是中国大陆的最南部,与中南半岛(又称印度支那半岛)毗邻,1935年德日进,杨钟健等到广西、广东调查新生代地质时,将构成盆地黑质砖红壤化扇形堆积的砖红壤称为“原生的蠕虫状砖红壤”,层位上可与长江中下游的雨花台砾石层之上的“雨花台壤土”(即网纹红土)和华北的“泥河湾湖泊堆积”相对比[20]。在百色盆地,砖红壤化扇形堆积被右江切割后形成高出河床50~70米的高阶地。关于它的时代,百色石器的最初报告认为属晚更新世,石器工业的时代属旧石器时代晚期[2]。后来,本文作者等根据1986年的初步观察,推测石制器可能来自叠压于砖红壤之上的比较年轻的阶地堆积,提议将石器工业的时代改订为同北京人时代相当的中更新世[3]。1988年冬,我们通过发掘纠正了我们原先关于石器层位的不准确推测,证实砖红壤才是石器的原先地层,同时提出石器工业时代“至少相当于北京人时代早期,而更有可能比北京人时代早并与蓝田人时代相当”的推断[12]。这一推断同德日进,杨钟健等关于砖红壤时代的观点相同。 德日进,杨钟健等称这个扇形堆积被砖红壤化的过程为“华南晚新生代期间值得重视的最为引人注目的事件”,认为象这样强烈的砖红壤化是以后时代的堆积所看不到的[20]。最近20多年来东亚古环境研究的成果表明:距今400,000年左右是该地区环境发生重大转折的一个重要时刻。在这以前的更新世期间,亚洲南部存在过几次大规模发育砖红壤的机会,其中与我们讨论的含卵石工具工业的砖红壤关系较大的是发生于北京人时代早期(距今600000~400000年)的那一次。此后,这样的机会可以说已不复存在 了[12]。已知两个地点的年代测定结果支持上述推断。一是对长江下游庐山地区六个自然剖面和钻孔岩芯所作的古地磁测定,证实被作为大姑冰期冰碛或冰水沉积物的网纹红土下面的“泥砾”层,基本上都是处于松山反极性期的贾拉米洛事件附近,时间应在距今1100000~900000年,而被作为庐山-大姑间冰期堆积物的网纹红土最早出现于贾拉米洛事件后期,即距今900000~800000年左右,其顶部堆积延伸至布容正极性期,但估计不会晚于距今400000年[13]。另一是对泰国北部湄南河上游汪河MAE MOH盆地含石制器的砖红壤化砾石层的年代测定结果:对覆盖在砾石层之上的“南邦玄武岩”的K-Ar测定,其上部为距今600000±200000,下部为距今800000±300000年,古地磁测定发现这个层记录了从松山反极性期向布容正极性期的转变。两种方法的测定证实砖红壤化砾石层的堆积时代早于距今730000年[21][22]。 二 技术传统问题 中国南方砖红壤中的石器工业,一般采用石英岩,石英、硅质岩、砂岩等尺寸较大的卵石为原料,用锤击或碰砧两种方法打片和加工工具,但锤击法占主要地位。工具毛坯多半为卵石,尺寸很大;少数为石片,尺寸中等。工具类型有单面和两面砍斫器,球状器、手镐*、原型手斧、薄刃斧**、刮削器等。这些工具绝大多数属于卵石打制的重型工具,只有一小部分刮削器是石片加工的轻型工具。我们称这种工业为卵石工具业。 分布在汉中盆地、百色盆地和长江中下游砖红壤中的石器工业都具有上述特点。它们之间的区别往往只表现在各类工具在工具类群中所占比例不同。例如,汉中的石器工业的工具以单面砍斫器和球状器最多,加在一起可占工具总数70%以上,其次是两面砍斫器、手镐和刮削器,原型手斧和薄刃斧数量很少。长江中下游沉降带各地点的情形与汉中的大体相同。百色的工具类群的组成有所不同。据对近1600件工具的统计,手镐,单面砍斫器和石锤数量最多,三者加在一起可占工具总数90%左右。原型手斧在工具类群中所占比重虽然不大,但绝对数量超过100件。这样多的手斧在中国其他旧石器工业中还未见过。百色和汉中两个工业的一个显著差别是;在汉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球状器未见于百色。在百色,球状器的位置似乎由石锤取代了。 上述卵石工具工业,与北方的北京人石器和南方的观音洞石器为代表的以轻型工具为特色的石片工具工业相比,技术和类型都显著不同。后者常见的工具有用石片加工的边刮器、端刮器,尖状器(含钻具)凹缺器和砍斫器。边刮器是工具类群的主体。工具尺寸一般不大。以观音洞为例,工具尺寸以30~50毫米的最多,其次为50~70毫米,再次为小于30毫米和70~100毫米,大于100毫米的不到2%[5]。上述两个石片工具工业都是旧石器时代初期工业。北京人石器在时代上与南方卵石工具工业大体相当或稍晚, 观音洞石器则可能更晚一些。不过,尽管两类工业在时代上并不完全相当,但不会影响将它们看作两个不同技术传统的工业。 令人感兴趣的是中国南方的卵石工具工业同北方的“合河-丁村系”工业的对比问题。“合河-丁村系”是贾兰坡等1972年提出的华旧石器北文化两大系统之一[16]。它以大石片加工的砍斫器和“三棱大尖状器”为特征,另一系统则是以北京人石器为代表的小工具工业。1987年,本文前一作者在重新观察中国的材料后发现:中更新世期间在中国存在过一批含手斧的石器工业。它们相对地集中在南方的百色盆地、汉中盆地和北方黄河中游的“汾渭地堑”。后一地区包括蓝田,三门峡、丁村和乾县等地点[17]。在另一篇文章里又进一步指出,“上述关于‘含手斧的早期旧石器工业’的认识,可以看作是对贾兰坡等所说的‘合河-丁村系’的补充。当然,两个概念的内涵存在一定的差别。例如,本文作者将‘三棱大尖状器’中两面打制的都重订为手斧。又如,本文作者将讨论范围越出华北,不仅认为华北、华南已知的含手斧的早期旧石器工业基本上属于同一技术传统,而且中国的这类工业同西方的手斧文化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23]。我们之所以将北方的“合河-丁村系”同南方的卵石工具工业视为同一个技术传统,理由是两者除了工具所用的毛坯不同外,在技术和类型上并不存在任何实质性的差别。这种情形在西方的手斧文化中也存在:马革里布(北非)的手斧工业以大石片毛坯为主,而西欧的手斧工业以结核或石核毛坯为主。总之,在旧石器时代初期,中国南方和北方并不像某些研究者所说的那样没有文化交流[19]。事实正好说明:秦岭并没有成为阻隔南北文化往来的天然障碍。 尤其令人感兴趣的是:中国南方卵石工具工业在技术和类型上同东非卵石工具工业十分接近。可以说,东非的那一套分类标准基本上适用于中国南方,需要进一步斟酌或补充的不多。过去被视作东非卵石工具工业特色的手斧,手镐、薄刃斧和球状器在中国南方不仅存在,而且它们在打制技术和尺寸上都同东非的十分相似。自然,相隔如此遥远的两个地区的石器工业也存在一定的差别。例如,各类工具在整个工具群中所占的比例不同,两面打制的工具所占比例在中国南方不如东非那么高,阿修尔技术在中国南方东非那么明确,等等。尽管如此,这些差别不足以掩盖它们同属于一个技术传统的基本事实。更有意义的是,东西方早期文化所表现的接近同直立人在旧大陆的起源与分布过程有关。现有的直立人化石材料以在东非发现的年代最古老。肯尼亚图卡纳湖库比福勒出土的头骨年代为距今160,000年。坦桑尼亚奥杜韦出土的材料稍为年轻,为距今1,200,000年。亚洲的爪哇中国是最先发现直立人化石的地方,材料相当丰富。不过,迄今所获的材料一般不超出距今1,000,000年。所以,直立人可能在将近2,000,000年前起源于非洲、然后慢慢进入亚洲和欧洲的观点已为人类学界普遍接受[18][24]。这个早期人类进化的背景为我们探索东西方早期文化的关系提供了合理的基础。最后,本文在结束之前还应提及一些研究者近年热衷倡导的关于东亚和东南亚直立人与一种广泛依赖“非石器技术”的“非阿修尔”文化结构共生的假说25。中国南方卵石工具工业的存在无疑是这种假说难以逾越的障碍。 最后我们衷心感谢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的资助。本文是资助项目89A6课题中的一篇论文。 参 考 文 献
[1]黄慰文、祁国琴,梁山旧石器的初步观察,《人类学学报》1987.6(3):236-224 *“手镐”是本文作者建议的ρICK的译名。它是一种刃部断面或三角形的重型工具。在我们过 去一些文章中曾沿用戴尔俭建议的“啄掘器”译名14。不少中文报告称这种工具为“大尖状器”或 “三棱大尖状器”。 **“薄刃斧”,本文前一作者等建议的CLEAVER的译名(1)。它是一种修理把手而利用石片原有薄边为刃部的重型工具。有人译作“斧状器”或“大劈刀”。 MRBOSH:百色石器的年代似定于40~73万年前更合适。若能对含化石的网纹红土进行古地磁测定,不就可以得出其准确界定年限了吗?如果属松山反向极性期,年龄则大于73万年、如果属布容正向极性期,年龄则小于73万年。 与南方早期古人类遗迹有关的网络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