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2年天文地质信息搜索

科学家发现恐龙在地球上生存的时间不超过1万年

2.5亿年前彗星撞地球的证据被发现

研究指出曾有两星体撞地球,导致生物大灭绝

发现44亿年前岩石,对地球形成理论产生影响

研究发现近似地球行星比地球年长18亿年

科学家提出地球气候变化新观点

美科学家发现地球两极气候紧密互动

权威报告称:地球资源将在75年内耗尽

美科学家称月球曾是地球的一个部分

地球到底有多重美科学家又有新说法

德国研究发现地球磁场正在衰变

人类对地球的糟蹋胜过任何自然灾难

未来学家预测地球的结局将是火海或冰原

一项研究称10亿年后地球上将不再有海洋

科学家发现恐龙在地球上生存的时间不超过1万年2001/03/11 11:57 新浪科技
英国当地时间3月8日消息 几位美国和意大利科学家近日表示,他们经过研究发现,恐龙这一“庞然大物”在地球上仅生存了10000年就因地球在某一时间遭到小游星或慧星的剧烈撞击或者地球上的火山突然喷发导致的气候变化而全部灭绝。
科学家表示,他们是在对意大利和突尼斯境内的一些水成岩进行了地质研究之后得出上述结论的。科学家之一、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的穆克霍帕亚教授表示,这种水成岩是地质时期中的白垩纪和第三纪之间的一种产物,其开始形成的时间大约在6500万年以前。而正是在这种水成岩形成的时间段里,包括恐龙在内的地球上70%的生命均突然从地球上消失了。
穆克霍帕亚称,通过研究上述水成岩,他们得出了因地球遭到撞击或是火山喷发导致恐龙灭绝之前这种动物在地球上生存的确切时间。研究人员在实验中对水成岩内的氦同位素含量进行了测试,通过测量这种同位素的含量可以了解水成岩中沉积物沉淀的速度,即水成岩形成的时间,结果发现水成岩形成的时间大约为10000年,这意味着恐龙在地球上生存的时间应该与10000年相差无几。
穆克霍帕亚教授指出,恐龙仅在地球上生存了10000年这一较短的年限说明,这种动物灭绝的原因应该是突然遭到某种毁灭性的打击,包括地球受到外星体的撞击或是火山大规模喷发等。科学家甚至指出了恐龙灭绝时地球遭到游星或慧星撞击的确切地点,即位于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
另外,位于印度西部的火山突然喷发引发的岩石流也被科学家视作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之一。据称,火山喷发对全球气候影响很大,甚至有可能导致恐龙赖以生存的食物链中断,从而引起恐龙大规模死亡。(清晨)

2.5亿年前彗星撞地球的证据被发现2001/03/02 13:33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3月2日专电 科学家长期以来猜测发生在二叠纪和三叠纪期间的生物大灭绝始于彗星或陨星的撞击,但直至最近,一个美国研究小组才找到了表明彗星或陨星撞地球的有力证据。
在过去几年中,由美国华盛顿大学地球化学家贝克和他的同事研究了中国、日本和匈牙利的页岩和燧石,并在这些地质样本中找到了布基球分子,这种分子为彗星或陨星撞击地球提供了有力证据。这是因为,彗星和陨星来自恒星,通常是坍塌中的恒星的“信使”,而布基球分子的形成需要非常高的压力,恒星则是布基球形成的良好场所;此外,贝克等人找到的布基球分子中含有明显的氦氩混合物,而这种混合物只存在于太空中。以上两点说明,布基球分子撞击地球的彗星或陨星带来。
科学家认为这一彗星直径大约13公里,足以在撞击地球时将布基球分子稀疏地散布到整个地球。他们还推测彗星在2.5亿年前撞击了地球。彗星撞击地球导致90%的海洋生物灭绝,70%的陆地生物因为没有植物可食而消失。
这场大灭绝在地质年代表中二叠纪和三叠纪之间的分水岭事件,也是地球在史前遭遇的5次类似灾难中最严重的一次。(完)

研究指出曾有两星体撞地球 导致生物大灭绝2001/02/23 09:08 新浪科技
美国当地时间2月22日消息,据定于2月23日出版的最新一期《科学》杂志报道,来自美国的几位科学家近日在研究中发现,在地球发展的进程中,除了6500万年前一颗小行星落向地球导致恐龙灭绝以外,早在2.5亿年前就有一颗与上述小行星大小类似的星体曾坠向地球,而且其破坏程度更大。
科学家是在对远古时代太空沉积物中含有的气体进行研究后得出上述结论的,研究显示,2.5亿年前的这一星体坠向地球事件曾导致当时地球上大多数动物灭绝。
科学家之一、罗彻斯特大学地球及环境科学系副教授罗伯特-普雷达表示:“上述星体坠向地球产生了巨大的能量,其总量相当于在过去100年间地球上发生的最大规模地震产生能量的100万倍。”
据称,坠向地球的小行星或慧星直径大约在4至8英里左右,其与地球撞击后可能导致火山喷发,从而使地球上大面积的土地被火山熔岩所掩埋,甚至有可能导致地球上某些地区陷入一片黑暗和寒冷之中。于是,在2.5亿年前的星体撞地球的过程中,当时在地球上占据主导地位、外形类似蟑螂的一种昆虫三叶虫全部死亡,15000种这种昆虫在瞬间灭绝。与此同时,90%的海上生物以及70%的陆地脊椎动物全部灭绝。
研究人员指出,上述两颗坠向地球的星体体积类似,发生在6500万年前的那次事件曾在墨西哥半岛上留下一个巨大的撞坑,并引发一系列气候变化,使得恐龙这种动物永远在地球了消失了。(清晨)

科学家发现44亿年前岩石 对地球形成理论产生影响2001/01/15 14:00 科技日报
本报伦敦1月13日电 由英国、美国和澳大利亚科学家组成的科研小组对在澳大利亚发现的锆石晶体分析后认为,该晶体形成于44亿年前,是迄今为止地球上发现的最古老的岩石。
据认为,锆晶体是在湿润和较低的温度下形成的,是目前能够发现的形成于40亿年前的仅有的一种岩石。此前人们发现的最古老的岩石形成于38亿年前。
新发现对传统的地球形成理论形成了冲击。以前的观点认为,地球形成距今45亿-46亿年前,当时它是由熔融的岩石和金属构成的炽热球体,并不断受到流星的袭击。新的研究显示,当时的地球或许已不再是一团炽热的岩浆,而是已拥有早期陆地和海洋的相对凉爽的星球。
参与此项研究的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约翰·瓦利教授称,新发现令人震惊。它表明,地球冷却的速度比人们以前认为的要快。另外,新发现也动摇了有关月球形成的观点。以前认为月球是44.5亿年前地球与一颗行星相撞后形成的。现在看来,月球形成的时间或许比人们以前认为的要早,而且是以另外一种方式形成的。新的数据还表明,地球生命的起源可能也比以前认为的要早,因为一个凉爽、湿润的地球为生物分子的存活创造了条件。记者 郑晓春报道

研究发现近似地球行星比地球年长18亿年2001/01/12 07:40 中国日报网站
一位澳大利亚科学家星期四说,对于外星生物来说,人类还太原始,犯不着去想办法沟通。
新南威尔士大学的天文学家莱恩威弗经过计算,得出这样的结果:围绕恒星运行的与地球类似的其他行星,平均比地球年长18亿年。
莱恩威弗在一份科学杂志上撰写研究论文说,从银河系的演化进程来看,人类比细菌强不了多少。近似地球的行星平均寿命为64亿年,而地球的寿命只有46亿年。
莱恩威弗说:"宇宙中大多数的生命形式都比我们多进化了20亿年。如果从这个时间跨度透视过去,20亿年前,我们的祖先还只是显微镜下的单细胞生物阿米巴虫。"
在发展这一理论时,莱恩威弗对行星的形成和毁灭和其他一些事实进行了考察,最后得出结论说,高级智能的外星生命还不大会很费事的考虑到与人类沟通的问题。
他还说:"对于外星生命来说,和我们人类进行沟通,就象我们不会对用细菌、树木和海豚的语言和它们沟通感兴趣一样。"(中国日报网站)

科学家提出地球气候变化新观点2001/01/11 16:40 新华网
新华网伦敦1月11日专电(记者王艳红)科学家们利用计算机模拟未来1万5千年内的气候变化后发现,即使没有人类活动等外力干预,地球气候也将很不稳定,有可能在短期内突然变冷或变暖。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美国海洋和大气层管理署的科学家在11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报告说,他们的计算机模型表明,如果没有其它因素的影响、气候条件保持目前的状况不变,大约在3100年后格陵兰地区将会出现一股持续时间特别长的西北风,将大量低温淡水送入北大西洋而影响洋流,造成格陵兰南部及附近海域的气温下降3摄氏度左右。这种状况将持续30至40年。
德国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的科学家在同一期杂志上报告说,他们研究了地球冰河期气候变化的规律,并据此用计算机模拟了气候变化。他们的结果表明,如果北大西洋洋流条件与目前相似,地球未来冰河期的气候并不稳定,进入海洋的淡水量变化也会影响洋流,使气候出现短时期的突然变暖。
科学家们尚不清楚到底是什么原因从根本上造成气候系统不稳、引起气温的上述突然短暂变化。科学家还认为,在大量排放温室气体等人类活动因素的影响下,气候变化模式会有什么其它的不同,也需要进一步研究。(完)

美科学家发现地球两极气候紧密互动2001/01/11 16:29 新浪科技
新浪特约通讯员阿逊1月9日自美国西海岸报道:地球两极相距甚远,普通人仅凭双腿极难往返,一个筋斗能飞十万八千里的孙悟空走一趟也要费些时日。但美国科学家最近发现,两极的气候存在紧密的相关性。
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温哥华分校和普林斯顿大学的科学家对过去10多万年中南北半球的气候变化进行对比研究后发现,南北半球数次急剧的气温变化之间有密切的关系。这项新发现将有助于科学家预测未来的气候变化趋势。
此项研究的始作俑者爱德华·布鲁克和汤姆斯·布鲁尼尔两位联合署名,在最新一期《科学》杂志上发表了题为“上一个冰川时期内南极洲和格陵兰岛气候变化”的论文。布鲁克是华盛顿州立大学温哥华分校的地质学和环境科学教授,而布鲁尼尔是普林斯顿大学地球科学系的一名访问学者。
这篇论文详细对比讨论了过去10多万年期间南极洲和北极格陵兰岛气候变化的相互关系。布鲁克和布鲁尼尔检查了两地的冰核样本并测量了其中所含的沼气气体。以前的研究发现,冰核中含有的沼气、二氧化碳和一氧化二氮的数量显示出全球气候变化的历史。布鲁克等人发现,当南极洲气温下降时,格陵兰岛的气温一般会有所上升,相反当南极洲气温上升时,格陵兰岛则会下降。
布鲁克称,从这项新发现可以看出,人们对世界上其它地方的气候急剧变化有所了解,会有助于分析潜在的气候动态,并预测未来气候迅速变化的可能性。
布鲁克利用8年时间研究两极的气候变化,并去过格陵兰岛和南极洲两次。他目前正在研究大气沼气,并试图寻找新的测量方法来研究冰核中的大气一氧化碳。(完)

权威报告称地球资源将在75年内耗尽2000/10/20 17:00 中新社
中新网北京10月20日消息:今天公布的《2000年地球生态报告》(Living Planet Report 2000)显示,人类若依照目前的速度继续消耗地球资源,那么所有的自然资源会在2075年前耗光。
英国《泰晤士报》报道,由世界自然基金会和联合国环境计划组织联合发表的这份报告,除评估全球生态系统现状外,还根据每个国家的人口数量和各国自给自足能力的平衡关系,计算各国的“生态脚印”大小,换言之,也就是指各国消耗资源时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冲击程度。
世界自然基金会保育部门的主管苏利文表示,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人民的生活形态和消费水准,再加上他们的原油出口,让他们成为在地球留下最大“生态脚印”的国家,排行第2至第6国家,分别是随新加坡、美国、科威特、丹麦和新西兰;英国则排名第18。
报告还指出,如果全球人类都像英国和其它欧洲国家人民一样浪费的话,那么地球人需要立即找到另外两个像地球一样的星球,才能满足自然资源需求。
研究人员发现,西方世界和中东国家消耗资源的速度超过自然资源的再生能力。这些国家中又以阿联酋对环境造成的损害最为严重;阿联酋消耗树木、渔产和其它自然资然的速度远超过其它国家,同时还大量出口原油,使全球温室效应更为恶化。
据统计,各国经济赖以发展的全球自然生态系统自1970年代以来已减少三分之一。(据TVB)

美科学家称月球曾是地球的一个部分2000/05/25 13:11 生活时报
本报讯月球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多年来,各派科学家各执一词,但都没有足够的证据能够证明月球的成因。众说纷纭中,有一种说法是:月球由地球的一部分组成。但是,自人类成功登月并带回月球岩石标本后,却发现月球表面岩石与地球表面岩石组成成分有明显的差异,特别是地球表面岩石的含量大大超过月球。
据解放日报报道,最近,美国太空总署提出新的理论,指出一种可能,那就是,当地球还没有冷却,仍是一个处于半熔化状态的天体的时候,与一个体积与火星相仿,也处于半熔化状态的流浪行星猛烈撞击,以致于一大片半熔化的地球被扯了下来,脱离地球,飞向太空,但又被地球引力拉住,留在围绕地球公转的轨道上,逐渐冷却,形成了今天的月球,其情形与地球是由环绕太阳旋转的碎片形成一样。
但是,如果说,月球是由地球的一部分组成这一理论成立的话,又如何解释月球表面岩石组成结构与地球存在差异这一问题呢?美国太空总署负责这项研究的科学家提出:其实月球的含铁量远不止我们所勘测到的这些,关键是月球的铁质并非均匀分布,而大多数都在月球熔岩仍未冷却的时候沉落到地心中。这样便能说明,月球的成分其实与地球一样,而非原先以为的与小行星相同,如果此说成立也就能证明月球曾是地球的一部分。

地球到底有多重美科学家又有新说法2000/05/04 20:15 科技日报
本报多伦多5月2日电记者张孟军报道:加拿大《多伦多星报》科技记者从美国物理学会年会上获悉,美国科学家利用精确的重力计算方法,重新计算地球的重量,认为地球的实际重量比以往科学家估测的要轻。
按照新的计算方法,科学家算出地球的重量为5.972×1021吨。而现时教科书中所公布的地球重量为5.9 78×1021吨,在美国物理学会会议上,华盛顿州州立大学物理学家根德拉奇指出:“我们认为,现在计算机所得的地球重量,比以前人们计算的都要准确。”新计算方法的特点是,重新计算重力常数G。传统上,物理学家认为G是恒定不变的,但科学家发现,对G的不同量度方法会产生很大的差异。

德国研究发现地球磁场正在衰变2000/03/15 11:02 科技日报
科学家发现,地球磁场正趋于不断减弱,磁场变化将影响地球生物和自然界。
根据德国波茨坦地球物理所科学家的研究,地球自诞生以来,地球磁场强度一直在发生细微变化,但是近300年来,磁场强度减弱了约10%,这种减弱趋势似乎还在加速,尤其南大西洋的磁场强度衰减表现得更为明显,20年里减弱了1 0%,近地卫星被宇宙高能粒子击穿的事故90%发生在南大西洋上空。
据科学家研究,6000年前地球磁场曾经减弱到现今的水平,后来逐渐恢复,3000年前又出现过一次磁场衰减过程。现在地球磁场的衰减要持续多久,地球磁场是否会衰竭,对人类和自然界有多大影响,科学家目前还无法对这些疑问作出圆满解释。为此,德意志研究联合会实施一项新课题,研究导致地球磁场持续减弱的原因,和对地球的系统影响,现有的地球物理学理论认为,地球磁场源于地球深部的地核与地幔之间,地核由流体状的铁镍成分组成。
地球磁场与地球自转导致的地核物质流动有关,同时受地球外太阳风的影响。
德国卡尔斯鲁尔研究中心通过模拟试验已经证明:液态金属流动会产生磁场。科学家还准备进一步通过发射科学卫星来探明地球磁场的外在影响。有迹象表明,地球磁场的衰减效应还与地球大气中污染物增加,臭氧层破坏有关。
地球磁场对地球上的人类和其它生物非常重要,它保护着地球生物不受来自地球之外的太阳风和宇宙粒子束的辐射。此外,人类、鸟类和许多昆虫都依靠地球磁场来辨别方向。

科学家指出人类对地球的糟蹋胜过任何自然灾难2000年3月13日 18:10 羊城晚报
本报综合报道:美国科学家研究指出,人类对地球所造成的灾难性破坏相比任何史上的灭绝灾难有过之而无不及,即相当于6500万年前小行星撞地球令恐龙灭绝。
美国加州大学及北卡罗莱纳公爵大学合作的研究指出,人类肆意杀猎、污染和破坏环境,其破坏地球的速度之快是任何人都难以想象的,即使人类一夜之间在地球上绝种,其造成的破坏仍会持续,其严重性相当于自然气候剧变或受小行星撞击等造成的破坏。
研究又指出,这种破坏的影响非一朝一夕能够回复原状,地球的生态系统要从人类所造成的破坏中复原过来,相信也需要长达1000万年。
加州大学博士柯克纳表示,如此摧残生物,将要冒着耗尽地球生命的危险。没有人清楚知道目前地球还有多少生物品种,也不可能估计得到已失去了多少,但可以肯定的是,孕育出数以百万计生物的热带雨林、珊瑚礁及沼泽地已正在无声无息地消失。

未来学家预测地球的结局将是火海或冰原2000年2月22日 11:26 长江日报
在美国参加由美科学进步学会主办的科学论坛的未来学家们预测,地球的未来将是一片黑暗。科学家们表示,在未来,太阳的亮度和温度将逐步增加,地球的温度也将逐渐升高,这时,地球的麻烦就开始了。地球的大结局极可能只有两种:火场或是冰原。不过,不要急着准备地球末日,这些大灾难至少要在未来5亿年才能出现。科学家们称,从相当长远的角度来讲,地球的未来不容乐观。
美国宾州大学的地理学家卡斯汀说,地球的未来取决于太阳,而太阳和其他星球一样也不是永远存在的。随着太阳寿命的增加,太阳变得更亮、更热,从而影响地表温度。当地球气温升高到华氏140度以上时,灾难出现。这时地球开始脱水。地球的大气层将含有10%到20%的水分,水蒸气进入同温层,在这里直接分解成氧气与氢气。
氢气脱逸到外层空间,地球的水分就这样逐渐流失。
天文学家对地球的这一命运很清楚,只是此前估计这一灾难距离今天仍有50亿年之遥,不过新的电脑技术使他们目前认识到地球大限到来的会比预想中早得多。以前人们最悲观的估计是12亿年,地球的海洋将会消失。地球也将变成一个巨大的无水的沙漠。
经过进一步研究与计算,科学家们测算出,在5亿年时,由于大气中缺少二氧化碳,地球上的生物将死亡殆尽,随后是所有依赖于生物的地球生命形式消失。
如果计算正确的话,地球作为可居住星球的历史已经有45亿年,目前只剩下5亿年的寿命了。那么地球的最终景象是什么呢?
美国密执安大学的物理学家称,或是冰原,或是火海。
一种可能是太阳作为一颗恒星最终消耗了所有的燃料,通过大爆炸,释放出大量的高热气体,如果太阳系的九大行星能够在大爆炸中幸免于难的话,这些行星将变成火海。
另一种可能是,地球可能逃脱这场大火。根据计算,届时,太阳系最大的一颗行星木星将受一颗过路的星体的重力影响而改变轨道,改变轨道后的木星又将地球挤出目前轨道,最终可能将地球送入深层空间。因此,地球将不会被烧焦,而是冻成冰原。
其实,地球的命运也将是太阳系其他行星的命运,最终目前的太阳系中的一切物质将被消耗殆尽,留下的是无边无际的寒冷、漆黑的宇宙。远桥

一项研究称10亿年后地球上将不再有海洋2000年2月21日 20:30 来稿
一位研究人员本周日称,地球上的海洋将以比我们想像得快得多的速度成为无水之源,人类可能只有10亿年的时间来享受海洋带来的欢愉了。而且,恐怕在更短的时间里人类就已无法在地球上生活,因为届时大部分二氧化碳都将被耗尽,从而使得人类赖以生存的植物因为无法再进行光合作用而死去,人类也就失去了呼吸到氧气的可能。
研究人员预测海洋将在50亿年左右完全气化,届时太阳将开始燃烧并逐渐扩大其形状,从而将水星、金星和土星完全吞没。美国宾夕支尼亚州立大学的气象学和地球学教授詹姆斯.卡斯丁说:“象所有恒星一样,太阳的亮度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高,地球气候会因些受到影响。最终,由于温度上升到足够高度,海洋就会出现气化。”
卡斯丁在美国科学联合会的一次会议上声称,他预测地球将以比人们想像更快的速度变热。他说:“我的观点可能有些悲观,而且没有将大气中云彩可能产生的正面影响考虑进去,但无论如何海洋都会在10亿年的时间左右完全气化。”卡斯丁还说,地球会在较之10 亿年更短的时间里就变得不适合人类居住,这是因为随着岩石的不断风化,其中的化学元素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结合形成的碳酸钙又积聚在海洋之中。尽管硅酸盐的风化过程在一段时间之内可能会对地球的气候产生某种稳定作用,但最终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将变得极低,以致于硅酸盐的风化过程受到制约,而且在更早的时候,地球上的大多数生物就会因为没有足够的二氧化碳而死亡。
这意味着地球只能提供给人类有限的生活时间,这也是促使人类在其他星球上寻找是否有生命存在的一个重要因素。卡斯丁说:“更令人担忧的是,如果有关地球已经存在了45亿年的推断是准确的话,那么人类只能在地球上再生活5亿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