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天文学家惊人发现:200万年前地球曾死里逃生2002年01月09日 11:55 新浪科技 北京时间昨天15时37分,一颗大小为300米的近地小行星,在与地球的距离为2倍于月亮与地球之间的距离处(约768800公里)飞过地球。对于平常人,这个距离已经很大,但在天文学家看来,这个距离可以看做是这颗小行星与地球“擦肩而过”。科学家指出,虽然这颗被命名为2001YB5的小行星,没有构成对地球的威胁,但是它只是在去年12月初才被“近地小行星追踪计划”的科学家发现,因此他们今后还要加强这方面的观测工作,要尽早发现可能接近地球的小行星。(辛铭)专家新理论:地球不会成太阳的"殉葬品"2002年01月07日 13:05 新浪科技 据最新一期的英国《星期日电讯报》报道,英国Sussex大学的几位天文物理学家近日对此前有关地球将随着太阳一同消亡的观点提出了质疑,他们表示上述观点忽视了太阳在氢气烧光消亡时会失去大部分重量,其对地球的引力也将随之显著减弱这一重要的因素,地球因此不会成为太阳的“殉葬品”。 这些天文物理学家指出,太阳几近消亡时其体积会极剧扩张,但地球不会被吸入太阳内部,因为地球的运转轨道也将随着太阳体积的扩张而远离太阳中心。 上述天文物理学家之一、罗伯特-史密斯博士表示,太阳将在大约77亿年之后体积增大到现在的120倍,同时将距其最近的金星和水星吞没,但人类居住的地球却可以逃脱这一劫难,因为地球距离太阳更远。 史密斯博士称,太阳最终将由一个巨大的红色星体变成一个体积极小的白色星球,直径仅1万英里。他说:“地球不会随太阳的消亡而在太空中消失,但那时地球是否还是今天的样子现在还是个未知数。” 据科学家预计,大约57亿年之后,地球上的温度将高得不适于人类居住。(清晨)俄专家称地球内核可能由非晶体物质构成 2001年11月05日 09:54 新华网 新华网莫斯科11月4日电(记者栾海) 俄罗斯科学院高压物理研究所的专家认为,地球内核可能是由粘滞性极高的非晶体物质构成的。 据俄《消息报》日前报道,地核为距地表约2900公里以下的地球中心部分。根据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判断,地核可分为内核和外核,外核为液态,内核为固态。地核主要成分为铁、镍等。目前很多专家认为,地球内核中的主要物质有可能是处于晶体状态的铁镍合金。但是,俄物理-数学博士布拉日金领导的科研小组在实验时发现,将铁加热至熔融状态,并把熔融铁所处环境的压力逐渐升高至10万个大气压时,熔融铁的粘滞性会不断增强,铁中的晶格会逐渐受到破坏,其原子结构呈现出不规则排列状态,即非晶体状态。 地球内核中的压力最大可达约370万个大气压,地核温度约为5000摄氏度。布拉日金博士推测,随着压力和温度的增加,熔融铁的粘滞性会继续升高,其非晶体特性会愈加明显。因而,地球内核中的主要物质有可能是粘滞性极高、处于非晶体状态的、含铁镍成分的物质。 布拉日金表示,下一阶段科研人员将着力开发新技术,力争使熔融铁所处环境的压力升至数百万个大气压,以检验俄专家目前的推测。 据介绍,确定地核物质的状态对于研究地磁、地热以及地核和地幔间的矿物生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完) 考察发现恐龙并非地球上唯一统治者2001年10月30日 14:11 新华网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报道:据瑞士本周五出版的一期《科学》杂志报道,瑞士联邦科技研究所的科学家通过对美国阿波罗号宇宙飞船从月球带回的岩石进行研究,发现了月球与地球曾经相撞的最新证据。 目前科学界有一种月亮生成的理论认为,月亮最早的时候是和火星一样大的星球,科学家把它叫做Theia,大约在太阳系形成五千万年后,也就是地球生成的早期,该星球与地球相撞,并激起大堆大堆的熔岩,其中某些熔岩后来就形成了今天的月球。 据悉,此次瑞士科学家们发现,月球岩石里面氧气的同位素比例和地球的一模一样。另外,科学家通过计算机对碰撞进行模拟,显示月球主要是由Theia星球的材料所构成。 为此,瑞士的科学家们断定,月亮和地球同位素的比例既然一样,就可以证明Theia曾经同地球发生过碰撞。《自然》:原始行星与地球相撞形成了月球2001年08月20日 07:48 北京青年报 8月16日的《自然》杂志上公布了科学家用计算机模拟月球形成过程的成果。据他们的模型,月球是在46亿年前太阳诞生后不到1亿年时,由一个火星大小的物体撞击地球产生的。 这个模型的研究者卡那珀描述了这一惊心动魄的过程:一个黑暗的比地球大不到一倍半的原始行星在运行中和地球相遇,从侧面给了地球一击,使地球绕自己的轴旋转起来,撞击的冲击力从地球的外层和这个无名撞击物上撕下了部分物质,其中大约一半最后形成了月球。另一些被撕下来的物质被加热到不可想象的程度,蒸发后膨胀,进入周围的太空。 关于月球的形成还存在其它的理论。有些科学家认为月球可能在太阳系的任何地方形成,然后被地球捕获。另一个理论是地球、太阳和其它正在形成的行星的重力相互作用撕开了地球,月球就是由这些被撕下来的碎片形成的。但是大多数研究者倾向于撞击理论。(乔阿光) 新假说:地球受撞孕育了月亮2001年08月18日 13:47 南方网-南方都市报 本报综合报道 月亮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一个新的计算机仿真模型表明,大约在45亿年前,已经基本成形的地球与一个火星大小的天体以合适的角度和速度相撞,抛出了足够多的物质碎片凝结成为月球。这一模型为月球起源的大冲撞假说提供了新的支持。人们曾提出过多种月球起源理论,如月球是地球俘获的外来天体等,但事实表明这些假说都站不住脚。 建模型演示月球形成 这次的假说被称为“大冲撞”理论,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但是现在美国西南研究所和加州大学柏克利分校的科学家把这一理论又向前推进了一步。他们最新提出的一系列假想和通过计算机建立的模型,为月亮的形成以及地球被撞击后24小时内发生的天文现象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解释,而且相当详实,具有可验证性。 罗宾·卡内普研究员在接受采访时说:“以前有关冲撞理论的模型已经证明了外来行星对地球的冲撞能够形成月球,但是它们却难以更精确地解释地月系统的方方面面。为了使人们对冲击理论更好地理解,使他们相信月球就是在一次撞击中形成的,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要努力建立一个模型,来演示这一假说。” 飞来横祸地球产出月球 大约45亿年前,一颗与火星大小相当的行星斜刺着与地球发生猛烈的碰撞,产生巨大能量,不仅熔化了不期而遇的闯入者,也一路将所触及的一切化成岩浆,甚至是炙热的蒸汽。有大量的岩石蒸汽和颗粒被抛入空中,这些物质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开始围绕地球运行。 一旦这些物质逐渐冷却之后,便慢慢开始聚合并最终形成了月球。整个过程,从碰撞到月球形成,总共持续了不到100年的时间,时间之短,在行星形成史上绝对是罕见的。 当时,外来行星与地球相撞的角度在40度左右,所以这次碰撞使得地球像一个纺锤一样滴溜溜地转了起来,远超过它现在的旋转速度。在那时,地球上的一天大概只有短短的5个小时。 假说仍面临不少难题 “大冲撞”假说认为月球是地球与一个过路的天体相撞产生的,它能够解释月球的某些特征。但以前建立的“大冲撞”模型认为,若要形成现在的月球,当初的相撞过程必须具备一些难以达到的苛刻条件。这一假说也同样面临着不少困难。 美国科罗拉多州西南研究所的罗宾·卡内普及其合作者把地球和与之相撞的天体划分为2万多个部分,分析相撞时各部分之间的压力、引力等相互作用以及温度升高的现象,然后用计算机模拟不同初始角度和速度下的相撞过程并生成三维图像。结果表明,尺寸与今天差不多的地球与一个火星大小的天体斜斜地相撞,能够形成现在的月球。 当然这一新模型也有其局限性。科学家说,由于太阳系的天体运动具有混沌特征,初始条件相差毫厘,结果就可能谬以千里,因此准确地重现月球形成过程仍是一件极为困难的工作。(G)英国天文学家发现地球有第二个月亮2001年08月18日 13:41 南方网-南方都市报 本报综合报道 英国天文学家1999年发现有第二个月亮正在围绕地球运行,这“月亮”虽近800年才围绕地球转一次,但对研究太阳系星体有极大帮助。 月亮是环绕地球轨运行的天体。英国天文学家指出,第二个月亮是一颗名为“克鲁特尼”的星,它原是一颗在太空飞行的小行星,因受到地球和太阳的引力吸引而进入地球轨道,成为另一颗地球卫星。“克鲁特尼”直径只有3公里,其轨呈偏心圆型,每770年环绕地球一次,预计最少能运行5000年。天文学家指出,“克鲁特尼”以如此轨道运行,几乎没有可能撞落地球。他称:“我们毋须担心每个小行星都会撞向地球,因为它们有可能最终都会进入地球的偏心轨道。”偷走地球能量年年在逃跑--惊爆月球八大秘闻2001年08月15日 09:01 北京青年报 作者:洪峰笑 著名的迷幻摇滚乐队平克-弗洛依德曾经以专辑《月之暗面》轰动全球,而不久前,一些天文学家却公布了月亮真正的暗面--关于月球的鲜为人知的事实同样让人震惊。 月球从地球偷能量 地球上的潮汐现象多数是由月亮引起的(太阳的作用稍小一点),潮汐的秘密是这样的:由于月亮绕着地球旋转,地球上的海洋受到月球的引力牵引作用,面对月亮的那一面就出现高潮,这恐怕人人都知道。而与此同时,地球上远离月球的另一面也出现另一个高潮,这是因为月球对地球本身的引力牵引作用大于对其水体的作用,从而使另一面的海水向外“鼓”而造成的。 在满月和新月时,太阳、月亮和地球都在一条线上,这时形成的潮异乎寻常的大,我们称之为朔望大潮。而当月亮在最初的和最后的四分之一月牙时,较小的小潮就形成了。月球以29.5天的周期环绕地球的轨道并不是一个规则的圆形,当月亮到达离地球最近处(我们称之为近地点)时,朔望大潮就比平时还要更大,这时的大潮被称为近地点朔望大潮。 所有这些牵引现象还产生了另外一个有趣的作用:通过牵引,地球的自转能量被月球一点点地“偷”走了,因此每一百年我们的星球自转周期就要减慢1.5毫秒。 月亮每年逃离3.8厘米 当你读着这篇文章时,月亮正在悄悄地从地球身边溜走。每一年,月球都从地球上吸取一点自转能量,并利用这能量来使自己在轨道上向外偏离3.8厘米。天文学家告诉我们,当月亮形成的时候,它与地球的距离仅仅是22530公里,而现在的距离已经拉大到了450000公里,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月亮会走得越来越远。 月亮是鸡蛋形的 月亮并不是圆的(或说球形的)。它的形状更像是个鸡蛋。当你在夜空中举头望月时,它那鸡蛋形的两个尖端之一就正对着你。另外,月球的质量中心并不在其几何中心,它偏离中心大约有两公里。 另外的月亮叫“克鲁特尼” 月亮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对吗?或许不是这样的。1999年,科学家们发现了处在地球引力控制范围内的另外一颗小行星,其宽度为5英里,它成了地球的另一颗卫星。 这颗小行星被称为克鲁特尼,它沿着一条马蹄形的轨道行进,绕地球一周大约要花770年的时间。科学家们认为,它像这样在地球的上方悬吊的状态还能够保持至少5000年。 环形山未受侵蚀 月亮上坑坑洼洼的表面是在距今38到 41亿年前受到宇宙中岩石的强烈撞击而形成的。 这一通强烈的岩石冲击远远胜过拳击沙袋所承受的频频打击,留给月亮的是遍体的坑洞,我们称之为环形山。但是这些环形山并没有受到多大的侵蚀,这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月亮的地质活动不太活跃,因此这里无法像地球上那样由地震、火山爆发和造山运动而形成千变万化的地形地貌;其二,由于月球几乎没有大气层,也就没有风和雨,因此表面侵蚀作用就很少发生。 地球400棵树来自月球 在地球上,有超过400棵树是从月亮上来的。更准确地说,它们来自月球轨道。其实事情是这样的:1971年,阿波罗14号的宇航员斯图尔特 鲁萨在出发时随身带上了一包种子,当他的同伴阿兰谢帕德和埃德加 米切尔忙着在月亮表面漫步行走时,鲁萨却小心看护着他的种子。 后来,这些种子在地球上发了芽,它们被种在美国国内许多不同的地点,并被人们称为月亮树。它们中大多数都长得很好。 为何总是同一张“月脸” 也许最有趣的,是月亮总以相同的一面对着地球。既然地球和月亮都在自转并且沿各自的轨道行进,这又怎么可能呢? 很久以前,地球的引力作用使月亮的自转逐渐减慢。当月亮的自转周期慢到和它的轨道周期(也就是它绕地球一周的时间)相吻合时,这种引力作用达到了平衡,月亮从此就以一面朝着地球了。太阳系其他行星周围的月亮也有着相似的特点。 月相又是怎样形成的呢?原来,当月亮绕地球旋转时,它部分的时间处于我们和太阳之间,它被太阳照亮的那一半远离我们,这时我们称之为新月。由此说来,根本就没有什么月亮的暗面一说,只是我们看不到它而已。 当月亮转到轨道的另外一侧时,从地球上看去,它所反射的一小条太阳光从地球上看去就成了弯弯的月牙。而当月亮来到正对太阳之处时,它在我们眼里就完全被照亮了,这就是满月。 月亮的形成之谜 目前,关于月亮形成的最重要的学说认为,月亮是在大约45亿年前,由于一颗大小近似火星的星体强烈碰撞并划过地球形成的。当时的碰撞形成的大量熔化的岩石碎片和尘埃被甩到地球周围轨道之内,经过一段时间的相互碰撞和聚集而形成了今天的月亮。 对这种学说的有力支持,来自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发现。宇航员们从月球上采集的土壤标本表明,月亮上的矿物质和地球上的是相似的,这使得科学家们确信,地球和月亮有着共同的起源。 有些学者对碰撞学说持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月亮和地球是在同一时期,由同一团岩石和尘埃分别独立形成的。但是我们已经从“月球勘探者”的发现知道,月球的核心只占其质量的2%到4%,远远小于地球核心所占的30%,如果它们来自同一起源,至少两者核心所占的比例应当相近。所以这种说法并不太成立。 更合理的解释是,由于45亿年前的那次碰撞发生在地球外层,地球的铁核并没有被触及,而外层含铁较少、密度较小的岩石部分脱离出去形成了月亮。这样,月亮所形成的核心所占质量当然比不上地球的核心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