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2年天文地质信息搜索

美国研究表明地球温度到2100年将会迅速上升

地球生命起源:带水彗星撞出来的?

地球上的水是从哪来--科学家解开"水之谜"

21世纪最大的挑战--地球温室效应

太热了!科学家大胆提出让地球"避暑"奇想

《科学》:火星上有光源向地球发出脉冲光

从古至今地球上共生活过1060亿人

美国天文学家发现距离地球最远的恒星

研究指出水蒸气进一步加剧地球升温

科学家称彗星为原始地球提供"生命之源"

研究证明彗星曾为原始地球供水

探索地球最后的秘境

美国研究表明地球温度到2100年将会迅速上升2001年07月21日 14:20 新浪科技
华盛顿当地时间7月20日(北京时间7月21日)消息,位于美国科罗拉多州玻尔得的全国大气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7月20日发布一份新的研究报告。报告称,到下个世纪,地球将成为一个更热的地方。到2100年,这个星球的平均温度将增加3度到9度。发生这种情况的可能性占90%。
研究人员预计称,如果人们不采取有效行动减少废气及有害物质的排放量,地球将会面临一个长期的高温时代。以前,也有许多科学家也表示全球变暖,主要是人为的结果。研究人员称,地球的温度已经比上个世纪时的平均温度高了一度。但是他们还宣布,到了2030年时,地球上的温度很可能还要升高1度到2度。到2100年,地球温度绝对可能升高4摄氏度到7摄氏度。同时,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有90%的可能性会增加3度到9度。汤姆-威格利(Tom Wigley)是这项研究的负责人,他说,广大范围内长期温度变暖将迫使政策制定者们改变想法。例如,今年“大气改变政府间委员会”今年就已经宣布,全球平均温度将升高2.5度到10.4度,该委员会是在1988年由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项目组织建立的。
威格利称,这项新的研究的目的就是要告诉决策者们,对于全球变暖问题的处理已经不能再等了。世界各国的领导人都在就此问题进行着激烈的争论,特别是美国在今年三月退出《京都议定书》之后。该议定书是一项旨在减少全球污染的协议。威格利说,这次研究所用的计算机模型正在寻找方法计算出各种可能影响气候变暖的特定因素。威格利的研究结果已经发表在《科学》杂志上。他说:“在这个事情中,主要有两点情况需要注意。一个情况就是人类的发展,人类要处理好经济增长、技术开发和环境问题之间的关系,特别是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可能会引起大量污染的因素,人类一定要注意解决。因为这可能会在将来引起气候改变。”另一个不确定的因素,是地球的气候系统对于人为的影响很敏感。
但是,也有人对这项研究结果表示怀疑,因为批评者认为目前还缺少证据说明,人类的行为是引起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威格利也表示,所谓的温室效应和其它的因素可能对于全球变温也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威格利说:“气候系统就好像是一个巨大的飞轮,即使我们在不久的将来做一些事情,来减少废气排放,那么这个系统由于大量的惯性力量,也会继续保持很长很长时间的高温天气。所以说,很可能无论我们做什么,现在都无法避免气候变暖这一事实,但是这并不表示我们会放弃。我们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我们要在经济开支与环境开支问题方面作好平衡。”(清晨)

地球生命起源:带水彗星撞出来的?2001年07月02日 10:13 新闻晨报
最近一段时间,国际学术界对地球生命起源的讨论又热闹起来。众所周知,最时髦的一种理论认为,是来自太空的携带有水和其它有机分子的彗星和小行星撞击地球后才使地球产生了生命。最近,科学家们第一次发现了可证明这一理论的依据—一颗被称为利内亚尔的冰块彗星。
据科学家们推测,这颗彗星含水33亿公斤,如果浇洒在地球上,可形成一个大湖泊。
但令人十分遗憾的是,利内亚尔彗星在炽烈的阳光下蒸发成了蒸汽。全世界的天文学家们都观察到了这一过程。那么,这颗彗星携带的水与地球上的水相似吗?根据科学家们的研究,答案是肯定的。
实验证明,数十亿年前在离木星不远处形成的彗星含有的水和地球上海洋里的水是一样的。而利内亚尔彗星正是在离木星轨道不远的地方诞生的。天文学家们认为,在太阳系刚形成时可能有不少类似于利内亚尔的彗星从“木星区域”落到地球上。美国航空航天局专家约翰·玛玛说:“它们落到地球上时像是雪球,而不是像小行星撞击地球。因此,这种撞击是软撞击,受到破坏的只是大气层的上层,而且撞击时释放出来的有机分子没有受到损害。”
但也有科学家认为,地球上的水是在地球形成时就已经蕴藏在地球的内部,后来由于火山活动才被释放出来。如此看来,地球的“水之谜”仍然没有被解开。刘传锦

21世纪最大的挑战--地球温室效应2001年06月18日 09:44 新浪科技
热,热!几乎生活在全球各个角落的人们都感到了明显的气候变暖。对于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科学家们认为,与太阳辐射的变化、地球轨道的变迁、固体地球的演变、地表状况变异等多种因素有关。另外,在人类疯狂的利用地球资源的同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也是导致地球变暖的重要因素,温室气体(臭氧、水蒸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甲烷等)的增加积聚在大气层中,就好像给地球装上了一层玻璃罩,阻碍地球向外散发热量。
人类已意识到如何有效的解决这一难题,是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挑战。CECO(北京中宜环能环保技术有限公司)一直致力于如何分析二氧化碳的研究,并在该项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成功研发了工业废气回收、二氧化碳的分析技术。该技术采用废气收集系统对钢铁厂、火力发电厂等各种大型燃气工业的厂矿尾气进行收集,并对尾气先进行除尘、脱硫等处理,然后利用送风机把处理后的尾气送入二氧化碳分解系统中的氧化塔作二次氧化处理,再将经过二次氧化的尾气送入反应槽进行分解,通过真空过滤机反分解的氧气分子排出,反应槽装置的碳吸塔将谈其送入电除碳器形成碳粉,从而达到二氧化碳分解再利用,形成一种新的大气良性循环。
这一技术如果在企业中推广,将使工业废气中的二氧化碳被氧气所代替。从而有效的控制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降低温室气体对人类的危害。
目前,世界各国的环境组织都在积极呼欲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重视环境保护,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用人类目前所能使用的所有知识和手段,应对地球温室效应这一21世纪人类面临最大的挑战。

太热了!科学家大胆提出让地球"避暑"奇想2001年06月18日 06:28 北京晨报
美科学家提出让地球“避暑”奇想,除使地球气候变凉快外,地球可供生命生存的时间也可延长60亿年晨报讯 据17日的英国《观察家》报道,美国宇航局(NASA)的科学家正在论证一个非常大胆甚至匪夷所思的设想:既然正变得越来越炎热的地球正越来越让我们觉得难以忍受,那么为什么不能调整地球的运行轨道把它弄到一个凉爽怡人的地方去?如果这一想法成为现实,人们不仅会生活得更舒服,地球适合生命生存的时间也可延长多达60亿年。
这一奇妙设想是由设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的NASA艾姆斯研究中心的格雷格·劳林博士、唐·科里坎斯基和弗雷德·亚当斯共同提出的。他们的理论发表在最新一期《天体物理学和太空科学》期刊上。劳林博士解释说:“从技术上讲,这绝不是异想天开,它与我们现在所设想的用来偏转向我们飞近的小行星或彗星的运行轨道以防它们撞上我们的技术是一样的。我们不是要用巨大的动力来移动地球,只需要精心计算和巧妙运作。”
他所说的“精心计算和巧妙运作”就是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向合适的近地小行星或彗星发射原子弹或把助推火箭捆绑在这些小行星身上,使其合适地接近地球,利用它们的引力来加快地球的运转速度,其目的是使地球的运行轨道抬高。之后,科学家将采取手段让这样的彗星接近木星或土星,到时后者的引力将使它们发生倒转,在吸收了这些大行星的能量后,它们将按自己的运行轨道再次回到地球,从而再次被我们所利用。科里坎斯基说:“从本质上讲,我们是在利用彗星从木星或土星向地球转移能量,其天文学上的意义同在生活中我们把钱从一个银行转存到另一个银行的道理是一样的。”这个过程多次重复后,地球将最终运行到一个理想的地方。从短期结果看,地球气候变暖的问题将迎刃而解。但这些科学家们所虑更远,因为太阳将在大约10亿年后开始膨胀,如不采取措施,这将给地球生命带来灭顶之灾。但上述设想实现后,则最终可使地球适合生命生存的时间延长60亿年,这差不多是地球有生命以来的时间的两倍。
但是,劳林也强调指出,上述努力都必须是建立在对小行星或彗星的异常精确的计算基础上的,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如100公里直径的天体同地球相撞将使地球上绝大多数的生命毁灭。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月亮,如果地球飘离现在的位置,那很有可能月亮也将永远地远离我们而去。(尘褒)

《科学》:火星上有光源向地球发出脉冲光2001年06月14日 17:45 北京晚报
最近一期的美国《科学》杂志披露了几名业余天文爱好者的惊人发现:在火星上有一个光源,不时向地球发射脉冲光。
美国人托玛斯.道宾斯等一组业余天文爱好者,在6月7日及其后的几个夜晚,于佛罗里达州使用15厘米镜头照相机和30厘米镜头摄像机,观测并拍摄了火星上的一个光源,这个光源在一分钟内向地球发射1到2次脉冲光,每次持续5秒钟。
早在1958年,天文学家就在火星上发现一个向地球发光的光源,曾引起轰动,想象力丰富的人猜测是火星人发来的信号,但是这个说法不久就被推翻。
托玛斯.道宾斯与一组业余天文爱好者6月初来到佛罗里达州南部的岛屿开始观察,终于有了这个连职业天文学家都忽略的惊人发现,而且光源在火星上的位置也与1958年的发现一致。道宾斯说,他们首先看到该光源的亮度引人注目地增强,然后就发出脉冲光,而且连续几夜都是如此。
现在,天文学家对火星上存在这样一个光源已经没有怀疑,问题是无法解释其来源。目前主流的解释是,在太阳与地球处于一个特定位置时,火星上的云或冰晶体可能将太阳光反射到地球,看起来就像火星上有一个光源一样。但是,一些科学家对此解释表示怀疑,他们认为形成这种反射的概率太小。
目前关于火星的谜团很多,主要是那里是否有过水或现在是否还有水,现在这个新谜更为神秘的火星罩上一层迷雾。也许将来载人或无人宇宙飞行器成功地在火星登陆,才能最后解开这些谜。(盖明)
众所周知,今天的火星表面像沙漠一样干燥荒凉。但种种研究表明,30亿年前,火星上曾有大量的水。长期以来,火星的“水之谜”一直困扰着各国科学家,并被认为是寻找火星生命的关键线索。法国国家宇宙科学研究所12日宣布,一块于去年底在撒哈拉西北部发现的火星陨石上可能含有来自火星深层的水。他们表示,这一发现如能得到最后证实,将大大推动科学界关于火星“水之谜”的研究。(郭霞)
2007年火星峡谷探险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昨天宣布,目前它已为2007年火星探险行动从数十个应征方案中挑选出了10个可以考虑的方案。根据这些方案,火星探险行动将向地球送回火星的灰尘和大气样本,确定火星表面岩石和土壤的年代,把一些小型人造卫星放入围绕火星的轨道以研究火星大气和大气状况,并动用滑翔机对火星上的峡谷进行探测。

从古至今地球上共生活过1060亿人2001年06月09日 15:14 南方网-南方周末
在20世纪70年代,有人认为,当时的人口要占地球上曾经生活过的总人口的75%。这一被广泛引用的统计结果过于受20世纪人口爆炸的影响——比例实在是高得令人难以置信。要想得到一个比较精确的结果,我们必须确定现代人类是从何时开始的,出生率是多少,以及历史上到底生活过多少人。普遍认为,现代人是在5万年前出现的。我们可以设想,当时是不会限制人口出生的,且人的寿命都很短,这就导致一个年轻的人口结构和较高的生育率——每个母亲大约会生6到8个孩子。到了中世纪,出生率开始长时间地下降。18世纪以后的记录表明,当时的工业化国家,出生率在持续下降。
美国人口学者卡尔-郝伯(CarlHaub)认为,在农业出现以前,在以狩猎为生的方式下,全世界的人口大约只有500万到1000万。到了公元1世纪,根据当时罗马、中国和地中海地区的断断续续的人口普查,世界人口已增长至3亿。对这个人口应用一个较高的出生率,就可以估算出,迄今为止地球上总共生活过大约1060亿人。我们现在有61亿人,占地球上曾经生活过的总人口的5.7%。在1900年,全世界只有16亿人,但是发展中国家人口的快速增长导致世界人口的激增,所以我们现有人口占地球曾有人口的比例在上升。(何雪峰)

美国天文学家发现距离地球最远的恒星2001年06月07日 10:50 新华网
新华网6月7日电 正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帕萨迪纳市召开的美国天文学协会年会于6月5日传出消息,美国天文学家发现了距离地球最远的两颗恒星,它们现在距离地球大约有800亿光年之遥(1光年等于10万亿公里)。
据加州大学的唐纳德·约克教授介绍,天文学界认为,宇宙的年龄大约在100亿-200亿岁之间。这两颗恒星大约形成于宇宙80亿岁左右,是宇宙中年龄最大的已知天体之一。当时这两颗恒星的体积只有现在的七分之一,距离地球也要近得多。只是随着宇宙不断地快速扩张,它们与地球的距离才越来越远。
约克称,这两颗恒星的发现,对于研究其它星系与天体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约克解释说,这两颗恒星发出的光在抵达地球过程中,遇到了数百个星系和天体。这些遥远星系和天体留下的阴影,将为天文学家研究它们提供重要的数据和资料。
两颗最远恒星的发现,是美国天文界于2000年发起的“斯隆数码太空调查计划”的重要成果之一。这个计划耗资80亿美元,有200多名科学家参与,目标是在5年时间中给2亿个天体进行定位——其中包括10万颗恒星——并制作出三维的宇宙地图。设于美国新墨西哥州阿帕奇天文台的多台数码天文望远镜,是天文学家们实施“斯隆计划”的主要工具。
到目前为止,“斯隆计划”已经取得了相当可观的进展。天文学家们已经给分散在宇宙中的1400万个天体进行了准确定位和测量,其中包括1.3万颗恒星。在人类已知的30颗最远的恒星中,有26颗都是在“斯隆计划”中被发现的。
“斯隆计划”的最终宗旨是信息共享,让世界上所有人都有机会及时了解到计划的最新成果。刚刚发现的两颗最远恒星的资料已经发布在了“斯隆计划”的官方网站www.sdss.org上。在这个网站上,一幅专业宇宙地图已经雏形初现。随着“斯隆计划”的进展,这幅地图将得到不断的更新和完善。
为了满足普通访问者的需要,另一幅更为通俗易懂的宇宙地图正在绘制之中。据悉,这幅面向非天文专业人士的宇宙地图将以普通城市地图的形式出现。预计不久后,网民就可以在www.sdss.org网站上看到这幅别具一格的宇宙地图。
规模庞大的“斯隆计划”得到了来自各方的支持。美国航空航天局、美国海军天文台、加州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普林斯顿大学高级研究院、新墨西哥大学、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等都为“斯隆计划”提供了技术支持。而艾尔弗雷德·斯隆基金会、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美国能源部、日本投资集团则为“斯隆计划”提供了强大的经济后盾。(完)

研究指出水蒸气进一步加剧地球升温2001年06月02日 10:36 新华网
新华网柏林6月1日电(记者王东)温室效应造成地球温度不断升高,但水蒸气对地球急剧升温所起的作用也绝不可忽视。据最新的一项报告,水蒸气对地球升温起的作用远比人们想象的要严重。
据德国于利希研究中心的大气化学家迪特尔·克莱教授1日介绍说,在过去的45年间,在12到16公里高的大气层中,气体浓度增加了75%。随着气体浓度的剧增,水蒸气明显加剧了地球的升温。但是平流层气体浓度增加的原因至今尚不得知。
从1980年至今,水蒸气已经让地球温度升高了0.11摄氏度。在这同一时期,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二氧化碳使温度升高0.25摄氏度。克莱教授说:“我们不理解水蒸气为什么会增加。”迄今为止大范围的空气循环确保了高空大气层的平衡。
来自7个国家的68位科学家参加了有关水蒸气进一步加剧地球升温的研究工作,这项工作也被例为世界气候研究项目之列。专家们提交的研究报告将改变人们以往对大气层的认识,并且重新估计温度。以前人们仅仅是根据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测算温度,但现在还必须考虑到水蒸气的因素。据这份研究报告预测,在未来的100年间全球气温可能上升1.4到5.8摄氏度。
科学家们自40年代中期就尝试着尽可能准确地测量水蒸气,但是由于当时的技术条件尚不成熟,所以始终未能成功。从1980年以来,美国科学家开始通过卫星观测平流层中的水蒸气。

科学家称彗星为原始地球提供"生命之源"2001年05月30日 07:45 北京青年报
我国天文学家认为哈勃望远镜最新发现有利于证明生命起源“地外”说
通过对“里尼尔”彗星的长年观测,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天文学家威沃为“彗星为原始地球提供生命之源”提供了有力证据。与此同时,美国宇航局也计划在2004年发射航天器和“腾佩尔”彗星相撞进行求证。对此,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王思潮研究员认为,这不仅使人类对彗星的认识产生重大突破,而且还会为人类确认生命起源提供重要证据。
威沃通过对“里尼尔”彗星的观测发现,“里尼尔”彗星在去年夏天落入太阳时,抛出大量像山一样的石块使大量冰蒸发掉,这支持了“彗星曾向原始地球提供了为形成生命所需的水和有机化合物”的理论。为此,美国宇航局日前批准了一个名为“深撞击使命”的研究计划,在2005年7月1日,由一个航天器携带约重300公斤的撞击器撞击“腾佩尔”彗星。
 “目前,地球生命的起源一直存在‘地外’和‘地内’两种说法,前者认为彗星给地球带来了最初生命的物质,后者认为闪电、大气、海洋等使地球出现生命,但两者都没有确凿证据。”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王思潮研究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美国科学家通过哈勃望远镜得到的结论,在很大程度上支持了‘地外’说,为其提供了更多有利证据,因此美国宇航局的撞击计划就显得很有必要。”
“如果它获得成功,那么至少有两个重要意义:首先,它使人类首次了解彗星内部的成分,到底彗星上有没有地球生命的‘种子’,此次撞击将提供一定的确凿证据;其次,由于地球地貌的变迁,46亿年来地球发展的各种证据大部分都消失了,而作为太阳系中最古老的物质,彗星可以为我们研究太阳系和地球的起源提供参考。”(本报实习记者樊宏伟报道)

研究证明彗星曾为原始地球供水2001年05月28日 14:15 科技日报
本报华盛顿5月24日电记者张孟军报道: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天文学家威沃在最新出版的《科学》杂志上撰文说,“里尼尔”彗星在去年夏天落入太阳时,由于抛出大量像山一样的石块使大量冰蒸发掉,这使天文学家有了了解“里尼尔”彗星结构机会。
对“里尼尔”彗星进行观测的小组负责人威沃称,对“里尼尔”彗星解体的分析,支持了“彗星曾向原始地球提供为形成生命所需水和有机化合物”的理论。他说,通过对哈雷、霍尔-海普及海阿库塔克3颗彗星进行的研究,则对彗星的上述角色提出质疑,因为这3颗彗星的水化学成分与地球海洋中的水成分不同。但对“里尼尔”彗星解体时的特征分析发现,它有不同的水化学成分。威沃说,“里尼尔”彗星是一类能向地球提供形成生命所需水和有机化合物的彗星。
研究人员对“里尼尔”彗星中冰与岩尘比例感到惊奇。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天文学家确信,彗星是一些“脏雪球”天体,由约一半冰和一半粒状碎石组成。而对“里尼尔”彗星的分析表明,彗星中固体岩尘量比冰多100倍。“里尼尔”彗星更像带冰的岩尘球,而不是脏雪球。
天文学家也注意到,该彗星中的冰是在更高的温度下蒸发。这一点表明,这颗彗星是在绕木星轨道、靠近太阳处形成。据认为,很多彗星是在太阳系的边缘形成,这里的温度通常很低。威沃说,靠近太阳处形成的彗星,更有可能包含冰态水,其化学成分更类似于地球海洋中的水,而这将支持彗星提供地球上大部分水的理论。

探索地球最后的秘境2001年04月19日16:07 生活时报
海底是地球上最有意义的最远的生存环境,而且是地球上最原始的未被探测过的环境,但6万多公里的海底山岭经常发生地热喷发现象——“潜入大洋海底与下监狱唯一的区别就是下海有被淹死的危险”,这是一些海洋科学家身上穿的T恤衫上的一句口号,他们已于4月初开始了为期一个月的海底探险活动。既然海底探险的风险如此之高,他们为何一定要下去看个究竟?
谜一样的海底火山口
大洋深处被称为“地球最后的秘境”。10年前,美国的“阿尔文”号小型潜水艇就曾触到过海底,来自威廉斯堡市的威廉和玛丽学院的潜艇女驾驶员辛迪·凡·多弗当时的心态很平静,因为潜艇上的人员全部生还。
如今已是博士的凡·多弗又成了这个海洋探测小组的一员,他们的海底探险活动将一直持续到5月5日。在这段时间内,他们将沿着大西洋海岭对海底进行探险。多弗博士的研究将主要集中在地热喷口的生物多样性上。深海地热喷口是20世纪70年代首次被发现的,这些巨大的地球“烟囱”是在地壳板块剧烈活动时形成的,这些“烟囱”会向海洋中释放出硫磺、重金属颗粒以及热水等物质。
新泽西州拉特格斯大学的理查德·卢兹说:“海底是我们这个星球上最有意义的最远的生存环境,而且是这个星球上最原始的未被探测过的环境,6万多公里的海底山岭经常发生地热喷发现象,而这些区域只有极少部分被人类探测过。”
寻找生物多样性的答案
植物和动物分类方面的鼻祖卡尔·林尼厄斯认为,所有现存的生物都通过附着在阿勒山山坡上才得以逃过那场世纪大洪水的劫难,所以每一种生物都有其生存的海拔高度。在那场大洪水过后,所有的生物不论生活在世界的哪个地方,他们的生活高度都与在阿勒山上的高度差不多。但也有人提出了与他相反的观点,与林尼厄斯同时代的生物学家科姆提·巴峰相信,相同的生活环境但地理位置上完全分离的两个地区的生物会截然不同。
深海是检测这两种理论的最好场所,近期对海底的探测有了越来越多的惊人发现。尽管海底似乎没有光线,但小虾的后背中部有“眼睛”,它们能看到地热喷口的热量产生的光线。美国麻萨诸塞州伍兹霍尔海洋学研究所的卡尔·韦森就发现过一些细菌能够生活在这种极端的环境中。他说:“化学合成几百年前就被科学家发现了,这些细菌是在利用地心中的氢和氢化物。”
海底地热喷口附近的生物互相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相互依赖,比如小虾的身上覆盖着藻丝,上面有许多微生物;在贝类的身体上长有微生物菌苔,各种细菌长得有好几厘米厚,在水流的冲击下摇摇摆摆飘上飘下;许多生物体排泄出硫磺,而一些生物专爱吃重金属。
新物种庞培虫初次记载是在20世纪80年代,是特拉华州大学的斯蒂芬·卡里博士在海底火山口附近发现的,这种生物长约6-8厘米。这种海洋生物生活在海底的火山口里,身上覆盖着一层一厘米厚的细菌,像是穿上了一层毛衣。庞培虫能分泌出一种粘液,它身上的细菌就是以这种粘液为生,细菌吃了它分泌的粘液,可能会给它带来好处,也许细菌对庞培虫起到一种保护层的作用。
纪录片展示海底世界
卡里想知道在火山口里是否还生活着类似的生物,所以他要求潜水员到一个火山口里进行搜索。当用潜艇上的机械手臂把一个探管插入火山口时,声纳探测摄像机的屏幕突然变成了紫色。探测数据表明,探管一端的温度达到了摄氏80至100度,而另一端的温度只有20度,这种温度差是一般生物所不能忍受的,因此庞培虫被视为地球上最能适应温度变化的生物。
凡·多弗博士看到过所有这些超自然的奇特的生物,她在许多地方采集了各种各样的贝类及其他生物的标本。根据她所采集到的东西,她有了一个假设,那就是生物种类从一个海底火山口到另一个火山口之间分布的比率与火山口的数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反过来又影响到生物的多样性。
大西洋中部海岭的地热喷口相对较少,而且这些喷口又十分类似。因此,海底生物的多样性与地球的活动有直接的关系。当地壳分裂时,就产生了地热喷口。大西洋中的山脉每年仅以20毫米的速度漂移,凡·多弗博士在那里收集到20多种生物样品,与此相对照的是,太平洋东部的海底每年以16厘米的速度上升,所以她在那里收集到的生物种类就多了一倍。
2002年5月底,美国一家公司将推出一部以多弗收集到的那些令人难以置信的海底火山口资料拍成的大型纪录片,卢兹说:“看这部影片当然比亲自到那里去更过瘾。”本报特约记者 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