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樵山文化人群的主體可能是CTS1642(Y7080):CTS1642誕生於7900年前,主要分布於嶺南、西南、中南半島等地区,中原北方罕見。兩廣漢族當中的M117(F5)約有壹半是CTS1642,略估兩廣CTS1642總人數約有四百萬;CTS1642與CTS7634、CTS5063並存於西雙版納傣族等侗臺人群當中。CTS1642的年代、分布範圍與華南有肩石器相應,而有肩石器的源頭是珠三角的西樵山文化,推測CTS1642是西樵山文化人群(南越,或稱水越)的後代。深圳鹹頭嶺遺址出土有與湘西高廟遺址(78006800aB.P)相類同的白陶及彩陶制品,亦有相似的陶紋,判斷鹹頭嶺人群來自湘地,來自CTS1642的祖型F5的初始擴張地,鹹頭嶺遺址(70006000aB.P)出土有肩形石錛,而有肩石器是西樵山文化(60004000aB.P)的典型器形,他們應屬同壹族系,推測CTS1642從湘地遷深圳鹹頭嶺後再內遷南海的西樵山,新石器時代晚期西樵山文化人群伴隨著有肩石器的傳播擴散到西南、中南半島等地,之間年代、路徑、範圍巧合相應。CTS1642往西南方向遷徒大致分兩期,早期伴隨著雙肩石器的傳播的遷徒,晚期戰國時在揚越荊楚人的南遷擠壓下,夾雜著來自潮汕地區的CTS7634、CTS5063、F2188壹起遷往西南、中南半島及海南島。另方面,駱越主體是O2系統、西甌主體是O1(F492等)、蒼梧越(講標人祖先)主體可能是O3*(P201*),從規模上只剩下南越最有可能是以CTS1642為主體。西樵山支(侗傣支)CTS1642(Y7080等)常與M95(M88)、P203(侗傣K644、CTS8920等)相混,母系欠缺A,而彜緬支CTS1642(B456CTS9713等)人群欠缺M95(M88)、P203,母系混有A;兩支在西南相交匯。 圖文:有肩石器的分布與CTS1642(Y7080)遷徒線路圖(MRBO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