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 宣 卿 传 奇 (开建版)

    唐朝文宗年间,开建县金镂村的莫及芝在开建-封川一带做贩牛生意,因同是姓莫佬,路过封川县长乐里(今渔涝-河儿口一带)时常到蕨村莫让仁家串门,他也清楚莫让仁早些日子因抢救被洪水冲走的耕牛而过了身,留下少寡梁二娇。莫及芝因长期做贩牛生意,善观能辨,练就出一种能听蚁语的本事。一个留宿于梁二娇邻屋的晚上,夜深人静,突然听到有小孩的读书吟诗声,莫及芝好生奇怪,半夜三更怎么会有小孩在念书呢?天亮后经打听,昨晚没小孩与他相邻,隔壁住的是大肚婆梁二娇。莫及芝暗暗称奇,凭他的灵感与直觉,将要出生的小孩长大后一定是个奇人奇才,于是想出了个要带梁二娇走及娶她为妻的念头。梁二娇大着肚子,想到夫君不能死而复生,为了将要出世的孩子,认为这是个机会,于是就答应了,并与莫及芝一起回开建金镂村。蕨村与开建金镂相距约40公里,且要穿越南丰与连都之间的大山,带着个大肚婆,得有几天行程。在唐朝文宗大和八年,公元834年,农历甲寅年八月十七日午时,莫宣卿出世。有传说出生于金镂村,有传说是在沿途的“过生河”(莲都的一条小河,因宣卿在过河后出世而得名)或狼岭界(南丰与连都的分界岭)出世,宣卿是个遗腹子。

    在金镂乡家境较好,有莫俦、莫群两位兄长,莫宣卿早入私塾,甚是聪明,闻言即悟,胸藏锦绣,开口成文。时常到奉祀莫少奇汉朝大元帅的南山大庙门前放鸭与看书。莫宣卿七岁能诗,《吟白鹤》中有:“云作毛衣铁作锦,等闲飞去龙塘坳.有时立在青松上,一朵白云排树梢.④《状元莫宣卿文选》”与群童戏于沙滩上写诗曰:“我本南山凤,岂同凡鸟群.①《全唐诗》十七册英俊天下有,谁能佐圣君.②《开建县志》”莫宣卿熟读私塾,穷尽先生,只好回长乐里另拜名师。

    莫宣卿返回长乐里入乡校,在大梁村(今河儿口镇西村)莲枝寺拜名师梁明甫(他舅父),后尚得被贬宰相李宗闵的指点教化。他才思过人,12岁同兄俦赴州参试,诗篇入庠,榜举茂才(秀才),名震乡里。又在麒麟山侧建一书屋,刻苦攻读。诗答问读书居云:书屋倚麒麟,不同牛马路.床头万卷书,溪上五龙渡.井汲冽寒泉,桂花香玉露.茅檐无外物,只见青云护.①《全唐诗》十七册

    唐大中五年岁辛未(公元851年)五月,仅17岁的莫宣卿以文《兴国论》及诗《赋得水怀珠》廷试第一,钦点状元,长安满城轰动。一首《及第自咏》(或叫《雁塔赋盛》)云:“羽翼高飞到碧霄,鹏程万里岂知遥.才吞王母千年药,便夺龙头第一标.脚下云霞随地起,眼前尘土霎时销.万金书寄南归雁,三级天门已一跳.广西昭平唐宣宗李忱十分器重这个少年英俊的南方才子,不但为其赐宴,还在宴上亲自赐诗祝贺:“南方远地产奇才,突破天荒出草莱.神鲤跳翻三尺浪,皇都惊震一声雷.青云得路登科甲,黄榜标名负大魁.身着锦衣游帝里,邦人齐唱状元来.广西苍梧

    莫宣卿中状元后,出任翰林院修撰,赐内阁中书大学士,供职十多年。他在诗《百官乘月早朝听残漏》中描写了迎接朝官上早朝的情形:建礼俨朝冠,重门耿夜阑.碧空蟾魄度,清禁漏声残.候晓车舆合,凌霜剑佩寒.星河犹皎皎,银箭尚珊珊.杳霭祥光起,霏微瑞气攒.忻逢圣明代,长愿接鸾.①《全唐诗》十七册莫宣卿思念生母,上表陈情,请求出任南方地方官。懿宗封其为浙江台州别驾(剌史副职),莫宣卿离京时众官相送。同榜进士柳珪赠诗一首,《送莫仲节状元归省》:青骢聚送谪仙人,南国荣亲不及君.椰子味从今日近,鹧鸪声向旧山闻.孤猿夜叫三湘月,匹马时侵五岭云.想到故乡应腊过,药栏犹有异花薰.”①《全唐诗》十七册,注:此诗也有说是赠莫宣卿探亲的莫宣卿荣归故里,迎母携眷赴台州上任。在赴任途中,不幸于公元865年殁于福建莆田,卒年32岁。遗体由莆田当地莫姓就地埋葬,并有意保留了他的一只靴子,长子莫齐赶往莆田时已是几个月以后,领回遗物靴子,开建莫姓与文德人通过抓阄来决定宣卿遗物的埋葬地,置两副棺材,一副装有遗物靴子,一副装有死牛仔,结果文德人抽中遗物,埋葬于河儿口的锣鼓岗,开建莫姓抽得死牛仔,埋葬于现南丰电视塔山山脚。唐懿宗咸通九年(868),封州刺史李邦昌上其事于朝,钦奉上敕为唐正奏状元莫孝肃公。

    莫宣卿一生著作颇丰,有《莫宣卿诗集》,可惜多已散失,现见于《全唐诗 》《粤诗蒐逸》《封川县志》《开建县志》中,共有诗多首。唐封州刺史白鸿儒为其诗集作序,并高度评价:所撰词赋诗歌,皆操笔立成.诵而咏之,如真金美玉.”历代文人官仕诗歌咏叹莫宣卿的超过200余首。

    莫宣卿元配陈氏,荣封一品夫人,帝招附马白氏赐配,也封一品夫人。陈氏生三子:长子齐、次子楚、三子晋。莫齐居金镂父宅,考取博学宏词科,曾任襄阳(今湖北襄樊市)知县,莫楚任宿圩守道官,莫晋于公元898年出任怀州(今山西沁阳市)刺史。状元后裔分迁各地安居,繁衍后人至今约有60万。宣卿后裔人才辈出,宋代发展到一个鼎盛时期。永昌北宋景祐年间(1034-1038)进士及第;宗尧登宋熙宁九年(1076)进士宗舜,字永昌,登北宋元祐六年(1091)进士,任职亳州(今安徽亳州)司户参军;天祐、天福在北宋进士及第,天祐殿试名列一甲;莫遗、土纯在元大德年间(1297-1307)亦高中进士。

    注:①见《全唐诗》十七册、②见《开建县志》、③见各地的《莫氏族谱》、④见封开龙吟诗社《状元莫宣卿文选》

    说明:现今的封开县由古代的封川及开建两县合并而成,封川与开建历朝历代时有变更;现在的金楼乡在莫宣卿之前叫“金镂村”,后曾被敕赐为“锦衣乡”;文德乡也是后来敕赐的乡名,位置在河儿口渔涝一带,其中包括长乐里的蕨村(今渔涝镇蕨村)及大梁村(今河儿口镇西村),蕨村与大梁村相距路程约5公里。
    《吟白鹤》中的“龙塘坳”在今金楼与思寮之间龙吟水边之南侧,“龙塘”地名今尚用;“南山”为一低矮岗,在开明平村西侧,现称牛云顶,南山大庙就建在牛云顶的西坡。
    古代的官职:刺史又称郡守,州、郡(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之正职,副职为别驾;县级为县令。唐宋时代流行州郡并举的重名制,封州的全称是封州临封郡,封州领封川和开建两县。
    编写主要参考书:林雄主编.甲第开南粤.南方日报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部分观点引用莫其澎收集的莫宣卿传记及相关资料。

莫如波 2005年5月编

 问 题 讨 论

    1、莫状元故里问题。莫状元属封川县长乐里蕨村(今渔涝镇蕨村)莫氏脉线,但出生在金镂村或沿途,少年长于金镂,母亲改嫁后归宿金镂村。莫状元的故里是开建锦衣乡还是封州文德乡?记载自北宋始就争议不断,且双方旗鼓相当,“锦衣乡”与“文德乡”同为敕赐乡名,“锦衣乡”为乞归时敕赐,而“文德乡”为他去逝后敕赐。从所敕赐的两个乡名或可看出最早期对宣卿故里的认同感,“锦衣乡”也则“衣锦还乡”,故里所指的显然是金镂乡,敕赐“文德乡”意思也很明白,大梁村(今西村)甚至包括蕨村被看作是宣卿高中状元前成长成才的地方,再者,宣卿之母已归属金楼村莫及芝,大梁村只是他舅舅的家,说孝子故里随母似乎更合理些。昆为兄、仲为弟,宣卿字仲节,是在表示宣卿在继父及兄长莫俦、莫群之间获得的归属感。从“锦衣乡”“字仲节”来看,后人一味强调宣卿的文德属性有违其本人的意愿。

    有关莫宣卿故里的传记:(摘自:陈泽泓.莫宣卿及其诗文研究.甲第开南粤.林雄主编.2005)
    唐人白鸿儒在《莫孝肃公诗集》作序中云:“公字仲节,广南封州人也,所产之乡曰文德,所居之里长乐”因父早逝,母“改适,继父亦莫氏,讳及芝,开建籍也,公随母往,并而为昆仲者三”。后,莫宣卿由翰林外任台州别驾,“归省迎母,未至官所而寻卒故里,葬之于文德乡锣鼓冈”。文德乡之得名,是唐咸通九年(868年)封州刺史上表朝廷之后,上敕“表其里居曰文德”。
    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的《太平寰宇记》述及麒麟山在封川县境。
    宋王象之《舆地纪胜》成书于南宋宝庆三年(1227年),谓莫宣卿“开建县人,唐大中间状元及第”。
    南宋祝穆《方舆胜览》(祝洙补订,南宋末年的咸淳二至三年(1266-1227年)刻印)在“封州”人物“莫宣卿”条下云:“开建人,唐大中间状元及第”。
    明人黄佐《广东通志·莫宣卿列传》中云:“莫宣卿,字仲节,封州开建人”,“构书屋于麒麟山下,奋志读书”,“授台州别驾,以母老乞归养。赐其乡曰锦衣,在县之三都金镂村”。
    清朝以来的地方志(广东、肇庆、开建)记载莫宣卿时,出现“开建”“锦衣乡”“金镂村”的情况更多。钦定《四库全书》万姓统谱卷一百二十页中述及:唐莫宣卿开建人,大中年间进士第一,今县金镂村有莫状元读书堂及片玉亭、状元古井……。

    2、莫宣卿似有一个从钦点状元到正奏状元的过程?据查,李郜为当年的状元(但未留传记及其它诗文等佐证),莫宣卿何为“钦点状元”?从皇帝赐诗“青云得路登科甲,黄榜标名负大魁.身着锦衣游帝里,邦人齐唱状元来.”来看,状元或为皇帝金口所赐,也许正因为有金口在先,才有后来同榜“送莫仲节状元归省”这样的“状元”称谓,否则,在等制森严的朝廷,有谁敢戏称或谀称别人为状元?从“封州刺史李邦昌上其事于朝,钦奉上敕为唐正奏状元莫孝肃公”这样的记述来看,在莫宣卿去世之后,经上奏朝廷,敕赐唐正奏状元莫宣卿为孝肃公。莫宣卿应为岭南第一位状元和历史中国最年轻的状元;或是说,敕赐为莫宣卿的状元身份加了个双保险。

    据车吉心的《中国状元全传》记载,高祖武德五年至哀帝天佑四年(公元622-907年),可考榜数为264榜,而姓名可考仅147人,中有4人科分不详,1人仅知姓氏;147名状元中事迹可考者极少,书中仅集29人的传记(-摘于《莫氏族谱》网站)。清人徐松的《登科记考》常为后人作“状元谱”或“状元传”的资料依据,《登科记考》卷二十二:“大中五年,进士二十七人,又三人,状元李郜.诸科二十二人”;“制科莫宣卿”,但又谓“是年设科无考,制科第一,据此亦得称状元”。今人林天蔚根据多种唐史唐书分析认为,唐朝廷施行“思及远人,以宏教化”的政策,对边远地区,指定名额,施行由地方推荐到中央的“贡举”制,试于殿廷,莫宣卿可能为这种“制诏举人”所产生的状元,唐人白鸿儒《莫孝肃公诗集序》所描述的荐考过程与之吻合,其既不同于一般进土由礼部考取,也不属于制科。唐之科举榜首称“状头”,俗称“状元”,新、旧《唐书》及新、旧《五代史》等正史,均不载应考人“进士第一”或“状元及第”,不像宋代以后那么严格,状元专指进士科第一(-见《甲第开南粤》第205-211页)。同榜进土柳珪之父柳仲郢为河南尹或东都留守(858年改任刑部尚书);其祖父柳公绰,曾做过兵部尚书且是个书法家;叔祖父为大书法家柳公权。依此看,考生又非全来自于边远地区。

    3、我们思寮支是不是莫状元的后裔?能看到的思寮族谱记载最早是从思寮始祖师柱开始的,如果从现今的裕字辈往前数,至师柱一共是17代,中间记载是连续的。在师柱之前,新屋及柴地的族谱都记有道忠是高祖,在道忠与师柱之间缺失数代记载。按宣卿世系图远祖部分,如果道忠作为师柱的高祖是宣卿的第20代孙,思寮支就应该属于宣卿的后代。除族谱外,延字辈七叔公等有口传,思寮人始祖(或远祖)是来自南京珠玑巷的莫文礼,但不知莫文礼所属的世代,可能是受“南京始祖莫文礼”影响,平时总觉得思寮支与周边莫姓人群不一样,不具同宗关系,再加上祠堂每年必贴的“吟龙世泽;钜鏕家风”这样的门联,更觉得我们的祖先似乎是直接来自于河北的钜鏕郡,宣卿世系与我们无关。除此之外,思寮村既有的讲法还有,思寮人祖先从金楼迁来,原来在金楼建有“水浸”祠堂,且有思寮支与罗华支亲、与村口莫安支更亲的说法。金楼莫姓本身就有两种以上的来源,一是大宗祠莫姓,东晋南北朝时已从北方迁来,始祖是莫饰,宣卿的养父莫及芝应属这一族,二是唐朝以来在金楼繁衍的宣卿世系。从我们分支不入莫姓大宗祠来看,似乎应属宣卿世系。据说,莫偶是多支族的远祖,葬在南丰镇尚礼村东北角的利是坟,有多支族谱记载有莫偶是宣卿后裔(如连山朝玉名将书载),莫偶生南明生暄政生太睿生道胜、道亮、道忠等,据村人说,利是坟我们也有份拜祭,可认为思寮支属宣卿后裔。支系接驳内容见《按族谱排辈分》。

    从思寮祠堂每年必贴的“吟龍世澤,钜鏕家風”这样的门联来看,始祖无疑是源于钜鏕郡(今河北省内)。再从“吟龙”两字看,这副门联似为明朝金楼“水浸”祠堂的门联,有意无意沿用至今(思寮祠堂始建于清朝同治年间,民国三十三年曾重修*注)。古代的龙吟水在金镂村,因水声清响,人呼之龙吟(所指的应为今野涌出盆地,过金楼乡、落平村南山大庙前溪段),唐朝的状元读书堂就建在龙吟水边,还有传记中的状元古井、状元祠、片玉亭等,他在《题莲花池》中云:“源大流宜远,寿锦福益深.妙幼勤学业,秋水接龙吟.④《状元莫宣卿文选》(*注:据桓慈,2016年10月祠堂重修时,在正梁下的副梁上,发现有“重修于民国三十三年,首事:莫延湖”字样;根据漾慈九叔,文革石灰水涂墙前,习武时,对祠堂内墙所写的“同治”两字印象很深;根据上祖传下来的说法,建祠堂晚于建老厅屋,而老厅屋原属三房头所有,应建于海汶子秀桂、秀兰、秀盛、秀昌这一代,推算在公元1800年前后,同治年间为公元1862~1874年,祠堂建于老厅屋建成六七十年之后,但早于建我老屋的年代(约1890年),更早于建炮楼的1932年;据重修祠堂人反映,祠堂的青砖烧结程度不如现代,质粉易碎。祠堂始建于清朝同治年间,民国三十三年(公元1944)进行了重修,两次重修间隔均为70多年,2017年6月28日补充)

莫如波 2005年6月

后人错记导致莫状元身份遭质疑

    其一、误作“制科状元”。古代多以进士科第一为状元,而莫宣卿因“是年设科无考,制科第一,据此亦得称状元”出自清人徐松的《登科记考》,而徐松认定其为“制科”,很可能是根据公元878年封州刺史白鸿儒所作的《莫孝肃公诗集序》(见《全唐文》),当中记有:“唐宣宗大中五年,龙集辛未,设科求贤,合天下士,对策于大庭,胪传以莫公宣卿为第一.公字仲节,广南封川人也.”白鸿儒为南疆封州刺史,作《莫孝肃公诗集序》时离廷试已有27年,那时莫宣卿已去世,南疆封州离皇都长安有几千里,时间加空间的距离,误传误记就变得有可能;再者,说“制科”有可能是徐松对“设科”两字的误判,就徐松本身所言“是年设科无考,制科第一”中的“设科”,指的就不是制科,而是一种可成为正式状元及进士的另种科考,指白鸿儒的“设科”为制科显然不合理;还有,既然该年“设科”(常科或进士科)无考,那郑嵎及柳珪的进士又是如何得来的?可见徐松前后矛盾,当中肯定有错。

    其二、误读《莫孝肃公诗集序》中的敕封内容,“正奏状元”成了名不正言不顺的死后追封。白鸿儒在《莫孝肃公诗集序》中述有:“咸通九年,封州刺史李邦昌上其事于朝,钦奉上敕为唐正奏状元莫孝肃公,祀以庙食”(唐懿宗所敕“孝肃诰”中有:“敕为唐正奏状元谥孝肃,时供祭祀,列为常典……”-见明朝《封川县志》),此语应解作“敕封唐正奏状元莫宣卿的谥号为孝肃”而不应读作“敕封为唐正奏状元,谥孝肃”。李邦昌所做的也是必须做的,只是正式告诉皇帝,莫状元前阵子在上任途中去世了,死后敕封个什么东西可能是朝臣惯例。“正奏”是指考试中选时,正式奏请朝廷并获批准,说“正奏”在17年后还可追封,显然难以成立;是追封,说“正奏”,语言逻辑也不通。再者,假如状元是后来追封的,柳珪在莫宣卿第一次归家时便赠诗呼之为状元-“送莫仲节状元归省”,岂不成了时光倒流的怪事。

    其三,认为莫宣卿不是真正状元的另一个原因是已有一个李郜状元。在《登科记考》中记载:“唐大中五年辛未,进士科状元李郜,同榜进士有郑嵎、柳珪……”。而徐松推定李郜为当年状元的依据很可能是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中的记载:“郑嵎,字宾光,大中五年李郜榜进士”,用“郑嵎为李郜榜进士”之言反推李郜为榜首(具体分析见>>>)。然而,如果徐松不是从郑嵎来反推榜首,而是从柳珪的记载入手,就会得出莫宣卿是该年状元的结果,同时也不再出现既是“设科无考”又有两个状元这样的矛盾。

    柳珪作为刑部尚书柳仲郢之子,其记载应更可靠些,《登科记考》载:“柳珪为是年(公元851年)进士及第”;《旧唐书·柳公绰传》:“仲郢子珪,字镇方,大中五年登进士第”。从徐松记“是年设科无考”来看,该年除莫宣卿获“制科第一”的那场廷试外,应再无其他更重要的科考让李郜、郑嵎、柳珪、冯重、谭成、朱祥等人成为进士,李郜为该年状元应属误传;在莫状元的墓碑上有柳珪的赠诗《贺宣卿登第》:“笔阵才交玉陛前,一声雷震便登天.榜中姓氏当头列,……”,中亦见莫宣卿与柳珪同榜且莫宣卿为榜首;《全唐诗》十七册有柳珪的诗《送莫仲节状元归省》,假如柳珪是进士,而莫宣卿连进士都不是,只是获过制科第一,柳珪有可能去称莫仲节为状元吗?难以想象!

    《全唐诗》十七册莫宣卿《百官乘月早朝听残漏》是一首描写自身作为翰林内阁大学士参与迎接官员上早朝的诗:“建礼俨朝冠,重门耿夜阑.碧空蟾魄度,清禁漏声残.候晓车舆合,凌霜剑佩寒.星河犹皎皎,银箭尚珊珊.杳霭祥光起,霏微瑞气攒.忻逢圣明代,长愿接鹓鸾.”假如莫宣卿只是制科第一,连进士也不是,你认为他会有机会迎接朝官吗?每年光新登的进士可有二三十个,何时才轮到制科级?

    综上年代较早的有关记载,认为莫宣卿为公元851年状元无疑;该年可能没有进行过常规的进士科科举考试,唐代的状元及进士并非全由进士科科考得出;莫宣卿所中的状元,有如今人林天蔚所言,可能是从“制诏举人”中产生,当中有皇帝亲自主考(廷试),后又得宣宗皇帝的赐宴及赐诗祝贺,就算是制科也是与诸科不一样的殿试制科,其份量与一般进士科第一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莫如波 2006年4月

清人徐松《登科记考》及孟二冬《登科记考补正》唐大中五年辛未(851)记述剪切兼评

-徐松凭什么不会出错?徐松有什么资格给他人封状元?

唐五代 莫宣卿诗

-见《全唐诗》十七册

百官乘月早朝听残漏

建礼俨朝冠,重门耿夜阑。
碧空蟾魄度,清禁漏声残。
候晓车舆合,凌霜剑佩寒。
星河犹皎皎,银箭尚珊珊。
杳霭祥光起,霏微瑞气攒。
忻逢圣明代,长愿接鹓鸾。

赋得水怀珠

长川含媚色,波底孕灵珠。
素魄生蘋末,圆规照水隅。
沦涟冰彩动,荡漾瑞光铺。
迥夜星同贯,清秋岸不枯。
江妃思在掌,海客亦忘躯。
合浦当还日,恩威信已敷。

>>>各地莫氏族谱及县志莫宣卿诗选


答问读书居

书屋倚麒麟,不同牛马路。
床头万卷书,溪上五龙渡。
井汲冽寒泉,桂花香玉露。
茅檐无外物,只见青云护。


我本南山凤,岂同凡鸟群。
 

试释莫宣卿的及第诗《赋得水怀珠》

长川含媚色,波底孕灵珠。

    --山间盆地江河流淌,“十里画廊”景色迷人,水波底下有淡水珍珠蚌孕养。

素魄生末,圆规照水隅。

    --轻风吹动蘋叶末梢,不时有素白的珠蚌软体在水中若隐若现,满月照射河边水面(珍珠长得更加完美)。

沦涟冰彩动,荡漾瑞光铺。

    --水波涟漪闪烁,荡漾着反射出道道瑞光。

迥夜星同贯,清秋岸不枯。

    --变更着的夜晚,星光、月光与波光一起相互辉映,虽是清朗的秋天,(因为河中有珍珠)岸上的草木仍不枯萎。

江妃思在掌,海客亦忘躯。

    --此景令汉水神女思神入化(或在回想赠珠情形),让见多识广的贩珠海客也流连忘返。

合浦当还日,恩威信已敷。

    --昔日合浦珠徙他乡,今有环境改善,去珠复还,圣上恩威已获信于民。

    殿试《赋得水怀珠》是一种赋得体诗。当摘取古人成句为题做诗时,题首多冠以“赋得”两字;成句“水怀珠”应出自西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陆机(261~303)《文赋》中的佳句“石蕴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莫宣卿所赋珍珠虽然孕养于水底(蚌壳内),却借助月光、波光相辉映,写得仿佛是珠光闪闪;古有“月圆珠则全”“有珠岸不枯”之说,典故中有汉水神女赠二珠予郑交甫的神话,“合浦珠还”亦为常典。诗中高难之处在于借用典故及前人的成句成诗,几乎句句怀珠,又不真见珠粒或珠光出现,实为“妙笔生珠”,这也许就是诗的成功所在。

莫如波 2006年5月

《莫孝肃公诗集序》及评析

    白鸿儒.莫孝肃公诗集序 唐宣宗大中五年,龙集辛未,设科求贤。合天下士对策於大廷,胪传以莫公宣卿为第一。公字仲节,广南封州人也。所产之乡曰文德,所居之里曰长乐。厥考讳曰让仁,虽不仕,亦有隐德。蚤年不禄,公母梁氏,恐公孤立无倚,改适。继父亦莫氏,讳及芝,乃开建籍也。公随母往,并而为昆仲者三。长曰莫俦,次曰莫群。公年最少,乃其季也。继父亦乐善好施,岁歉则出粟以周邻里。尝遣二兄习读,公幼在侧,天性迥异,闻言即悟。甫七岁,资识豁然,手不释卷,过目辄成诵,时人目为神童。入郡庠,从游於梁明甫先生。梁母尢严於内训。试於有司,荐於大廷。对扬清问,首魁天下。初典翰林,未服官政。後以母老,具表陈情。乞官外补,以便就养。上可其奏,赐官台州别驾。归省迎母,未至官所,而寻卒故里。葬之於文德乡锣鼓冈。咸通九年,封州刺史李邦昌上其事於朝,钦奉上敕为唐正奏状元莫孝肃公,祀以庙食,表其里居曰文德。蠲其赋税,以充烝尝之需,永为常典。公自幼以至登第,所撰词赋诗歌,皆操笔立成。诵而咏之,如真金美玉,不落形迹。如化工生物,不事妆点,而生气宛然如在也。及今公族子姓言动气象,犹有公之遗风。虽乡曲五尺童子与夫田野愚夫愚妇,皆重公名,莫不喜谈乐道之。凡游於庠序者,罔不贤其贤。守其宗祀者,莫不亲其亲。得非状元公神化之所感也耶?是请也,公之嫡孙莫立之,郡之庠生也。述公行实以告,且请予为记,以垂悠久。馀无似,叨治公郡,恨弗获睹公而徒慕公也,因以为记云。时有唐乾符五年,岁在甲竿秋仲望日。(来源于《全唐文/卷0816》,《全唐文》为清人所辑)

    评析:全唐文卷816《莫孝肃公诗集序》透出的作者至少有两个。这是一篇诗集序,原作者应为封州刺史白鸿儒,写于唐乾符五年(878),后来北宋年间的莫立之又作过改动与添加。有观点认为“胪传”“正奏”等词到了宋朝才流行,如果是这样,再加上文中还有个宋代才有的地名“广南”,可判断莫立之曾对原文作过改动。广南路设置于北宋开宝四年(971),到了至道三年(997)再分广南东路、广南西路,广南路的设置发生在莫立之所在的年代。最后一句“馀无似,叨治公郡,恨弗获睹公而徒慕公也,因以为记云。时有唐乾符五年,岁在甲竿秋仲望日。”从“叨治公郡”“乾符五年”来判断,应由封州临封郡郡守(封州刺史)白鸿儒所写,而前面一句“是请也,公之嫡孙莫立之,郡之庠生也。述公行实以告,且请予为记,以垂悠久。”按理应由莫立之所添加,但出现了时光错乱,由北宋的莫立之“述公行实以告”,却让唐乾符五年白鸿儒去“因以为记云”,作为郡之庠生的莫立之不太可能犯这么低级的错误,估计是清人将“诗集序”编入《全唐文》时作了错误的改编。白鸿儒写诗集序时应咨询过莫家但不是莫立之,莫立之是楚支宣卿的第四代孙,与齐支莫健(大约957年生)同辈。相比白鸿儒,莫立之更了解自家事,对白鸿儒原文作过修改,出现了地名变更以及宋代的行文方式。当中的“述公行实以告”应表示跟原文或事实相差不大。推测,北宋年间郡之庠生莫立之从《莫宣卿诗集》中抄下白鸿儒所写的诗集序,作修改及加注后混同其它诸如家谱族谱之类形成书册,几经变更流传下来,清人编撰《全唐文》时《莫宣卿诗集》应已失落(否则没理由不编入《全唐文》),仅将收集到的“诗集序”修编于《全唐文》之中。据说香港图书馆藏有《莫宣卿诗集》。

    《莫孝肃公诗集序》的主体内容有没可能是由楚支莫立之所写(假托)?不像,主要是对开建方面的描述比较中肯,如果是出自楚支之手,会偏激得很厉害,甚至会否定“改适”之类的内容。例如,文德人传说莫宣卿两岁时才随母改适往金楼,更为可笑的是说莫宣卿至七岁时才会说话,而不是诗集序所描述的“尝遣二兄习读,公幼在侧,天性迥异,闻言即悟。”把傻仔宣卿推给开建,而把宣卿所言的“南山”(“我本南山凤”)即“搬”回文德,楚支只会干这样的事,笑!再从句“及今公族子姓言动气象,犹有公之遗风。”来看,应出自白鸿儒之手,当时宣卿之孙尚未出世,若让莫立之写的话或会写成“及今公族子孙言动气象,犹有公之遗风。”再说,宋代封州临封郡之庠生未必具有这等写作功力,就算有这种能力,没有母本,未必能清楚二百年前祖辈的细节,且描述起来也必定会偏走于楚支,所以认为,《莫孝肃公诗集序》的主体内容不太可能是由莫立之所写。莫立之“述公行实以告”应表示如实表述白鸿儒原文的内容及家族史。对应莫宣卿诗《百官乘月早朝听残漏》中的“长愿接鹓鸾”(鹓鸾比喻朝官),《莫孝肃公诗集序》即述有“初典翰林,未服官政”,未作夸大描述。全文刻画细致、连贯,显得整体内容低调真实。

莫状元、岭南古都杂谈

2007.1.25 来讲南丰话(可能是雅言的活化石): 既gei:这,既喃(这个)、既荡(这里)、既本书(这本书)、既样(这样);嘢nyie:不,嘢是(不是)、嘢使(不用)、嘢熟(不懂)、嘢准去(不给去);乌wu:哪,乌荡(哪里)、乌人(谁)、乌种(哪一种)、乌日(哪天);冻dung:怎,冻解(为何)、冻坐(怎样)、冻行(怎么走)、冻多(多少);毕至:很,毕至好(很好)、毕至冷(很冷)、毕至好吃(很好吃)、毕至痛(很痛);个:的,长个(长的)、黑个(黑色的)。
    侬呢人,侬(我们)、你个(你的)、佢呢人(他们)、唔霸(爸爸)、老娜(妈妈)、阿娃ve(婴儿)、奀仔(小孩)、 背荡(那里)、谛dai,谛帝(知道)、哈,哈哩(了)、慳先(刚才)、剩有ya(还有)、问剩(先别)、唔剩(还没有)、吃雕(吃早餐)、吃晏(吃午餐)、迟日(昨天)、个日(今天)、同日(明天)、后日(后天)、号日(大后天)、等电(等一下)、毕至啱(很合适)、梗是(肯定)、的衫(穿衣)、豚衫(脱衣)、n攮绳(拉绳子)、养堆(养猪)、得空(有闲)、准倒(以为)。
    南丰话、广州话、普通话一些日常用词的差异:
    南丰话是这样发问话的:①.阿+***?如:阿是?(是吗?)、阿去?(去吗?)、阿喜欢?(喜欢吗?)、阿懂?(懂吗?)、阿去跑步?(去跑步吗?);②.***+噌?如:做完噌?(做完没有?)、到我噌?(到我没有?)、佢返来噌?(他回来没有?);③.阿+***+噌?如:阿开始噌?(该开始没有?)、阿到我噌?(该轮到我没有?)、阿明噌?(已明白了没有?)、阿返屋噌?(该回家了吗?)。
    余很多与广州话相近,如:佢(他)、大佬(哥哥)、号生仔(年青人)、靓仔(俊哥仔)、乜嘢(什么)、畀我(给我)、做嘢(做事\干活)、起屋(建房子)、趁墟(赶集)、车衫(裁缝)、畀面(给面子)、倾偈(聊天\谈心)、揾人(找人)、隔篱(相邻)、讲笑(开玩笑)、挥发(理发)、洗面(洗脸)、闩门(关门)、瞓觉(睡觉)、日头(白天)、晚头(晚上)、滚水(开水)、颈渴(口渴)、饮水(喝水)、斟茶(倒茶)、刀仔(小刀)、香枧(香皂)、衫(上衣)、雀仔(鸟)、曱甴(蟑螂)、雨遮(雨伞)、行路(走路)、走(跑)、银纸(钱)、匙羹(羹勺)、鸡公(公鸡)、乌蝇(苍蝇)、禾(水稻)、矮瓜(茄瓜)、执药(抓药)、嗍气(受气)、发嬲(埋怨)、火滚(冒火)、心淡(没心情)、心水(喜欢)、中意(喜欢)、污糟(脏)、企理(完好)、交关(恶搞\险恶)、儿欺(冒险\险情)、直情(直接就)、同埋(同与)、唔通(难道)、爱惜(珍惜)、心翳(伤心)、偷笑(暗笑)、谂(想)、激气(受气)等。

2007.1.20 唐前封川地名为何多变更?随着朝代的变更,汉武帝平定了岭南,下圣旨要“初开粤地宜广布恩信”,于是在贺江下游设立了个广信县,并为郡治与交趾部所在;南朝之梁朝时,取梁朝的“梁”字兼广信的“信”字,广信县则变为梁信县并为梁信郡治之所在,隋朝、唐朝又再改成州、封州并为州治所在。再看邻区,梧州在西汉-隋开皇三年(583)一直在沿用广信县,之后才更名苍梧县;开建在西汉-宋元嘉三年(426)属封阳县,之后用开建县直至公元1952年。这难道是封川人天生好捏、好欺负?要圆得圆、要扁就扁,可能不是,其应与政治地标有关。在唐代粤北大庾岭开通前,贺江一直作为沟通中原的重要通道,封川一带则成交通枢纽及岭南文化的发祥地,要改朝换代了,作为岭南的首府,首先要改个新朝的名。

2007.1.19 封开县博物馆姚锦鸿馆长发现有汉广信古城址记载:今县城江口镇在两汉至唐前为广信治所,因地处水陆军事要冲,为避战火,唐时县城迁至封川(旧县城处),但由于古城沿用时间长,至明清时广信古城址还在,明清县志有古城址的图标及相关治所的记述,至今,“古城冲”“城头坪”之地名还有人用。相关内容见 >>>

2007.1.18 今封川-江口一带在汉代能出大经学家应与地处交趾部或交州治所有关:在封开县城东南约3公里有个被当地人世代相传的“将军博士墓”。在西汉后期-东汉初,陈钦受王莽封为“厌难将军”,子陈元受汉光武帝封为“左传博士”。陈元是“岭南儒宗”,是岭南文化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将军博士墓”20世纪60年代初尚存,据老人们讲,其规模略显不凡,墓门有石人石马侍立,文革时毁。同样与封开古代发达的地域文化有关的还有唐代岭南第一状元莫宣卿。唐前江口一带为岭南通向中原的交通枢纽及传播中原文化的策源地,唐时为州府,可以想像,倘若莫宣卿成长于一个闭塞的大山中,不说要写出个《兴国论》去中状元,能写好个“兴乡论”就很不错。

2006.9.15 自两汉至唐,封川、梧州、开建的历史沿革(-据《封开-广信,岭南文化古都论》)

朝代旧封川县梧州市旧开建县
西汉、东汉属苍梧郡广信县。县治、郡治、前106-217年间管辖岭南九郡的交趾部、交州治所在地(岭南古都)。属苍梧郡广信县,有漓水关。附近同属苍梧郡还有猛陵县。 属苍梧郡封阳县,县治在今贺州铺门镇河东村北约600米处。
三国-西晋属苍梧郡广信县。州治在广州,郡治今封川?属苍梧郡广信县。附近还有宁新县与猛陵县。
东晋永和年间属晋康郡的广信、封兴两县,郡治在端溪县(今德庆县)。晋末(420)分置的封兴县应在今渔涝-莲都-七星等地,而广信则在梧州-封川-罗董一带。属晋康郡广信县。附近还有宁新县与猛陵县。封阳县划归临贺郡。临贺郡三国吴时属广州,东晋成帝时属荆州。
南朝刘宋元嘉广信、封兴两县从晋康郡分出,再划归苍梧郡,郡治今封川?属苍梧郡广信县。宋元嘉三年(426)分封阳县置开建县,县治在今南丰镇南郊1公里利羊墩,其亦为宋,陈两朝南静郡治,明洪武初筑开建县城于南丰,土筑,天顺三年(1459)改砖筑,直至1959年撤开建县(据杨式挺等)。清末《开建县志》即记载“晋孝武帝太元5年(公元380)拆封阳地置开建县属临贺郡”。照片:开建旧城门
南朝梁朝时天监年间再从广信县析梁信县,置梁信郡辖梁信、封兴两县,郡治今封川。梁普通四年(523)分广州置成州?属原广信县再析梁信县后所剩的小广信县。附近还有宁新县、遂城县及猛陵县。
隋平陈梁信郡改成州,开皇十年(590)又改封州,州治今封川。封州之名源于封水,则今贺江。隋开皇三年(583)合宁新县置苍梧县,属静州?
隋末开皇十八年(598)州废,梁信与封兴合并置封川县,属苍梧郡,郡治今封川。大业三年(607)废封州设苍梧郡,郡治今封川?苍梧县,属苍梧郡?
唐武德四年(621)唐武德四年置封州。天宝元年(742)改临封郡;乾元元年(758)复封州;唐宋时代流行州郡并举的重名制,封州的全称是封州临封郡,封州领封川和开建两县。武德五年,析静州之苍梧、豪静、开江县置梧州治苍梧。唐贞观十三年(639)改称梧州郡,天宝五年(746)复称苍梧郡,乾元元年(758)又复称梧州。天宝以后封州领封川、开建两县。
宋至道三年(997)广南东路封川县属广南西路。广南东路开建县。
1952年广东省封开县 广东省封开县。

2006.9.15 封开先秦简况:曾住封开的原始氏族部落-“封豨”,以猪为图腾,豕啄民又称“狌狌”,在舜葬西,封豨之西有桂林八树。贺江古称封水,郁水(广义的郁水包括西江)有称“豚水”,南朝宋元嘉29年(452)曾于今封开的北部置有狌狌县,此为佐证。在封豨之北至今湘南九嶷山一带,是一个以苍黑独角牛“苍兕(sì)”为图腾的部落。夏代建立之前,帝舜、帝禹曾与尧之子丹朱(帝俊)在九嶷山区发生旷日持久的战争,帝舜与帝俊都死于、葬于九嶷山。南邻的封豨也因这场战争被擒,并融到苍梧之野。封豨与苍兕融合为仓吾(苍梧),并以苍黑色独角牛与猪为混合图腾。岭南至今喜庆时所舞的“狮子”(应为兕子,民间称“牛”)应是起源于封豨与苍兕,其面、目、耳如猪而独角似牛,旧时两广多牛王庙,以奉祀这种独角牛。此时,“苍梧”范围也从九嶷山附近的一座山扩展到整个贺江流域。
    周朝,苍梧的周边诸侯国(母系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有:西面的桂国、桂国-苍梧之北有沤深、南部的雕题、肇庆-佛山地域的黑齿、广州地域的禽人。公元前391年苍梧属楚国疆域,战国末(约前323),以封豨为中心,融合苍兕、桂国、沤深、黑齿、雕题等原始人群立国西瓯,组成母系氏族联盟。自立西瓯至公元前111年赵光降汉,其间共212年,当中属楚101年,御秦抗秦8年,属秦7年,立苍梧国96年。汉武帝平定岭南后,所置苍梧郡范围扩大到今贺州、梧州、肇庆三个地区。-摘自:谭元亨主编《封开-广信,岭南文化古都论》

2006.9.14 南丰话的起源:南丰话也叫开建话,使用范围在原开建县领地,包括今封开县北部的南丰、金装、长安、渡头、大玉口及都平镇,人口15~20万。南丰话与广西信都话较接近甚至可互讲,而与县城封川话差别较大难互通。
    南丰话的邪崇船禅不论平仄一律读为不送气的塞擦音,此特点为较早层面的音韵现象(罗康宁);侯兴泉在《方言2005年02期中指出:“南丰话的正反问句有‘阿VP’‘VP曾’‘阿VP曾’三种,它们属于不同的历史层次。其中‘VP曾’处于历史的最底层,由‘VP-neg曾’脱落否定副词而来;‘阿VP’是后来从别的方言借入的;‘阿VP曾’则是一种混合型句式,是借入‘阿VP’后本地化的创新”。南丰话能清晰区分广州话的九声读音,如:诗史试时市事色锡食、夫府副扶妇付福※服、烟堰燕然演现※噎热、分粉训焚愤份忽※罚、弯挽揾还鲩幻※挖滑、虽水岁谁绪睡、冤婉怨元远愿、优黝幼由友又、淹掩厌严染验等无一含糊;由于极常用字采用浊鼻音少些,再加上问句常以“阿”开头,所以,南丰话听起来爽朗但音韵甚显原始,犹如一段梯形锯齿波。相比,封开罗董话保留了雅言中全套的浊塞音声母,而南丰话则全部清化(据罗康宁);广州话在常用语中则保留了一些南越土著语的浊鼻音字,如“唔*、呢*”等,致使语句呈现出一段串有浊鼻音的圆滑波形,而类似词字在普通话则采用了如“不*”“这*”这样的清音字。
    原开建县与广西信都在两汉属苍梧郡封阳县,在南朝宋元嘉三年(公元426)分封阳县地置开建县(另有清末余瀚重修的《开建县志》记载“晋孝武帝太元5年(公元380)拆封阳地置开建县属临贺郡”),1952年合封川县成封开县;南丰地名来源于三国时代(东晋?),当时属荆州临贺郡,因地处郡治之南,平畴活野,时稔年丰,故名。南丰话与信都话同源于两汉时的封阳县,封阳地处古“封中”军事要冲,亦为中原汉人南下定居的就近场所,是华夏“雅言”最早普及的地方。南丰话与信都话人口较多,沿贺江水系的山间小盆地,唐前为南北交通要道,唐后则成了闭塞的战乱避难所,人口汉化程度较高。由此可推断,南丰话与二千年前的华夏族普通话-古粤语接近。

2006.7.26 莫少奇汉代大元帅何许人也?封开县南丰镇开明乡平村西侧有一座至少在唐代就已存在的南山大庙,近世又称莫氏合族祠,文革前曾做过乡校,父辈们曾在那里就读。文革时为破四旧所拆,后成了学校的农场,学黄帅年代半工半读,我们下午都得去那里及其它校办农场劳动。近年合族祠重建,门口写有“岭南莫元帅、状元纪念堂”。莫状元为何东东?本站已有讲述;岭南莫元帅何许人也?堂内建堂碑文是这样刻记的:“吾邑南山大庙为奉祀一位平定岭南之元帅而设立也。元戎字少奇,河北钜鏕人也。鼎扛百斛,弓挽六钧。于汉文帝时拜之为帅,统兵并移民安定南粤。冒瘴雨蛮烟,渡千山万水。奔弛于铁额纵横之地,战斗于铜颈出没之乡。历尽艰难,功施百族。须眉斑白,退居沃野南山,德望崇高,福葬民主陂地(今南丰附城)。念甘棠之泽,增桑梓之光,庙貌常新,纪其功也。”
    关于南山大庙历史的碑文:“汉元帅莫少奇是平定岭南元帅之一,古时于钜鏕发兵并移民开发岭南,也带来四大支亲属,居岭南首府交趾(今封川旧县城)和广州、高州、南宁一带。莫元帅离退后,逝世于封开南丰民主陂山。人们怀念莫元帅功绩,在南丰开明南山大庙奉记为神,部众有功者奉立两旁,以后中原受北方统治者侵略,各族(莫姓)人民时有南迁。经历代沧桑维修,成为文物古迹。近世风雨侵毁。后封开、怀集、连山、贺县等莫姓亲侄在遗址上改建莫氏合族祠。惜文革浩劫,仅存左殿。”

2006.6.19 南丰话为秦汉时华夏普通话的活化石:①.华夏部落南下,贺江(古称封水)为主通道,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古地图,今粤境有地标两个,其一为“封中”;汉初岭南地区共设县治32个,沿贺江密密麻麻设有谢沐、冯乘、富川、临贺、封阳和广信6个,而沿漓江仅设始安与荔浦2县;②.封开人姓氏杂多,人口多源于各华夏部落,具备产生古普通话的必要性;③.南丰话仅分布于贺江中游的南丰地区(古属封阳南部),排除后期入迁的可能;④.南丰小盆地到了唐宋以后,由于粤北南下通道的打开而变得相对闭塞,使语种不易被“洋化”;⑤.现今讲南丰话的人口约有20万,人口众多利于语种不易被“土化”;⑥.南丰话与广州话属同一语系,有别于客家话等,但对于讲广州话的人来说,南丰话比怀集话、封川话更难懂些,南丰话更显原始。因此,南丰话是秦汉华夏普通话(或称雅言、官话)的活化石。

2006.6.18 封开人最杂:封开县人口约43万,姓氏居然有268个,什么姓都有,有如八、潦、陀、刘傅、刘观、欧阳、司徒、康有等稀姓。方言多,类似白话的有南丰话、江口话、罗董话、怀集话,还有客家话、标话、诗洞话、丰阳话、桥头话等方言(-见羊城晚报)。在类白话间还勉强听懂,但听诗洞话、客家话等尤如听日语,诗洞人“开门”叫“开刀”,“关门”叫“棱刀”,“睡觉”叫“卷稿”,“吃饭”叫“梅肚”。封开人较早来源于秦汉时期的中原,这些方言很可能是古代普通话的活化石,在相对闭塞的环境里,已有约二千年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