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族 谱 排 辈 分

    至吾辈世系直通车少典(娶有氏,生黄帝支其及炎帝石年)→勗其(黄帝支,黄帝元年-公元前2697)→巨駓→芒昧→夷栗→柏坚→节→赫胡→封胥→依卢→启昆→轩辕(约前2450生,黄帝,姓公孙,后改姬姓)- - →玄嚣- - →蟜极- - →帝喾- - →弃(后稷,周族始祖,有邰氏部落酋长)- - →(夏,有邰氏,世代掌管农业)- - →不窋(夏末,开始窜于戎狄之间)→鞠陶(约前1600,商)→公刘(迁都于豳-今彬县)→庆节→皇仆→差弗→毁隃→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类→古公亶父(约前1160,离开豳地,迁都周原岐邑-今岐山县)→季历→姬昌(文王西伯)→姬发(西周武王,在位前1046-前1043)→姬诵(成王,在位前1042-前1021)→姬钊(康王,在位前1020--前996)→姬瑕(昭王,在位前995-前977)→姬满(穆王,在位前976-前922)→姬翳扈(共王,在位前922-前900)→姬囏(懿王,在位前899-前892)→姬燮(夷王,在位前885-前878)→姬胡(厉王,在位前877-前841)→姬静(宣王,在位前827-782)→姬望(周宣王次子,被周幽王分封到河北钜)- - →姬振扬1(约前200年生,姬望的后人,莫姓始祖.因功在汉室,封执戈郎,食采于钜鏕鄚州,赐姓为莫)- - →(从振扬至建苍共37代,世代间隔26.5年)- - →伯为30(约569年生,南北朝)→莫绣31(约596年生,隋)→绍定32(约622年生,唐高祖)→少奇33(约649年生,唐高宗)→兴朝34(约675年生,唐高宗)→佛兴、佛达35(约702年生,唐武则天)→莫暹、(藏用)、莫显、莫遇36(约728年生,唐玄宗.藏用-唐大历中北部员外郎.不知在哪一代由河北迁江西贵溪,再徙福建莆田)→奚若、奚朝(建苍)37(约755年生,唐玄宗,建苍由闽入粤)→辅廷38(约781年生,唐德宗,州郡守,居今广宁)→让仁39(约807年生,唐宪宗,迁封川长乐里蕨村)→1宣卿40(834.8.17-865.8.12,唐文宗,幼少年于开建金镂,后拜师其舅舅-封川长乐里大梁村之梁明甫,中状元,长安京都)→2莫齐41(854年生,唐大中,阳知县)→3如梓42(约889年生,唐文德,河东知县,今山西永济)→4莫怯43(约923年生,五代十国,居新会)→5莫健44(约957年生,五代十国)→6永秀45(约992年生,北宋太宗)→7其奉46(约1026年生,北宋英宗)→8宗舜47(约1060年生,北宋仁宗,六年(1091)进士,任安徽亳州司户参军)→9天裕48(约1088年生,北宋徽宗)→10相容49(约1116年生,北宋徽宗)→11大宝50(约1144年生,南宋)→12定绌51(约1169年生,南宋)→13莫晁52(约1197年生,南宋)→14莫典53(约1225年生,南宋)→15莫暗54(约1253年生,南宋)→16莫偶55(约1281年生,元,居开建南丰,墓葬尚礼利是坟)→17南明56(号贵二)→18暄政57(居金楼)→19泰睿58(居金楼南向,葬野涌口)→20道亮59(居南向)→21玄宗60(居南向)→22兹承61(迁居南京珠玑巷)→23文礼62(从南京珠玑巷回迁金楼)→24师柱63(思寮始祖)→25宣种64→26仲及65→27华勉66→28碧然67→29高鼒68→30芳朝69→31海汶70→32秀桂71(约1800年建三房头老厅屋)→33元衡72→34育英73→35良谟74(约1890年建老屋)→36衍多75(约1932年建炮楼新屋)→37延威76→38父辈77→39吾辈78。自莫姓始祖振扬公起,吾辈为第78世,从宣卿起为第39代。(注:棕色者,有史料记载或可信度较高) 2018年版支系表

16
莫偶

南丰尚礼村东北角利是坟

南昌

明森

安卿

(疑有缺记)→郭显(由封开长安莫罗迁连山)→朝玉(又名翠峰,名将,1510-1566,居连山壮乡)连山分支

17
南明

南显
公岗,木村分支
南荣
南隆

信都铺门

南阜
南光
南康
南盛

德庆,郁南,怀集等分支

18
暄政

居南向
暄赐
暄托

平村分支

暄应

19
泰睿

居南向,有金字祠堂

道胜

南丰金楼乡南向分支(金字祠堂)

20
道亮
居南向

21
玄宗

居南向,
建"水浸"祠堂
玄昭
玄才
玄德
玄盛

显承

典礼、经礼、冠礼、周礼、圣礼,典礼生藏智,藏智生启荣、启赞、启后 金楼乡罗华分支

22
兹承
迁居南京
珠玑巷
下山寿星公

23
文礼
生于南京珠玑巷,后迁
居回金楼,

24
师柱
(大号名?)
思寮祠
堂始祖
25
宣种
26
仲及
27
华勉
葬水浪江;太婆合葬,首平
28
碧然
葬岗塘;太婆合葬
高鼎超明海现→海龙分支
超阶延补阿威支
29高鼒
葬蔚
马司平;太婆葬屋地后
30芳朝
葬枫木根;太
婆生辛酉1741葬镇竹平
31海汶
葬冈塘山;
太婆葬沙田尾
 
?高伦光朝旭焕分支
春朝封开大玉口群星白藤分支

迁广西

→京瓒→玉铨→秉才、秉万→广西信都铺门马岗腰分支

晋承?
大号名龙赐
金岗村心支

弘赤

→世杰→永旭→式度(迁利水)

弘*

→世禄→永祉→式序→金岗村心支分支
→世俊→永魁→式秩→
晋逐(承)
(文庆)
小洞分支
帅相
迁小洞
→廷重→维逸→待腰→自定→清兆→
帅禄
迁利水
 

胤承
大号名龙光,
金楼村口支

达贶
(大号名)

→自兴→奕继→国秩→宜上→妣源→异昌→孔怀、振怀、焕怀→ 金楼村口分支

泰熠

玄怀

→参汉、参餘、参捷→ 金装学堂口(崩涌)分支
道远→金玉→镇封、镇铭→ 南丰金塘分支.金玉生于明朝宣德六年辛亥岁(1431年)
25242322212019181716151413121110

元/明

明建文

明宣德明天顺明弘治明嘉靖万历明天启明永历清康熙清乾隆
1281130913371365140014321464149615281560159216241656168817201752

宗舜-道忠13代,间隔28.3年

从道忠-秀桂13代,世代间隔32年

    从道亮至秀桂前后共13代,世代间隔32年,师柱、宣种、仲及、华勉四代男丁单传,可能是头胎二胎均生女,从中加大了男丁的世代间隔,间隔32年应属合理。
    思寮师柱支的内容来自新屋族谱及莫秀珠谱族中由延洲及海龙提供的思寮分支的内容;罗华暄政支、金岗村心兹承(龙赐)支、金楼村口龙光支的内容来自莫桓慈在金楼状元府对各支族谱的拍照采集;金塘金玉支、大玉口春朝支的内容来自莫秀珠族谱;学堂口玄怀支的内容来自莫伟标;马岗腰猷晚支的内容来自莫振国。

    先祖出生年份估算:①.估算明朝先祖出生年份的依据是金塘分支族谱对金玉的记载“南明-暄政-太虞-道远-金玉。金玉公生于宣德六年辛亥岁(1431年),享寿66岁,葵果月苓山寅申兼甲庚分针;妣生于宣德五年庚戍岁(1430年),享寿73岁,葵梅提岗山辛乙分针”,先大致推得道亮的出生年份-1400年;②.道亮公-秀桂公之间13代,世代间隔达32年;③.宗舜(约1060)-道亮(约1400)之间13代340年世代间隔28.3年;④.莫齐(854年)-宗舜之间7代共206年世代间隔34.3年;⑤.从姬振扬“功在汉室(约前200),赐姓为莫”及莫仕广1108年所编《全族大谱集序》所记“至振公三十七传莫建川公”进行推算,莫姓始祖振扬至宣卿(834)之间应为40代,世代间隔为26.5年,并由此推算伯为-宣卿之间的年代;⑥.周宣王与姬振扬之间627年约为24代;⑦.据《东莞市麻涌镇志》所传记的“传至130世莫宣卿”,从黄帝元年至宣卿则按130代计,中间加入西周年表数据。由于太欠缺年份记载,估算的年份是个粗略的近似值。

    师柱与南明之间的支系接驳问题

    2017年12月与桓慈新考①.由延武叔公保存下来的我支族谱,最早上溯至师柱公,并记有道忠是高祖(单独记于开头前的另页,笔迹不同,像是后来添加的);莫秀珠族谱金塘支有记“南明生暄政及暄托,暄政生太虞、暄托(未详),太虞生道亮(住金楼村)、道胜(住金楼村)、道忠(住崩纲村)、道远(住金堂村)”;金装学堂口(崩涌)支族谱(2002年伟标向莫秀珠族谱提供的资料)记有宣政(暄政)之子泰睿生道胜(居金楼南向)、道亮(居金楼罗华村)、道忠(居金装学堂口)、道远(居南丰金堂);金装学堂口(即崩涌)支为道忠子玄怀后代,崩涌85岁伟标老人指道忠墓在水石路口对入,为土坟;十一叔据金楼人说,马岗腰分支是从金楼村的祠堂分出而非分于崩涌。由此推断:下山寿星公墓不可能是道忠更不可能是师柱,应为玄宗或承字辈。因承字辈有可能迁居思寮后生师柱,因此,寿星公属玄宗的可能性最大,并怀疑思寮支系图在玄宗与师柱之间缺“猷”字辈太公,即缺猷晚的哥“猷*”,且不能排除莫安支是从猷*分出的;既然在金楼立有水浸祠堂,从崩涌迁金楼后应不止二代人就迁思寮,再有,在道忠与秀桂之间,世代间隔达35年,现今马岗腰小房要比思寮大房多二代人,这些也在暗示存在缺记太公的可能,从莫安支溯源或会有线索?②.崩涌伟标老人说,金楼野口祖墓为崩涌道忠支与金楼金寺祠堂支(道胜支)的共祖,为泰睿(或太虞、泰锐、太愉)公。③.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从延武七叔公等,流传有始祖莫文理(或文礼)从南京珠玑巷迁来的说法,延棉二叔公曾说过南京莫文理生金楼政公,但未闻南明太公之名;平村其澎支族谱所记载为违上生暄托(未记南明生暄托),如果设定“政公”与“暄托”为同胞兄弟,两支相差5~7代人,平村暄托支世代间隔最快的亦高达37.4年,一般的恐怕要达到40年以上,超出正常的生育年龄,“文理生金楼政公”与“违上生暄托”同时出现在南明身上显得不合理,不能排除“金楼政公”及平村“暄托”是近期(10~30年前)编宣卿状元大族谱时拼合到南明其下的,或者是前辈们将“南明”“南雄珠玑巷”搞混成了“南京珠玑巷”?

    族系新悬疑:近日看到由桓慈从微信转来的金楼罗华支的几页族谱,所载先祖居于金楼南向坊,有金字祠堂,(暄)政公生道胜与道亮,道胜是南向支祖宗,而道亮是罗华支祖宗,该族谱的传抄人阿养否认有道忠及道远,说太睿只生道胜与道亮两兄弟,同时又说只有太睿公而没有太熠此人,并说思寮分支出自道亮-玄宗支。这就彻底让人头大了,或者是有太熠的?道忠与道远是太熠的两个儿子,只是罗华族谱只记载了自己的太睿支系。但莫秀珠族谱中的思寮支系为什么会把玄宗-显承划到道忠其下?可以大胆地设想,应该是在走访金楼以后,按金楼人所言,直接从金楼族谱(如罗华支族谱)硬抄过来的,既坚持了道忠是高祖,又接受了思寮人出自玄宗-显承这样的意见(金楼人的看法),结果是张冠李戴。从道忠、玄宗这种取名也可以判定,玄宗不太可能是道忠的儿子,很难相信老爸给儿子取名会与自己名字同音。很可能是思寮支族谱只记载到师柱公,再只记有道忠是高祖,中间的数代太公都缺记了,而玄宗-显承是给莫秀珠族谱提供资料时硬从金楼村族谱中抄过来的。当然,也不能排除“道忠”是由“道亮+玄宗”的读音派生出来的。(2018.1.16)

    另一种可能:从延字辈叔公那里一直流传(口传)有始祖莫文理(或文礼、民理、民礼)从南京珠玑巷迁来的说法,似乎祖先是从天而降的,与周边各支族没有什么关系。如果仅从旧族谱看,思寮始祖师柱与广西马岗腰始祖猷晚,都不能在罗华支族谱中找到接入点,从罗华族谱政公-太睿-玄宗-显承再往下几代,列出的兄弟支系都看不到与“师柱”或“猷晚”有关的行派,这似乎在支持师柱、猷晚是来自南京珠玑巷的外来人。但口传中来自南京珠玑巷的莫文礼倒能在罗华族谱中找到相应的行派。根据罗华支族谱,政公生道胜、道亮两子,道亮生五子,依次为玄宗、玄昭、玄才、玄德、玄盛,玄宗生显承、兹承、晋承、胤承四子,显承生五子,依次为典礼、经礼、冠礼、周礼、圣礼,可惜未出现文礼。但这里出现了一种可能,文礼有可能是典礼、经礼等的同翁兄弟,是玄宗的孙子,可以假设,显承的一个弟弟,兹承、晋承或胤承,获得一次发展机会迁居南京珠玑巷,然后在南京生莫文礼,后来由于某种原因返回家乡,回到金楼由文礼生猷字辈猷*(思寮支太公)及马岗腰太公猷晚,猷*太公迁思寮生师柱,猷晚迁广西(也不能排除师柱与猷晚是同胞两兄弟,只不过一个是大号名一个是学名)。外出的人更容易改变行派,更容易再徙他乡,罗华支“礼”字后面的两辈是“藏”与“启”,而思寮支及马岗腰支未见这样的行派。这里要求莫文礼的“礼”必须与“典礼”属同个行派。
    如果一个承字辈迁居南京珠玑巷后还能给儿子按“礼”字行派起名,说明他迁居南京时已有“礼”字辈出世,所以他不会是承字辈的长房(不是显承),是玄字辈迁南京的可能性也较小;南京曾是明朝的前期首都,尽管到了承字辈的年代已经不是,但毕竟还是副都,迁居南京应是得令高升,政治因素的可能性较大,如中举、升官之类,每当叔公们喊出“始祖南京珠玑巷莫文礼”时都是那么的自豪;可能在南京赚得了一定的财富资本,水浸祠堂可能是回迁金楼后所建,同时,赚得的资本也为迁居思寮及广西马岗腰打下基础,迁新居毕竟是要钱的;回迁金楼时,村中环境可能已发生了很大变化,能耕用的土地减少或没有了,多了些财富让人眼红,与乡亲们产生了隔阂(思寮与金楼之间总有隔阂),迁徙思寮及广西马岗腰可能是无奈之举。(2018.1.17)

    金楼村口支(莫安分支)族谱记有:南明→宣政→太睿→道亮→玄宗→龙光→达贶→自兴→奕继→国秩→宜上→妣源→异昌→孔怀、振怀、焕怀……。同宗的南丰金岗村心支祖宗是龙赐,学名是兹承,由此判定龙光应是晋承或胤承的大号名。莫安的孙子说早年他们也去祭拜下山寿星公的,后来因受思寮人责怪而停拜。若是这样,思寮支、马岗腰支与村口支应有更近的同宗关系,下山寿星公有可能是承字辈大号名龙光,达贶(大号名)应是龙光的另一个儿子,文礼与达贶即为两兄弟。按理,金楼村口支亦应有类似于“南京始祖莫文礼”之类的传说。(2018.1.19) 据桓慈,南丰金岗村心支族谱只记有始祖是龙赐,没明确其学名是兹承,说龙赐学名是兹承可能是状元府编族谱人所指派。如果龙赐是兹承有疑问,那就有可能思寮支祖宗是兹承,兹承给儿子取名“文礼”是紧跟着大侄的“礼”字行,而老三晋承与老四胤承给儿子取名就不再跟随老大所定的“礼”字行(可能与迁徙之类环境变迁有关)。(2018年清明)

    下山社发现文里(音)墓:桓慈在金楼状元府提到莫文礼,一个金楼人说文里墓在下山社松在下去一点点的地方,是一座几乎无人祭拜的灰砂坟,大宗祠的多男听说拜了那座坟能添丁(算无主之墓,谁拜谁添丁),曾去拜过。我当即与状元府管理员莫杏炘进行了电话沟通,他也认为属思寮支的太公,见下山寿星公每年都去拜而那座灰砂坟却孤零零,觉得很奇怪,他还说那座坟前的局还不错。后来桓慈又找到大宗祠的多男,多男说那个墓主是有两兄弟的,墓主是文礼,其弟叫文主,坟地在南丰酒井的豆豉铺,估计现在已被挖平。此兄弟俩属“文”字行而非“里”字行。这就变得很无趣,不过有一种可能,迁居可引发行派改变,弟弟取名随哥哥,做个90°的拐弯,由“里”字行变为“文”字行,这种现象在族谱中有先例。从思寮迁居大玉口的分支,老大随思寮旭焕分支的光朝叫春朝,但老二老三即随老大的“春”朝改掉行派,叫春来与春香,像是很搞笑。(2018.1.20) 桓慈进一步调查,下山社墓是文主,文里在南丰豆豉铺,此事领群老师也知道。这样的话,文里、文主与始祖莫文礼很可能没有关系,仅名字同音而已。(2018年清明)

    如果南京莫文礼是玄宗的孙子,是晋承儿子的可能性最大。按文礼生于南京,晋承离开金楼迁居南京时,老大显承已经有了儿子,至少是典礼已经出世,让晋承知道下一代是礼字辈,但老二兹承可能是迁金岗村心后才结婚生子的,因此就改变了行派,不随“礼”字,也就是说,晋承离家时兹承还没结婚,当然老四胤承也没结婚。晋承迁南京后,生文礼。思寮人传说“南京始祖莫文礼”,说的应该是个成年人而不会是个小孩,文礼回到金楼时至少已是个成年人,此时晋承年事已高(有四五十岁),回到金楼时再生个达贶出来的可能性不大,达要不与文礼一样生于南京,要不是胤承的儿子。龙光-达后人(村口支)留居于金楼祖居,可能是因为哥哥分出后小儿子跟老爸居祖屋的缘故,村口比罗华更靠近南向故居,再说村口支不太可能也有“始祖南京珠玑巷”的传说,村口支要比思寮支小得多,因此,达是胤承儿子的可能性更大。晋承、文礼父子回到金楼后,可能投靠于胤承。因为老大已经形成了大家庭,老三投靠于老四要比投靠老大更合理,也比老四投靠老三更合理。据传,金楼水浸祠堂属思寮先祖的祠堂,位于南向金字祠堂附近(旁边),可能是文礼从南京回到金楼后所建,此也在暗示,玄宗的四个儿子应该是从南向分出而非从罗华分出。综合判断:思寮支是老三晋承的后代而村口支是老四胤承的后代。晋承文礼父子与胤承达父子曾亲如一家,尽管下山寿星公是晋承,但胤承的后人(村口支)也去祭拜。待访点:村口支有没“南京始祖“的传说?他们是否认水浸祠堂?桓慈也指出,如果属同宗,旁边就是金字祠堂,水浸祠堂根本就没必要建,水浸祠堂意味着什么?如果是思寮人的祖屋就合理,但水浸祠堂部分金楼人也有份;还有没有其他分支认是晋承或胤承的后人?(2018.1.21)

    上面调查分析过程有反复,以下算是阶段性结论性总结:一、所见族谱记得最早的是罗华支,早至()政公生太睿。思寮支与罗华支亲、与村口支更亲由各宗支口传下来,因罗华支族谱未出现道忠,再加上新屋、柴地族谱开头“道忠是高祖”是后来添加上的,存有疑问,判断,道忠此人应该是有的,道忠、道远或为太熠的儿子,是崩涌学堂口支及金塘支的祖宗,思寮支所说的“道忠”,不能排除是从“道亮”与“玄宗”的读音中派生出来的,从取名角度,道忠生玄宗不合理,思寮支祖系应随同罗华支的“道亮生玄宗”。二、金岗村心支族谱所记始祖为龙赐,金楼村口支族谱所记最早是龙光,龙赐学名为兹承存在疑问(疑是状元府编族谱人所指派)。因为思寮支始祖莫文礼沿用了显承儿子的“礼”字行,因此文礼父亲是老二兹承的可能性更大。过程可以是这样:老大显承生儿子典礼、经礼等,然后从南向金寺祠堂分出迁居罗华;老二兹承得令迁居南京珠玑巷,然后在南京生个儿子,取名随“礼”字行叫文礼;老三晋承没结婚就迁居南丰金岗村心,生子取名就不再跟随老大所定的“礼”字行;老四胤承跟父母老人留居金楼,村口就在南向北侧;兹承在文礼成年后从南京回迁金楼,因老大显承已形成大家庭且已迁离祖屋,老三晋承也已迁居金岗村心,所以兹承文礼父子回迁金楼后只好投靠老四胤承,造成思寮支与村口支更亲,兹承文礼回迁金楼后可能居于水浸祠堂,让后人误以为水浸祠堂是思寮支(及马岗腰支)的祠堂,但水浸祠堂金楼人也有份,应该不是文礼所建,可能由玄宗所建。三、思寮祠堂太公的名(学名或大号名)应为师柱而非帅柱,因为抄写族谱也好编写族谱也好,开头便搞错的可能性很小,再说后来柴地族谱转抄时亦为师柱,难道没有一个人醒目?祠堂神主牌“帥柱”刻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也是很浮躁的年代,搞错的可能性较大,新屋族谱应为村中记载最早的族谱,从祠堂始祖师柱开始连续记载,除此,“帥柱”究竟出自什么地方?有人戏侃,“帥”字是不是在祠堂门作棋作出来的?(2018.4.27)

    由莫日森、莫满生提供的宣政公小洞村支系:宣政→太愉→道亮→玄宗→晋逐(文庆)→帅相(迁小洞)、帅禄(迁丽水)(来源:桓慈)。如果小洞支是晋逐(晋承)后代的话,思寮支是兹承后代的可能性就大为增加。罗华支“承”字辈后面是“礼”字行,而小洞支“逐”(承)字辈后面是“帅”字行,无法推得思寮太公的“帅”与小洞太公的“帅”是否属同个行派。还是无法确定思寮太公是“师”还是“帅”。如果考虑到小洞族谱缺记“礼”字辈的可能,不能排除“帅”“世”字行派是存在的,思寮祠堂太公是“帅柱”,金岗村心支的“世杰、世禄、世俊”按近音应为“帅杰、帅禄、帅俊”,小洞支为“帅相、帅禄”,而弘赤、弘*、达贶即为“礼”字行各人的大号名。反之,如果“帅柱”与“世”字同行,文礼就可与“弘”字同行,七叔公所说的南京珠玑巷始祖莫文礼是不知道年代的,有可能是师柱的父亲,也有可能是暄政的父亲(延棉二叔公说过“文礼生金楼政公”),甚至是南宋时的人物(罗华族谱记罗贵率众南迁人名有莫文礼、罗贵、黄河闰、何一里、周君美、李福荣、严秀、梁宏遂、苏汝兴、冯三才、张汝学,而网上见随罗贵南迁可查据同徙者相应名字为黄文礼、罗贵、黄可润、何一裹、周君羲、李福荣、麦秀、梁弘益、苏汝卿、冯三才、张汝学 >>>,是“莫”还是“黄”?疑是字迹误判)。另种可能,关于“帥柱”叫法的出处,不能排除以前有村人打听到小洞、丽水等兄弟宗支有“帅”字辈太公就认为自己的太公应该是“帥柱”。(2018.9.17,2021年4月补充)

    从莫姓23例单倍群猜测宣卿世系可能是O1b-M88下游的O1b1a1a1a1a1a1a1-CTS2022基因助手查到莫姓23例单倍群为:C2e1b1、D1a1a各1例,N1c1有2例,O1a-M119、O1a1a1a1a1-F492各1例,O1a2-M110有2例,O1b1a1a-M95*、O1b1a1a1a1-F2924各1例,O1b1a1a1a1b2-F4229有4例,M88下游的O1b1a1a1a1a1a1-Z24089有1例、O1b1a1a1a1a1a1a1-CTS2022(含F1399及F2415)有3例,O2a1c1a1a1a-F11、O2a1c1a5、O2a2b1a1a-M133、O2a2b1a1a6b1-SK1730(Y7080)、O2a2b1a2a1a3-F2887各1例。宣卿世系是莫姓中唐朝以来繁衍最快的支系,人口有三五十万吧,因此,宣卿支系应为共祖年代小,检出率高的单倍群。在莫姓23例当中,4例O1b1a1a1a1b2-F4229是M88兄弟CTS5458的下游分支,F4229也即YFull YTree中的F4212,突变年代最大值为9700年,共祖期望值也高达6700年,比宣卿的年代早得太多,因此,推测三例O1b1a1a1a1a1a1a1-CTS2022(F1399、F2415)是宣卿后裔。只是样本量太少了,这23例,M95系统占比最大,达到43.5%,次为M122系统占21.7%,再者M119系统占17.4%,O系共占82.6%。O1b1a1a1a1a1a1a1-CTS2022单倍群,P31+PK4+M95+M88(即M111)+F2758+Z24083+F923+CTS2022,莫姓等的出现比例仅次于李姓,在45例CTS2022当中,李姓占4人,而莫、林、陈、黎姓各3人各占6.7%,其余25姓1~2人。也就是说,推测的宣卿莫CTS2022与部分李姓、林姓、陈姓、黎姓有近的同宗关系,近的父系血缘关系。CTS2022(F1399、F2415)的突变年代及共祖年代现在还查不到,估计突变年代四千年左右,共祖年代大概二千多年。M88支系基本可以确定是南方土著的类型,假如宣卿世系是CTS2022,说明宣卿祖先从北方(河北)迁徙江西、福建、广宁、封开过程存在过抱养之类的关系,宣卿世系继承了南方土著的父系基因。(2018.4.26)

    思寮村既有讲法:思寮始祖师柱,上世纪八十年代做的祠堂神主牌为“帥柱”,但新屋及柴地族谱记为“師柱”(新屋族谱开头部分字迹甚佳,猜测是做老师的延福的笔迹,写于民国年间),并在族谱开头记有道忠是高祖(字迹明显不同,应该是后来添加上去的);延字辈七翁等口传“始祖南京珠玑巷莫文礼”;思寮人祖先在金楼有水浸祠堂,水浸祠堂部分金楼人也有份;思寮支与罗华支亲,与村口莫安支更亲一些,莫安支早年曾去祭拜过与广西马岗腰人共祖的寿星公墓;因避大贼,思寮人祖先曾居于金楼大寨肚。

三 房 头 支 系

31海汶32秀桂

甲辰年(1784)1月22日生.葬蔚涌大涌;太婆葬两稳,天南窝,屋后岭,樟湖肚

33元衡(武生)

甲戌年(1814)12月22日生.葬官门祠堂老祖右边;太婆葬枫木根芳朝公右边

34育英(武生)

乙未年(1835)9月18日生.葬万右;太婆葬冈塘,樟湖肚

35良谟(武生)

癸亥年(1863)10月7日生.葬宝鸭山;太婆葬耕母头

肇多延禄佩慈
延福如根祖父
36衍多
乙酉年(1885)4月3日生.葬耕母;太婆葬冲利尾,上夏
37延威
1913年11月23生
39吾祖父
延武如火祖父
延壤如金祖父
恩多延烶
延洽如扬如节祖父
延灿如燕祖父
泽英良型 
良业世多    
元南     
元康怀英良然厚多延洲、延祥、延镇
接多延钜、延承、延洞
秀兰元 乡国英良能以多延梅-吾汝、延强
玉多延棉、延木
*英良*慧多延锡、延志
仰多延橙
秀盛元辉儒英良纯庆多延培金水
德英良翼三多延秋、延昆、延聚、延修
志英良严(过继)并多延连、延尚、延元
雄英良*+良严品多延棋记来
秀昌    
10987654321孙字辈
1752
清乾隆清乾隆清嘉庆清道光清同治清光绪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秀桂公以来10代,世代间隔25年
(主要根据新屋族普及莫秀珠族谱中由延洲、海龙提供的思寮分支的内容编制;秀兰及秀盛支根据钊裕提供的家谱资料重新编辑)

 

新屋思寮族谱应该是最原始的版本,在“始祖莫师柱”开头页之前的另一页记有道忠是高祖,但笔迹不同,像是后来添加的;柴地思寮族谱开头便
是“高祖道忠公,始祖师柱公”,推测柴地族谱写于新屋族谱之后,从排版看应有传抄关系。罗华支族谱是阿养传抄下来的,始祖从(暄)政公开始。

    封开莫氏的起源:封开县有莫氏人口约3万。①.金镂村为莫氏发祥地之一,自东晋后期到南北朝祖莫饰公开始,分迁河南开封、福建及广东省开建的金镂村,并有迁居封川渔涝文德村。从宣卿世系来看,包括其在文德及金楼的分支,应属自唐朝以后的后来者;从金楼莫氏大宗祠没思寮及平村分支的份儿来看,我们的支系也应属后来插居者。至于为什么能插居金楼村,属莫宣卿后裔的,可能与莫及芝有关。②.居都平高浪的莫姓,在宋朝由南京珠玑巷迁到广宁,明朝再迁入封开。③.莫氏后裔散布在县内十八个镇一百三十四个村,省内南海、南雄、郁南以及广西桂平、苍梧有其分支。(摘参:林雄主编《甲第开南粤》一书的第97页)

    广东莫姓人口排行:深圳60000、广州40000、英德35000、封开30000、东莞30000、粤居海外30000、顺德20000、郁南18000、恩平16000、连山15000、阳春11100、怀集11000,南海10000,余少于10000。广西莫姓人口排行:忻城108000、河池42500、南丹34000、平乐32000、蒙山31200、腾县28300、桂平26000、宜州23000、平南21100、兴业21000、阳朔19500、来宾12300、玉林11000、环江11000,余少于10000。(-数据来源:莫秀珠《莫姓系谱》)

    关于宣卿世系之莫姓起源:
    1108年,莫仕广在《全族大谱集序》有指:“莫姓原姬姓。观各氏志云:肇颛顼始,氏唐虞九官,历至周宣王次子之裔也。因幽王昏虐,迫弟列土瓜分,蔓散各方。弟望迁钜鹿,即今幽都涿州郡河间府任丘县,乃古之钜鹿。至周文王三十三传裔孙,周衷奏而叹曰:兴姬振公,初仕执戟食采于鄚州鹿台,而始于鄚姓。后授汉赐去邑为莫,官至钜鹿侯。递至莫藏用公吏部员外郎,家有万乘。至振公三十七传莫建川公,日精儒术,游粤至广宁县石牌尾有真龙之穴。”见载于番禺沙湾新村《莫氏世谱》〖评:“振公三十七传莫建川公”,至宣卿(834)则为40世,算汉初公元前200年至唐朝公元834年,共40代,世代间隔为26.5年,可信度高。也就是:宣卿世系为周宣王次子姬望之裔,迁钜鹿后在汉初因鄚州之地名,去邑为莫,始祖为振扬,建川或建苍为37世、宣卿为40世。周文王生约前800年,亦按世代间隔26.5年计,33代裔孙周衷生约公元48年,大约与振扬公10代裔孙相当〗
    少贤宗兄指:“‘莫氏系出周宣王次子之裔,传至姬振扬仕汉历官执戈郎,功在汉室食采鄚州’,所有广东莫氏溯源几乎大都这样叙述”。国胜宗兄指:“莫氏得姓以前,本为姬姓,是周宣王次子姬望之裔。姬望被周幽王分封到河北钜鹿的鄚州(鹿台),以古代的称呼习惯,姬望可说‘姓姬名望,因居于鄚州而称鄚(莫)氏’,或叫鄚望。一直到汉代的姬振,他是姬望的后人,因功在汉室,封执戈郎,食采于钜鹿鄚州,才赐姓为莫(鄚)。故莫氏即鄚氏,而莫宣卿一族,上溯则可至姬望或莫望”(摘自:万家姓莫姓留言)
    封开县寻根》一文指,作者族的祖传族谱记:“吾莫姓始于周宣王次子,第110世孙姬振扬〖振扬功在汉室,至周宣王(前827-782)约800年,若再往前推110世,则到了公元前2800年,比黄帝还古老,不可能!〗。建迹陕西咸阳,功封执戟郎,食采于钜鹿,赐姓莫,氏所自来矣。唐大历中,北部员外郎莫藏用继而117世;唐宣宗大中五年,状元及第莫宣卿继而124世孙也〖莫藏用(生约734)与莫宣卿(生于834)之间100年有可能间隔7代人吗?〗”;该文还述及《东莞市麻涌镇志》的记载为:“莫姓氏族原系周宣王之次子裔,食采于莫县─古钜鹿郡地。后来功在汉室,赐姓为莫。传至130世莫宣卿”〖若按世代间隔26年算,130代也到了公元前2500年的黄帝时期〗
    《通志·氏族略》文:“虞舜之祖姓幕,莫即幕省文”,舜帝生约公元前2200年,舜为颛顼的七世孙,而颛顼为黄帝之曾孙,可推算得莫氏产生于颛顼-舜帝时期,约在公元前2400~前2200年。〖有的推算认为,黄帝元年在公元前2697年。袭黄帝号约有300年,颛顼应为黄帝集团最后位大酋长之曾孙;舜为颛顼的七世孙,约出生于公元前2200年〗

    广西昭平《莫姓族谱》中的记载  莫建苍:系莫氏第五十五世祖莫英之子,原住金陵(今南京)城北珠玑巷,于唐德宗建中四年癸亥(公元783年)离开金陵到闽中莆田(今福建莆田)居住谋生。唐宪宗元和年间,随子辅廷迁到岭南道绥州(今怀集、广宁)定居。殁后葬于南雄珠玑巷猪乸山。乃我莫氏入广东籍之开山始祖。妣失记。生子辅廷。
    辅廷(号莫伦):妻窦氏,进士,奉政大夫。生于唐代宗广德二年(公元764年)原配窦氏。唐宪宗元年(公元806年),偕父携妻窦氏到岭南绥州(今怀集、广宁)任郡守。勤政爱民,廉明公正,民爱之如父。他自幼饱读诗书,精通《周易》,又酷爱《堪舆》,公事之余,常与道友游山玩水,行踪几遍南岭,独钟绥州十排山和封川麒麟山。任期届满,遂定居十排山麓之江屯(今广宁县江屯镇)。定居江屯镇后,教民种稻养蚕,兴水利,办私塾,乐善好施,深得当地人民敬重,乡人称他莫善大人。终于唐文宗大和八年(公元834年)享寿七十岁。安葬于绥州十排山腰。由于近代十排山发现金矿,开采者众,位于十排山分水凹之辅廷公墓地,仅存遗址矣。公于临终前嘱儿子三年后要去麒麟山居住,开枝散叶,那里是龙头啊!妣窦氏夫人,生殁年月失记。生二子,长让仁,次让义。
    让仁:妻梁氏,生于唐宪宗元和九年(公元815年),八岁时,在父母督导下,他熟读诗书,兼习百家,颇有父亲之风范。十四岁跟秀才梁文甫外出游学,十八岁遵照父亲辅廷公之遗嘱,偕母窦氏携弟让义,从广宁县江屯镇迁到封川麒麟山蕨村住居。唐文宗大和六年(公元832年)与秀才梁文甫之女梁二娇结婚。次年夏季的一天,因暴风雨,广信河水高涨,他为了抢救黎大伯一头黄牛,被巨浪漩涡淹死。村民为表其德,把让仁安葬于大茜岗。并立石碑于墓前,上书:“莫大善人让仁公之墓”。现在古墓完好,常有人参观拜祭。让仁公亡故后第二年,即唐文宗大和八年(公元834年)八月十七日午时,梁氏夫人生一子取名宣卿字仲节。
    让义:妻陈氏,生于唐穆宗长庆三年癸卯(公元823年),妣陈氏,生子龙光,让义因父辅廷公逝后三年,就跟母亲窦氏夫人和胞兄让仁从广宁县江屯镇到封川麒麟山蕨村住居,由于勤劳肯干,既有了自己的家业,又聚妻生了儿子。但他却很挂含改适到开建金缕村的大嫂梁二娇和侄儿宣卿。时常着人捎点礼物给宣卿。同时也非常关心宣卿的读书问题。宣卿十岁时他就想尽办法,安排到封川城的州学堂读书
    宣卿:字仲节,妻白鹇,生于唐文宗大和八年(公元834年)八月十七日午时。公将出世其父亡故。母梁氏夫人,恐公无倚,改适开建金缕村莫及芝,公随母往,并昆仲者三,长莫俦,次莫群,公年最小,是其季子。公资性聪敏,闻言即悟,甫七岁,资识豁然,手不释卷,过目辄能成诵,时人目为神童,入郡庠,从游梁明甫先生,梁母尤严于内训。唐宣宗李忱大中五年辛未(公元851年)状元及第,为岭南道首魁,时年十七岁,初典翰林,未服官政。后以母老,具表陈情,乞官外补,以便就养。上可其奏,调任浙江台州别驾。归省迎母,未至官所,而病卒故里。时于唐懿宗咸通九年(公元868年),享寿34岁。安葬于广东封川(今封开)渔涝乡境内。建国后1958年,封开县人民政府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重修墓地,供游人参观瞻仰。原配白鹇,生三子,长名齐,次名楚,三名晋。唐大中二年(公元858年)再娶陈凤仙,生一女思卿。齐,长子,生于唐大中八年(公元854年)历任襄阳县令。楚,生于唐大中十年(公元856年),饱读诗书,遵史之训,居家侍母瞻养义父。行善积德,造福乡梓。晋,生于唐大中十二年(公元858年)任怀州刺史。(摘自:广西昭平《莫姓族谱》)

    莫齐之长子居肇庆锦衣里(应是指今金楼乡),而次子迁居新会,后分居恩平阳春阳江等地;莫齐一子如杞曾任河东知县,官至今山西永济一带。但有的族谱指杞为长、有的则说杞为次。我支族与阳春兄弟尚有来往,应属次子裔。

    莫藏用是宣卿世系的直系先祖吗?有较多的宣卿世系族谱记载,先祖莫藏用曾在唐大历中做过北部员外郎。查董诰等纂修的《全唐文》第05部卷四百十四,在“宣慰岭南制”中确述及一位莫藏用:“命尚书北部员外郎莫藏用往岭南宣慰,问以疾苦,吊其死丧”。唐大历在公元766年11月~779年,唐大历中约在公元770年左右,由此可推得莫藏用出生的年份约比宣卿早100年左右,若按每代间隔25年或33年计,莫藏用应比宣卿高四代或者三代人,但高三代的为宣卿的曾祖父建苍,高四代的为莫暹、莫显或莫遇。按“始祖振扬→伯为→莫绣→绍定→少奇→藏用(约734)→兴朝→佛兴、佛达→莫暹、莫显、莫遇→奚若、奚朝(建苍)→辅廷→让仁→宣卿(834)”排辈份,藏用-宣卿八代人之间每代间隔仅为14.3年,显然是不可能的,可见这个排列也是有问题的,推得的始祖振扬出生在南北朝,与“功在汉代,去邑为莫”不符。莫藏用很可能是宣卿的三至四代的曾叔祖父。

    莫宗尧(生卒年月不详),封川人,进士,宋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春秋博士。莫宗舜(生卒年月不详),封川人,进士,宋元祐六年(公元1091年)任亳州(今安徽)司户参军。莫天佑(生卒年月不详),字均祚,封川人,宋嘉定四年(公元1211年)(年份有疑问)进士,任连州司法参军,改任道州宁远知县。(摘于:林雄主编《甲第开南粤》)

    莫遗七子念一至念七的长幼顺序有“威、猛、勇、辅、弼、韬、略”、“威、勇、猛、辅、略、韬、弼”及“韬、威、勇、略、辅、弼、猛”等多种说法,各族谱各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