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些值得探讨问题 地学演绎 莫如波 2003.5.22 1.青藏高原的隆升 50~40MaB.P,特提斯洋自西向东关闭,高原南部从遭受洋壳的俯冲转变为受印度陆块的俯冲碰撞与挤压,45~38MaB.P为初始碰撞阶段,估计当时青藏高原的高程小于1000米,内陆沙漠还未形成;25~10MaB.P中新世早、中期为青藏高原地壳受双向挤压的强烈变形阶段,地壳缩短增厚,青藏高原上升到1500米至2500米的海拔高度,22MaB.P亚洲内陆荒漠和黄土堆积的开始形成;3.6MaB.P以来为青藏高原整体快速隆升阶段,青藏高原主体高程从1500m急剧上升到4500m以上。 问题: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前的中新世,其平均高程是多少?≤1000m?1000m~1500m?1500m~2500m?≥2500m? 2.中、新元古代超级大陆问题 关于新元古代超级大陆时中国几大板块的位置,有不少学者认为位于南半球;有的则认为位于赤道附近的低纬地区,冰川冰盖发育时华北、塔里木、扬子板块位于低纬地区;还有的认为位于北半球高纬地区,冰碛层是极地冰川冰盖的产物。 问题:<1>新元古代超级大陆存在时,中国的主要板块处在什么位置?是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北半球低纬度地区?还是处于南半球?<2>中国新元古代大冰期的形成,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是形成于多次还是单次的极地大冰期?或是由于冰覆低纬地区?或是冰封全球? 3.新生代全球变冷及第四纪大冰期 对于第四纪大冰期的成因,《天文地质学概论》认为与太阳系运行至近银心点的位置有关;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罗先汉教授认为与太阳风和银河系尘云相撞强度的减弱有关,主张源于日面发热量的变弱,并发生于太阳系运行至银河系旋臂的外侧时;有的学者认为与太阳系经过星际物质的稠密地段有关,是太阳光热辐射传导受阻,地球接受日光能减少的结果;也有学者认为是太阳运行到距银河系中心最近时,亮度变小了,使行星变冷所致。 问题:第四纪大冰期的形成是与太阳系的银河周期有关?与太阳热辐射变化有关?是环南极洋流的形成及热隔绝的结果?是由于地球自转变慢,地幔对流减弱,幔气释放减弱及海平面降低引起的地表反射率增加? 4.科学家在古老南极冰层下发现76个湖泊 研究人员已在古老的南极数百米厚的冰层下面至少发现了76个(淡水)湖泊。其中,东方湖面积达13824平方公里,被4350米厚的冰层覆盖着,湖面低于海平面以下200米,湖水最深处距湖面约1200米,冰层可能已经把湖水同外界空气隔绝了2000万年。厚冰层把湖水表面同南极地区零度以下的气温隔绝开来,保存了地球散发出来的足以使湖水不结冰的热量。 问题:冰层下湖泊的形成是由于:深部基岩地热引起冰层融化?深部压力增大,冰点下降?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5.起潮力的作用及地球自转逐渐变慢的原因 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有引力,这种万有引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地球靠近月球的一面,所受到的月球的引力最大,地球中心部分次之,而背向月球的一面最小。这种地球不同部分所受月球引力之差就是月球的起潮力。月球和太阳对地球的起潮力引起地球上海水的潮汐,仿佛是一种小小的“刹车片",其长远影响一是使地球自转缓缓变慢,大约每10万年减慢两秒。二是使月球以每年3厘米的速度远离地球。但也有科学家认为,海洋压迫大陆,巨大的洋流彼此互相磨擦,从而在地球自转的同一方向上产生作用力,这种力帮助地球转动。 6.2.5亿年前的陨星撞击与西伯利亚巨大规模的火山喷发 在二叠纪末,地球曾遭受了一次陨星撞击,有95%的动物种类被灭绝,一半以上海洋动物和哺乳类爬行动物类灭亡。迈克·兰皮诺认为这颗陨星直径约20km,撞击于联合大陆的南部。这次撞击还可能是西伯利亚始于2.48亿年前,持续了一百万年的火山喷发的诱因,火山大喷发形成的熔岩覆盖面积与欧洲差不多、体积为150万立方公里。 7.约70万年前的陨星撞击、磁极倒转事件及早/中更新世界限 约在70万年前,亚洲东南部至澳大利亚地区发生了一次陨星撞击事件,陨击玻璃撒布了占地球面积1/10亚洲东南-澳大利亚地区,陨击玻璃的年龄为0.7±0.1Ma。无独有偶,就在此时,地球发生了一次磁极倒转事件(布容正极性期/松山反极性期),有的人认为交界年限为69万前,有的认为是78万年前。究竟这次陨星撞击事件是不是磁极倒转的诱因呢?陨星撞击与磁极倒转的准确年龄是不是重合的呢? 8.雷琼沉降带构造沉积演化概要 关于雷琼地区第三系地层年代的划分问题,其方案较多,也是倍受困扰的问题,南颐等根据古生物化石的划分,涠洲组的地质年代属老第三纪而下洋组至望楼港组属新第三纪;水文一队根据K-Ar法、TL法测年划分,涠洲组属中新世,下洋组至佛罗组属上新世,雷南及东海岛的望楼港组上部属早更新世;海南地质局和中科院南海海洋地研所主张涠洲组的年代属老第三纪而下洋组至望楼港组属新第三纪。 9.雷琼沉降带构造沉积演化概要 中更新统北海组地层分布于粤西的雷州半岛、海南岛及桂南的沿海地区。海南地质局对海南岛沿海标高10~60米的定为海相地层,属两期滨海相阶地、砂堤沉积;广东水文一队对雷州半岛标高20~45米缓坡状平原上的定为冲洪积相沉积。上部以亚砂土为主,局部为混砾亚砂土或亚粘土,中间常含风化铁姜石,厚度0.5~6m,连续性较好;下部为砾石、砾砂层或亚砂土混砾层,砾石以细砾为主,厚度一般1~14m,局部缺失。上、下层中的砂、砾石多成次棱-次园状,成分多为石英和石英岩,颗粒较混杂,均匀性、分选性较差。 10.雷州半岛及湛江市地下水资源概算 雷州半岛及湛江市水文地质普查工作采用降雨过程民井观测来求取降雨入渗系数,其结果为砂堤砂地0.680、北海组平原0.463、湛江组台地0.3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