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 学 论 评

二叠纪末陨星撞击导致生物绝灭、联合大陆裂解漂移及西伯利亚巨大规模的火山喷发?

  在二叠纪末(2.48亿年前),地球曾遭受了一次陨星撞击,有95%的动物种类被灭绝,一半以上海洋动物和哺乳类爬行动物类灭亡;浙江长兴煤山T/P界线出现铱含量异常,至二叠纪晚期长兴期末,有85%的菊石、80%的腕足类和84%瓣鳃类灭绝,进入三迭纪后,虫廷类整个消失。美地球科学家迈克·兰皮诺认为这颗陨星直径约20km,撞击于联合大陆的南部,撞击使南美与非洲分开,也使这两陆块与南极洲、澳大利亚、印度次大陆沿撞击所生成的断裂分开;火地岛新发现两个环形冲击构造,南美、西部南极在距冲击中心1000km距离内的褶皱,上冲岩层向外展开呈波状,开普褶皱带和法克兰高原的地质构造支持他这种撞击解释。这次撞击还可能是西伯利亚始于2.48亿年前,持续了一百万年的火山喷发的诱因(相关文章)。经测定浙江煤山地层的地质年龄为2.5亿年,此时正是熔岩覆盖的面积与欧洲差不多、体积为150万立方公里以上的西伯利亚火山大喷发时期。专家分析,发生在古生代与中生代之交的生物大绝灭,很可能是受超大规模火山喷发、地外物体撞击等突发性因素的驱动(相关文章)。

月球与地球的一些天体物理学关系

   部分俄罗斯学者的观点:月球强大的引力将地球拉歪了,使得地球在自转的同时,以一种笨拙的倾斜的姿势绕着太阳转,因此使得地球上的气候变化无常。只要将月球摧毁,地球也就不再倾斜。如果地球的倾角变成0度,这就意味着季节变化从地球上消失,整个地球就会拥有适宜的气候,有些地方则会拥有永恒的春天。到那个时候,现在的沙漠会变成绿洲,农作物会茁壮成长。(相关文章
   王思潮观点:地球身子歪与月球无关。地球与其他行星的自转轴方向是在它们诞生时形成的,当时星球与星球之间的激烈碰撞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月球的引力对地球影响很小,对地球自转轴的正与歪,根本就没有“作案”的能力。就算没有月球,地球的自转轴还是倾斜,春夏秋冬还是循环往复。
   月球和太阳对地球的起潮力引起地球上海水的潮汐,仿佛是一种小小的“刹车片",其长远影响一是使地球自转缓缓变慢,大约每10万年减慢两秒。二是使月球以每年3厘米的速度远离地球,所以说,远古时月球比今天离地球近得多,影响也大得多。
(相关文章

  
mrbosh尽管极可能地轴倾斜与月球是地球形成初期一个火星大小的小行星碰撞所产生的一对孖生子,(地心距月地系质心为0.73倍地球半径,地轴倾斜23.5°,垂直度为0.739,这是偶然的巧合还是必然的结果?),也不能说明月球被赶走后地轴就能直立。
   地球自转变慢,与地球体积、半径的增大互为因果关系?在这动量守恒的问题上,月球是怎样参与了这个能量转换系统?自转变慢是起潮力的作用还是由于太阳系绕银河系运行的周期变短了,速度变快了?
假如突然从地球旁边赶走月球,其结果可能是地球会突然加快旋转速度。

关于起潮力的作用及地球自转逐渐变慢的原因

什么是起潮力呢?这需要从万有引力说起。我们知道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有引力,这种万有引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这样地球靠近月球的一面,所受到的月球的引力最大,地球中心部分次之,而背向月球的一面最小。这种地球不同部分所受月球引力之差就是月球的起潮力。太阳对地球也有起潮力。  
与引力不同,月球的起潮力与月球的质量成正比,而与月球和地球之间的距离的立方成反比。太阳的起潮力也同理。太阳的质量约为月球的2700万倍,太阳离地球的平均距离是月球离地球平均距离的390倍左右。计算不难发现,由于距离以立方影响起潮力的大小,所以月球对地球的起潮力是太阳的2.25倍。  
月球和太阳对地球的起潮力引起地球上海水的潮汐,仿佛是一种小小的“刹车片",其长远影响一是使地球自转缓缓变慢,大约每10万年减慢两秒。二是使月球以每年3厘米的速度远离地球,所以说,远古时月球比今天离地球近得多,影响也大得多。
(来源: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 王思潮
潮汐作用对地球最深刻的影响在于,海水流动的摩擦,对海岸的冲击,岩石圈的形变,都阻碍着地球的自转,起着一对"刹车片"的作用。使地球的自转每10万年减慢2秒。16亿年前,地球每昼夜只9小时,一年有800多天,6亿年前的每昼夜是20小时,一年440天。遥想当年,比今天高得多的巨潮扑向海岸。而远古月亮比今天离我们近得多。伴随着地球自转减慢,月球也遵循角动量守恒的规则,以每年3厘米的速度渐行渐远。反过来,地球在月球上引起的固体潮同样带来月球的“自转失速"。直到月亮永远将一面朝着地球才告稳定。说到引潮力也会使地球永远以一面朝向月亮,那还需要至少几十亿年时间。  
强大的潮汐效应虽然还没有使水星以固定一面朝向太阳,但自转周期已经慢到59个地球日。水星自转3圈才看到一次日落日出,因此每昼夜长达176天。比一个水星年还长一倍。
(摘自:科技之光-我们的宇宙-美丽的地球之解说词

如果上述理论正确,应有如下推论: 
1.起潮力与质量成正比,而与距离的立方成反比,太阳的起潮力导致行星自转速率从外至内迅速递减(木星以外起潮力可能甚微)。但地球与火星相比,质量大距离近的地球自转周期却还快了11分钟,这可能与地球有月球这颗“伴星”有关。地月系可能通过旋转半径的拉大来抵消了一部分太阳起潮力对地球自转的消减作用。  
2.太阳起潮力对行星动能的消耗,导致较近太阳的行星动能消减更大,并导致行星公转轨道的外移幅度更大。则在行星自转速率减小的同时,公转轨道是逐渐加大的,近太阳的行星应更为明显。  
3.如果上述月球起潮力的作用成立,按动量守恒原理,用地球体积的膨胀来解释自转变慢的原因可能是错误的。相反,如果证实了地球的体积是膨胀的,用起潮力来解释自转变慢的原因则可能是多余的(或仅是叠加而已)。
问题讨论: 
1.是月球的起潮力导致了地球自转的逐渐减速吗? 
由于地球对月球的起潮力,致使了月球消耗了自转和绕地公转的动能,结果是月球始终以一个面孔对着地球,并以每年3厘米的速度远离地球。这显然是地球摄走了月球能量的结果。根据动量守恒原理,月球本身并没有增加了的动能,要说是月球通过起潮力偷走地球的能量,导致地球自转减慢是没有道理的。相反,地月系是通过增大旋转半径的方式来减轻地球自转速率的消耗的,因为没有地月系旋转半径的增大,地球必须全部以减慢自转速率的方式来抵消太阳起潮力对地球的影响。  
2.地球自转的波浪式逐渐减速有多种影响因素
? 
除了太阳和月球的起潮力影响外,太阳系在银河系的运行速度的加快是值得考虑的因素,徐道一等认为,太阳系在绕银河系运转的过程中兼在银河面或银河旋臂两侧作往返摆动。太阳系的银河年是逐渐变短的,从30亿年前的4亿年变成近期的2.8亿年;太阳系在银河面或银河旋臂两侧作往返摆动的周期是变长的,从6亿年前的8千万年变为近期的9千万年。太阳运行速度的加快,导致地球以降低自转速度的方式来追赶太阳,结果是地球自转速度总体趋于变慢,从9亿年前的每天18小时、4亿年前的每年420天变为现在的每年365天。如果单从起潮力的角度是难以理解这种波浪式的减速方式的。如:地球自转快慢与大陆漂移关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