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青藏高原的隆升(文摘、认识) 地学演绎 莫如波 2004.4.25 《格尔木至额济纳旗地学断面研究文集》(地球物理学报.1995)中提到,青藏高原最强烈的俯冲挤压及地壳相应的缩短增厚的变形发生于25~14MaB.P。早年的中国科学报曾报道,上新世晚期以来,青藏高原由于缩短增厚而发生了强烈的隆升,其平均高程从1000米左右上升到目前的约4500米。 印度板块在南缘向喜马拉雅山下俯冲、阿拉善地块在北缘向高原下楔入,它们构造了使高原隆升的主要驱动力。青藏高原上地壳脆性变形,逆冲叠覆,缩短增厚,下地壳结构横向变化大,韧性变形。高原莫面起伏变化大,南北边缘山脉山根特征明显,虽然地壳巨厚,但岩石圈地幔并没增厚。高原隆升经历了俯冲碰撞(K2-E2)、会聚挤压(E3-N1)及均衡调整(N2-Q)3个阶段。青藏高原岩石圈现今处于双向挤压的动力学环境。(李廷栋等.1999.地质学报.第73卷.第2期) 这一巨厚地壳的年轻造山带内发现了中新世高压麻粒岩,确定了藏东南四阶段(45~38Ma,26~18Ma,13~8Ma和3Ma以来)抬升和3Ma以来加速抬升(3Ma以来的平均抬升速率为3~4mm/a,0.15Ma以来的平均抬升速率为30mm/a)的隆升过程。(柴育成等.1999.地球科学进展.Vol.14 No.1) 李吉均、方小敏研究表明:青藏高原的隆起是一个多旋回复杂的过程,冈底斯山和喜马拉雅山的隆起开始于中新世早、中期,广大高原本部此时主要做被动的、相应的应力调整和变形,青藏高原的整体快速隆升始于3.6百万年的青藏运动,而开始于1.1~0.6百万年和0.15百万年的昆仑-黄河运动及共和运动,则使高原最终达到现今高度。(科学通报.98.8.15) 综上认为:50~40MaB.P,特提斯洋自西向东关闭,高原南部从遭受洋壳的俯冲转变为受印度陆块的俯冲碰撞与挤压,45~38MaB.P为初始碰撞阶段,由于剥蚀夷平作用,估计当时青藏高原的高程只有几百米,内陆沙漠还未形成;25~10MaB.P中新世早、中期为青藏高原地壳受双向挤压的强烈变形阶段,地壳缩短增厚,青藏高原上升到1500米至2500米的海拔高度,22MaB.P亚洲内陆荒漠和黄土堆积的开始形成;10~3.6MaB.P青藏高原发生强烈的剥蚀夷平作用,使平均高程降低到1000米左右;3.6MaB.P以来为青藏高原整体快速隆升阶段,青藏高原主体高程从1000~1500m急剧上升到4500m以上,其中,2.6MaB.P为2000米、1.7MaB.P为2500米、0.8MaB.P为3000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