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系分支遷徙路線及年代圖

(据新近数据分析制作 2010.11)

 
  南岛没有O2*-P31,南岛的O*是排除O1、O2、O3的,而广西的O*大部分是O2*-P31,因此,南岛的O*不可能源自广西,这是判断大约5万年前带突变标记O-M175的人群在北部湾分出两支的依据,一支进入广西,而留居中南半岛的一支后来在末次盛冰期伴随来自岭南的O1a*-M119(O1a1*-P203)、O2a*-M95、O3*-M122人群迁徙南岛。
 
 
  南岛原住人群未见O2*-P31,O2的诞生地不可能在中南半岛而应在广西一带,经中南半岛迁徙南岛的O2a*-M95人群是一种经历过规模扩张并产生过一定瓶颈效应的人群。主体人群O2a*-M95与一定比例的O1a*-M119,以及少量的O3*-M122南迁年代很早,是在O1a*-M119、O3*-M122未向下游分化(或未扩张开)时发生的。根据O1a*-M119及O3*-M122的诞生年代结合盛冰期的年代,可判断这批移民的南迁应发生在距今3~2万年前。
 
 
  台湾原住民当中既有O3a3*-P201也有O2a1-M88,南岛的P201*源自四五千年前的台湾(据Karafet),而旧石器晚期的南岛既无P201*也无M88,此说明P201*及M88在盛冰期结束、海平面上升前来得及过台湾却来不及经中南半岛迁徙南岛,P201*及M88的起源地不可能在中南半岛而应在岭南;印度蒙达人群O2a高频,其共祖年龄约1.5万年(据baiyueren),但既未见M88,也未出现O3(M117、M7),再结合盛冰期结束的年代,判断孟高棉族群当中的M88、M117及M7进入中南半岛的年代应在万余年前,与中石器时代相当。

 
  新石器早、中期,主要表现为O3系统向北方迁徙并在北方获得大规模的扩张,其次是O1系统在东部沿海一带的迁徙与扩张。岭南及中南半岛主要表现为继承中石器人群的发展。四五千年前人类具备驾舟出洋能力以后,表现为部分单倍群向海岛迁徙。
 

                                                      

   O3a3-P201*在台湾原住民及南岛有较高频率,在日本及韩国虽低频但很普遍,当中韩国频率较高;亚洲东部大陆较零星,但涉及的人群较广,其中湖南土家族有较高频率。O3a4-002611在亚洲东部大陆及台湾汉人中有较高比例,其中与荆蛮族群相关的人群频率较高;日韩低频;台湾原住民及南岛较零星(巴丹岛人除外)。
   在O3的细分谱系中,常见的、频率较高的单倍群是O3a4-002611、O3a3c1-M117、O3a3c*-M134、O3a3b-M7及O3a3*-P201,而O3*-M122(xO3a*)、O3a*-M324(xO3a3*)、O3a3a-M159、O3a1-M121及O3a2-M164分布零星、相当低频。早期数据O3a3c*-M134、O3a3c1-M117、O3a3b-M7多已分出,早期的O3*-M122或O3a*-M324约等于O3a3*-P201与O3a4-002611之和。由此,从石宏等的M324频率分布图上我们就可看到O3a3*-P201及O3a4-002611之和大概的分布情况,当中大部分是O3a4-002611,少部分是O3a3*-P201且主要分布于东部沿海一带;同时,根据频率及地域分布,还可推断出炎黄裔的单倍群应是O3a3c*-M134、O3a3c1-M117及O3a4-002611,其中,炎帝裔主体可能是O3a3c*-M134及O3a3c1-M117,而黄帝裔主体可能是O3a4-002611。

 
    据蔡晓云论文:孟高棉族群是中南半岛最古老的族群,中南半岛孟高棉族群侗台族群(泰佬)的主体单倍群是O2a(M95、M88),次为O3(M117、M7、M122),而O1a(M119)甚低频;中国侗台族群O2a(M95、M88)、O3(M117、M134、M122)及O1a(M119)均占相当比例,相对O1a有较高频率,而M7罕见,见>>>。泰老民族血缘上大部分源自孟高棉族群,仅有小比例的O1a源自中国侗台族群,是少部分中国侗台人群在文化上同化了当地的孟高棉土著,形成了中南半岛的侗台族群-泰老民族,有猜测,同化可能发生于三二千年前。见>>>
比例孟高
中南半
岛侗台
中国
侗台
样数689365680
O10.74.6521.1
O265.651.040.6
O333.744.4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