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全新世典型气候期中的现代小冰期 地学演绎 莫如波摘编 2004.8.27 在冰后期气候中,全新世大暖期、隋唐温暖期、现代小冰期等是倍受研究者关注的典型时期。以下是文摘: 有关中国的全新世大暖期 全新世大暖期亦称高温期(Hysithermal),是由Hafsten于1976年提出的,时期为8.2~3.5kaBP,但Brzenkova则认为这一时期为9~5.3kaBP。中国的全新世大暖期(Megathermal),按施雅风等为8.5~3kaBP,延续5.5ka,期间有多次剧烈的气候波动和寒冷事件。但我国其他学者依据对各地不同样品的分析,对这个时段有不同的划分。总体而言,在10~7.5kaBP至5~2kaBP之间。如:依黄土磁化率的研究:9~5kaBP(安芷生);依北京平原孢粉:7.5~2.5kaBP(周昆叔);河北东部:9~3.5kaBP(刘金陵);中国东部:10~4kaBP(孙湘君);辽宁南部孢粉:8~2.5kaBP;内蒙古:7.4~4.1kaBP(王奉瑜)。 依施雅风等的研究,中国全新世大暖期内的气候波动情况,8.5~7.2kaBP,不稳定,冷暖交替;7.2~6.0kaBP,稳定,暖湿,为大暖期之鼎盛时期(Megathermal Maxium);6.0~5.0kaBP,气候激烈波动,降温;5.0~4.0kaBP,气候好转,有较多此时期之文化遗址为证;4.0~3.0kaBP,气候一度恶化,如曾发生特大洪水,但暖湿气候一直持续至3.0kaBP。 关于隋唐温暖期 隋唐温暖期是竺可桢首次提出来的,发生于约600~1000aAD期间的相对温暖的时期。但在敦德冰心的记录中,这一时期属于冷期。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即是否存在这么一个温暖期?姚檀栋等依据冰心的记录认为不存在这么一个温暖期;满志敏亦认为以8世纪中叶为界,前期气温与现今相当,后期寒冷,最寒冷时期甚至可以与明清小冰期相比较;他实际上否定了隋唐温暖期的存在。而朱士光等认为其时气温比现今高1℃左右;吴宏岐等通过分析史料,研究动植物分布及雪线、海平面等证据,亦推测隋唐时气温比现今高1℃左右,气候带的纬度亦北移1℃左右,且时期为550~1050aAD,长达500a,比竺可桢的结论多一个世纪。但他也认为在800~950aAD期间比较寒冷。综上所述,有关隋唐温暖期的问题尚存在争论。也可能这时期各地之气候差别较大,尤其是东西部的差异。当中国东部为温暖气候时,由于雨量增加,在西部表现出来的却是积雪增加,气候变得寒冷。这种东西部气候差异的例子还表现在泥炭记录中,它与敦德冰心一样记录了5.8kaBP,5.3kaBP,4.6kaBP 3个冷期,而4.2~0.75kaBP则相对温暖。洪叶汤等称为“华夏温暖期”,这时期在东部其他地方的证据表明了恰恰相反的情形,即气温较冷。从各地的研究结果来看,欧洲的中世纪暖期(930~1240aAD)在中国表现并不明显。 关于中国现代小冰期 小冰期泛指1550~1850年间气候相对寒冷的时期。但各地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进入小冰期的时间有差异,有的认为是13世纪;有的认为是14世纪;甚至15世纪或16世纪。结束时间也不尽相同,如罗建育等认为发生在台湾的小冰期时间为1300~1950aAD;李平日等则认为其结束时间为19世纪末,他们依据珠江三角洲的资料得出的小冰期时期是1488~1893aAD,并认为并非在整个小冰期内皆气候寒冷,其中可以进一步划分出3个冷期和2个暖期。一般认为,17世纪下半叶是最为寒冷的时期。但蓝勇依长江上游荔枝分布北界,推测12世纪70年代是最寒冷时期。 朱士光等对关中地区考古研究认为,该区在全新世早期(10~8kaBP)时气温较现今低5~6℃;中期,仰韶文化期(7~5kaBP),气温高于现今2℃,在中全新世后期的龙山文化期(5~4kaBP),气温有所下降,但仍较现今温暖。一直至西周初期,即约3kaBP,气温才又开始变冷;进入晚全新世,平均气温比现今低1~2℃;春秋、战国、秦及西汉早期(770aBC~24aAD)气候温暖湿润;西汉晚期,气候转冷;至隋、唐(581~907aAD),气温高于现今1℃左右;北宋、金、元(960~1368aAD)等时期气候以温凉为主;明、清(1368aAD)以后,进入小冰期,尤以17世纪及19世纪后半叶最为寒冷。 对敦德冰心记录的研究认为,在近代,15、17、19世纪为冷期,特别是17世纪时最冷;16、18、20世纪则为暖期。 姚檀栋等对古里雅冰心的研究认为,约在16世纪末、17世纪初,气候开始变冷,降雨量200mm/a左右,18世纪初又迅速变暖,降雨量增至210mm/a;19世纪又再次迅速变冷,降雨量与17世纪相当;20世纪以后,温度上升,降雨量达280mm/a。此结果与敦德冰心的研究结果相似。 洪业汤等对金川地区泥炭研究认为,约275aAD时,开始降温,西晋时急速变冷;至宋代,气候稳定,相当于欧洲中世纪暖期(930~1240aAD)。13世纪后期进入小冰期,持续至19世纪中,其中约在1530aAD和1619aAD时为最冷。19世纪中以后进入现代阶段。 罗建育等对台湾大鬼湖的沉积物的研究认为,900~1300aAD为台湾中世纪暖期,而1300~1950aAD为小冰期。 (以上摘自:温孝胜,彭子成,赵焕庭.中国全新世气候演变研究的进展.地球科学进展.1999年.第14卷.第3期) 距今400至200年的小冰期气候记录也十分清楚。如加拿大德文岛冰帽冰芯显示在17世纪时消融值最低,当时北冰洋海冰界线从格陵兰海一直推到冰岛海岸,每年有半年浮冰封锁海岸,几乎断绝了欧洲与格陵兰的交通。当时北欧和北美平均温度比现代低1摄氏度左右。阿尔卑斯冰川前进毁坏了许多牧场、关卡和矿山,温度下降使土耳其葡萄种植业几乎面临绝境。(摘自:崔之久.近两万年来几个重大气候事件及其对人类生活环境的影响.中国科学报.1993.4.12) 从上述可见,现代小冰期的存在应是明确的。然而,在IPCC第三次评估报告千年气温变化曲线中(图二):自公元1000年至1910年,气温总体呈下降趋势,中国隋唐温暖期(600~1000aAD)或欧洲中世纪暖期(930~1240aAD)不明显(看不出来);现代小冰期开始于1440年,结束于1915年,中间有两个小暖期,15世纪中叶、1570年~1710年、1800年~1915年为寒冷期,但冷峰不明显且不在17世纪下半叶、更像是在19世纪;14世纪中叶也有一个较短暂的降温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