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学前缘EARTH SCIENCE FRONTIERS1999年 第6卷 第3期 No.3 Vol.6 1999

造山带火成岩地球化学研究

张旗 钱青 王焰

摘 要 造山带地球化学研究的目标主要是为重建古板块构造格局服务,其次是探讨古造山带不同演化阶段岩石的形成、演化、变质及其所反映的大陆动力学和深部地幔过程。造山带演化分为5个阶段,各个阶段的火成岩具有不同的特征,地球化学研究的任务就是要识别出各个阶段岩石产物的特征、来源、成因和形成环境。文中着重讨论了造山带火成岩的若干地球化学问题。笔者指出:蛇绿岩主要分为岛弧拉斑玄武岩(IAT)和MORB两种,最近的研究发现,蛇绿岩中有来自富集地幔的信息。岛弧火山岩突出的地球化学特征是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w(Th)>w(Ta)和Nb,Ta亏损,这是由于消减带物质加入的结果,本质上是一个(深源)陆壳混染的问题。花岗岩可能是幔源与壳源之间混合的连续谱系,花岗岩成因类型的控制因素主要是不同类型的源岩而不是构造环境。双峰式火山岩的成因比原先想象的要复杂,可以产于各种构造环境。文中还讨论了造山带地球化学研究方法的问题。
关键词 造山带 地球化学 火成岩 评述
CLC P54,P58,P59

GEOCHEMICAL STUDY ON IGNEOUS ROCKS OF OROGENIC BELTS

Zhang Qi Qian Qing
(The Institute of Ge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Beijing, 100029)
Wang Yan
(The Department of Geology, Northwest University,Xi'an, 710069)

Abstract The geochemical study of orogenic belts is aimed at reconstr ucting the tectonic regime of paleoplates, and discussing the formation, evoluti on and metamorphism of rocks in various evolutionary phases and corresponding co ntinental geodynamics as well as deep mantle process. The purpose of geochemical study on different igneous rocks in orogenic belts is to identify the significa nce, source, genesis an d environment of the rocks in the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orogenic belts, which is generally divided into five phases. This paper is mainly concerned about the geochemical study of igneous rocks in orogenic belts. It is suggested that (1)  ophiolites have two main types, island-arc tholeiite(IAT) and mid-oceanic ridg e basalt(MORB) and they may also be derived from the enriched mantle; (2) island -arc volcanic rocks are characterized by enriched large ion lithospheric elemen ts(LILE), w(Th)>w(Ta) and depleted Nb, Ta, which are caused by the mixtu re of slab-de rived components, but actually as a result of hybridization in deep continental crust; (3) granites may be in the mixed continuous spectrum ranging from mantle to crust source, and the genetic types of granites are mainly controlled by dif ferent source rocks, not by tectonic environments; (4) the genesis of bimodal vo l canic rocks is much more complicated than that has been learnt before, and they can be developed in various geological settings. Additionally, the geochemical m ethods on the research of orogenic belts are also discussed in the paper.
Key words orogenic belts, geochemistry, igneous rocks, a review

  造山带是地球上构造变动最剧烈的地区,它经历了板块之间的俯冲、碰撞以及后期构造的叠加改造作用,其间包括频繁的岩浆活动和不同程度的变质作用,严重时可以使早先的岩石面目全非,而构造的挤压、剪切和叠覆作用则可以丢失部分地质体。在这种情况下,地球化学几乎成了惟一的恢复岩石原貌的手段,而这又给地球化学研究出了一个难题。在中国,这种情况更加严峻,因为中国与欧、美、印、非不同,是由小陆块镶嵌而成的,造山带中不但包括了洋壳的碎片、活动大陆和被动大陆的碎片,而且还有来自小陆块的碎片,如何鉴别它们是一个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因而造山带地球化学研究有特殊重要的意义。造山带地球化学研究的目标主要是为重建古板块构造格局服务,因为这是广大地质学家关心的问题,也是中国当前造山带研究中亟需解决的问题。其次是探索古造山带不同演化阶段岩石的形成、演化、变质及其所反映的大陆动力学和深部地幔过程。

1 关于威尔逊旋回

  造山带的威尔逊旋回是人们十分熟悉的描述板块演化过程的概括。它把板块活动分为6个阶段,即东非裂谷阶段、红海阶段、大西洋阶段、太平洋阶段、地中海阶段和喜马拉雅 阶段 。经过多年的研究,许多人认识到,地质历史中的洋盆,许多并未达到太平洋阶段,有些可 能连大西洋阶段也未达到即开始收缩了。另一方面,许多地区的研究表明,代表板块碰撞的 喜马拉雅阶段并未结束板块构造演化的旋回,常常还有一个碰撞后的伸展阶段。因此,越来 越多的人认为,威尔逊旋回并不能概括板块构造演化的各个阶段。代之而起的是如下5个阶 段:大陆拉张阶段(包括大陆裂谷阶段)、洋盆扩张阶段、俯冲阶段、碰撞阶段和碰撞后阶 段。这5个阶段有各自不同的岩浆活动、沉积建造、变质作用和变形样式。在造山带中,这5 个阶段被不同程度地保存下来。地球化学研究的任务就是要识别出各个阶段岩石产物的特征 、来源、成因和形成环境。

  造山带火成岩类型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源于下地幔,有的来自亏损的软流圈上地幔,有的与 下地壳的重熔作用有关。研究各类岩浆作用的特征、成因、源区及其相应的构造环境,对深 化造山带的认识有重要的意义。玄武岩是火成岩中研究得最详细的岩类,因为从中可以提 取来自地幔的信息。在威尔逊旋回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类型的玄武岩产出。在大陆拉张阶段 出现的是大陆溢流玄武岩(CFB),这是一种LREE略富集的拉斑玄武岩,与软流圈地幔上升 有关,是在较浅的深度、地幔中等至较高程度部分熔融条件下形成的。而与裂谷作用有关的 玄武岩则以拉斑和碱性玄武岩为特征,LREE和HREE具明显分离的型式,是地幔岩低至中等程 度部分熔融的产物。洋盆扩张阶段以产于扩张脊的蛇绿岩为特征。俯冲阶段产生岛弧玄武岩 (IAB,主要是拉斑质的)和活动大陆边缘玄武岩(以钙碱性岩石为主)。碰撞阶段的玄武岩较 少报道,常见的是碰撞后阶段的,主要是拉斑质的,有的也兼具CFB和IAB的特点,有人称 其为“滞后型玄武岩”。
  玄武岩的性质是地幔变化的晴雨表,根据在地表发现的岩石去推断地幔源区的性质是极为复 杂的。地幔是不均一的,在地幔的不同区域、深度,以及在来自不同地幔端员物质的不同程 度的混合的情况下,会产生各种各样类型的岩浆。岩浆在上升过程中还有机会与围岩(包括 地幔本身和陆壳)发生物质交换作用,更增加了岩浆的多样性。此外,地幔的热状态、流动 ,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陆壳的分散、会聚,这是一级尺度上的构造环境的起因。因此,研究不 同构造演化阶段和不同构造环境的岩浆的地球化学性质,包括对产于不同环境和阶段的地幔 岩本身的地球化学研究,对于探讨地幔的物理和化学变化是至关重要的。前面以玄武岩为例 叙述的不同阶段岩浆性质的变化,仅仅是轮廓性的、粗线条的,实际情况是千变万化的。但 是,某些标志性的地球化学特征不会有大的改变。我们应当致力于这种标志性特征的研究, 以便规划我们的思路,也使后继的研究能有所遵循。

2 蛇绿岩

  蛇绿岩是造山带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蛇绿岩有不同的地球化学类型,但基本的是岛弧拉斑 玄武岩(IAT)和MORB两种。不成熟的弧后盆地玄武岩兼具IAT和MORB的特征,成熟的弧后盆 地玄武岩为MORB的;IAT和MORB也可以出现在岛弧蛇绿岩中,指示与弧间盆地环境有关。
  一般认为,蛇绿岩来自于亏损的软流圈地幔的高程度部分熔融作用。最近,对西太平洋弧后 盆地洋壳的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需要有多种来源才能解释熔岩同位素组成的多样性。 这里包括:① 亏损不相容元素的类似MORB源区的组分;② 富集不相容元素的组分,类 似于E-MORB或OIB(洋岛玄武岩)的源区;③ 富集不相容元素但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的 类似OIB的源区,这可能是一种受到消减作用影响的源区[1]。看来,认为蛇绿岩只 是来自亏 损的软流圈地幔的观点应予以纠正。微量元素和同位素资料表明,蛇绿岩岩浆源区多样性的 认识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处于消减带之上的蛇绿岩,不但有不同地幔端员之间的混合、 消减带组分的加入,还可能有浅部陆壳物质的混染,这就更增加了蛇绿岩岩浆成因的复杂 性。
  蛇绿岩与非蛇绿岩的主要地球化学区别在于蛇绿岩的岩浆来自亏损的软流圈地幔的中等 至高程度部分熔融,表现在REE分布上,蛇绿岩的洋壳岩石大多是LREE亏损的。但不能认为 凡是LREE亏损的玄武岩就是蛇绿岩的成员,在大陆拉张阶段产生的大陆溢流玄武岩(CFB) 也有LREE亏损的例子,如美国哥伦比亚河第三纪玄武岩和北大西洋第三纪玄武岩[2~3 ]
  最近的研究发现,蛇绿岩中有来富集地幔的信息,表现在下述三个方面:① E-MORB的存 在。与N-MORB相比,E-MORB的LREE、LILE和HFSE丰度较高,Nd同位素比值较高但变化范 围较大,通常解释为由富集地幔的洋岛玄武岩(OIB)岩浆与N-MORB岩浆混合形成,而OI B型岩浆被认为是来自上地幔与下地幔之间的界面处(约670 km)[4]。② 蛇 绿岩中DUPAL异常的发现。通常认为DUPAL异常源于下地幔[5], 当下地幔物质经由 地幔柱或热点向浅部迁移时,由于地幔柱与岩石圈之间的混合作用可以把DUPAL印记带到上 地幔中。③ 蛇绿岩的地幔橄榄岩中存在ε(Nd,t)很低的(+3~-1)超镁铁质熔体 ,其相应的Ni(87Sr)/Ni(86Sr)=0.705 0~0.707 4,δ18O=4.4‰~5.8‰,推测与地幔柱的活动有关[6]

3 岛弧火山岩

  岛弧火山岩最突出的地球化学特征是:与N-MORB相比,岛弧火山岩的LILE丰度高,w (Th)>w(Ta),以及Nb,Ta相 对于Th,La亏损。这归结为有来自消减带物质的加入,表明它们的源区岩石在一定程度上受 到了壳幔混合作用的影响。因此,岛弧火山岩地球化学本质上是一个(深源)陆壳物质混染的 问题。环太平洋的许多岛弧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研究资料表明,其源区的微量元素和同位素组成具有 介于地幔和地壳组成之间的特征。岛弧下面的地幔由于富含水(含水洋壳和沉积物的俯冲和 脱水作用)而使源岩的部分熔融程度增大,因此岛弧火山岩往往缺乏碱性玄武岩,而以拉斑 玄武岩和钙碱性玄武岩为主。当然,这里还有一个岩浆源区的问题:如果源区是经历了不止 一次亏损的残余地幔,形成的岛弧火山岩将严重亏损HFSE,这类火山岩通常产于洋内岛弧环 境;如果源区亏损很少或是大陆岩石圈地幔,则主要生成钙碱性火山岩,某些活动大陆边缘 火山岩常具这样的特征。岛弧拉斑玄武岩的这种地球化学特征推测与高p(H2O)条件下 富H2O流体对上覆地幔的淋滤交代而后发生的选择性熔融有关[7]。尽管仍存在争 论,但它们确实是岛弧火山岩的重要标志。

4 双峰式火山岩

  由镁铁质和长英质岩石组成的双峰式火成岩组合是一个经典的地质问题。其中的玄武质岩石 端元是地幔部分熔融的产物,然而,玄武岩和流纹岩的关系、岩浆成分间隔的意义、流纹岩 的成因以及双峰式岩套形成的地球动力学环境仍然存在争论。通常认为双峰式火山岩与拉张 构造作用有关,产于大陆裂谷环境。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双峰式火山岩可以产于各种地球动 力学环境。Pin等(1997)[8]将其归纳为2大类(板内拉张和破坏板块边缘)5种环境, 即大陆裂谷、板块扩张、洋内岛弧、活动陆缘和弧后扩张早期阶段。此外,在板块碰撞后 阶段还出现一套与岩石圈拆沉作用有关的双峰式火山岩[9]。产于板内和板块扩张 环境的包括大陆裂谷、大陆减薄阶段、洋岛、弧后盆地以及碰撞后伸展阶段的双峰式火山岩 组合。该类玄武岩可以出现洋岛玄武岩(OIB)大陆裂谷玄武岩(CRB)大陆溢流玄 武岩(CFB)MORB,如果受到陆壳混染的影响,还显示Nb和Ta相对亏损的特征。产于破 坏板块边缘环境 的有洋内岛弧和活动大陆边缘,后者包括成熟弧和建立在相对年轻或较薄的陆壳之上的火山 弧,它们的玄武岩均具有岛弧火山岩的地球化学印记。中国有关双峰式火山岩的报道很多, 如华北板块南缘中元古代的熊耳群,扬子板块北缘晚元古代的耀岭河群、随县群,晚元古代 -早古生代北祁连以及白银的双峰式火山岩等。对于熊耳群和北祁连的双峰式火山岩究竟是 产于大陆裂谷还是岛弧环境还存在争论[10~13]。研究表明,根据双峰式火山岩的 岩石组合和微量元素及Sr,Nd同位素性质可以恢复双峰式火山岩套的地球动力学环境。

5 花岗岩

  花岗岩是造山带中最令人关注也最令人困惑的地质体之一。80年代,I,S,M,A型花岗岩的 提出是花岗岩地球化学研究最引人瞩目的成就。Pitcher(1983)[14]则把花岗岩类 型与其 产出的构造环境联系起来,认为I型花岗岩与板块的俯冲作用有关,S型与碰撞作用有关,M 型常常与蛇绿岩伴生,而A型产于非造山的板内环境。Castro等(1991)[15]指出,I 型花岗岩可能是M型(幔源)和S型(壳源)岩浆混合的结果,称之为H型(hybrid type)。造山带 中常常出现A型花岗岩,一类是卷入造山带的非造山环境的,另一类是造山后环境的。Eby( 1990)[16]把A型花岗岩分为A1型和A2型两类花岗岩,A1型花岗岩的Rb, Ce, Y, Nb, Sc, Hf, Zr, Ta, Ca等不相容元素比值与OIB相似,一般I(Sr)值偏低;A2型花岗岩的 微量元素成分变化大,可从接近陆壳变化至岛弧玄武岩,I(Sr)值偏高。洪大卫等(1995 )[17]则把碱性花岗岩分为非造山的AA型和后造山的PA型两类。
  众所周知,由奥长花岗岩英云闪长岩英安岩组成的TTD岩套主要产于太古宙时 期,TTD可划分为高铝TTD、低铝TTD和与蛇绿岩有关的斜长花岗岩三类。Defant等(1990) [18]把新 生代来自消减带的高铝TTD称为埃达克岩(adakite)。与其它花岗岩比较,埃达克岩以较低的 w(Y)/w(Yb)值和较高的w(Sr),w(Sr)/w(Y),w(Zr)/w(Y) 和w(La)/w(Yb)值为特征,指示岩浆源区富石榴石、角闪石和辉石,部 分熔融的残留物则由缺少斜长石的角闪榴辉岩或榴辉岩组成[19,20]。相反,产于 大陆弧和岛弧的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岩套,由于源区存在斜长石和缺少石榴石 ,因而有较高的w(Y)/w(Yb)值,较低的w(Sr),w(Sr)/w(Y),w (Zr)/w(Y)和w(La)/w(Yb)值。
  同一类型的花岗岩可以形成于不同的构造环境,对于大的花岗岩基来说,其定位过程和岩浆 的混合作用十分复杂,岩石成分相当不均匀,同一岩体的不同部位可能源自不同的源岩,研 究的难度很大。地球化学证据表明,花岗岩实际上可能是幔源与壳源之间混合的连续谱系, 花岗岩成因类型的主要控制因素是不同类型的源岩而不是构造环境[21]。据Patche tt(1992)[22]统计,加里东造山带、海西造山带和喜马拉雅花岗岩均以负的ε (Nd,t)值为特征,指示它们来源于地壳物质的再循环。最近,在新疆发现了许多ε (Nd,t)值高的碱性花岗岩,如达拉布特、乌伦古河和天山阿拉套花岗岩等[23,24 ],其ε(Nd,t)值在+2.2~+6.7之间,指示花岗岩源于ε(Nd,t) 亏损的类似于洋壳的源区。N(207Pb)/N(204Pb)值通常低于μ =9.74,接近地幔演化线,而Ni(87Sr)/Ni(86Sr)比值变化 大,从0.702~0.710, 指示受陆壳混染的影响。

6 造山后岩浆活动

  在造山带中,除了有蛇绿岩和岛弧型岩浆活动之外,往往还有在变形作用之后形成的一系列 与拉张构造环境有关的岩浆活动产物,如A 型花岗岩和双峰式火山作用。此外,还有这样的 情况, 在某些时代的地层中发现一套具有岛弧特征的火山活动,而那时该区并无洋盆存在的证据, 或板块俯冲作用早已结束了,因而把它解释为“滞后型岛弧火山岩”。其实,这很可能是造 山后岩浆作用的产物,是在陆壳伸展阶段所形成的, 之所以出现岛弧火山岩的特征,可能是 受 到了陆壳混染作用的影响。人们关心的是:造山后岩浆作用的特点是什么?从造山挤压阶段 到拉张阶段的快速转变的机理是什么?[25]。研究表明,Bird(1979)[26] 提出的岩石圈拆沉作用对解决这个问题可能有启示。按照Nelson(1992)[27]的见解 , 板块碰撞作用导致大 陆岩石圈的缩短,并使地壳加厚,随后,岩石圈地幔(包括镁铁质的下地壳和洋壳, 它们中 的一部分已在板块俯冲过程中转变为榴辉岩)由于比下伏的软流圈地幔密度大而向下沉陷, 致使软流圈地幔上涌,并使上覆陆壳由于张性塌陷作用(extensional collapse)而减薄。 地幔岩石圈的减薄抬高了岩石圈-软流圈之间的热界面,扩大了总的热平衡,导致玄武岩浆 的形成。这样产生的岩浆不同于早先的与板块消减作用有关的岩浆,其区别在于前者形成 的温度更高,有更加初始的同位素印记和双峰式的性质,这种岩浆在成分上与拉张环境的火 成岩套相类似。
  造山后岩浆作用的研究还刚刚起步,它们具什么特征?与造山阶段的火成岩有何区别?人们 还知之甚少。目前看来,造山后岩浆活动也可能是各种各样的,关键是受岩浆形成时地幔源 区成分及岩浆动力学的制约。

7 造山带地球化学研究方法

  Condie(1993)[28]认为在进行古构造环境恢复时,应综合考虑:① 岩石组合和变 质特征;② 沉积学环境;③ 根据碎屑模式和地球化学资料推断的沉积来源;④ 火山岩 的喷发特征;⑤ 火山岩组成系列及分布;⑥ 岩浆岩系列;⑦ 火山岩中微量元素的分布 。由于造山 带演化的复杂性,地球化学研究应当有不同于其它学科的方法。大体来说,可将其分为三个 阶段:第1个阶段是野外研究。我们强调造山带地球化学研究是从野外地质调查开始的,尤 其是在变质作用发育的地区以及构造混杂作用强烈的地区。在这个阶段,地球化学家应与构 造地质学家密切配合,共同商定研究区的主要问题、研究内容并系统地采集样品。第2个 阶段是样品的测试和数据的处理,即常规的地球化学研究阶段。应注意把好碎样关和分析关 , 以得出可信度高的数据。应注意对分析数据的检查,不能认为实验室给出的全部数据的精度 都是同样的。第3个阶段是研究结果的讨论和进一步研究的设计,最好结合其它学科得出的 资料进行综合的分析对比研究,找出问题,拟定下一步工作方案。
  在造山带地球化学研究中,常常会遇到判别图的使用问题。这里不去评述各种判别图的优劣 ,而是希望在使用时应特别注意判别图的应用范围和边界条件。例如,玄武岩判别图只适用 于玄武岩和辉绿岩,不能用于辉长岩、苦橄岩和堆晶岩,对于含斑晶很多的玄武岩也不宜使 用。对于一组玄武岩来说,较少分离的玄武岩(Mg′值较高)给出的信息较可靠。由于大离 子亲石元素(LILE)容易受到变质和蚀变作用的影响,应慎重使用,除非样品非常新鲜。因 此,主要用高场强元素(HFSE),如Ti,Zr,Y,Yb,Ta,Nb,P等。在各种微量元素中,Ta, Th,Hf三个元素具有特殊的意义,常可给出重要的信息[29,30]。但某些岩石中的 Ta含量很低,w(Ta)值常常低于1×10-6。在这种情况下,应注意选择测试方法和 相应的实验室。此外, 还应遵循一定的判别程序,才能得出比较合理的认识。最后,还应考虑综合因素,注意元素 之间的相关联系,而不能完全依靠个别判别图给出的信息,更不能随心所欲地选取判别图。 Pear ce(1987)[31]已经意识到自己原来设计的构造岩浆地球化学判别图所存在的问题, 开始着手设计名为“ESCORT”的专家系统,强调多学科综合研究[32]

本项目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49672106)资助。
作者简介:张旗,男,1937年生,研究员,岩石学专业。
作者单位:张旗 钱青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29
     王焰 西北大学地质系,西安,710069

参考文献

  1 Volpe A M, Macdougall J D, Hawkins J W. Lau Basin b asalts (LBB): trace element and Sr-Nd isotopic evidence for heterogeneity in backarc basin mantle. Earth Planet Sci Lett, 1988, 90: 174~186
  2 Dickin A P. The North Atlantic tertiary province. In: Mac dougall J D, ed. Continental Flood Basalts. Dordrecht: Kluwer Acad Publ, 1 988. 111~150
  3 Merriman R J, Taylor P N, Morton A C. Petrochemistry and isotope geochemistry of early Palaeogene basalts forming the dipping reflector sequence SW of Rockall Plateau, NE Atlantic. In: Morton A C, et al, eds. Early Tertiary Volcanism and the Opening of the NE Atlantic. Oxford: Geol Soc Black well Sci Publ, 1988. 123~134
  4 Wilson M. Igneous Petrogenesis. London: Unwin Hyman, 1 989. 1~466
  5 Castillo P. The Dupal anomaly as a trace of the upwelling lower mantle. Nature, 1988, 336: 667~670
  6 张旗. 蛇绿岩与板块扩张机制. 见: 张旗主编. 蛇绿岩与地球动力 学研究.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96. 5~7
  7 Kelemen P B, Johnson K T M, Kinzler R J, et al. High-fiel d-strength element depletions in arc basalts due to mantle-magma interaction. Nature, 1990, 345: 521~523
  8 Pin C, Paquette J L. A mantle-derived bimodal suite in the Hercynian Belt: Nd isotope and trace element evidence for a subduction-rela ted rift origin of the late Devonian Brevenne metavolcanics, Massif Central(Fran ce). Contrib Mineral Petrol, 1997, 129: 222~238
  9 Turner S, Sandiford M, Foden J. Some geodynamic and compos itional constraints on "postorogenic" magmatism. Geology, 1992, 20: 931~93 4
  10 孙枢,从柏林,李继亮等. 豫陕中晚元古代沉积盆地(一).地质科 学, 1981, 4: 314~322
  11 夏林圻, 夏祖春, 任有祥,等. 祁连秦岭山系海相火山岩.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1. 1~304
  12 夏林圻, 夏祖春, 徐学义. 北祁连山海相火山岩岩石成因.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96. 1~153
  13 张旗, 孙晓猛, 周德进,等. 北祁连蛇绿岩特征、形成环境及其 构造意义. 地球科学进展, 1997,12: 366~393
  14 Pitcher W S. Granite type and tectonic environment. Mou ntain Building Processes. London: Academic Press, 1983. 19~40
  15 Castro A, Moreno-Ventas I, de al Rosa J D. H-type (hybr id)granitoids: a proposed revision of the granite-type classification and nomen clature. Earth Sci Rev, 1991, 31: 237~253
  16 Eby G N. The A-type granitoid: a review of their occurre nce and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speculations on their petrogenesis. Litho s, 1990, 26: 115~134
  17 洪大卫, 王式
, 韩宝福,等. 碱性花 岗岩的构造环境分类及其鉴别标志. 中国科学(B), 1995, 25: 418~426
  18 Defant M J, Drummond M S. Derivation of some modern arc magmas by melting of young subducted lithosphere. Nature, 1990,347: 662~66 5
  19 Drummond M S, Defant M C, Keezhinskas P K. The petrogen esis of slab-derived trondhjemite-tonalite-dacite/adakite magma. U S Geol S urv Circ 1129, 1995. 44~45
  20 Stern C R, Kilian R. Role of the subducted slab, mantle w edge and continental crust in the generation of adakites from the Andean Austral Volcanic Zone. Contri Mineral Petrol, 1996, 123: 263~281
  21 洪大卫. 花岗岩研究的最新进展及发展趋势. 地学前缘, 1994, 1 : 79~86
  22 Patchett P J. Isotopic studies of Proterozoic crustal gro wth and evolution. In: Condie K C, ed. Proterozoic Crustal Evolution. Amster dam: Elsevier, 1992. 481~508
  23 韩宝福, 王式
, 江博明,等. 新疆乌伦古河碱性花岗岩Nd同位素特征及其对显生宙地壳生长的意义. 科学通报, 1997, 42: 1 829~1 832
  24 杨富贵, 王中刚, 候鸿泉. 达拉布特型碱性花岗岩源岩特征初步 探讨--来自稳定同位素和微量元素的证据. 地质地球化学, 1998(1): 41~46
  25 李晓波. 造山带的结构、过程和动力学. 见:当代地质科学前沿 --我国今后值得重视的前沿研究领域. 北京: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1993. 26~39
  26 Bird P. Continental delamination and the Colorado plateau . J Geophy Res, 1979, 84: 7 561~7 571
  27 Nelson J. Are crustal thickness variations in old mountai n belts like the Appalachians a consequence of lithospheric delamination? Geol ogy, 1992, 20: 498~502
  28 Condie K C. Plate Tectonic and Crustal Evolution. 3rd ed. Oxford: Pergamon Press, 1993. 1~476
  29 Elthon D. Geochemical evidence for formation of the Bay o f Islands Ophiolite above a subduction zone. Nature, 1991, 354: 140~143
  30 Pearce J A. Ocean floor comes ashore. Nature, 1991, 3 54: 110~111
  31 Pearce J A. An expert system for tectonic characterizatio n of ancient volcanic rocks. In: Weaver S D, et al, eds. Tectonic Controls on Magma Chemistry. J Volcanol Geotherm Res, 1987, 32: 51~65
  32 赵风清. 构造岩浆地球化学辨别图中高场强元素亏损的成因及辨 别图解的局限性讨论. 国外前寒武纪地质, 1996(1): 56~64

收稿日期:1998-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