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华东地质学院学报JOURNAL OF EAST CHINAGEOLOGICAL INSTITUTE1999年 第22卷 第2期 Volume22 No.2 1999
赣南—粤北中生代晚期火山旋回的划分*
李清龙 巫建华
摘要
根据地层的接触关系、岩石组合、化石组合、同位素年龄及构造特征,赣南—粤北中生代晚期火山活动,可划分出余田、莲花寨、版石和南雄四个火山旋回。余田火山旋回发育于中侏罗世,由玄武岩-流纹岩组成“双峰式”岩石组合;莲花寨火山旋回发育于晚侏罗世,由流纹岩组成“单峰式”岩石组合;版石火山旋回发育于早白垩世晚期—晚白垩世早期,岩石组合较复杂,既有由流纹岩或玄武岩组成的“单峰式”岩石组合,也有由少量玄武岩和大量流纹岩组成的“不对称双峰式”岩石组合;南雄火山旋回发育于晚白垩世晚期,由玄武岩组成的“单峰式”岩石组合夹于红色沉积岩系中。
关键词 中生代;白垩系;侏罗系;火山活动旋回;赣南;粤北
分类号 P534.5;P542+.35
Division of Volcanic Activity Cycles in the Late Mesozoic
in South Jiangxi and North Guangdong
Li
Qinglong Wu jianhua
(Department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Engineering, East China Geological
Institute,Linchuan,Jiangxi,344000)
Abstract Based on stratigraphical unconformity, rock association, fossil
assemblage, isotope age and tectonic features, the volcanic activity in late Mesozoic in
south Jiangxi and north Guandong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cycles: Yutian volcanic activity
cycle, Lianhuazhai volcanic activity cycle, Banshi volcanic activity cycle and Nanxiong
volcanic activity cycle.Yutian volcanic cycle which occurs in middle Jurassic epoch is the
bimodal rock association composed of rhyolite and basalt. Lianhuazhai volcanic cycle which
occurs in late Jurassic epoch is unimodal rock association composed of rhyolite. Banshi
volcanic cycle occurs from the late stage of early Cretaceous to the early stage of late
Cretaceous epoch. There are two types of rock associations related to this cycle: unimodal
rock association composed of rhyolite or basalt and bimodal rock association composed of
rhyolite and basalt. Nanxiong volcanic activity cycle which occurred in late stage of late
Cretaceous epoch is the unimodal rock association composed of basalt which is the
interlayer of the red sedimentary series.
Key Words Mesozoic; Cretaceous;
Jurassic; the cycle of volcanic activity; south Jiangxi;north Guangdong
研究区包括赣南地区和佛岗—丰良深断裂以北、莲花山深断裂以西的粤北地区。区内中生代晚期火山活动频繁,形成了20多个不同时期的火山盆地或火山沉积盆地。尹家衡等(1991)以贵东—三南(全南、定南、龙南)—寻乌深断裂和武平—云宵深断裂为界,将该区的北部划归闽西—赣东构造岩浆活动区,南部划归粤东构造岩浆活动区,并将粤北的长塘、仁居盆地的火山产物,划归区域上建立的的第四旋回。近年来,根据国防科工委“南岭带火山—后火山侵入体控矿模式与富铀矿靶区优选”重点攻关项目的需要,笔者对该区中生代晚期火山岩系、火山沉积岩系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认识到:莲花山深断裂以西的粤北地区与以东的沿海地区,中生代晚期的火山活动有明显的区别,前者与赣南—闽西南的特征相似、后者与闽东南的特征相似。因此,与其将赣南和粤北地区分为两个火山活动区,不如将它们作为一个火山活动区,与东南沿海火山活动区相区别。
1 岩石地层划分简介
由于赣南—粤北中生代晚期地层,不仅在地层划分及命名上不统一,而且在地质时代归属,也存在分歧。《江西省岩石地层》(1997)将赣南地区中生代晚期地层,自下而上划分为上侏罗统余田群、下白垩统火把山群、上白垩统下部赣州群和上部圭峰群四部分;《广东省岩石地层》(1996)则将粤北中生代晚期地层,自下而上划分为中侏罗统嵩灵组、漳平组、吉岭湾组,上侏罗统热水洞组,白垩系合水组、优胜组和南雄群。本文将赣南—粤北中生代晚期地层,自下而上统一划分为中侏罗统余田群、上侏罗统莲花寨群、下白垩统—上白垩统下部版石群或罗塘群、上白垩统上部圭峰群或南雄群四个部分(表1)。为便于资料的核查与利用,现将划分的方案简述如下:
表1 赣南—粤北中生代晚期岩石地层划分的意见表
Table 1 Lithostratic
divisions for late Mesozoic in south
Jiangxi and north Guangdong |
时代 |
岩石地层单位 |
《江西省岩石地层》(1997) |
《广东省岩石地层》(1996) |
本文 |
K2 |
圭峰群 |
莲荷组
塘边组
河口组 |
南
雄
群 |
浈水组
主田组
大凤组 |
优胜组
合水组 |
南雄群 |
浈水组
主田组
大凤组 |
莲荷组
塘边组
河口组 |
圭
峰
群 |
赣州群 |
周田组
茅店组 |
版石群 |
优胜组
合水组 |
邓家组
周田组
白埠组 |
罗
塘
群 |
K1 |
火把山群 |
冷水坞组
石溪组 |
J3 |
余田群 |
鸡笼嶂组
菖蒲组
龙潭坑组 |
热水洞组 |
莲花寨群 |
鸡笼嶂组
上丁组 |
J2 |
|
罗坳组 |
吉岭湾组
嵩灵组
麻笼组 |
余田群 |
菖蒲组
水头迳组 |
罗坳组 |
1. 1 余田群和莲花寨群
1970年,江西省区域地质调查大队以龙南盆地临江—余田—田螺圈火山岩系剖面为标准创建余田群,时代归于早侏罗世;嗣后,该队(1980)将余田群下部的砂、砾岩和中部的中基性火山岩划归菖蒲组、上部的中酸性火山岩划归鸡笼嶂组,时代改归晚侏罗世;1985年,江西省地质矿产局又将东坑盆地(龙南盆地的一部分)火山岩系下部的砂、砾岩和中部的中基性火山岩称为水头迳群,时代归于早、中侏罗世,上部的中酸性火山岩改称为鸡笼嶂群,时代归于晚侏罗世;1995年,江西地矿局赣南地调队以安远莲花寨剖面为代表,将鸡笼嶂组之下的砂砾岩、凝灰质砂、页岩夹流纹质凝灰岩创称上丁组,时代归于晚侏罗世。
《江西省岩石地层》依据岩性组合特征,将余田群分为三个组:下部的砂砾岩,凝灰质砂、页岩划归龙潭坑组;中部的中基性火山岩夹火山碎屑岩或沉积岩划归菖蒲组;上部的中酸性火山岩划归鸡笼嶂组,时代归于晚侏罗世。本笔者认为:《江西省岩石地层》划分的余田群,实际上包括了两个不同的层位,即一个以余田群标准剖面为代表,可沿称余田群;一个以安远莲花寨剖面的上丁组、鸡笼嶂组为代表,应从余田群中肢解出来,统称为莲花寨群。余田群可进一步划分为上、下两部分:下部以砂砾岩,凝灰质砂、页岩为主,有时夹流纹质凝灰岩,因其层位低于广东的龙潭坑组而改称水头迳组;上部为中基性火山岩和中酸性火山岩,有时夹沉积岩,沿称菖蒲组[1,2]。即《江西省岩石地层》划分的余田群龙潭坑组应改称水头迳组,而龙南盆地、石马剖面的原菖蒲组和原鸡笼嶂组与菖蒲盆地菖蒲组标准剖面一致,一并而统归菖蒲组;《广东省岩石地层》划分的麻笼组应归入水头迳组、吉岭湾组和嵩灵组应归入菖蒲组。莲花寨群亦可进一步划分为上、下两部分:下部为砂砾岩、凝灰质砂岩夹流纹质凝灰岩,沿称上丁组;上部为流纹质熔结凝灰岩、凝灰岩、流纹岩和碎斑熔岩,沿称鸡笼嶂组。即除龙南盆地、菖蒲盆地和石马剖面的原鸡笼嶂组外,《江西省岩石地层》在赣南其它地区划分的鸡笼嶂组和《广东省岩石地层》在粤北划分的热水洞组应属莲花寨群鸡笼嶂组。
1. 2 版石群
版石群
原称版石组,系江西区测队(1973)以安远版石竹高篆剖面为层型创建。《江西省区域地质志》(1984)认为:“版石组与其归属早白垩世,还不如归属晚侏罗世,并入鸡笼嶂组”。《江西省岩石地层》认为:版石组与赣东北的火把山群相当,将其所代表的地层改称火把山群。
本文通过版石竹高篆剖面和弋阳火把山群剖面的对比,认识到:原版石组既不应并入鸡笼嶂组,也不应划归火把山群,而应考虑到原版石组岩性岩相特征划分为两个组,即将原版石组升组为群,并将原版石组下部的砾岩、砂岩、页岩夹火山碎屑岩组合和上部的流纹岩、流纹质凝灰岩、熔结凝灰岩组合,分别引称粤北的合水组和优胜组。
1.3 罗塘群和南雄群
罗塘群 原称罗塘组,系江西区调队(1982)在修测1∶20万上饶幅时,以贵溪毫纲山剖面为层型创建。创名后,或被认为与弋阳北部的周家店组属同物异名、或被认为与赣州盆地的赣州组属同物异名,因而很少被引用。
《江西省岩石地层》则将原罗塘组划归赣州群,时代归晚白垩世早期。研究表明,《江西省岩石地层》划分的赣州群,实际上包括了两个不同的层位,即一个以赣州盆地的“赣州群”为代表,相当于粤北南雄群或赣东北圭峰群的下部,应并入南雄群或圭峰群;一个以会昌、贵溪等盆地的原罗塘组为代表,层位大体相当于版石群,但岩石组合明显区别于后者,可称为罗塘群,并依据岩性岩相特征,划分为白埠、周田和邓家三个组。
2 火山旋回划分的依据
虽然前人[3-6]的研究区包括或部分包括了赣南—粤北地区,但在火山旋回的讨论中,很少涉及该区的实际资料,且部分认识也值得商榷。本文通过对地层接触关系、岩石组合、同位素年龄及化石组合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将该区中生代晚期的火山活动,划分为余田、莲花寨、版石和南雄四个火山旋回(表2)。现就这四个火山旋回建立的依据讨论如下:
表2 赣南—粤北中生代晚期火山旋回划分表
Table 2 Division
of volcanic activity cycles for late Mesozoic in South
Jiangxi and North Guangdong |
时代 |
火山旋回 |
地层单位 |
岩性特征 |
K22 |
南雄旋回 |
南雄群 |
浈水组 |
紫红色砾岩、砂岩 |
主田组 |
紫红色细砂岩、粉砂岩、泥岩 |
大凤组 |
紫红色砾岩、砂岩,有时夹玄武岩、安山质凝灰岩 |
K21
|
K12 |
版石旋回 |
版石群 |
优胜组 |
流纹岩、流纹质角砾熔岩、凝灰岩、熔结凝灰岩 |
合水组 |
紫红、灰绿、黄绿色砾岩、砂岩、粉砂岩、泥岩,常夹玄武岩 |
J3 |
莲花寨旋回 |
莲花寨群 |
鸡笼嶂组 |
流纹质凝灰岩、熔结凝灰岩、流纹岩、碎斑熔岩 |
上丁组 |
砾岩、砂岩、凝灰质砂岩、粉砂岩夹流纹质凝灰岩 |
J2 |
余田旋回 |
余田群 |
菖蒲组 |
玄武岩、流纹岩、英安岩、流纹质凝灰岩、熔结凝灰岩,有时夹砂岩 |
水头迳组 |
砾岩、砂岩、凝灰质粉砂岩、泥岩夹凝灰岩 |
2.1 不同火山旋回之间存在的区域性不整合面
由于构造环境的改变,不同的火山活动阶段之间,发生了明显的全区性火山活动间断,间断期内火山产物遭受风化剥蚀,形成区域性不整合面。因此,区域性不整合面是划分不同火山旋回最直观、最重要的标志。
赣南一粤北中生代晚期不同阶段的火山活动受不同的区域构造控制,因而不同火山旋回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多数地区不存在不同火山旋回的直接接触。也许,这正是前人将余田火山旋回和莲花寨火山旋回视为同一火山旋回的原因之一。事实上,会昌、安远—寻乌—平远一带是多组区域构造叠加的地区,是研究不同火山旋回之间的接触关系的理想地区。本文确认的四个火山旋回之间的不整合面,也正是基于该带的研究。研究表明:菖蒲盆地由两个火山旋回组成,下部属余田火山旋回、上部属版石火山旋回,两者呈不整合接触[1];版石盆地由版石火山旋回组成,它不整合叠加于莲花寨火山旋回之上、并被南雄群或圭峰群紫红色粗碎屑岩不整合覆盖[2];平远盆地亦由两个火山旋回组成[3],下部属余田火山旋回、上部属莲花寨火山旋回,两者呈不整合接触;河岭盆地由莲花寨火山旋回组成,其西南部不整合叠加于余田火山旋回之上,东部被罗塘火山旋回(底部夹玄武岩)组成的留车盆地不整合覆盖,后者的西部还不整合叠加于由余田火山旋回组成的石马盆地之上;会昌盆地由罗塘火山旋回(底部夹玄武岩)组成,它被南雄群或圭峰群紫红色粗碎屑岩不整合覆盖,后者还不整合叠加于由莲花寨火山旋回组成岩背盆地之上;仁居盆地由版石火山旋回组成,它不整合于南雄群或圭峰群紫红色粗碎屑岩之下。虽然会昌、安远—寻乌—平远一带的南雄群或圭峰群未见火山岩,但其岩性特征及层位,可与底部夹玄武岩的赣州盆地南雄群或圭峰群对比,间接说明南雄火山旋回不整合于版石火山旋回或罗塘火山旋回之上。因此,余田、莲花寨、版石或罗塘、南雄火山旋回之间的区域性不整合接触是明确的。
2.2 不同火山旋回具有不同的时间区段、相互间具有时差性
由于不同的火山活动阶段发生在不同的地质时期,因此不同火山旋回的同位素年龄和化石组合,具有不同的时间区段,不同火山旋回之间则具有时差性。
赣南—粤北中生代晚期火山旋回已取得了一批同位素年龄资料(表3),为不同火山旋回的形成时代及其之间的时差性讨论创造了条件。表3说明,余田旋回上部(菖蒲组)的同位素年龄为176~147.6 Ma,峰值170~160
Ma,属中侏罗世;莲花寨旋回上部(鸡笼嶂组)的同位素年龄为154~138 Ma,峰值150~140 Ma,属晚侏罗世;版石旋回上部(优胜组)的同位素年龄为105~72.2 Ma,峰值100~86.5 Ma,属晚白垩世早期;罗塘旋回下部(白埠组)的同位素年龄为105 Ma,属早白垩世晚期;南雄旋回的同位素年龄为88.7~85.9 Ma,属晚白垩世晚期。另一方面,各火山旋回已取得部分化石资料,其中时代意义较大的有版石盆地版石旋回下部(合水组)的瓣鳃类、叶肢介、植物⑤,反映其为早白垩世晚期的产物;会昌盆地罗塘旋回中部(周田组)的叶肢介、植物、孢粉[7],反映其为早白垩世晚期—晚白垩世早期的产物⑥;赣州盆地南雄旋回的恐龙蛋和脊椎动物等[7],反映其为晚白垩世的产物。
表3 赣南—粤北中生代火山旋回同位素年龄数据
Table 3 Isotopic
ages of volcanic activity cycles for late Mesozoicin South
Jiangxi and North Guangdong |
序号 |
地点 |
地层单位 |
岩性 |
测试方法 |
年龄/Ma |
资料来源 |
1 |
小溪盆地 |
河口组 |
玄武岩 |
全岩K-Ar法 |
88.7 |
文献 |
2 |
赣州盆地 |
河口组 |
玄武岩 |
全岩K-Ar法 |
85.9 |
文献 |
3 |
会昌盆地 |
白埠组 |
玄武岩 |
全岩K-Ar法 |
105 |
文献 |
4 |
版石盆地 |
优胜组 |
流纹岩 |
全岩Rb-Sr等时线 |
72.2 |
文献 |
5 |
版石盆地 |
优胜组 |
流纹岩 |
全岩K-Ar法 |
77.6 |
文献 |
6 |
长塘盆地 |
优胜组 |
熔结凝灰岩 |
全岩Rb-Sr等时线 |
89.5 |
文献 |
7 |
菖蒲盆地 |
优胜组 |
流纹岩 |
全岩Rb-Sr等时线 |
104 |
本项目组 |
8 |
仁差盆地 |
优胜组 |
流纹岩 |
全岩Rb-Sr等时线 |
91.9 |
本项目组 |
9 |
仁差盆地 |
优胜组 |
熔结凝灰岩 |
锆石U-Pb |
86.5 |
文献 |
10 |
仁差盆地 |
优胜组 |
流纹岩 |
全岩Rb-Sr等时线 |
94 |
文献 |
11 |
仁差盆地 |
优胜组 |
次流纹斑岩 |
锆石U-Pb |
93.5 |
文献 |
12 |
仁差盆地 |
优胜组 |
花岗斑岩 |
黑云母K-Ar法 |
87.09 |
文献 |
13 |
岩背盆地 |
鸡笼嶂组 |
中酸性火山岩 |
全岩Rb-Sr等时线 |
138 |
文献 |
14 |
大坝头盆地 |
鸡笼嶂组 |
中酸性火山岩 |
全岩Rb-Sr等时线 |
140 |
文献 |
15 |
大坝头盆地 |
鸡笼嶂组 |
熔结凝灰岩 |
全岩K-Ar法 |
145 |
文献 |
16 |
河岭盆地 |
鸡笼嶂组 |
酸性碎斑熔岩 |
全岩Rb-Sr等时线 |
148.2 |
文献 |
17 |
河岭盆地 |
鸡笼嶂组 |
次花岗斑岩 |
全岩K-Ar法 |
146 |
文献 |
18 |
全南盆地 |
鸡笼嶂组 |
英安岩 |
全岩K-Ar法 |
146.9 |
文献 |
19 |
新桥西盆地 |
鸡笼嶂组 |
碎斑熔岩 |
全岩Rb-Sr等时线 |
143 |
刘汝洲等,1995 |
20 |
蔡坊盆地 |
鸡笼嶂组 |
中酸性火山岩 |
全岩Rb-Sr等时线 |
154 |
文献 |
21 |
龙南盆地 |
菖蒲组 |
中酸性火山岩 |
全岩Rb-Sr等时线 |
166 |
本项目组 |
22 |
龙南盆地 |
菖蒲组 |
酸性火山岩 |
全岩Rb-Sr等时线 |
147.6 |
文献 |
23 |
龙南盆地 |
菖蒲组 |
玄武岩 |
全岩Rb-Sr等时线 |
175.6 |
文献 |
24 |
龙南盆地 |
菖蒲组 |
玄武岩 |
全岩K-Ar法 |
157.8 |
本项目组 |
25 |
龙南盆地 |
菖蒲组 |
玄武岩 |
全岩K-Ar法 |
162.8 |
本项目组 |
26 |
安远盆地 |
菖蒲组 |
玄武岩 |
全岩Rb-Sr等时线 |
160 |
文献 |
27 |
菖蒲盆地 |
菖蒲组 |
流纹岩 |
全岩Rb-Sr等时线 |
150 |
本项目组 |
28 |
菖蒲盆地 |
菖蒲组 |
玄武岩 |
全岩Rb-Sr等时线 |
176 |
文献 |
29 |
石马盆地 |
菖蒲组 |
流纹岩 |
全岩Rb-Sr等时线 |
163 |
本项目组 |
30 |
大长沙盆地 |
菖蒲组 |
粗面英安岩 |
全岩Rb-Sr等时线 |
168 |
文献 |
综合同位素年龄及化石资料可以看出,余田、莲花寨、版石或罗塘、南雄四个火山旋回,具有明显的时间区段,其中余田旋回发育于中侏罗世、莲花寨旋回发育于晚侏罗世、版石或罗塘旋回发育于早白垩世晚期—晚白垩世早期、南雄旋回发育于晚白垩世晚期,不同火山旋回之间表现出一定的时差性。值得一提的是,版石旋回与南雄旋回之间的化石组合具有明显的差别,但同位素年龄的差距不明显,甚至有前者小于后者的现象。
2.3 同一火山旋回具有相同的岩石组合,不同火山旋回具有不同的岩石组合
由于不同火山活动阶段的构造背景不同,形成的地层结构、岩石类型及组合有明显的差异,导致不同火山旋回存在较大的差别。当然,同一火山活动阶段的不同火山构造,也有各自的演变规律,它们在火山喷发强度、喷发方式及沉积发育程度等方面也会有所不同,形成的地层结构、岩石类型也不尽一致;但是,由于同一火山旋回的不同火山构造,处于相同的构造背景下,仍有许多相似性和可比性[10]。
余田火山旋回受EW向的三南—寻乌深断裂、佛岗—丰良深断裂和NE向的于山深断裂、莲花山深断裂控制,空间上呈井字形分布。在菖蒲盆地下部为凝灰质砂页岩夹凝灰岩,上部为基性火山岩夹酸性火山岩[1];在龙南盆地下部为砂砾岩,中部为基性火山岩,上部为酸性火山岩[2];在白面石盆地为砂岩、凝灰质砂岩、流纹质凝灰岩与玄武岩互层;在石马盆地下部为凝灰质砂页岩,中部为玄武岩夹砂岩,上部为酸性火山岩;在大长沙盆地下部为砂砾岩,上部为粗面质英安岩;在平远—梅县一带,以玄武岩为主,夹少量流纹岩、英安质火山碎屑岩、凝灰质砂岩、粉砂岩和泥岩。虽然不同盆地的剖面结构不尽一致,具体的岩石类型也不完全相同,但他们均属流纹岩-玄武岩构成的“双峰式”火山岩组合。
莲花寨火山旋回受EW向和NE向断裂的复合控制,盆地呈NEE向展布。在安远盆地和莲花寨盆地下部为杂色砾岩、砂岩、粉砂岩夹凝灰角砾岩,上部为流纹质凝灰岩、熔结凝灰岩夹流纹岩;在下庄铀矿田北部的河口、黄竹、上洞、新桥西、南迳诸盆地及河岭、岩背等盆地,以流纹质凝灰岩、熔结凝灰岩、流纹岩和流纹质碎斑熔岩为主。它们均属流纹岩构成的“单峰式”火山岩组合。
版石旋回受NW向和NE向断裂的复合控制,盆地呈近EW向展布。在长塘盆地和仁居盆地下部为紫红色砾岩、砂岩夹玄武岩,上部为流纹岩夹流纹质凝灰岩、熔结凝灰岩;在菖蒲盆地下部为棕红色砾岩、砂岩,上部为流纹岩、流纹质凝灰岩、熔结凝灰岩、火山角砾岩;在版石盆地下部杂色砂泥岩夹流纹质凝灰岩、流纹质火山角砾岩,上部为流纹岩、流纹质角砾熔岩。它们或构成以流纹岩为主的不对称的“双峰式”火山岩组合,或由流纹岩构成的“单峰式”火山岩组合。会昌盆地和留车盆地以杂色沉积岩为主,仅底部夹玄武岩,属玄武岩构成的“单峰式”火山岩组合。
南雄旋回分布局限、活动较微弱,仅见于赣州盆地和南雄盆地。盆地主要由紫红色沉积岩系组成,仅底部夹有玄武岩、安山质凝灰岩,构成以玄武岩为主的“单峰式”火山岩组合。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余田旋回
余田火山旋回包括粤北的嵩灵组和吉岭湾组。《广东省岩石地层》将嵩灵组置于下侏罗统底部、吉岭湾组置于中侏罗统,即将两者视为不同火山活动时期产物。但是,在嵩灵组标准剖面上,不整合于小平组之上的嵩灵组未见吉岭湾组及其以下的地层覆盖;在吉岭湾组标准剖面上,不整合于吉岭湾组之下的地层,划归漳平组而不划归小平组,又缺乏可靠的证据。而且从区域上看,嵩灵组与闽西南象牙群[13]的岩性组合及层位一致,吉岭湾组与赣南余田群菖蒲组岩性组合及层位一致,但闽西南的象牙群之上未见与吉岭湾组相当的层位,赣南的余田群之下也未见与嵩灵组相当的层位。因此,粤北嵩灵组和吉岭湾组的上下关系,有待深入研究确定。若嵩灵组和吉岭湾组确属两个不同时代的地层,那么嵩灵组所代表的火山活动,就应从余田火山旋回中肢解出来,另建嵩灵火山旋回。
3. 2 版石旋回和南雄旋回
版石旋回包括两种类型:一种以火山岩为主的版石群为代表,一种以沉积岩为主的罗塘群为代表。值得一提的是,江西地质矿产局赣南地质调查大队④(1995),亦将安远版石竹高篆剖面不整合于南雄群或圭峰群之下的版石群(即原版石组)划分为上、下两部分:下部的杂色砂泥岩夹流纹质凝灰岩、流纹质火山角砾岩称为版石组(狭义),上部为流纹岩、流纹质角砾熔岩称为门山寨组,并认为两者呈不整合接触。“版石组”的化石资料反映出早白垩世的特征,“门山寨组”的同位素年龄资料指示其为晚白垩世晚期的产物,两者之间存在的较大时差支持了不整合接触的认识。但是,笔者反复研究了“版石组”与“门山寨组”之间的所谓不整合接触,始终未找到明显的、可靠的不整合证据。因此,所获同位素年龄资料与野外地质现象之间的矛盾,有待于深入研究解决。若所获同位素年龄资料可靠,不整合接触成立,那么“门山寨组”所代表的地层就不应划归优胜组,它所代表的火山活动亦应改归南雄旋回。
* 核工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Y5630718)
作者单位:华东地质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系,江西临川市,344000
参考文献
1 巫建华,张树明,周维勋.江西菖蒲盆地中生代火山岩系划分的新认识.华东地质学院学报,1998,21(3):206~212
2 巫建华,张树明,周维勋.江西龙南盆地中生代火山岩系划分和地质时代讨论.华东地质学院学报,1998,21(4):301~308
3 尹家衡,阮宏宏,谢家莹等.中国东南大陆中生代火山旋回火山构造及其控矿意义.北京:地质出版社,
1991.10~111
4 谢家莹,陶奎元,尹家衡等.中国东南大陆中生代火山地质及火山—侵入杂岩.北京:地质出版社,1996.
7~92
5 陆志刚,陶奎元,谢家莹等.中国东南大陆火山地质及矿产.北京:地质出版社,1997.111~164
6 王中杰,谢家莹,黄光昭等.浙闽赣中生代火山岩区火山旋回火山构造岩石系列及演化.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所刊,1989,增刊第六号:1~15
7 江西省地质矿产厅.江西省岩石地层.
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7. 275~278
8 赖章中,王安诚. 赣南中生代火山活动时代及岩浆来源.
江西地质,1996.10(2):111~117
9 卫三元. 大长沙火山盆地铀成矿条件分析. 铀矿地质.1997,13(4):218~225
10 谢家莹.试论陆相火山岩区火山地层单位与划分.火山地质与矿产,1996,17(3-4):85~94
11 江西省地质矿产局. 江西省区域地质志. 北京:地质出版社,1984.
260~385
12 广东省地质矿产局. 广东省岩石地层. 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6.123~151
13 福建省地质矿产局. 福建省岩石地层. 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7.126~165
收稿日期:1999-03-1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