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转轴应力场星球说
——地球、火星南南西应力场四组三维构造系
|
孙兆元 孙 娟
(青海石油管理局研究院,甘肃 敦煌 736202) (石油大学,北京 昌平 102200) |
摘 要:介绍了对地球构造格局、运动方式及其动力源问题研究取得的新成果。它不同于流行已久的以地球自转轴旋转和以软流圈带动岩石圈漂移以及随机的地幔柱(流)为构造动力源的观点,而是与黄赤交角(ε)相关的沿公转轴方向的统一应力场。认为中国西部NWW向压性、NEE与NNW向两组共轭扭(压)性及NNE向张性带交接,为来自全球SSW主压应力场形成的四组三维构造系,在全国、全球有广泛的分布。地球、火星为SSW应力场,为太阳系各星球有以各自综合力体现的黄赤交角(ε)相关的沿公转轴方向形成的统一应力场。经对地球有关规律及其各学说的系统研究,结合天文地质新进展及新星云说,将它们求同存异和有内在联系地统一到公转轴应力场格局中来,提出应力场星球说。为地球科学研究提供了一条新思路,并具理论、经济与社会效益。
关 键 词:公转轴;SSW应力场;四组三维构造系;综合力动力系统;应力场星球说
中图分类号:P183.5;P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166(1999)03-0218-011
THE STAR THEORY OF THE
STRESS FIELD
OF THE POLE OF THE ECLIPTIC
SUN Zhaoyuan①,SUN Juan②
(①Institute of Qinhai Petroleum Administration, Dunhuang 736202,China)
(②Petroleum University, Beijing 102200,China)
Abstract:
The four tridimensional tectonic systems composed of NWW-trending compressive fractures,
NNE-trending (shear) tensile fractures, NEE-trending sinistral and NNW-trending dextral
conjugate shear (compressive) fractures on the earth are formed in the global SSW unified
compressive stress field through studying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integrated force
produced by the oblique rotation of the earth and the obliquity of the ecliptic to the
stress field. The principal compressive stress is of the oblique cyclic tectonic force
along the pole of the ecliptic of the earth produced when the earth revolves round the sun
with the obliquity ε of the ecliptic. The source of this force consists of such resultant
internal and external forces acting on the earth as attraction oblique rotation force,
gravitational equilibrium and differentiation and geocelestial physical force. The model
of tridimensional fracture systems in the SSW stress field has been constructed and the
star (nebular) hypothesis of the stress field developed and an outline of the dynamic
system on the basis of the macroscopic analysis put forward.
Through a comparison among various celestial bodies, the direction of the stress
field of a celestial body is consistent with or equal to that of the pole of the ecliptic
of the celestial body in its rotation. As soon as a celestial bodies formed a orbicule its
stress field produced and brought about its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As exemplified by the hypotheses of plate tectonics theory et al, a systematic
comparison is made on the various laws concerning the earth discovered by many scientists
in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 and on various hypotheses of tectonics developed by them.
Through assimilation and extension of these hypotheses and seeking the common ground while
reserving differences, the author tries to incorporate the regularities of their
generation,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that have organic and internal connection into the
framework of four tridimensional fracture systems in the global SSW unified stress field.
Thus a new explanation is made for them, and thus their contradictions are solved and they
become harmonious. Therefore, in this sense the new hypothesis supplements, perfects and
develops various features and laws discovered on the earth and their related hypothesis
and furnishes a new idea for earth sciences. So it will also arouse the interest of the
broad masses of earth scientists.
This new hypothesis not only has geological and astronomical significance but also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 hydrogeological, engineering geological, seismic and volcanic
studies and hazard prevention and is of reference value for the study of geosciences
related.
Key words: Stress of the ecliptic (SSW);The framework of four
tridimensional systems; Dynamic system of integrated force; Nebular hypothesis of the
stressfield.
1 引 言
早在70年代末,原石油部部长康世恩就提出:柴达木盆地颇具规模的油田为什么形成在同一时期地质体内NNW方向非主要构造线的潜伏构造内(主要构造线为NWW方向)?经作者对盆地、山脉地表及深部的构造格局展布,地质体内的不同方向、不同性质、不同级次、不同时期的线性构造、沉积相带以及对油气等成矿带的控制、形成与演化进行探讨,发现了公转轴方向(SSW)应力场四组三维(演化)构造系。但是,没有一个有关地质构造学说与它一致;同时还认识到地球各种发现、规律及其各种学(假)说间的彼此不协调,甚至彼此间存在着矛盾。
随着科学的发展,地球科学不断有新的发现,随其发现有相应各学说的提出。但根据一个或数个规律创立的学(假)说解释不了其它的规律与发现。如李四光教授发现的线性构造与旋转轴有定向关系这一客观的存在,创立了由地球自转轴速率改变形成的地质力学构造体系说;根据地幔对流、大陆漂移、海底扩张说而创立了全球板块“传送带”构造说。但是,由于地幔流(柱)发生的随机性,而难以解释构造带与旋转轴的定向制约关系。相反,构造体系理论难以解释板块长距离向北漂移。另有根据压缩等资料提出的收缩说与根据张裂等资料提出的膨胀说之间的矛盾等〔1〕。
因此,当今摆在地球科学面前的是,随着地球各个方面规律特征的发现,为人们认识和改造地球取得了宝贵的资料。由于各规律与特征是地球形成、发展演化过程中,在不同方面、不同时期和不同条件下客观存在的反映,它们作为地球各种功能系统使地球总体是协调一致的,是有机的、有内在联系的发生、发展和演化的,是属第一性的;而所建立的理论及其各说是人们对认识一个或数个地球规律思维的反映,是属第二性的。各说有的较全面地反映了客观实际,有的则未能客观反映。因此各规律与不同各学说之间就产生了不协调和矛盾。
由上可总结为,当今地球科学存在着已发现各个规律的局部性,与各个规律形成的各说间的矛盾性和与地球规律的统一性之间的矛盾问题。
为了对地球统一规律具有符合或接近客观实际的认识,车自成等〔2〕引进了哈茵(1972)将所创之说能否解释最新成果归纳为十大发现,作为衡量地质各说的标准。可理解为创立各说对已发现规律解释的越全、越符合实际和越具科学性〔2〕。该十条标准仍不失现实意义,并有现代构造地质,从微观10-8cm到宏观10+8cm的进展〔28〕等。
作者就是在上述背景下开展研究的。
2 公转轴应力场星球说(简称新说)
2.1 主要观点
新说根据地球构造格局展布是由SSW应力场四组三维(或加演化称四维)构造系形成的发现,及该应力场为太阳系各星球以各自的黄赤交角(ε)倾斜着旋转,沿公转轴方向动力源的进一步发现,并从太阳系的形成、发展和演化的角度总结地球已发现的各个规律并将它们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而提出的,并结合新观点的天文、地质意义为其主要观点。
2.2 核心内容:
2.2.1 地球SSW应力场的发现
经作者以昆仑山以北青藏高原为区域背景对柴达木盆地进行了研究,发现NWW向挤压相向而倾断裂组合形成的断隆、相背而倾断裂组合的断陷相间带,是受南西偏南印度洋、陆壳的挤压而成。同时形成阿尔金山NEE向左行与拉脊东山、日月山等NNW向右行两组共轭扭(压)隆、坳相间带,并与作用力方向的阳康、湟源等张性断裂带交接,它们是在SSW应力场下形成的四组三维断裂构造系〔3〕。这一构造格局及应力场在青藏高原、全国、亚洲—印度洋、大洋洲—太平洲、欧—地—非洲、美洲—大西洋及南、北极等全球有广泛的分布。并经地质演化的研究认为:来自SSW主压应力为地球统一应力场方向〔4〕,并建立其模式(图1)。
2.2.2 地球、火星公转(黄极)轴方向动力源的发现
为了探讨地球动力源问题,开始是在李四光地质力学理论基础上进行的〔5〕,又经对银河系、太阳系各星球进行研究,发现各星球有应力场的存在,并与倾斜着旋转(自转与绕太阳、银河系公转)沿赤道面与运行轨道面间形成的黄赤交角(ε)相关。经对两组ε相近的对比:地球与火星分别为23.45°与23.98°、月球与水星6.68°与7°〔6,7〕,结果是ε相近的构造格局及应力场方向也相近。并经金星佐证,由此认为:
图1 地球公转轴(SSW)应力场四组三维构造模式及断裂组合类型图
Fig.1 Model of four tridimensional tectonic systems in the global revolution axis(SSW)
stress field and types of fracture
1-逆断层;2-扭(压)性断裂;3-张(压)性断裂;4-断隆;5-断陷;6-最大主压应力方向;7-指示位移方向;8-黄赤交角;I-双交叉型;II-交叉型;III-半交叉型;IV-断隆型;Ⅴ-断陷型;Ⅵ-斜列型;Ⅶ-膝型;Ⅷ-推覆型;Ⅸ-不同级次型;X-各类张裂
太阳系各星球有以各自ε相关的沿黄极轴(即公转轴)方向形成的统一应力场。这在太阳系地球、火星、水星与月球地质地形及应力场分析图上展示清楚〔3,7〕。
2.2.3 地球、火星SSW统一应力场的历史演化
地球上SSW应力场四组三维构造系的发现及其历史演化,首先是从地球上大量存在的实际资料发现的,这在新说(应力场星球说,1996年)一书中展示的非常清楚〔1〕。专有一节叙述及全书包括太古代在内的近百幅附图资料涉及到全球不同时期SSW应力场的存在。如大西洋不同历史时代的沿南南西应力场方向裂开〔8,9〕、津巴布韦大岩墙〔10〕、中国及邻区不同历史时期大地构造演化,自南向北由老到新,向南陆壳增积;明显受公转轴应力场四组三维构造系(演化)定向构造迁移的控制〔11〕(图2),北美阿纳达科凹陷及潘汉德尔-胡果顿大气田的形成〔12〕等无可争辩的资料都说明了SSW应力场的客观存在。其次,为了证实SSW应力场的存在,跳出地球看其他星球,经对比发现,太阳系各星球有以各自ε相关的沿公转轴方向的统一应力场,地球、火星ε仅半度之差,均具SSW应力场四组三维构造系格局。月球、水星具南偏西7о应力场。这里有必要提到的是:月球、水星、火星等是在太阳系的早期形成,它的火山活动频繁,但很快变得不发育,至少在30亿年前以来微弱〔2〕,并见不到板块活动,而地球构造活动即“构造定向迁移、岩浆活动及火山活动”现在还很活跃。月球、火星等褶皱、构造运动处于宁静或处于一定程度“老化”
〔7,13〕。由此可以认为,该应力场构造格局是处于早期形成的产物。因此,虽经后期演化,但仍可反映火星、月球早期旋转的倾斜角度ε与现今无大的变化而保留原貌。第三,根据动量矩守衡定律,绕定轴转动合外力矩等于零时,不受外力影响,动量矩保持不变;即使受外力,也不是轻易能改变的。这从形成机理上得以说明〔14〕。第四,从天文学家对ε的测量来看,Vernekaz(1972)用深海沉积探讨了4
Ma理论日照曲线并计算做出黄赤交角ε值变化曲线,将ε值限制在21о~24о之间。徐钦琦(1979~1981)认为古气候成带分布,晚古生代和现在相近,为23о,侏罗系分带不明显,ε约为10°~23.5°左右,较Villiams认为ε为0°~360°的变化更为精确可靠〔13,15〕。作者将地球、火星应力场总结为SSW,即ε为11о~33о的范围内,也算够宽余的了。
图2 中国及邻区定向构造迁移及应力场分析图
Fig.2 Directional tectonic migration of China and its neighbouring region and analysis
of stress field
以上几个方面论述了地球、火星SSW应力场的历史演化,相信今后将会有更多资料进一步证实。
2.2.4 综合力、黄赤交角(ε)与应力场关系的研究及地球动力系统纲要
地球受力是个比较复杂的动力系统问题,经过综合力、ε与应力场关系的研究(图3)。地球倾斜着旋转(自转与公转)除地球自转和倾斜着以赤道面与运行轨道面(公转轴与自转轴)间形成的ε绕太阳旋转外,自转轴还以锥形绕黄极2.5万年转一圈,被称为“岁差”。
地球物理学家承认当地球倾斜着绕太阳旋转,而产生沿轴的进动效应(如陀螺向上的钻劲〔13〕),但认为该力作用较小,Jeffreys认为分析此力不会大于60达因/cm2〔16〕。而作者则认为
,此力虽小但长期的能量积累,该力也就不小了。由此则认为旋转形成的此力,由于以岁差绕公转轴旋转,在公转轴(黄极)方向会产生分力或既然以锥形体绕公转轴旋转,拟把进动效应归到公转轴方向上来。即形成沿公转轴方向的单向旋回构造力。从图2右图可见,人为的地理坐标系指的是上北下南,实则将左图向右转个ε的角度,则形成了地理坐标系。公转轴方向单向旋回力则成为地球(火星)南南西应力场方向的动力源,此格局在中国地质图及火星不对称大圆构造
格局中展示得非常清楚。而太阳系的月球与水星等星体亦有以ε相关的沿公转轴方向形成的统一应力场。类木行星非固态目前难以测出。由此提出,太阳系各星球有以各自ε相关的沿公转轴方向形成的统一应力场〔1〕。
据上,对地球综合力、ε与应力场关系的研究,即地球综合力为倾斜着旋转、引力、重力、各种物理与化学等力的地球各功能系统直接或间接形成的合内力与合外力的综合效应力。该力集中体现在当今以ε=23.450倾斜着稳定地绕太阳旋转。这一稳定的旋转又导致了地球地壳运动沿公转轴方向(SSW)应力场向NNE方向挤压的单向旋回构造力,形成地球上展布的四组三维构造系,用宏观分析法提出动力系统纲要〔1〕(图4)。
2.2.5 应力场星球说的建立
根据地球上SSW应力场与太阳系各星球有以
图3 地球综合力、ε与应力场关系图
Fig.3 Relation between integrated force acting
on the earth and stress field
图4 新说地球动力系统纲要图
Fig.4 Schematic map of dynamic systems of new hypothesis
各自的ε沿公转轴方向统一应力场的发现,
结合地球上已发现地质构造的各个规律及国内外地质力学构造体系、板块构造、多旋回等成果并结合天文地质学新进展与新星云说,经衡量异同、融会贯通,或吸收引伸、或求同存异的系统研究,认为它们不是孤立静止的,而是有机的、有内在联系发生、发展和演化的。事实证明,恒星际气体及尘埃云经旋转、吸积、增温、成球形成太阳及九大行星与其他星体的太阳系〔17〕。随着成球,应力场也应运而生。各星体在各种功能系统效应综合力作用下,集中的体现在以不同ε的倾斜角度较为稳定地绕太阳旋转,这一稳定的倾斜着旋转又产生沿黄极轴(公转轴)方向的单向旋回构造力的统一应力场,推动各星体的发展演化。形成地球、火星公转轴(SSW)应力场的四组三维(演化或四维)构造系〔18〕,提出应力场星球(云)说〔1〕(图5)。
2.2.6 新说的天文、地质意义
它不仅具天文、地质的理论意义,并具有实用理论意义,可以为油气等矿产资源勘探,水、工、环境地质和地质构造及地理等边缘学科的研究提供重要依据。例如,新说认为四组三维构造格局特别是NNE向张裂带及与其他各组的交汇部位,不仅控制了大
图5 应力场星球(云)说纲要
Fig.5 Schematic map of star (nebular) hypothesis
型和特大型矿床(如澳洲的奥林匹克坝矿〔1〕、我国的“三江”
地区矿床等〔19〕),还对油气等矿产资源的形成与聚集起明显的控制作用。两组以上断裂形成的凹中凹、凹中凹再凹及四组断裂形成的盆地与复合断陷,有利于油气的形成,相关的扭压带上有利于油气的聚集。如世界上百个大油气田〔20〕、郯庐断裂带的松辽-华北盆地、中东油区、北海油田、乌拉尔-伏尔加油气区等,明显受公转轴应力场四组三维构造系的控制〔1〕。
2.3 新说的主要特点
从地球、火星等构造格局的存在与展布入手,并从天体角度来论述地球等的形成、发展和演化,与从地幔柱(流)、自转轴开始研究到公转轴方向为其动力源的发现是应力场星球说的一大特点。也是基础理论研究的一项重要突破,并具天文、地质的理论与实用意义。
对地球上各类地质构造是在地质构造运动作用下不同时期、不同领域与不同方面形成的客观反映,它们不是孤立、单独、静止的。而根据这些规律建立起来的各说之间也应是有机地、有内在联系地发生、发展和演化的〔21,22,24〕,将它们统一到地球、火星公转轴(SSW)应力场四组三维构造格局中来,用新观点对它们作了全新解释。这样,不仅解决了各说间的矛盾,而且使各说变得协调一致。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一新认识是对各说的继承、补充、完善与发展,为今后地球科学研究提供了一条新思路(图6)。
纵观全球,大陆漂移(新说称:“定向构造迁移”),洋、陆壳内构造的洋脊(裂谷)扩张与消减(挤压),湖(海、洋)盆、海脊、海山、盆山相伴格局、俯冲带(推覆带)、深海沟、河流水系、海陆边界受不受SSW应力场的控制?“事实”的回答是肯定的。地球上各种构造要素的展布与存在、形成与演化,说明了地壳构造运动、构造格局实际上受公转轴(SSW)应力场四组三维(演化)构造系在压、扭、张构造背景下的控制〔25〕。如板块构造对冈瓦纳大陆解体的恢复等,也清楚的反映了公转轴应力场自古生代以来对其控制〔26〕(图7)。地球构造格局、运动方式、方向及动力源问题,一直是国际地学前沿百年来探索的重要领域,并且各种不同认识与各说间存在着严重分歧〔27〕。经对全球构造格局及应力场分析、研究经星球对比,总结出公转轴应力场及新说,而使这一动力源得到解决,并具有天文、地质的理论与实用意义;说明了地球动力源问题的地幔柱(流)、地球自转轴方向等到公转轴方向动力源基础理论的突破(如同地心说到日心说的发现)和改造地球能力的提高会起到明显的推动作用。因此,是对“基础理论研究的每一个重大突破,往往都会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能力的提高、对科学技术的创新、……产生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论述的科学性提供了明显的例证。
图6 应力场星球说与各说关系图
Fig.6 Relation between star (nebular) hypothesis and other ones
3 应力场星球说与主要地质构造各说的异同
如前所述,新说是太阳系公转轴方向应力场的发现,前人已发现的地球各规律及其各说经系统研究,衡量异同、融会贯通,或吸收引伸、或求同存异,并结合天文地质新进展及新星云说,提出应力场星球说。现就有关各说主要内容、模式、依据、形成机理及其动力源等方面与新说进行比较(表1),并以哈茵十条标准及构造新进展〔28〕作一对照(表2)。
4 结 语
4.1 从公转轴方向应力场的发现所引发的思考
收缩说与膨胀说〔2〕,或是以李四光教授早年就构造格局与自转轴存在定向关系规律的重要发现,并以自转轴速率改变为主因所创立的构造体系说〔5〕,以及断块构造说〔9〕与波浪镶嵌构造说〔29〕均与自转轴存在定向关系;以地幔流、大陆漂移、海底扩张等规律的发现为依据所创建的板块构造说〔2〕,这些可贵规律的发现,为人类认识和改造地球能力的提高作出了重要贡献。
图7 冈瓦纳古陆解体与SSW应力场分析力图
Fig.7 Disintegration of Gondwana land and analysis of stress fiel
表1 地球主要各说与应力场星球说异同比较表
Table 1 Comparison between star nebular hypothesis and other ones
各说内容对比项 |
各说内容 |
各
说 与 新 说 比 较 |
主要相同点 |
主
要 不 同点 |
各 说 |
新 说 |
公转轴动力源 |
公转轴应力场星球(云)说(新说) |
发现地球、火星SSW应力场四组三维构造系,该力为太阳系各星球以ε旋转,沿黄极(公转)轴产生单向旋回力。结合已发现各规律、天文地质及新星云说经融会贯通,将它们统一到公转轴应力场格局中来,建立新说并具理论、经济与社会意义。 |
|
|
|
与地球自转轴有关各说 |
地质力学(自转轴)构造体系 |
构造体系为地质力学精髓,由于地球自转速率的变化导致了地壳产生南北挤压。形成纬向、经向、扭动三类构造体系,力源与地球自转有关。 |
1.线性构造与旋转轴成定向关系。2.有各自相同方向不同级次的构造体系。 |
1.力源以自转轴速率改变为主因。2.成经向、纬向、扭动三力构造系。3.地壳不作大规模运移 |
1.力源为综合力以ε沿公转轴单向旋回力。2.形成SSW应力场的NWW压性NEE与NNW扭性、NNE张性四组三维构造系。3.地壳向NNE定向迁移。 |
断块构造说 |
以地质力学与地史分析法将断裂分为四级及五类I、X、Y、V、Z型,形成网格模式。自转轴南北挤压产生剪切NNW、NNE断裂,迁就成经向锯齿,另组NWW、NEE向迁就成纬向。力源为地热力、重力、兼外天力影响及地球自转速度改变产生离极力等力。 |
1.两说NWW、NEE、NNW、NNE四组断裂构造系相同。2.力源与旋转轴(自转、公转)有关。 |
1.此说四组断裂为扭性。2.几种力源归入自转轴为SN、EW挤压产生四组剪切锯齿断裂及经向、纬向网格。 |
1.四组NWW向压性、NEE与NNW
为扭性、NNE为张性。2.综合力以ε沿公转轴产生单向旋回力。公转轴(SSW)应力场在压、扭、张背景下产生的四组三维构造系。 |
波浪镶嵌构造说 |
以脉动四面体收缩形成波浪系,借助地质力学理论,加强两组环太平洋、环地中海两组波浪交织带。凹中凹、凹中隆、隆中隆、隆中凹,四组波浪系自元古代以来无大变化。移而不远、漂而不乱,力源与地球的自转轴有关。 |
此说四面体四组波浪在中国形成两波浪的交织,新说是应力场四组褶皱波交织。 |
1.以地球自转轴速率改变力源为主。2.说明地壳波。3.自转加强形成中国两组波浪交织。 |
1.综合力以ε沿公转轴方向单向旋回力。2.物体三态有波,地质“褶皱波”,即背(向)斜。3.公转轴应力场四组交织的凹中凹、凹中凹再凹、隆中隆、隆中隆再隆及四组的复合。 |
与大陆漂移
、
海底扩张
、
板块构造有关各说 |
地幔对流、大陆漂移、海底扩张 |
幔源物质由核变增温、重力分异作用形成对流、地幔带动地壳产生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形成大西洋裂开、洋脊、海山、大陆裂谷等。由核变形成地幔流、地幔柱、重力均衡分异为其动力源。 |
两说承认地幔对流、海底扩张、大陆漂移的客观存在,也承认这个力源的存在, |
1.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动力源与新说不同。2.地幔对流、海底扩张、大陆漂移是随机的、无定向的。 |
1.包括地幔对流在内的综合力以ε沿公转轴应力场向NNE挤压,在压、扭张性背景下形成的。2.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大陆裂谷受公转轴应力场控制为定向迁移。 |
板块构造说 |
核变增温与重力作用产生地幔流(柱)、大陆裂谷、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地幔带动地壳、形成洋脊的扩张,基性物质上升向两侧形成条带,分离散、聚钦与转换三型,形成洋陆壳分明的板块构造说。 |
此说与新说均承认地幔流海底扩张与大陆漂移的客观存在以及洋中脊、海脊、海山、海沟等的存在。 |
1.核变、重力产生地幔流(柱)为力源。2.地幔流、大陆漂移、海底扩张、裂谷是定向。 |
1.包括地幔流(柱)、重力在内的综合力,形成以ε稳定旋转沿公转轴方向形成的单向旋回力。2.公转轴应力场向NNE挤压的定向构造迁移。 |
槽台说 |
槽台说划分为地槽与地台,有的三分加过渡区。地台为双层结构,次级分陆背(向)斜;地槽为优(冒)地槽、地背(向)斜;成因有不同解释,有以地壳单元与大地构造系,有的强调造山作用等,为重力源。 |
1.地槽、地台相当新说地壳的洋壳与陆壳。2.二级带与上内容同 |
1.为升降垂直力。2.一、二级带地槽、地台无定向关系。3.此说对力源本质不明确。 |
1.公转轴方向动力源水平力并转化为垂直力。2.为沿公转轴方向应力场有定向关系。3.为地球内、外各功能系统力的综合力。 |
多旋回说 |
褶皱带经多次造山运动、岩浆活动,沉积建造及成矿作用都是多旋回的。地槽是多旋回,封闭为主旋回,如天山、塔斯漫(澳)地槽系。结合板块也是多旋回。前后为多次旋回。含碰撞、俯冲消减、深海沟优地槽向洋迁移。 |
1.两说均认为多旋回性的存在。2.中国构造演化自北向南由老到新增积和构造迁移。 |
1.此说岩浆活动及成矿、造山运动具多旋回。2.多旋回运动力源:地槽以板块说力源为主未作进一步探讨。 |
1.旋回性,地球广泛存在,如盆、山有相伴而生。2.力源与地球综合力绕太阳、银河系旋转、产生近(远)日(银心)点及上下银道面,为大中旋回力,各种旋转产生不同级次旋回。 |
地洼说 |
据中国东部地槽转化为地台稳定区,进一步转化为活动地洼区。提出动“定”递进说,螺旋发展叫递进律。提出地洼成矿理论:①地洼为重要成矿段。②后成可继承先成构造单元矿产,形成叠加。地幔蠕动聚散交替为其动力源。 |
1.活动演化为稳定。2.东部中、新生代地台活化与SSW应力场张裂(郯庐)带一致。3.控矿作用一致。 |
1.地幔蠕动热能聚散交替动力源引起断裂、侵入活动区,2.后成单元对前期成矿具继承性,叠加而富集。 |
1.动力源为综合力以ε旋转沿公转轴方向应力场,向NNE挤压的张裂解体。2.新说控矿机理为在NNE张性背景下及四组交汇部位为岩浆上涌宽松的通道,为成矿富集与叠加创造有利条件。 |
历史大地构造说 |
用各种手段,如地层、古生物,岩浆活动、构造变动史及古地磁等。着重从发展史研究大地构造内容的学说,以地球深部物质转化为驱动力。着眼自转速度太阳绕银河周期。 |
1.构造控制建造、建造反映构造。2.都从形成、发展演化来研究。 |
不单考虑自转速度改变,着眼太阳绕银河系产生旋回性,但不明确。 |
地球火星综合力以ε沿公转轴(SSW)应力场单向旋回力,形成四组三维构造系,推动地球形成、发展与演化。 |
重力说 |
引力与离心力之合力为重力,地球构造中起巨大作用:造球、造圈、取平作用。动力学是建立破坏、再建立、再破坏过程。地内理化作用、自转力等综合为重力 |
此说的造球、造圈与取平作用与新说的重力分异与均衡作用相同。 |
造球、取平与各物质变位总是重力作用。 |
新说是包括重力在内的各种功能系统形成的综合力,以ε旋转沿公转轴方向产生单向旋回力为动力源。 |
与天文地质各说 |
收缩说 |
星云说形成地球,褶皱四面体收缩、岛孤、海侵、褶皱造山等为收缩。建有四面体收缩及岛弧收缩模式。向地表降温、冷缩引起收缩。 |
能量消耗引起收缩。 |
1.广泛褶皱、挤压是由收缩引起。2.G值改变引起收缩。 |
1.公转轴应力场引起挤压褶皱及扭(压)。2.远银心点G值变小,地球内聚力增大收缩,存在脉动。 |
膨胀说 |
地球扩张认为大陆由拉伸破裂形成,因陆间边界吻合,南大洋北大陆,南半球是膨胀引起。力源主要是由核变增温引起膨胀。 |
两说承认有大陆裂谷与海洋扩张脊的存在。 |
核变、增温、膨胀形成裂谷与洋脊。 |
新说综合力以ε旋转,沿公转轴形成单向旋回力应力场在向NNE挤压形成裂谷、洋中脊。 |
脉动说 |
布契尔1933提出地球膨胀与收缩呈周期性交替出现,即有裂谷、扩张脊,又有褶皱造山的收缩 |
均讲脉动的存在。 |
核变增温、膨胀、散热降温收缩。 |
地球倾斜着绕太阳、银河系旋转产生近(远)银心点G值改变,引起膨胀与收缩。 |
星云说(综合模式) |
星际气体—尘埃云,经旋转、吸积、成球,中央形成原太阳,转速加快经势能变热能产生辐射,挥发物远逸。由星云形成星子继续吸引轨道附近星云而形成类地、类木及其他等星体, |
新说对地球早期成球以此综合模式为基础。 |
为旋转力、引力、重力各种物理与化学等力。 |
现在太阳系起源假说,大都属星云说。新说早期成球以此说综合模型为基础,随早期成球应力场则应运而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