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地质GUANGXI GEOLOGY1999年 第12卷 第2期 Vol.12 No.2 1999

广西那坡县果提金矿床地质特征

彭志永 张人人

〔摘 要〕 通过对广西那坡县果提金矿床所处的地质构造条件,区域物化探异常特征及矿石矿物组分、结构构造等方面进行初步研究,得出该金矿床系断裂构造控矿、金矿质来源于矿区深部中酸性岩浆的结论。
〔关键词〕 那坡县 果提金矿 地质特征
〔中图分类号〕 P 618.5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7861(1999)02-0001-04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GUOTI GOLD DEPOSIT OF GUANGXI NAbO

Peng zhi-yong
(No.1 geilogical party of Guangxi Tianyan 533600)
Received May 11, 1998,Revised Version accepted August 31,1998

  Abstract Through study the geotecgensis and the charict of regional geophysical-geochemical anomaly and the constitution of ore of the Guangxi Nabo Guodi gold deposit, it draws a conclusion that the gold deposit controlled by fractures,and gold element comes from the deep acidic magma instrusion.
  Key Words:Nabo county, Guoti gold deposits, a geology characteristics

  广西那坡县果提金矿床是广西第二地质队物探分队于1997年开展1∶5万化探异常二级查证发现,地质普查成果显示该金矿床有望达到中型以上规模,金矿体赋存状态及金矿石质量均有利于工业开采。该矿赋存于马浪断裂构造带上,赋矿层位为上寒武统博菜田组、下泥盆统郁江组及上泥盆统五指山组。从赋矿层位来看,可以说是桂西北地区找金工作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因此认为该金矿是一个比较典型的矿床类型,认真分析研究其矿床成因,将对那坡地区乃至桂西北地区的地质找矿起到借鉴作用。

1 区域地质概况
1.1 地层
  果提金矿区位于南华准地台右江再生地槽靖西—田东隆起区坡笨背斜东南倾伏端,区域上出露地层有上寒武统博菜田组(f0201.gif (82 bytes)3b),下泥盆统郁江组(D1y)、塘丁组(D1t),中泥盆统平恩组(D2p)、东岗岭组(D2d),上泥盆统榴江组(D3l)、五指山组(D3w)及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
1.2 构造
  矿区处于那坡褶断带上,褶皱构造主要有坡笨背斜及下华复式向斜,果提金矿赋存于坡笨背斜东南倾伏端。断裂构造主要有那坡深大断裂带,该带由德隆断裂、马浪断裂及坡荷断裂等组成,呈NW走向,NW端进入云南省富宁县境内,ES端进入越南国高平市,断裂破碎带上硅化及黄铁矿化现象极为普遍。断裂带不仅控制了区域岩浆活动和火山喷发活动,而且还控制了区域沉积相。
1.3 岩浆岩及矿产
  区域上岩浆活动频繁,多为基性岩浆活动,常见印支期辉绿岩侵入上寒武统,从晚泥盆世至三叠系均有海底玄武岩喷发。局部中性岩浆活动,如弄内附近有石英闪长岩呈岩脉出露。另据广西物探队研究,坡笨背斜系受中酸性岩浆热液活动影响,推测其深部存在中酸性岩浆岩体。
  那坡断裂带上已经发现的矿产有弄内金矿、坡笨金矿、马浪金矿点、马浪褐铁矿点及德个褐铁矿点。
1.4 区域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学特征
  据物探提供的资料,那坡断裂带上具有大面积的航磁负异常及重力正异常,航磁负异常最低值小于-30 nT,异常形态规则;重力正异常最高值>5 mgl,异常呈规则的椭圆状。该断裂带上还出现大面积的遥感环形构造。
  据1∶20万区域化探扫面资料,那坡断裂带上具有Au、As、Sb、Hg、W、Sn、Mo、Bi、Ti、Co、Ni、Be、Na2O、K2O、Ba、B、F、Li、Y、Nb、Ga、Th等异常,各异常规模较大,连续性较好。
  从区域物化探异常特征可以推测那坡断裂带深部存在隐伏岩体,尤其是中酸性隐伏岩体的可能性较大。


2 矿区地质特征
2.1 地层
  矿区出露地层从老至新为(图1):

图1 果提金矿区地质图
1-三叠系;2-二叠系;3-石炭系;4-上泥盆统五指山组;5-上泥盆统榴江组;6-下泥盆统平恩组;7-下泥盆统郁江组;8-上寒武统博菜田组;9-玄武岩;10-辉绿岩类;11-金矿点;12-硅化;13-实测、推测地层界线;14-实测正断层;15-实测逆断层;16-平推断层

  (1)上寒武统博菜田组(f0201.gif (82 bytes)3b):以灰岩、白云质灰岩为主,夹少量薄层泥岩,是矿区赋矿层位之一。
  (2)下泥盆统郁江组(D1y):以泥岩、粉砂质泥岩为主,夹灰岩、泥灰岩。与下伏地层不整合接触。是矿区主要赋矿层位。
  (3)中泥盆统平恩组(D2p):由灰岩、硅质条带灰岩、白云质灰岩等组成。
  (4)上泥盆统榴江组(D3l):由硅质泥岩、硅质岩夹锰质泥岩组成。
  (5)上泥盆统五指山组(D3w):以灰岩为主。
  (6)下二叠统四大寨组(P1s):由砂、砾屑灰岩、硅质灰岩、生物屑灰岩组成。与下伏地层呈断层接触。
  (7)上二叠统领薅组(P2l):以硅质泥岩为主,夹钙质泥岩、硅质岩及凝灰岩等。与下伏地层平行不整合接触。
  (8)下三叠统石炮组(T1s):由灰岩、粉砂岩、硅质岩、泥岩等组成。
2.2 构造
  矿区处于坡笨背斜SE倾伏端,褶皱构造主要表现为层间小褶皱,其分布没有规律。
  矿区断裂构造发育,主要为NW向断裂,是控矿容矿构造;其次为NE向断裂,是成矿期后断裂。规模最大的是由马浪断裂分支形成的F1、F2 NW向断裂,其控制了矿区矿体的分布。多数金矿体均分布在其破碎带上,故称之为矿化破碎带。
  F1矿化破碎带:长大于10 km,宽20~50 m,产状220~240°∠45~80°,工程控制矿化长度2.2 km。该带主要由构造石英岩、压碎硅化泥岩组成,局部夹灰岩团块。沿破碎带热液蚀变强烈,表现为强硅化、黄铁矿化(褐铁矿化),形成构造石英岩,部分地段构造石英岩被压碎成粉砂状及角砾状,质地松散,说明F1断裂曾发生多期活动。
  F2矿化破碎带:分布在F1 SW约400 m处,并与F1近似平行,倾向SW。破碎带宽10~30 m,由硅化构造角砾岩及构造石英岩等组成。沿破碎带具强硅化、黄铁矿化。
2.3 岩浆岩
  矿区仅在果提屯西边大冲沟东侧出露有玄武岩,露头宽8~10 m,长30 m。
2.4 地球化学特征
  1∶5万化探普查成果,在坡笨背斜共圈出3处面积较大的Au、As、Sb、Hg综合异常,其中以果提综合异常面积、规模最大并且沿F1及F2断裂呈带状分布,Au异常面积约6 km2,与矿区吻合较好。
  1∶1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成果,以40×10-9为异常下限共圈出11处Au异常,总面积约0.5 km2,Au含量最高值大于1000×10-9,Au含量大于160×10-9的浓集中心有9处,大多呈带状分布在F1、F2破碎带及其附近,其中面积与规模最大的异常与①号矿体(目前矿区内最大矿体)吻合。

3 矿石矿物组分、结构及构造
  果提金矿区主要矿石类型有:构造石英岩及硅化压碎泥岩、硅化构造角砾岩。
  矿石矿物组分主要为石英,其次为泥质、铁质胶结物,褐铁矿、黄铁矿的含量较大。
  矿石具角砾结构、压碎结构,块状构造。

4 矿床成因初探
4.1 控矿因素分析
  果提金矿床位于马浪断裂破碎带上,赋矿层位为上寒武统博菜田组、下泥盆统郁江组、上泥盆统五指山组等,该矿床是受地层控制还是受断裂控制是十分值得探讨的。
  据区域调查资料,矿区区域上存在SW—NE向构造挤压力,受此作用力的影响,金矿区所处的坡笨背斜两翼呈现NE缓、SW陡的现象,并形成NW向的区域性大断裂——那坡断裂带,并且在此断裂带上已经发现了弄内金矿、坡笨金矿及马浪金矿点、果提金矿,这些金矿床呈现出规律性分布特征,如坡笨金矿、马浪金矿点及果提金矿呈等间距分布,但各处金矿的赋矿层位不尽相同,由此可见果提金矿的成因机制主要受断裂构造的控制。从区域物化探异常特征及成矿规律来看,那坡断裂带上尚具有找矿潜力。
4.2 矿质来源分析
  那坡断裂带上岩浆活动频繁,来源于上地幔的基性岩浆沿着那坡大断裂及次级断裂侵入或喷发,随着岩浆的分化演变,基性岩浆活动期后在深部可能有中酸性岩浆活动,这从该区区域化探Na2O、K2O、Ba、B、F、Li等与中酸性岩浆有关的元素(氧化物)异常得到反映。该区在构造及岩浆活动期后,伴随有多期热液活动,这些热液在迁移过程中通过交代作用萃取了来自上地幔金丰度高的中基性岩浆岩及其演化的中酸性岩浆岩、甚至其它围岩中的金,沿着断裂构造带迁移、富集,在有利部位(下泥盆统郁江组与上寒武统博菜田组的不整合面)沉淀成矿。

5 结 语
  (1)果提金矿床的成因机制主要受那坡断裂带控制。
  (2)金矿矿质来源主要为岩浆岩中的金,其次为围岩中的金。
  (3)根据那坡断裂带上现有的金矿分布规律及区域物化探异常特征,推测该断裂带上尚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
  (4)由于矿区目前正继续开展工作,因此文中对矿床成因的认识也将随着地质工作的深入而不断地加以总结和完善。
  笔者知识及阅历肤浅,文中错误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注:①桂西北地区微细粒型金矿综合物化探找核算模型,评价指标的研究及预测。广西壮族自治区地球物理探矿队(末刊本)1993。

作者简介:彭志永,1969年生,1991年毕业于成都地质学院地球化学与勘查专业,从事化探找矿工作。
  通讯地址:广西田阳县红岭坡 广西第二地质队物探分队。
  邮  编:533600

作者单位:广西第二地质队 田阳 533600

参考文献
 [1] 广西地矿局.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域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5.

收稿日期:1998-05-11;修定日期:1998-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