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地质GUANGXI GEOLOGY1999年 第12卷 第4期 Vol.12 No.4 1999

广西那坡果提金矿成因新认识

陆有德

〔摘 要〕 广西那坡县果提金矿是近年化探异常查证发现、并控制了一定储量且地质特征特殊的矿床,矿体产于下泥盆统郁江组下部硅化压碎岩中,受上寒武统博莱田组碳酸盐岩古侵蚀面控制。通过矿体分布特征和形态产状、矿石特点的研究,认为果提金矿属岩溶沉积间断面微细粒金矿。
〔关键词〕 金矿床;岩溶沉积;微细粒金矿;成因
〔中图分类号〕 P 618.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7861 (1999)04-0031-03

A NEW VIEWPOINT OF GENESIS OF GUOTI GOLD DEPOSIT IN GUANGXI NABO

LU You-de

(No.4 geological party of Guangxi, Nanning 530030China)

Abstract Guoti gold deposit is one of special features and some resesves deposit found by geochemical anomaly in spection in Guangxi Napo, The ore-body has been found in silicified cataclasite of lower Yujang formation of lower Denonian and controlled by erosion Paleo-surface of carbonate rock of upper Cambrian Bocaition formation. By studies on the distribution and attitudes of the mine, The author thought that Guoti gold deposit is a discontinuity surface of karst sedimentation of Microfinegrained gold deposit.
Key Words: gold deposit,karst sedimentation,Micro-grained gold deposit,genesis

  那坡县果提金矿,因矿体形态复杂多变,在地质工作和控矿条件研究中曾有一个曲折的认识过程,直至目前也仍有分歧。为了深化该区矿床特征认识,推动找矿工作,由地矿局陈开礼副局长兼总工程师授意、王道利高级工程师帮助下,撰写此文,以共同探讨。

1 矿床地质特征简介
  果提金矿床位于南华准地台右江再生地槽桂西拗陷那坡褶皱带坡笨背斜南东倾伏端,坡笨背斜轴向NE—SE,NE翼岩层平缓,SW翼较陡,出露层位较多。核部为上寒武统,两翼为泥盆系—三叠系。矿区出露地层由老至新为:
  上寒武统博莱田组(31-c.gif (81 bytes)3b):灰岩、白云质灰岩夹薄层泥岩,厚>100 m,是矿区赋矿层位之一。
  下泥盆统郁江组下段(D1y 1):泥岩、粉砂质泥岩夹泥质粉砂岩,厚>284 m,与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是矿区主要赋矿层位。
  往上依次出露郁江组上段,下中泥盆统平恩组、上泥盆统榴江组、五指山组,上二叠统和下、中三叠统,岩性以碎屑岩、泥岩为主,其次为灰岩和硅质岩等。总厚>609 m。
  矿区断裂发育,主要断裂为NW走向,次为NE向,其中规模较大的断裂是F1和F2。F1长逾4 km,产状为220~240°∠45~80°,F2分布于F1 SW 400 m左右,倾向NE,倾角较陡,F1与F2之间及两侧次级断裂和层间小褶皱发育。
  在果提村西侧有3个辉绿岩小岩体,露头宽20~40 m,长30~70 m,此外未见区内有岩浆岩出露。
  矿区目前已发现矿体10个,矿体及其旁侧围岩岩石破碎,具强硅化、褐铁矿化、黄铁矿化,裂隙、空洞发育。主要矿石类型有硅化石英岩、硅化压碎泥岩、硅化角砾岩等。目前发现的矿体均为氧化矿,未见原生矿。矿体围岩有硅化压碎泥岩、硅化石英岩、压碎状灰岩等。矿体长数十至400余米,厚3.6~20 m,单工程Au平均品位0.76~8.56 g/t,矿体分布标高900~1 098 m。

2 岩溶沉积间断面微细粒金矿成因证据
  已发现10个矿体中,有6个集中分布于15~40线长六七百米、宽一二百米一段,现着重就该矿段矿体赋存地质特点,提出本矿床属岩溶沉积间断面型成因的认识。

2.1 矿化受古侵蚀岩溶面控制
  从图1可知,岩溶带总体呈NW走向,可见长>1 000 m,矿体集中分布受之控制。矿化带宽窄变化极大,30~40 m,边界形态复杂,缺乏具代表性产状的平直的构造标志面(主断裂面)。

图1 果提金矿地质图
 1-上寒武统博莱田组;2-下泥盆统郁江组下段;3-下泥盆统郁江组上段;4-中泥盆统平恩组;
5-上泥盆统五指山组;6-上二叠统;7-下三叠统;8-中三叠统;9-沉积不整合接触;
10-平行不整合接触;11-断层;12-岩溶带;13-金矿体;14-勘探线

  从矿区剖面图(如图2)可知,岩溶带的NE、SW二壁即为D1y郁江组基岩,壁深一般达五六十米,最深111 m(0线),岩溶带基底经多处探矿工程和开采场(如图3)证实,无一例外均为31-c.gif (81 bytes)3b灰岩、白云岩岩溶侵蚀面,该侵蚀面无论从局部(如7~15线采场)露头或从整体(纵剖面投影)看,均呈起伏不平状态,属典型的岩溶侵蚀面。从各剖面岩层产状总体特点看,D1y和(31-c.gif (81 bytes)3b)不整合面总体产状是以20°的倾角往SW与古侵蚀面呈平行缓倾斜状。

图2 果提金矿24线剖面图
1-硅化泥岩;2-硅化压碎岩;3-金矿体

图3 果提金矿地质图
1-矿化泥岩;2-蚀变岩带;3-金矿体;4-灰岩

2.2 矿体形态随岩溶起伏变化
  已知矿体数量虽多,形态复杂,但最底部且储量占绝大部分的①~2号矿体是直接产于岩溶侵蚀面上,长约400 m,随(31-c.gif (81 bytes)3b)岩溶不整合面起伏而起伏,造成矿体厚度各处不同,即洼坑处矿体厚,岩溶面隆起处矿体变薄以至消失。矿体大致也随岩溶面呈平缓产状。
2.3 矿石物质成分复杂
  矿化带地表虽见有硅化角砾岩且部分Au品位达工业要求,但强硅化岩石在整个矿化带中仅在表层呈皮壳状少量分布,深部无“根”,矿化带在深部古侵蚀面凹凸不平的灰岩岩溶面上有各种松散破碎未胶结状态的岩石碎块,并有少量硅化灰岩、白云岩。远离岩溶侵蚀面上见岩块呈层状分布,岩性破碎。矿石全为氧化矿,未见原生矿。矿化带中岩石成分和种类复杂,以具不同蚀变的松散泥岩、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碎块为主,部分为碳化泥岩和强硅化石英、角砾岩等,从矿化带岩石成分的杂乱性和与其围岩(主要是D1y)岩性的相似性、矿石氧化性等特点看,本区金矿应属岩溶沉积间断面微细粒金矿。

3 果提金矿的成因探讨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在本区(31-c.gif (81 bytes)3b)古侵蚀面上先沉积了D1y含金的碎屑岩,然后经过层间破碎形成裂隙,随着地表水向下浸透,溶解了围岩(D1y)的金元素,形成含金地下热水。这种地下热水在循环、迁移过程中,有选择性地将部分围岩交代成为硅化岩(即地表常见无“根”的硅化帽)或金矿,亦可以在(31-c.gif (81 bytes)3b)岩溶侵蚀面的低凹处富集成金矿。因此,矿区内可同时出现陡倾斜的脉状矿体和缓倾斜的似层状矿体及岩溶面上松散状金矿。一般情况下,后两者的矿体规模大于前者,如本区的①—2号矿体和广西高龙金矿就是典型的例子。

4 找矿远景和工作建议
  基于岩溶沉积间断面控矿观点,认为本区找矿是应着重沿(31-c.gif (81 bytes)3b)与 D1 y间的岩溶侵蚀面进行,因该侵蚀面的产状制约着矿体的产状,而前者大多较平缓,故该处矿体倾角总体上也较平缓,主矿体底界与缓倾斜岩溶侵蚀面一致。
  其次,在野外工作中发现硅化带或硅化帽紧沿岩溶出露面分布,这往往是含矿体在地表风化后形成的“硅化帽”,应作为极好的找矿标志。在局部直接复盖D1y基岩,地表并无“硅化帽”的地段,如有金异常分布,深部可能隐伏有(31-c.gif (81 bytes)3b)岩溶面上的氧化金矿,甚至可能存在隐伏原生金矿体。
  关于F1断裂带控矿问题:一直来都认为是F1控制本区金矿,但实践证明尤其是经深部钻探证明沿陡倾斜F1深部找矿的意义不大。因此,如果将矿化蚀变角砾岩压碎岩等岩石无条件地视为构造岩,就不能拓宽我们的找矿思路。类似实例在广西的高龙、弯里、板利等矿区曾有发生,应引起今后注意。
  在那坡地区该类型金矿是首次发现,虽已取得明显找矿效果,但在果提矿区外围,在区域上类似的矿化现象还有多处发现,有必要深化控矿因素的认识,随着工作和研究的深入,找矿成果将会更加扩大。
致 谢
  
本文由张人人、陆建辉同志提供大量资料,得到了副局长兼总工程师陈开礼同志和地调院院长陈凌云同志、本队总工程师徐智常同志的指导和帮助,在此一并感谢!

〔作者简介〕: 陆有德(1956-),男,1980年毕业于广西地质学校地质普查与勘探专业,现任广西第四地质队副队长。

作者单位:广西第四地质队,广西 南宁 530030

〔收稿日期〕: 1999-07-09; 〔修订日期〕: 1999-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