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地质GEOLOGY OF GUANGXI2000 Vol.13 No.1 P.29-36

广西红土型金矿基本类型及找矿前景分析

王瑞湖

摘 要:广西红土型金矿是90年代初发现的一种新型金矿。文章通过对广西红色风化壳及红土型金矿分布的研究,依据含金红土类型及金矿源体矿化特征将全区红土型金矿划分为7 种基本类型;并结合其成矿环境和控矿条件的剖析,认为广西红土型金矿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提出碳酸盐岩类、火山岩类及蚀变构造岩类红土型金矿是广西红土型金矿的主攻类型,主攻地区为桂西百色—平果、桂中横县—贵港、桂西南凭祥—崇左等地。
关键词:红土型金矿; 矿床基本类型; 红土化作用; 广西
分类号:P 618.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7861 (2000)01-0029-08

BASIC TYPE AND EXPLORATION PERSPECTIVE
OF LATERITE GOLD DEPOSITS IN GUANGXI

WUANG Rui-hu
Guangxi 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Nonferrous Metals, Nanning 530031, China

AbstractLaterite gold deposits was a naw type of gold deposits founded in early 1990s in Guangxi. By the studies on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weathering crust of laterite and the laterite gold deposits in Guangxi,the laterite gold deposits in Guangxi can be divided into seven basic types,according to the laterite type with gold and the mineralized characters of the gold-bearing source unit. Through the analyses on metallogenic environment and ore controlling condition of Guangxi laterite gold deposits,it shows that there exist good perspective of exploration.The preferential typs for prospecting laterite gold deposits are the laterite- type gold deposits of carbonate rocks volcanic rocks and altered tectonites,the preferential districts lie in Baise- Pingguo Hengxian-Guigang and Pingxiang-Changzuo in Guangxi.
Key Wordslaterite gold deposits; basic type of deposits; laterization; Guangxi.

  红土型金矿是含金较高的地质体(即矿源体)在红土化作用下,经过氧化、淋滤、富集而形成的一种表生金矿床。它不仅产于强红土化的铁铝质粘土( 砖红土)层中,还可产于中、弱红土化,甚至高岭土化的粘土层中,即本文所谓的“红土”是广义的红土,是指地表地质体在红土化过程中的任何阶段所形成的粘土。近年来,广西陆续发现了一批红土型金矿床(点),以其分布广、规模中等、品位较高、易采易选、见效快等特点而成为广西金矿找矿中又一热点。本文试图通过对矿床基本类型的研究,探讨广西红土型金矿的找矿前景。

1 广西红土型金矿分布特征

  广西已发现红土型金矿床25处,矿(化)点18处,主要分布在北纬24°50′以南的桂西、桂西南、桂中和桂东地区,按产出区域构造位置及矿床、矿(化)点分布规律,可分为4个成矿区(带)(图1):即桂西河池—百色成矿区(Ⅰ) 、桂西南凭祥—崇左成矿带(Ⅱ)、桂中宾阳—横县成矿区(Ⅲ)和桂东贺州—岑溪成矿带(Ⅳ)。

图1 广西红土型金矿分布略图

1-深断裂; 2-隐伏深断裂; 3-成矿区(带)范围及编号; 4-中型红土型金矿;
5-小型红土型金矿; 6-红土型金矿(化)点

1.1 桂西河池—百色成矿区

  该区基本沿右江、南丹两深大断裂带及其两侧分布,包括了桂西坳陷、都阳山隆起、靖西—田东隆起及下雷—灵马坳陷大部,总体走向NW。地貌上百色西北属云贵高原边缘山地的一部分,多为中低山地形;百色东南属右江盆地,以低山、丘陵为主。区内出露岩石以上古生界碳酸盐岩和中生界碎屑岩为主,局部夹有海西期基性侵入岩和印支期中—酸性火山岩。红色风化壳较发育,以与碳酸盐岩风化有关的岩溶红土为主,其次为与碎屑岩和侵入岩风化有关的砂质红土。成矿区内原生金矿化发育,已发现大中型金矿床10处,小型矿床、矿点近 50处,属滇黔桂金三角的重要产金地区。 原生金矿矿床类型以微细粒浸染型(卡林型)金矿为主,如金牙、高龙、果提, 其次为石英—方解石脉型金矿,如叫曼。另外还有与锑银锌铜等多金属矿床伴生的金矿化,如德保铜矿、凤凰山银矿等,这些原生金矿及多金属矿中的伴生金为本区红土型金矿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物源基础。该区现已发现红土型金矿床13处、矿(化)点9处, 主要矿化类型为岩溶洼地堆积型,代表性矿床有镇圩、下甲、叫曼、进结等。

1.2 桂西南凭祥—崇左成矿带

  该带大致相当于西大明山隆起,沿凭祥—大黎深断裂带展布,总体走向NE。地貌上属低山丘陵,靠南宁附近为丘陵—准平原化地形。带内出露岩石以上古生界碳酸盐岩和中生界碎屑岩、火山岩为主,局部见印支期花岗岩。红色风化壳发育,以与碳酸盐岩及火山岩风化有关的红土占优势,常见网纹构造。成矿带内原生金矿化以卡林型为主,主要发育于中生界火山岩中,经表生氧化、淋滤、富集形成目前规模较大的红土型金矿,如龙塘中型红土金矿,板利、上石、那兰、八财、夏石等小型红土型金矿,据资料[1],仅龙塘、夏石、上石、那兰、八财5个矿床所控制的黄金储量已超过10 t,显示该区有巨大的找金潜力。主要矿化类型为淋残积型,代表性矿床为龙塘、夏石、上石等。

1.3  桂中宾阳—横县成矿区

  该区位于NE向凭祥—大黎深断裂与NW向南丹昆仑关深断裂的交汇部位,大地构造上属桂中—桂东台陷、右江再生地槽及钦州残余地槽3个二级构造单元的接合部位。区内岩浆活动强烈,主要为印支—燕山期酸性侵入岩,如昆仑关、大天平山、马山、河塘等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和花岗斑岩体。地貌上以准平原—低山丘陵为主,包含郁江平原大部及柳州、南宁盆地一部分。出露岩石以上古生界碳酸盐岩和下古生界及中生界碎屑岩为主,近南部见较大面积的海西期花岗岩基。区内红色风化壳极发育,以与碳酸盐岩和碎屑岩风化有关的红土为主,常见网纹构造和铁铝豆石层,局部已形成三水型铝土矿,反映该区红土化作用强烈, 红色风化壳成熟度高。 区内已有原生金矿床10处、金矿(化)点14处,矿床类型丰富,有卡林型、火山岩型、破碎带蚀变岩型、矽卡岩型、石英(—方解矿)脉型及砂金等,如南乡金矿、龙头山金矿、水台砂金矿等。另外还产有一批含金多金属矿床,如贵港新民金银铜铋多金属矿、宾阳南崖金银铅锌矿,这些无疑均可成为本区红土型金矿的重要矿源体。成矿区内已发现小型红土型金矿3处, 矿(化)点4处, 主要矿化类型为淋残积型。代表性矿床(点)有福旺、新民、四镇、古平等。

1.4 桂东贺州—岑溪成矿带

  该带基本沿岑溪—贺州深断裂两侧分布,区域构造上属大瑶山凸起东缘,地貌上以低山、丘陵为主,近梧州一带属浔江平原的一部分。带内出露岩石以下古生界碎屑岩和上古生界碳酸盐岩夹碎屑岩为主,贺州、岑溪地区有大面积加里东—燕山期花岗岩基分布。该带红色风化壳较发育,以与碎屑岩和侵入岩风化有关的红土为主,局部发育与火山岩风化有关的红土(如贺州鹰阳关、岑溪诚谏)。带内已有原生金矿床10余处,主要为斑岩型、破碎带蚀变岩型、矽卡岩型和石英脉型,如古袍、龙水、张公岭、祝洞、金山、金光等,另外尚有一系列含金多金属矿床,如佛子冲、鸡笼顶、鹰阳关等,它们均可成为红土型金矿的良好矿源。由于该带工作程度较低,目前仅发现仁勇、古里脑、可达3 处小型红土型金矿和鸡笼村、马路、祝洞、大隆4处红土型金矿(化)点, 主要矿化类型为淋残积和淋坡积型。
  此外在桂东南、桂北及大瑶山南缘地区尚分布有大量破碎带蚀变岩型、石英脉型和岩体型原生金矿,由于工作程度低,暂未发现红土型金矿,但并不排除红土型金矿形成的可能性,是值得进一步工作的新探索区。

 

2 广西红土型金矿基本类型及其特征

2.1 红土型金矿分类现状

  “红土型金矿”自1976年由前苏联地质学家B.И.斯米尔诺夫提出后, 到80年代才逐步为人们所认识,1980年在西澳大利亚博丁屯(Boddington)发现的世界第一个特大型红土型金矿,为全世界掀起寻找红土型金矿浪潮奠定了基础。国内红土型金矿找矿工作直到80年代末才陆续展开,先后在湖北蛇屋山、贵州老万场、湖南龙形寨、大坊、云南北衙、广西龙塘等地发现一批大、中型红土型金矿。 关于矿床类型的划分各说不一, 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3种方案(表1): ① 成矿时代或成矿时期分类〔1〕〔4〕, ② 成矿作用或成矿方式分类〔1〕〔4〕, ③ 赋矿构造或控矿建造分类〔1〕〔3〕。 他们均存在分类简略、类比性较低的不足,不便于直接指导找矿。

表1 红土型金矿矿床分类简表

代表作者 分类依据 分 类 方 案
王韦来
(1995)
成矿时代 古生代古风化壳红土型金矿
新生代红土型金矿
富集堆积方式 淋残积风化红土型金矿
淋坡积风化红土型金矿
李志群
(1998)
矿源体控矿建造 层控型
岩控型
构控型
陈大经
(1998)
成矿时期 古红土型金矿
现代红土型金矿
矿源体+成矿作用 初生型红土型金矿
改造型红土型金矿
赋矿构造+成矿作用 古层间构造带淋积型(蛇屋山式、龙形寨式)
岩体接触带淋积型(大坊式、北衙式、百色式)
岩溶洼地堆积型(老万场式、镇圩式)
2.2 广西红土型金矿基本类型划分

  鉴于前述各分类方案的优缺点,结合广西红土型金矿成矿地质特征、控矿因素及分布特点,以便于指导生产找矿为目的,笔者试将广西红土型金矿按含金红土类型及矿源体矿化特征划分为7种基本类型(表2),其中以碳酸盐岩类、火山岩类和蚀变构造岩类红土型金矿占主导。另外关于本区红土型金矿的成因类型,参照前人的分类方案,考虑富集堆积方式的差异,本文归纳为如下3类:淋残积风化红土型金矿、淋坡积风化红土型金矿和岩溶洼地堆积风化红土型金矿。

表2 广西红土型金矿基本类型及其特征简表

矿床基本类型 产出构造环境 金矿源体特征 地貌特征 红土类型 含金层位及品位 典型矿床(点)
细碎屑岩类红土型金矿 局部构造隆起周边碳酸盐岩与碎屑岩接触带附近 微细粒浸染型金矿化,P、T细砂泥岩浊积岩 丘陵、低山 与碎屑岩风化有关的红土 黄褐色粘土层
含铁锰及砂岩
碎块
(0.n~6)×10-6
那良、林
布、板利
碳酸盐岩类
红土型金矿
古岩溶浸蚀面、古不整合面、古层间断裂带 微细粒浸染型金矿化,石英-方解石脉型金矿化,D、P为主,C、T次之,泥质、白云质灰岩 岩溶洼地残丘-准平原化地貌 与碳酸盐岩风化有关的红土 杂色粘土层、网
纹状红土层、 
(0.4~33.7)×10-6
福旺、下甲、
镇圩、进结
火山岩类红
土型金矿
深断裂旁侧的
火山沉积盆地,
蚀变火山岩与
碳酸盐岩或细
碎屑岩接触带
微细粒浸染型
金矿化,中生代
中酸性火山岩
丘陵、岩
溶洼地
与火山岩
风化有关
的红土
杂色粘土层及
棕褐色粘土层
(0.71~13.2)×10-6
龙塘、夏石、
八财、上石
基-超基性岩
类红土型金矿
断裂带附近的
蚀变基性-超
基性岩体内接
触带
微细粒浸染型金矿化、接触带石英脉型金矿化,晚古生代基-超基性岩 丘陵、低山 与侵入岩
风化有关
的红土
杂色粘土层
(0.n-1.75)×10-6
八渡、世加、那桃、坝后
蚀变岩类红土型金矿 蚀变构造岩类红土型金矿 深断裂带旁侧次级断裂破碎带、构造蚀变带 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化、石英脉型金矿化,早古生代富泥质碎屑岩类为主 丘陵、山前平地、山间盆地 与碎屑岩风化有关的红土 棕褐—棕黑色
含铁锰粘土层
(1-19.4)×10-6
仁勇、者隘、鸡笼村
矽卡岩类红土型金矿 中酸性岩体与钙质岩石接触带附近 矽卡岩型铜金矿化印支-燕山期花岗岩、花岗闪长岩、花岗斑岩 丘陵、低山 与侵入岩及碳酸盐岩风化有关的红土 红褐色及杂
色粘土层 
(0.8-1.9)×10-6
可达、古平、黄令山、祝洞
热水沉积岩类红土型金矿 同生深大断裂旁侧的热水沉积盆地 海底喷流沉积型含金多金属矿化、含金块状硫化物矿床 丘陵、低山 与碎屑岩风化有关的红土 杂色粘土层、
红褐色粘土层
(0.75-7.3)×10-6
新民、龙
形寨
古砂砾岩类红土型金矿 古不整合面、古侵蚀面、古河床 中生代底砾岩型金矿化、第四系洪冲积砂砾岩型金矿化 残丘-准平原化地貌 与河流堆积物风化有关的红土 杂色粘土层
(0.n-1.35)×10-6
四镇、万嘉

2.3 广西红土型金矿主要矿床类型及其特征

  (1) 碳酸盐岩类红土型金矿: 以镇圩、下甲、福旺为代表,还有进结、九渡、古坪、叫曼、陇针、陇或等,主要分布于桂西、桂中成矿区。其金矿源体以石英—方解石脉型金矿化为主,其次为微细粒浸染型金矿化,原生矿化主岩均为碳酸盐岩,在表生岩溶作用下,原生金矿(化)体破坏,产生重力滑移、垮塌堆积于岩溶洼地中,受后期红土化作用改造形成红土型金矿。该类矿床产出的地貌条件多为峰林洼地、岩溶漏斗及溶洞等岩溶地貌,红土化程度不强,红土层厚一般5~20 m,分带不明显,上部一般为含锰质结核及砂页岩、硅质岩碎块的黄褐色粘土层,下部为红褐色、黄白色、黄褐色粘土组成的杂色粘土层,常见红锑矿、锰结核及铁铝质豆石等氧化物。金矿化在整个红土层均有,但以杂色粘土层含金最富。矿体呈透镜状及不规则状产出,受下伏岩溶浸蚀面形态控制。矿石为松散土状,含泥质高达90%~95%,品位较高,一般为(0.4~5.6)×10-6,高者可达(33~66)×10-6,矿床规模以小型为主,如镇圩、下甲。此外该类矿床如处于红土化作用强烈的残丘—准平原化地区,可形成完整的含金红土剖面,如福旺红土型金矿,其红土层自上而下可分为5层:表层红土—铁铝豆粒层(铝土矿层)—网纹状红土—紫红色杂色粘土—半风化白云岩,与理想红土剖面分层完全一致,金矿体呈似层状、长透镜状产于紫红色杂色粘土层和网纹状红土层中。该类矿床若矿源充足,气候、水文、地貌条件有利,可形成中、大型红土型金矿,如湖北蛇屋山、云南老万场。
  (2) 火山岩类红土型金矿: 以龙塘、夏石为代表,还有上石、那兰、八财、板给、板小、古里脑等,主要分布于桂西南成矿带。其金矿源体以微细粒浸染型金矿化为主,其次为斑岩型金矿化,原生矿化主岩为中酸性火山岩和浅成—超浅成斑岩或玢岩。红土型金矿化的强弱有明显继承性,与下伏矿源体的含金贫富及表生红土化作用强度有关。该类矿床多产于丘陵或岩溶洼地地貌,其红土风化壳剖面一般可分为5层,从上到下依次为黄—褐黄色砂质粘土→含褐铁矿、铁铝岩碎块的黄色粘土→黄、灰白、紫红、砖红色等组成杂色粘土→褐—棕褐色含铁锰质深色粘土→灰白—浅黄色半风化蚀变火山岩。矿体呈似层状或透镜状产于杂色粘土层和深色粘土层中,倾角较陡,受原生含矿构造控制明显。矿石为松散土状,以粘土矿物为主,含较多的褐铁矿及硅质、铁锰质碎块,含金品位一般为(0.71~13.2)×10-6,矿床规模多为中、小型,如凭祥龙塘。
  (3) 蚀变构造岩类红土型金矿: 以仁勇为代表,此外还有鸡笼村、马路等矿点,主要分布于桂东成矿区,其矿源体以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化为主,其次为石英脉型金矿化,在表生风化条件下,以淋坡积方式堆积于山前缓坡(平地)或山间盆地中,经红土化作用改造而成红土型金矿。该类矿床产出的地貌条件多为丘陵或低山,红色风化壳不很发育,分层不甚明显,从地表至基岩大致可分为3层:黄褐色砂质粘土层、含硅质、铁锰质碎块的黄、白、褐杂色粘土、棕褐、棕黑色深色粘土。矿体呈不规则透镜状产于深色粘土层中。矿石为塑性土状,含褐铁矿残块,金品位一般为(1~4.1)×10-6,最高可达19.4×10-6,矿床规模以小型为主。
  此外,矽卡岩类红土型金矿及热水沉积岩类红土型金矿在广西亦有多处产出,值得引起重视,本文不再一一赘述。

3 广西红土型金矿找矿前景分析

3.1 广西红色风化壳的形成环境及分布特征

3.1.1 广西红色风化壳的形成环境

  广西地处华南,位于北纬21°00′~26°24′。自第三纪末,受喜马拉雅运动影响,桂西、桂北大幅度抬升,桂中、桂东相对下降,形成四周环山,中部低平的丘陵地貌。如北有凤凰山、九万大山、越城岭,东有海洋山、都庞岭、云开大山,南有六万大山、十万大山,西为云贵高原南缘,其海拔均在500 m以上,且多为1 000~2 000 m的中山,主要发育侵蚀山地地貌;桂中、桂南、桂东南及大部分桂东地区主要以丘陵为主,特别是桂中大部地势低平、岩溶发育,海拔多在2 000 m以下,构成典型的“广西盆地”。第四纪以来, 广西地壳相对稳定,总体以大面积间歇性上升为主,局部间夹有幅度不大的下降作用。气候条件总体属湿热多雨的热带—亚热带气候,尤其是早更新世中晚期—晚更新世早中期,全区气候炎热,雨量充沛、森林茂密,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强烈,有利于铁铝质红土和网纹红土的形成,如中更新世白沙组红土沉积普遍具蠕虫状或网纹状构造。

3.1.2 广西红色风化壳的发育程度及分布特征

  红土化作用是在化学风化为主的表生条件下,地表岩石、矿物发生氧化、分解、重组,使易溶组分(碱金属、碱土金属和硅)不断被淋滤带走,难溶组分(铁、铝、锰等)逐渐残留富集而形成红色风化壳的地质过程,其发育程度受原岩性质、地貌、气候及水文条件制约,常见于低纬度的热带、亚热带半干旱地区。广西红色风化壳按原岩性质差异可分为5种类型,各类基本特征见表3。

表3 广西红色风化壳类型及其特征

红土化程度 理想红土
剖面
与碎屑岩风
化有关的红土
与碳酸盐岩风化
有关的红土
与火山岩风化
有关的红土
与侵入岩风化
有关的红土
与河流堆积物风
化有关的红土

强红土化


中等红土化

弱红土化

粘土化
表层红土 棕红、黄褐色
砂质粘土
红褐或黄
褐色粘土
黄褐色砂
质粘土
黄褐色粘土 黄褐色
砂质粘土
硬壳带 铁豆层、
硅质碎块
铁铝豆粒层
(铝土矿层)
褐铁矿、铁
铝岩碎块
少量铁质结核、
铁铝质碎块
铁质豆粒
网纹状红土   网纹状红土 网纹状红土
(斑杂状红土)
   
杂色粘土带 棕褐、紫红、黄
白杂色粘土
黄、褐、紫、红
杂色粘土
褐、棕褐色斑
杂色粘土
红褐、褐黑、黄
褐灰白杂色粘土
砖红、紫红、黄
白杂色粘土
半风化 腐泥岩   碳酸盐岩粉末 半风化火山岩 半风化基性岩  
未风化 基岩 碎屑岩 碳酸盐岩 中酸性火山岩 基性岩 砂砾岩
主要分布区 桂中、桂东南、
桂东、桂南
桂中、桂西、
桂东北
桂西南、桂
西、桂东
桂西、桂东、
桂东南、桂南
桂中、桂东、
桂东南
  由表3并结合广西地貌特点,将广西红土分布特征概括如下:
  (1) 广西以碳酸盐岩分布最广,约占全区面积的41%、岩溶地貌更是天下闻名,因此,全区红色风化壳亦以与碳酸盐岩风化有关的红土为主,主要分布在桂中、桂西及桂东北地区。但由于所处地貌条件不同而红土化程度相差甚远,如桂西山地的岩溶红土,一般仅见杂色粘土带和腐泥岩两层,且分带不明显,并含有大量铁、锰结核,硅质碎块、基岩岩屑等。属粘土化—弱红土化阶段。而桂中残丘—准平原化地区,与碳酸盐岩有关的风化红土剖面发育完整,分层清晰,并有网纹状红土和三水型铝土矿层产出,反映已达中、强红土化阶段。
  (2) 广西碎屑岩分布仅次于碳酸盐岩,与碎屑岩风化有关的红土面积可达44 800 km2,主要分布于桂中、桂东南、桂东及桂南等地,亦是广西重要的红色风化壳类型。该类由于含硅高、抗风化作用强,一般红土化程度较弱,多以发育红色砂质土、杂色粘质土和含铁砾质土为特点,并常有基岩碎块混杂。属弱—中等红土化程度。
  (3) 与火山岩风化有关的红土主要发育于桂西南、桂西及桂东的低山丘陵及岩溶洼地中,一般红土化程度中等,但处于复杂构造带上的中酸性火山岩受构造破碎影响可形成完整的红色风化壳剖面,并出现中强红土化的网纹状红土和硬壳褐铁矿。
  (4) 与侵入岩风化有关的红土,以基—超基性岩较发育,可形成较完整的红色风化壳剖面,如桂西田林与辉绿岩风化有关的红土除网纹层外,其余各层均发育,达中强红土化阶段。而中酸性侵入岩由于含石英多,脱硅困难,一般仅达高岭土化—弱红土化阶段,主要分布于桂东、桂东南及桂南等地。
  (5) 与河流堆积物风化有关的红土,主要发育于前第三纪古河床或第四纪河流阶地上,分布较零星,主要见于桂中、桂东、桂东南等冲积平原区,红土化程度可达中—强红土化阶段。
  值得指出的是,红土成熟度除受气候、岩性、地貌、水文等条件制约外,还与原岩构造破碎程度有关,一般破碎程度越强,相对红土化程度越高。

3.2 广西红土型金矿成矿控制条件

  红土型金矿是在红土化过程中形成的表生金矿,其形成主要受如下3方面因素制约。

3.2.1 矿源体

  为红土型金矿提供金来源的地质体称为矿源体,可分为含金较高的岩石和原生金矿(化)体,后者为广西红土型金矿的主要矿源体。区内已知原生金矿产地近400处,其中大型金矿床2处,中型金矿床18处,小型金矿床40处,累计控制(普查以上)储量超过240 t〔5〕。矿床类型包括卡林型、含金石英脉型、含金方解石脉型、破碎带蚀变岩型、火山岩—斑岩型、矽卡岩型、海底喷流沉积型及伴生金等,如明山、金牙、高龙、龙头山、龙水、桃花、古袍、新民、叫曼、古坪等,主要分布在桂西、桂东、桂东南、桂西南、桂中和桂北地区,可见广西原生金矿分布广泛,类型繁多,能为新生代红土型金矿提供丰富的金矿源。
  此外,矿源体的规模、产状及品位对红土型金矿的形成亦有显著控制作用。一般金矿源体规模大、产状平缓、品位高,则利于形成大规模、高品位红土型金矿,反之亦然。

3.2.2 红色风化壳的发育程度

  因红土型金矿即产于红色风化壳剖面中,因此红土风化壳的发育程度直接影响红土型金矿的形成,主要表现在:
  (1) 广西新构造运动以大面积间歇性上升为主,并间夹有小幅度的下降作用,与国外一些长期处于稳定状态或缓慢上升的地盾(地台)明显不同,红色风化壳仅在局部地区(如桂中、桂西南及右江盆地)成熟度较高,因此难于形成特大型红土型金矿。至于以剥蚀为主的中山区(如云开大山、越城岭、大南山等),因地形陡峻,风化产物难于保存,对红土型金矿形成更为不利。
  (2) 早更新世中晚期—晚更新世早中期,全区处于湿热的热带—亚热带雨林气候环境,对红色风化壳的形成极为有利,尤其是桂中盆地、右江盆地、南宁盆地及郁江平原等准平原化地区发育完整的红土风化壳剖面,为广西红土型金矿的形成提供了必要条件。
  (3) 广西红色风化壳主要发育于准平原化、岩溶洼地及低山丘陵( 或山前丘陵、山间盆地)地区,受地貌条件影响,其红土成熟度依次降低, 相应所形成的红土型金矿规模亦由中大型变为小型或矿(化)点。
  (4) 尽管准平原化地貌和稳定(或缓慢上升)的构造环境是形成厚大红色风化壳的充足条件,但并非必要条件,只要气候条件适宜(炎热而干、 湿交替的气候),原岩破碎强烈, 即使地壳活动区的高山平台或低山丘陵亦可形成厚度可观的红色风化壳及中大型红土型金矿,如云南墨江烂山和广西凭祥龙塘金矿。

3.2.3 成矿物理化学条件

  表生条件下可溶性金络合物的形成是红土型金矿成矿的关键。成岩成矿实验表明〔6〕〔7〕,表生条件下,金的络合与硫化物的分解有关,在碱性条件可形成可溶性的〔AuS〕-、Au(OH)3和〔Au(Sb2S4)2-,〔Au(AsS3)23-,而在酸性条件则可形成〔AuCl4〕-、〔Au(S2O3)23-和有机络合物等迁移。 因此富含各种金属硫化物的矿源体在偏酸性或偏碱性的地下水(富含O2、CO2、微生物及Cl-、SO42-、CO32-等)淋滤下有利于金的表生迁移。
  广西现已发现的原生金矿床绝大多数含有较多的金属硫化物,如卡林型金矿常含较多的细粒黄铁矿、毒砂、辉锑矿等,破碎带蚀变岩型、火山岩-斑岩型及矽卡岩型金矿多见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等,而海底喷流沉积型及多金属伴生型金矿更是富含各种金属硫化物,即使是含金石英脉型或含金方解石脉型金矿亦可见少量铁、锑、铅的硫化物(黄铁矿、磁黄铁矿、辉锑矿、脆硫锑铅矿)。这些多金属硫化物一般与原生金矿化关系密切, 其氧化分解无疑为原生金的解离、溶解、络合,形成含金溶液创造了有利条件。
  含金溶液在红色风化壳中自地表向下渗透迁移,于潜水面附近氧化还原过渡带处(即杂色粘土带和网纹状红土层),由于存在碱性地球化学障( 含金火山岩、矿体、矿化点或含金碎屑岩与碳酸盐岩过渡带)或还原地球化学障(存在Fe2+、Mn2+离子的还原作用)或吸附地球化学障(存在铁锰含水氧化物或蒙脱石粘土),Eh和pH发生变化,使含金络合物分解,与铁锰氧化物及粘土矿物一并沉淀下来,形成红土型金矿床,其理想成矿模式见图2。

图2 广西主要红土型金矿成矿模式

1-潜水面;2-金迁移方式;3-红土型金矿体;4-地下水流动方向;
5-含金中酸性火山岩;6-含金碳酸盐岩;7-含金蚀变构造岩;
Ⅰ-火山岩类红土型金矿;Ⅱ-碳酸盐岩类红土型金矿;Ⅲ-蚀变构造岩类红土型金矿;
各类含金络合物分解沉淀模式:
  〔AuCl4〕-+3Fe2++6H2O→Au↓+3FeO(OH)+4Cl-+9H+
3〔Au(S2O3)23-+Mn2++4H2O→Au↓+MnO(OH)+5H++2SO42-+2HS-
〔Au(Sb2S4)〕-+2Fe2++5H2O+7O2→Au↓+2FeO(OH)+Sb2O5+4H2SO3
3Au(OH)3+H++2Mn2+→4Au↓+3MnO2+6H2O

3.3 广西红土型金矿找矿前景分析

3.3.1 找矿进展

  近年来,广西寻找红土型金矿取得了一定进展,相继发现了龙塘、夏石、福旺、下甲、新民、可达等一批红土型金矿,特别是龙塘、福旺金矿的发现,为在“广西盆地”的碳酸盐岩及酸性火山岩分布区,探寻与微细粒浸染型金矿有关的红土型金矿提供了范例。
  如前所述,我区第四纪以来,大部属于热带—亚热带湿热的雨林气候,低山丘陵、岩溶洼地及准平原化地貌发育,金矿物质来源丰富,尤其是“广西盆地”内红色风化壳发育,具备形成中—大型红土型金矿的条件。因此认为广西红土型金矿找矿潜力极大,前景乐观。

3.3.2 主攻类型及主攻地区

  (1) 碳酸盐岩类红土型金矿是广西红土型金矿找矿中的主攻类型。目前区内所发现的红土型金矿中,碳酸盐岩类红土型金矿占30%,其分布广,品位富,是广西目前唯一可望形成大型红土型金矿的矿床类型。主攻地区为桂西百色—平果和桂中横县—贵港等地。
  (2) 火山岩类红土型金矿是区内重要的矿床类型,产于与蚀变火山岩风化有关的龙塘金矿即为广西迄今所发现的唯一中型红土型金矿。该类金矿因其对原生金矿继承性强,受断裂构造控制明显,宜重点沿深大断裂带附近的火山岩盆地寻找,首选地区为桂西南凭祥—崇左一带。
  (3) 蚀变构造岩类红土型金矿位居第三。广西除微细粒浸染型金矿外,最发育的即是受构造破碎带或裂隙带控制的破碎带蚀变岩型和石英脉型金矿,约占全区金矿床(点)数的近一半,探明储量亦居第二位。因此在各级含金构造断裂带所形成的负地形区是寻找蚀变岩类红土型金矿的有利的地段。重点关注桂东贺州—岑溪地区。

致 谢

  本文是在“广西红土型金矿勘查”项目的基础上总结而成。项目实施中得到广西地勘总院领导及桂林矿产地质研究院陈大径、杨明寿教授的悉心指导,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作者简介:王瑞湖(1965-),1986年毕业于中南工业大学地质系,1989年获该校小型构造学硕士。主要从事矿床与构造研究,所长,高级工程师。
作者单位:王瑞湖(广西有色金属地质研究所,广西 南宁 530031)

参考文献:

[1] 陈大经,等.中国南方红土型金矿床地质特征〔J〕.矿产与地质,1998,12(6).
[2]黄启勋,等.凭祥金矿的地质特征与找矿标志 〔J〕.广西地质,1998,(2)
[3] 李志群,等.云南红土型金矿〔J〕.矿床地质,1998,17(增刊).
[4] 王书来.红土型金矿床成矿条件及找矿方向研究.走向地学新世纪—首届有色系统青年地质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5.
[5] 寸王 圭,等.中华人民共和国黄金矿产图集〔M〕.北京:国家黄金管理局、武警黄金地质研究所,1992.
[6] 李志群.含金硫化物基岩区红土型金矿的成矿作用〔J〕.矿产与地质,1996,10(2).
[7] 范宏瑞,等. 金在表生作用中的富集模拟实验及地球化学意义〔J〕.黄金,1991(1).
[8] 李文达,等.华南红土化作用地球化学及红土型金矿形成的可能性〔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5.

收稿日期:1999-09-01
修改日期:1999-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