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广西红土型金矿分布略图
1-深断裂; 2-隐伏深断裂;
3-成矿区(带)范围及编号; 4-中型红土型金矿;
5-小型红土型金矿; 6-红土型金矿(化)点
1.1 桂西河池—百色成矿区
该区基本沿右江、南丹两深大断裂带及其两侧分布,包括了桂西坳陷、都阳山隆起、靖西—田东隆起及下雷—灵马坳陷大部,总体走向NW。地貌上百色西北属云贵高原边缘山地的一部分,多为中低山地形;百色东南属右江盆地,以低山、丘陵为主。区内出露岩石以上古生界碳酸盐岩和中生界碎屑岩为主,局部夹有海西期基性侵入岩和印支期中—酸性火山岩。红色风化壳较发育,以与碳酸盐岩风化有关的岩溶红土为主,其次为与碎屑岩和侵入岩风化有关的砂质红土。成矿区内原生金矿化发育,已发现大中型金矿床10处,小型矿床、矿点近
50处,属滇黔桂金三角的重要产金地区。
原生金矿矿床类型以微细粒浸染型(卡林型)金矿为主,如金牙、高龙、果提,
其次为石英—方解石脉型金矿,如叫曼。另外还有与锑银锌铜等多金属矿床伴生的金矿化,如德保铜矿、凤凰山银矿等,这些原生金矿及多金属矿中的伴生金为本区红土型金矿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物源基础。该区现已发现红土型金矿床13处、矿(化)点9处,
主要矿化类型为岩溶洼地堆积型,代表性矿床有镇圩、下甲、叫曼、进结等。
1.2 桂西南凭祥—崇左成矿带
该带大致相当于西大明山隆起,沿凭祥—大黎深断裂带展布,总体走向NE。地貌上属低山丘陵,靠南宁附近为丘陵—准平原化地形。带内出露岩石以上古生界碳酸盐岩和中生界碎屑岩、火山岩为主,局部见印支期花岗岩。红色风化壳发育,以与碳酸盐岩及火山岩风化有关的红土占优势,常见网纹构造。成矿带内原生金矿化以卡林型为主,主要发育于中生界火山岩中,经表生氧化、淋滤、富集形成目前规模较大的红土型金矿,如龙塘中型红土金矿,板利、上石、那兰、八财、夏石等小型红土型金矿,据资料[1],仅龙塘、夏石、上石、那兰、八财5个矿床所控制的黄金储量已超过10
t,显示该区有巨大的找金潜力。主要矿化类型为淋残积型,代表性矿床为龙塘、夏石、上石等。
1.3
桂中宾阳—横县成矿区
该区位于NE向凭祥—大黎深断裂与NW向南丹昆仑关深断裂的交汇部位,大地构造上属桂中—桂东台陷、右江再生地槽及钦州残余地槽3个二级构造单元的接合部位。区内岩浆活动强烈,主要为印支—燕山期酸性侵入岩,如昆仑关、大天平山、马山、河塘等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和花岗斑岩体。地貌上以准平原—低山丘陵为主,包含郁江平原大部及柳州、南宁盆地一部分。出露岩石以上古生界碳酸盐岩和下古生界及中生界碎屑岩为主,近南部见较大面积的海西期花岗岩基。区内红色风化壳极发育,以与碳酸盐岩和碎屑岩风化有关的红土为主,常见网纹构造和铁铝豆石层,局部已形成三水型铝土矿,反映该区红土化作用强烈,
红色风化壳成熟度高。 区内已有原生金矿床10处、金矿(化)点14处,矿床类型丰富,有卡林型、火山岩型、破碎带蚀变岩型、矽卡岩型、石英(—方解矿)脉型及砂金等,如南乡金矿、龙头山金矿、水台砂金矿等。另外还产有一批含金多金属矿床,如贵港新民金银铜铋多金属矿、宾阳南崖金银铅锌矿,这些无疑均可成为本区红土型金矿的重要矿源体。成矿区内已发现小型红土型金矿3处,
矿(化)点4处, 主要矿化类型为淋残积型。代表性矿床(点)有福旺、新民、四镇、古平等。
1.4 桂东贺州—岑溪成矿带
该带基本沿岑溪—贺州深断裂两侧分布,区域构造上属大瑶山凸起东缘,地貌上以低山、丘陵为主,近梧州一带属浔江平原的一部分。带内出露岩石以下古生界碎屑岩和上古生界碳酸盐岩夹碎屑岩为主,贺州、岑溪地区有大面积加里东—燕山期花岗岩基分布。该带红色风化壳较发育,以与碎屑岩和侵入岩风化有关的红土为主,局部发育与火山岩风化有关的红土(如贺州鹰阳关、岑溪诚谏)。带内已有原生金矿床10余处,主要为斑岩型、破碎带蚀变岩型、矽卡岩型和石英脉型,如古袍、龙水、张公岭、祝洞、金山、金光等,另外尚有一系列含金多金属矿床,如佛子冲、鸡笼顶、鹰阳关等,它们均可成为红土型金矿的良好矿源。由于该带工作程度较低,目前仅发现仁勇、古里脑、可达3
处小型红土型金矿和鸡笼村、马路、祝洞、大隆4处红土型金矿(化)点,
主要矿化类型为淋残积和淋坡积型。
此外在桂东南、桂北及大瑶山南缘地区尚分布有大量破碎带蚀变岩型、石英脉型和岩体型原生金矿,由于工作程度低,暂未发现红土型金矿,但并不排除红土型金矿形成的可能性,是值得进一步工作的新探索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