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哈勃"发现最初恒星的"灰烬"(图) (2003年05月13日 22:32)
恒星就像一座巨大的核聚变工厂,它们加工像氢和氦这样较轻的元素(在最初恒星诞生之前只有这样的元素存在于宇宙之中)成为较重的像氮、碳和铁等元素。迄今为止还不完全清楚,星系、恒星乃至最后的行星是什么时候出现在早期宇宙之中。天文学家试图弄清楚,在最初的恒星演化中发生了什么,观察的天体如此遥远,它们发出的光抵达地球需要几十亿年,这些天体能告诉天文学家早期宇宙的各种条件。 2002年10月以沃尔夫拉姆·弗雷乌德林格博士为首的欧洲天体物理学家小组,利用“哈勃”太空望远镜上的红外线分光计NICMOS观测了最遥远的三颗类星体(红移分别为5.82、6.28和5.78),这三颗类星体被编号为SDSS J083643.85+005453.3、SDSS J103027.10+052455.0 和 SDSS J104433.04-012502.2。它们发出的光在抵达“哈勃”之前经过了约128亿年的路程,这说明,这些类星体是在大爆炸之后“工作”了9亿年,获得的光谱证实明显存在大量的铁,因此“哈勃”首次发现了恒星最初生成时产生的元素。 这些类星体属于最奇异和最强烈的辐射源,根据现有的流行理论,它们依靠超巨黑洞引力引发的作用过程作为动力,超巨黑洞位于星系中心。 弗雷乌德林格博士指出:“铁是类星体演化状态的极好指示物,铁在大爆炸时不会产生,而是出现在以后特有的恒星作用过程中。这样的恒星应该能顺利地形成,燃烧自己的燃料,并早在我们发现这铁之前就已发生爆炸,恒星演化的这一作用过程至少需要5~8亿年时间。因此我们作出的结论是,我们通过“哈勃”发现的铁是最早期形成的恒星产生的,恒星是在大爆炸后不久形成的。” 参与这项研究的马克·科尔宾博士也指出,在如此早期的宇宙历史中发现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存在铁和其他较轻元素表明,行星以及行星上生命的主要成分在宇宙历史中很早就已存在,比地球的诞生(46亿年前)要早得多。这些结果还证明,最初的恒星早在超巨黑洞形成之前就已形成,根据其他的资料,从宇宙诞生到最初类星体开始燃烧的期限远远少于9亿年,因此最初恒星有可能在几亿年内诞生。但是黑洞出现的过程仍是一个不解之谜,虽然最初恒星诞生的日期有助于揭开这一谜底。 “哈勃”太空望远镜所处的太空位置能使它记录红外光谱波段,红外光谱波段包括区域中铁的特征——1.6~1.7微米。该波段通常吸收地球大气,使地球上配置的望远镜无法接收。上述研究是利用红外线分光计NICMOS获得的第一项重要科学结果,NICMOS正是由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2002年作最后一次成功飞行时修复的。(中国公众科技网 周道其 译自俄《航天世界》) 宇宙形成于137亿年前,这128亿光年的路程是怎么来的呢? (Mrbosh) 现在都认为宇宙是没有中心的,但宇宙既然形成于一次大爆炸,它应该有个原点,除非大爆炸初期属于时间停滞的光速空间暴涨过程,否则,因为任何速度都不能超过光速,128亿年前向今天“哈勃”发出光的那颗类星体离开大爆炸原点肯定不会超过9亿光年,按这样计算,我们的太阳和地球离开大爆炸原点的距离应该在117亿光年至137亿光年之间,也就是说我 这个原点我们不一定能找得到,但宇宙应该客观存在一个这样的点,就是在宇宙的均匀膨胀过程中,它相对于不断膨胀的宇宙球周边总处于中心的点。打个比方,我们把一万个小气球捆绑在一起,然后同时给众多的小气球充气,虽然各个小气球之间的距离都在加速加大,总体在均匀加速膨胀,但这一捆小气球中还是有一个总是处于整体的中心。我们找不到,但它却是客观存在的。
(2003年05月19日 14:18) 大洋网讯 天文学家利用“哈勃”太空望远镜成功地获得最遥远天体的照片,这些天体是迄今为止利用光学望远镜观察到的所有天体中最遥远的。照片上的恒星主要位于编号为М31星系周围(见图1),前视图上的恒星属于银河。图2为“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到的另一幅最遥远天体照片。(中国公众科技网 周道其 译自俄《航天世界》) (大洋网www.dayoo.com) (编辑:天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