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专家探明中国西北气候转型的主要原因
中科院寒旱所专家通过野外大量的考察取证,并通过自然周期分析及古气候相似对比推测,认为我国西北地区气候正在发生由暖干向
暖湿转型的趋势。影响气候转型的原因是复杂的,专家通过对空中水汽输送和大气环流的分析,认为西北地区受多种环流形势影响
,尤其是新疆地区,受来自大西洋和北冰洋的西风气流影响较大。80和90年代西北地区上空水汽含量明显增加,主要由于全球强烈
变暖促使南方热带海洋水汽向北输送的结果。同时,西北地区高空风场的变化表明,近年来西北地区西部有利于南方来的水汽增强
,而东部北风增强削弱了来自东南方向的水汽输送,这可能是造成西北地区西湿东干的主要原因。
专家在数值模拟、统计预测、自然周期分析及古气候相似对比推测的基础上,认为西北目前的气候转向暖湿很可能是世纪性的
,期间可能出现年代际的逆向波动,但其将表现为新的暖湿水平上的波动。在空间上,预期西北地区东部的干旱有可能很快结束,
并向暖湿转变,到2050年整个西北地区可能均达到丰水期。但上述推测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研究表明,我国西北以受西风环流影响为主体的地区气候正在发生由暖干向暖湿转型的趋势,这种转变以山区降水量和冰川融
水量增加明显超过蒸发量,使河川径流量明显增加、内陆湖泊水位大幅度上升为标志,影响及山前地区和河流下游,可利用的水资
源增加,洪水事件频数增强、植被覆盖度明显提高、沙尘暴趋于减少。科研人员通过综合评估这些气候转型信号,把西北地区目前
的气候变化分为三个区域,即显著转型区(出现显著变湿):降水、冰川融水量、河川径流、洪水灾害显著增加,湖泊水位上升,
植被改善,沙尘暴减少。主要为新疆北部、天山及两侧地带、塔里木盆地西侧、叶尔羌河下游、祁连山及其北侧中西段、柴达木盆
地东南侧,西界进入中亚国家,但现有资料少,不足以确定其具体范围;轻度转型区(出现变湿趋势):降水有所增加但不足以提
高地表产流,植被有局部改善或尚未改善。主要为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新疆东部与甘肃西缘荒漠区、柴达木盆地内部等地区,由于
所在地区极端干旱,实际蒸发很小,估计在将来降水不可能大幅增加;未转型区(持续暖干区):西北地区东部大部分地区和中部
个别区域。90年代仍处于少降水期。
专家收集了近40年我国西北地区气温、降水、冰川融水、河流径流、湖泊水位、植被覆盖以及洪涝、沙暴灾害的变化资料,比
较详细地进行了约前后20年的比较分析。用大量的事实证明从1987年以来,我国的西北地区,特别是在河西走廊以西,与前100年比
较确实存在气温继续上升、降水明显增加的趋势。用事实证明了气候由暖干向暖湿转换的过程。通过对某些大气物理过程的分析,
推测了气候转型的原因,并通过模拟预测了未来50年的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建议在进一步加强对西北地区气候环境变化监测和
研究的同时,要适应转型变化,趋利除弊,提高水资源利用水平,改善生态环境。加强对山区水文、气象、冰川的监测,加强对湖
泊和生态的遥感监测;加强对西北地区气候环境变化的深入研究;增强流域意识,提高水资源利用水平。大力建设生态环境,特别
应兴建若干山区水库,增加蓄洪量,减轻洪水灾害,并努力提高山区水能利用率。
来源:中科院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