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发现西北气候由暖干向暖湿转型 雨水将增多 [转自科技日报]

本报记者 于小晗 实习生 张屏 张晓静

科技日报    中科院院士施雅风提出,从1987年开始,西北地区的西部、中部气候出现向暖湿转型的突变,而此之前,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趋势下,中国西北地区的西部、中部的气候在20世纪80年代前基本上处于一种持续的暖干化:气温上升、降水偏少、河川径流减少、湖泊萎缩。由全球变暖所驱动的复杂水循环变化,可能导致近十几年来西北大部分地区气候环境发生重大变化。

  西北气候转型与气温的加速上升直接相关。1987-2000年西北地区气温较1961-1986年平均升高了0.7℃,90年代是近100年最暖的时期,与60、70和80年代相比,分别偏高0.8℃、0.7℃和0.5℃。施雅风说,山区降水量和冰川融水量增加开始明显超过蒸发量,河川径流量明显增加、内陆湖泊水位大幅度上升:同期新疆的北疆年降水平均值增加了22%,南疆增加了33%;博斯腾湖13年间水位上升了4.5米,已超过50年代最高水位。

  施雅风院士4月1日在气候变化国际讨论会上,提出了我国西北正由暖干向暖湿转型的论断,他认为,暖湿趋势正在向南推进,目前仍处于暖干的西北东部在将来也很有可能变得暖湿,西北气候转向暖湿可能扩大为世纪性,也存在覆盖全西北甚至华北的机遇。

  那么出现这种变化是好还是坏,施先生说,“总的来说利大于弊。降水多了,植被情况会好转,再加上现在大风日子也变少,对遏制西北地区的沙尘暴是有好处的,水文和生态环境也会改善。”

  但是,施先生也担心,“我们现在还没有重视这个转变过程,多少年来西北都是在搞抗旱,没有应付水的经验,来多一点水就会闹水灾了,所以一方面水利基础设施要完善,另一方面也要让公众有这个意识。”

气象专家警告:未来气候变暖影响我国各个方面
来源: 中国青年报

  全球气候继续变暖将带来世界范围内的社会和环境危机。正在北京出席“气候变化国际科学讨论会”的各国专家聚焦气候变化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话题。中国气象局局长秦大河表示,全球气候变化给人类带来的影响和挑战不容回避,未来的气候变化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我国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

  我国农业对气候变化的反应最为敏感。秦大河说,初步估算,到2030年我国种植业产量在总体上因全球变暖可能会减少5% 10%。全球气候变化也会影响我国的水循环过程,改变区域降水量和降水分布格局。估计到2010 2030年,我国西部地区缺水量将达到200亿立方米。此外,在人体健康、人居环境和日常生活等方面也会受到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比如受到传染性疾病影响的人口数量将增加,暴雨洪涝和海平面上升将使低洼和沿海居民的生存危险性增高。

  事实上,已经发生的全球变暖对我国生态系统产生了严重影响。近50年来我国海平面上升趋势明显,平均速率为每年2.6毫米,给我国海岸带经济带来冲击;我国现代冰川出现退缩现象,冰川面积从小冰期至今300余年间已经减少24%;与全球气候变暖密切相关的一些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如暴雨、干旱、沙尘暴、厄尔尼诺、森林火灾的发生频率和强度也在增加。

  国际气象专家普遍认为,未来50 100年,全球气候仍将继续变暖。(记者张东操)

    其他观点:

    未来气温升高会加重西北、华北、东北等地区的干旱化程度,以西北为例,虽然气温升高会导致降水的增加,但增幅只有20-30毫米,而蒸发量会上升10%-15%,按现有蒸发量为1500毫米-3000毫米计算,未来蒸发量将远远大于降水量。气温升高将导致西部地区冰川加速融化,到2050年,50%的小冰川将彻底消失。(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特别顾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前联合主席丁一汇教授)

    气温与海平面方面:

    在未来50年内,中国沿海海平面总体处于上升趋势,高于全球海平面上升数值。其中,中国北部沿海升幅高于南部沿海,并且由于一些河口地区地面下沉显著,造成海平面相对上升非常明显。到2050年,位于海河口的天津塘沽地区海平面相对地平面将可能上升88厘米,上海地区沿海海平面相对上升幅度将可能达到75厘米,而珠江三角洲海平面也将可能有29厘米的相对升幅。

    1950-1990年,广东海水最高潮位一直以每年2-6毫米的速度上升,相对海平面(以陆地为参照)上升速度则为每年2-2.5毫米。专家预计:2030年的相对海平面上升幅度(与1990年相比),雷州半岛西岸与东岸将分别达到11厘米和20厘米,粤西达15厘米,珠江口达30厘米,粤东15厘米,韩江口20厘米。

    未来50年我国西北地区气温可能升高1.9-2.3摄氏度,西南变暖1.6-2.0摄氏度,青藏高原的升温可能更明显,达2.2-2.6摄氏度。降水量也呈增加趋势,预计可能增加5%-23%,冰川消融量和径流量连续增加,湖泊水位显著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