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坑人类最早艺术品挑战人类起源

    去年5月,当地群众报告,天坑地缝景区洞穴中发现几处化石点。为了抢救和保护文物点,奉节县风景管理局和文化旅游局邀请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黄万波前往现场。黄万波发现,这些洞穴是史前人类穴居过的山洞,古人可能在洞中居住了上万年。天坑地缝地区10个洞穴中,他发现了8处古生物化石点和大量哺乳动物化石。

  发现有图案的化石

  去年9月上旬,黄万波教授再次率领科考人员,在天坑地缝周边进行抢救性发掘。经过一个月的野外工作,在云雾乡海拔高度约1100米的1号和2号洞内,发现了巨羊、硕箭猪、双角犀、剑齿象、大熊猫等30余种哺乳动物化石。同时,在1号洞离洞口50米处的堆积层,还发现许多旧石器和1枚古人牙化石。其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在人牙的旁边,有排列整齐的一对完整的、长达2米多的剑齿象门牙化石。在门牙的尖端部表面有若干明显的痕迹,其中几条深而弯曲,像伸展的树枝,横断面呈U型。

  黄万波称,史前时期兽骨或兽牙上的痕迹,产生的因素有6个方面:动物(啃齿类或食肉动物)的咬啃;大型哺乳动物踩踏;植物根茎腐蚀;自然营力作用(包括物理风化、化学分解、地层滑动等);动物自己磨蹭;史前人类刻划或砍砸。经史前考古、古生物学者和动物专家观察研究,排除了产生这种痕迹是自然营力、动物啃咬、大象生前自己所蹭等因素,认为产生这种痕迹的因素,最大可能是中更新世“奉节人”所为。

  确认为最早艺术品

  去年11月19日,黄万波在渝就发掘情况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了这一令人振奋的好消息。他对我市和中央驻渝各媒体记者称,刻痕是人类艺术最早的萌芽。奉节发现的中更新世晚期刻痕与欧洲曾发现的一种史前人类刻痕非常相似。对此次发现,他们还将采用电子显微镜扫描、压模对比等进行研究。如果进一步研究结果能得以印证,将标志着青藏高原东部的长江三峡地区出现了人类最早的刻痕艺术。根据随同出土的各种动物化石群推算,人牙是距今数十万年前中更新世古“奉节人”的化石,将为“三峡是人类重要起源地之一”提供实物证据。具体年代尚待进一步测定。

  经中科院和英国大英博物馆进行严格的科学鉴定研究,这些痕迹最终被认定为鸟头图案,并确信为史前人类刻划所致。其年代经中科院地质研究所和南京师范大学分别用考古铀系法进行科学测定,最近得出了非常接近的结论:一为15万年,一为13万多年,都在14万年上下。它比目前发现最早的史前人类刻划在一块南非矿石——赭石上的图案还要早6万年,是人类最早的艺术品。

  意外发现最古老乐器

    今年10月,中科院研究员黄万波率领的科考队再次来到兴隆洞遗址,进行第二次发掘。在同一时期的堆积层中,又发掘出了大象、长臂猿、熊等20多种古生物化石和4枚古人齿化石,对进一步论证确定“奉节人”体质形态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又十分意外地发现了一只史前人类制作的造型笨拙原始的哨形埙。科学家证实,这也是迄今发现的人类最古老的乐器。

  据了解,目前关于乐器的产生只有两个传说。西方弦乐器的起源传说是希腊使神墨丘利(mercury)一天在尼罗河畔散步,踩到一个内有一条干枯筋的龟壳,发出了美妙的音乐。他受到启发,发明了弦乐器。管乐器的起源传说是在距今5000年的黄帝时代音乐家伶伦进入昆仑山采竹,发明了笛子。埙被誉为“我国最古老的乐器”,而目前发现的最为古老的埙,也仅是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的距今7000多年的一枚椭圆型陶埙。14万年前三峡哨形埙的发现,将使人类音乐史大大提前,所有有关音乐历史的教材都将重新编写。

  有关古人类、史前考古专家认为,世界最早的艺术品和乐器均出自长江三峡地区,这不可辩驳地说明了三峡地区在人类进化史和起源史上的地位。发现的正式公布,将让世界感到惊讶。

  兴隆洞成为古人类遗址

  记者昨日获悉,由于在我国人类进化史上的重要发现,奉节兴隆洞遗址已被列为与周口店等同等重要的我国重要古人类遗址,兴隆洞遗址考古被定为国家重点考古项目。国家文物局开始对位于奉节县天坑地缝景区的兴隆洞古人类遗址“计划单列”研究经费,首批2003-2005年发掘经费已经落实。

  据了解,通过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专家连续两年的发掘,大量古生物和古人类化石被发现,科学家获得了大量可供研究的信息,生活在兴隆洞和附近一些洞穴中的古“奉节人”已端倪初露。但文化堆积层还很厚,需要进行长期深入的发掘研究。据有关人士透露,国家文物局已经划拨今后三年的发掘经费,由重庆市文物考古所牵头、重庆自然博物馆监理、我国古人类学泰斗黄万波教授领衔支持的更大规模的发掘将从明年春季开始。    

  惊人的发现是我国著名古人类学家、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黄万波带领的科考队取得的。他们在奉节天坑地缝景区内的“兴隆洞古奉节人遗址”通过历时两个年度的考古发掘,找到了这两件人类文明史上的稀世奇珍。

  去年9月,黄万波率领科考人员在兴隆洞遗址进行发掘,找到了20多件中更新世晚期的旧石器和骨器、1枚古人牙化石和数十种哺乳动物化石,其中两根并排着的剑齿象门齿化石尖端有若干痕迹,经中科院和英国大英博物馆进行严格的科学鉴定,这些鸟头图案的痕迹被确信为史前人类刻划所致。其年代经中科院地质研究所和南京师范大学分别用铀系法进行测定,最近得出的结论都在14万年左右,是人类最早的艺术品。

  今年10月,科考队对兴隆洞遗址进行第二次发掘时,在同一年代的地层除发现多种化石外,又十分意外地发现了一只史前人类制作的哨形埙(读“xun”,古代吹奏乐器)。科学家证实,这是世界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乐器。

  据重庆自然博物馆馆长、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学博士欧阳辉介绍,音乐和绘画的产生,标志着人类意识萌芽的开始。长江三峡地区的这一发现,直接把现代人类(智人)的起源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此外,三峡作为人类重要起源地之一,对“人类非洲起源说”提出了有力的挑战。

  黄万波称,生活在兴隆洞的古人已经被定名为“奉节人”。将这些生活在中更新世晚期(距今25万—12万年)的先祖活动,与附近渝鄂交接地段的巫山龙骨坡巫山人(更新世,距今204万年)、湖北建始县建始人(更新世,距今约100万年)、巫山河梁人(晚更新世,距今约1.3万年)的发现相联系,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巫山山脉人类演化传承的线索。他认为,这些发现构成了一段完整的人类进化史,为人类起源多源学说提供了重要依据,“人类从非洲起源,亚洲人是其一支”的说法将被来自长江三峡地区的证据所瓦解。(重庆商报 刘虎采)

天坑地缝风景区“奉节人”化石距今约14万年

  央视国际消息(新闻30分):日前,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黄万波率领的科考队在距重庆奉节天坑地缝30多公里的云雾土家族乡再次发掘出四枚古人类牙齿化石。

  从去年5月份以来,黄万波教授就在天坑地缝风景区先后两次进行古生物种群考察,在兴隆镇、云雾土家族乡等10多个洞穴里,发掘出20多种古生物化石。更为重要的是,在云雾土家族乡兴隆洞里发现了一颗古人类牙齿化石,通过考古铀系法测量,化石距今约14万年。黄万波教授将此古人类命名为“奉节人”。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黄万波说:“更重要的是发现一对剑齿象的门齿,尖端部分有清楚的牙的刻痕,根据我们现在测量,它在目前世界上年代距今为14万年前,把我们刻画艺术的历史向前推了6万年。”

  近日,黄万波教授带领考古人员再次来到奉节县云雾土家族乡兴隆洞考察。在为期一周的时间里,发掘土方5立方米,并从洞中再次发发掘了四颗古人类化石。专家指出这对进一步论证确定“奉节人”体质形态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12万年前人类活动在浙江遗存出土

    考古工作者日前证实,他们在浙江安吉发现的一处旧石器时代遗址,极可能将早期人类在浙江的活动至少向前推进到12.6万年前。

  中科院和浙江省的考古专家在考古现场共采集到旧石器时代石器190多件,经测定,这一发现比久负盛名的河姆渡文化整整推前了近12万年,对研究中国南方旧石器时代历史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