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0世纪并非最暖

科学时报电子版    中国科学院地理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葛全胜、郑景云等人新近提出的一个观点提醒人们,“20世纪是北半球过去1000年中最暖的世纪”的主流观点还需要更多证据进行补充——□本报记者 周元春

    今冬的寒冷或许让人们怀念往年的暖冬,而“20世纪是北半球过去1000年中最暖的世纪”这个被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所认可的国际主流观点也深入人心。可是近日中国科学家的一项研究表明:在中国,20世纪并非最暖。

    由中国科学院地理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葛全胜、郑景云等人撰写的题为《过去2000年黄河与长江中下游冬半年温度重建》一文中指出,从百年际波动看,在过去2000年中,中国20世纪暖期的平均温度不但低于中世纪(1201~1320年)暖期温度,也低于隋唐暖期(571~780年)。最新一期的PAGES News(《过去全球变化研究通讯》)介绍了这一观点。

    该文根据近年收集、整理的历史文献冷暖记载及过去有关研究结果,对中国东部地区过去2000年冬半年的温度状况进行了定量推断。结果发现:在过去2000年中,中国东部冬半年温度高于1951~1980年的平均值、且持续时间超过百年的暖期有4个,其中最暖的30年出现在1231~1260年(较1951~1980年高0.9℃);低于1951~1980年的平均值、且持续时间超过百年的冷期有3个,其中最冷的30年出现在1651~1680年(较1951~1980年低1.1℃)。

    对比过去2000年中的冷暖交替变化还可以看出:20世纪回暖时的升温幅度与过去2000年中的其它回暖过程所出现的幅度相似,特别是与5世纪末至6世纪的回暖极为相似;而在当前的温暖阶段中,1981~1999年较1951~1980年升高了0.5℃,不但使其接近过去2000年中的最暖30年,而且其升温幅度也已接近过去2000年中温暖时期升温的最高水平。

    葛全胜说,这在相对温暖的阶段中,是极为少见的。然而不管是从目前模式模拟上,还是从统计分析上看,当前的增暖过程都与因人类活动而造成的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上升联系在一起,并会持续下去。因此,如果未来10年的温度继续上升,就极有可能使得1981~2010年的30年平均温度及升温幅度超过过去2000年的最高水平,这是非常值得注意的。

    据介绍,历史文献中的冷暖记载按性质可分为两类:一是自然证据,如植物(包括部分农作物)物候,初终霜、雪日期与持续日数,河、湖、海面的封、解冻日期与持续日数,土壤冻结、解冻日期与持续日数等,这类记录可直接用于反映温度;二是感应证据,如人类所感受的“苦寒”、“冬暖”等,这类记载不能直接用于反映温度,但通过对它们的时空对比分析,可观察不同时段的冷暖变化趋势。这项研究主要采用了第一类证据。

    葛全胜说,此文重建的序列所采用的指标物理意义更明确,信息转换建立在现代统计关系之上,减少了主观性和不确定性。与过去有关文献的结果相比,本序列除在原始证据收集与考订上有明显提高外,还在时间分辨率、史料标定精度等方面较前有了较大的提高,这也使得我们以后有可能对过去2000年的冷暖变化阶段和变化幅度进行定量分析。

    科学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