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多学科专家破解中华文明起源三大难题  

新华网-科技新闻     新华网北京 9月28日电(记者 张选国)中华文明的起源究竟在哪里?是一个源头还是多个源头?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来自我国13个省(市、区)的60多位专家学者近日在北京对此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  

  过去一直讲“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在这次研讨中,众多从事考古、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历史研究的专家认为,东北红山文化、浙江良渚文化、四川金沙遗址、湖南永州舜帝文化遗址的新发现,进一步清晰了中国早期文明的生存状态,证明仅中国稻作农业文化的历史就可以推到8000年至1万年前,从而打破了“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成说。  

  首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钱光培及一些从事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研究的专家指出,各地新的考古发现说明,在中国的东西南北中都有早期文明的生长点,中华文明的起源不是单元的、直线的,而是呈“多元一体”状态。它揭示了中国为什么能以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长期发展的文化根源,也揭示了中国早期文明中各地域文化和各民族文化之间为什么能合而不同、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形成“合和”的中国哲学的文化根源,突破了过去仅以黄河文化论中华文明起源的传统认识。  

  “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学勤等专家认为,自然科学和“口述历史”资料在中国文明探源研究中有着重要作用,指出中国人文科学研究要多学科相结合。专家认为,西方学术界从早期某段文明史无法精确编年而否认其客观存在是不科学的,国际学术界应尊重不同国家和民族根据自身历史实际所创造的早期文明记史方式。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原院长高起祥指出,中华文明探源是一个宏大的课题,目前已经有了好的开始,专家学者的不懈研究,将使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明发展史更清晰地呈现于人们面前。(完)  

    ( 稿件来源:新华网 )

5500年前城市遗址惊现安徽 中华文明延伸上万年

新华网2002-07-23

  新华网合肥7月22日电(记者周剑虹孙晓胜)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专家日前向记者披露了一个重大考古发现:正在发掘的含山凌家滩原始部落遗址是我国最早的城市遗址,这表明我国早在5500年前就出现了城市,从而使我国城市的历史又向前推进了1000多年。
  
  凌家滩遗址位于长江、淮河之间的巢湖流域。据考古专家描绘,现在被大片庄稼覆盖的凌家滩在远古时期是一座繁华、热闹的城市,养殖业、畜牧业、手工业初步形成规模。这一惊人的发现意味着我国城市文明的起源远远早于人们过去所作的估计。专家认为,凌家滩古城展现出的失落久远的灿烂文明,将使中华民族文明史由“上下五千年”延伸到七八千年甚至上万年。
  
  在此之前,考古界公认我国最早的城市坐落在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丹土村,距今有4000多年的历史。
  
  著名城市历史研究专家、同济大学董鉴泓教授认为,一个文明发源地能不能称得上城市,要看它是否具有固定居民点、大型神庙建筑、防御性设施以及手工业作坊、集市等要素。负责凌家滩遗址发掘工作的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张敬国教授告诉记者,凌家滩具备了以上条件,这里既有大型宫殿、神庙等标志性建筑以及布局整齐的房屋、墓地,又有护城壕沟、手工作坊、集市和大批礼器,所以它当之无愧是一座城市。
  
  张敬国率领的考古队已经在凌家滩遗址发现一座祭坛,一处大规模红陶土块广场、一口水井、一条壕沟、一处石器作坊、三组巨石建筑遗存、66座墓葬、1300件陶器和玉器、石器等各类文物。值得一提的是,在所有史前文化遗址中,凌家滩出土玉器最多,而玉器是城市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贵族们用来象征权力的专用礼器。
  
  前不久,记者寻访了这座古城。方圆160万平方米的城郭一眼望不到边际,就是以后稍晚出现的城市面积也不一定比它大。这个城市沿河而建,以三个台阶为界线划分成三处功能不同的区域,具备了初级的城市规划水平。
  
  第一区域是普通部落成员的居住区、庭院区,房子带有明显的城市规划和精心设计的痕迹。这个区域出土了大量陶片。
  
  第二区域是3000平方米的红陶土块广场,这里是部落首领的宫殿区和部落会盟、祭祀、操演的场所。考古专家认为,这里是部落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也是这座古城的中心,它反映出当时的高度文明和强势力量。记者在广场中间看到一个红陶土块砌成的水井,井水清澈可饮,经地质专家鉴定,这是我国最早的真正现代意义的水井,这说明当时的居民有了公用的生活用水。
  
  第三区域是大型墓葬区,中央有一处约一米高的祭坛,陪葬品有玉器、石器和陶器等。张敬国介绍说,他与台湾古玉研究专家陈启贤先生合作,利用先进的偏光立体显微镜,对上百件精美的凌家滩玉器进行微痕观察和测试,发现凌家滩人已经用上了高超的冶金技术。
  
  在这座城的四周,一条大型围壕形成了城市与外界相隔离的护城河,用来防御外界的侵袭。
  
  张敬国说,凌家滩遗址所表现出的文化证明它具有深厚的城市内涵,比如从出土的玉器看,玉人戴的帽子上有方格纹,腰带上的斜纹上运用了挑花工艺,说明当时的纺织技术已经十分发达,在人们的穿着上体现出了城乡差别,也反映出当时比较先进的服饰文化。
  
  据悉,今年秋季,考古专家们将继续在这里发掘,可望发现更多有价值的城市元素。著名史前建筑研究专家杨鸿勋教授曾多次到凌家滩考察,他认为,这里发现的巨石建筑和红陶土块建筑是两个非常深奥的课题,其中许多谜底尚未揭开,值得全世界考古学家研究和探索。(完)

  中华历史一万年 湖南永州为中华文明发源地

    新华网湖南频道8月13日电(肖夜明) 中华文明史究竟有多长?其源头到底在哪里?日前在长沙举行的永州古文化与旅游产业开发汇报会上,湖南省社科院炎帝舜帝文化课题组公布了最新研究成果:中华民族的历史不是“上下五千年”而是一万年,甚至一万多年;其源头不在传统所说的黄河和中原地带,而是在湖南省永州地区。   

  据悉,湖南省社科院炎帝舜帝文化课题组研究中华文明史为期已久。该课题组去年10月、12月曾先后两次到永州,通过实地考察和对有关文献的反复研讨,最后得出永州是中华文明的最早发源地的结论。据介绍,大量事实有力地佐证了这一观点。如道县玉蟾岩出土文物就打破了“上下五千年”的成说。玉蟾岩文物表明永州在一万二千年前就有了相对成熟的原始农业和原始制陶业,当时的远古先民已在此有了辉煌的远古文化;同时可以肯定,永州是舜帝部族从事生产活动的地方,舜帝文化是永州远古文化的突出环节和标志性部分;而炎帝又在株洲炎陵县,距永州不远,舜帝文化则是炎帝农耕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天下为公的大同之世也极可能就出现在舜帝时代。   

  据分析,永州远古文化是可以用文献资料与出土文物相对照的可信文化。舜陵遗址正在由省考古研究所组织发掘,而祭舜则自古有之,新旧石器、陶器、青铜器在这一带随处可见。永州远古文化的出现,向传统的中华文明史上下五千年说及中华民族起源于黄河中原说提出了重大的挑战。   

  湖南省委副书记文选德,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黄建国,副省长唐之享等出席了这次汇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