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沿线地质状况基本查清[转自科技之光]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科考队经过10多天的勘察,已经基本查清了西线工程沿线的地质状况。
按照规划,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将开挖大型引水隧洞,穿越地质活动频繁的巴颜喀拉山,把长江上游170亿立方米水量调到黄河上游。规划中的引水隧洞深埋在距山顶数百米到1000米的位置,开挖隧洞前必须了解山峰深层的地质状况。
在巴颜喀拉山的南坡,海拔高度是3900多米,为了了解地下600米的地质状况,保证引水隧洞的正常开挖,科考人员用地震法进行了勘察。
硝烟尚未散去,科考人员又开始对山体进行电磁检查。随着专家按下电钮,强大的电流发向地层深处,几十个反射点将反射信号送到仪器中,一张彩图出现在我们面前。显示屏上黄色代表着坚硬的岩石,而兰色说明这里可能存在着渗水层,这将威胁引水隧洞的开挖,如果不能提前将断层的深度、宽度、走向勘察清楚,后果将不堪设想。科考人员的勘探调查显示,在西线工程260公里的引水线路上,50到100米宽的活动断层带不下20条,最大一条分布在杜柯河谷,专家将依据这些调查结果对规划的线路和施工方案进行调整。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建设将在平均海拔4000米的青藏高原上进行。专家经过调查论证得出结论,开展工程建设和调出部分水量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总体规划设计副总工程师崔荃介绍说:“水量减少后,可能引起某些环境因素发生一些变化,但通过一段时期,这些环境因素可以自我调整和自我修复,来不断适应这种变化,不会对生态系统造成大的、质的变化。”
据介绍,在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中,将开挖240公里长的隧洞,建设长16公里的输水明渠,部分地段还要把江边的陡坡炸平,修建施工公路。崔副总工程师介绍到:“我们在输水线路上主要采用是隧洞,隧洞不破坏地表的植被,而且不影响野生动物的活动,目前我们正在做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水土保持初步设计,准备最大限度的把开挖出的弃渣,把它利用上,然后种上草,使它尽量恢复原来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