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繁昌人字洞考古取得重要进展
研究成果将长江流域古人类活动的历史向前推进到200万~240万年
科学时报电子版
本报讯(记者潘锋)长江流域何时出现古人类活动是我国考古学界长期关心和着力研究的课题,以往的研究一般都认为长江流域在160万~170万年间开始出现古人类活动。虽然也有部分学者曾推断长江流域的古人类活动有可能早于这一时期,但是,一直没有找到足够的有力证据来证实这一推断。日前,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金昌柱研究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国家“九五”攀登专项——“早期人类起源及环境背景研究”的支持下,通过对位于长江中下游的安徽繁昌的古人类活动遗址人字洞四年多的系统发掘,已经出土了大量古人类制造使用过的旧石器和骨器,同时,采集到大量包括大型灵长类的丰富多样的脊椎动物化石。这一发现表明,在距今200万~240万年的早更新世早期我国长江流域就已经有古人类的活动了。
金昌柱研究员向记者介绍说,被誉为迄今欧亚大陆已知的最早的古人类活动遗迹之一的安徽繁昌人字洞古人类活动遗址,位于安徽繁昌县城西南约10公里的孙村镇西北2
公里癞痢山东南坡上。人字洞发育于寨山背斜南翼三叠纪薄层灰岩中,洞穴堆积出露厚度约30
米,宽8-12米,由于洞穴堆积自然剖面呈人字形,故称人字洞堆积,自上而下分为8层。从1998年开始,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会同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对人字洞进行了6次系统发掘,并发现了大量的人工制品,已采集到脊椎动物化石7000多件,经初步分类研究,共有爬行动物龟鳖类、蛇类、鸟类、哺乳动物食虫类、翼手类、兔形类、啮齿类、食肉类、长鼻类、奇蹄类、偶蹄类等10目33科70属75种动物。
研究发现,人字洞存在的动物群以含有较多新近纪残留种类和拥有相当多的绝灭属(21属,占属总数的35%)为其特征,而且动物群中绝灭种多达51种,约占总数的76%,这表明人字洞动物群的面貌显然比我国南、北方已知的早更新世时期的哺乳动物群更为原始,其
时代应早于200万年;尤其是发现了动物群中还有真马的存在,化石记录表明,真马通过白令陆桥由北美首次扩散到欧亚大陆的时间大约为距今250万年;此外,从人字洞动物群中的田鼠类动物的牙齿均保留齿根来判断,其时代无疑早于190万年,晚于250万年,生物地层学的研究和古地磁的测年结果表明其地质时代为早更新世早期。
金昌柱研究员说,对人字洞古人类活动遗址考古的另一项重要发现是出土了上百件石制品和骨制品。人字洞的石制品、石料多样化,经初步鉴定,包括富含铁质矽卡岩、硅质泥岩、硅质灰岩、燧石、石英砂岩、片麻岩、玛瑙等,石制品具有明显的人工打击痕迹。这些石制品打片方法为锤击法,无论石片或石核均可见转向打法。出土石器的主要类型是刮削器,加工粗糙,方式多样,以向背面修理为主,单层修疤,以深宽型的居多,这些性质与中国北方的旧石器时代工业相近,全部石制品缺乏相对稳定的形态,显得“个性”较强。从类型和制作技术上都比中国境内其它的早更新世石制品要显得粗糙、简单而原始,这些都足以说明早在200万~240万年前,我国长江流域就已经有古人类活动的踪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