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评选振邦杯2002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我国科学家率先绘制出水稻基因组精细图和水稻第四号染色体精确测序图
中国科学院基因组信息学中心等单位完成的水稻基因组精细图,覆盖了籼稻97%的基因序列,其中97%的基因被精确地定位在染色体上;覆盖基因组94%染色体定位序列的单碱基准确性达99.99%,已达到国际公认的基因精细图标准。中国科学院国家基因研究中心等单位已圆满完成国际水稻基因组计划第四号染色体精确测序图。这是迄今为止我国独立完成的最大的基因组单条染色体的精确测序,为人类最终揭开水稻遗传奥秘作出了重要贡献。《自然》杂志发表以《水稻基因组第四号染色体序列及分析》为题的论文。
“神舟”三号、四号飞船发射试验成功
3月25日,“神舟”三号飞船发射成功。“神舟”三号是一艘正样无人飞船,其技术状态与载人飞机完全一致。飞船上进行的拟人载荷试验,提供的生理信号和代谢指标正常,验证了与载人航天直接相关的座舱内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统,完全能满足载人的医学要求。12月30日,“神舟”四号飞船发射成功。载人航天应用系统全系统参加试验,飞船在太空自主飞行和留轨飞行期间进行多模态微波遥感器对地探测、综合精密定轨试验、生物大分子和细胞的空间分离纯化实验、微重力流体物理实验等空间科学技术研究项目。航天员系统和飞船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分系统也全面参加试验。
我国发现首个世界级大气田探明储量六千多亿立方米
科技部、中国石油天然气公司5月22日宣布,经过两年多的勘探,在内蒙古伊克昭盟发现的苏里格大气田又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达到6025.27多亿立方米,相当于一个储量6亿吨的特大油田,不仅是我国现在规模最大的天然气田,也是第一个世界级储量的大气田。苏里格气田处于鄂尔多斯盆地,具有含气面积大、储量丰富、气层物质好、单井产量高等特点,目前已完钻39口探井,有30口获得了工业气流,单井每天无阻流量为10万-40万立方米,是迄今为止在鄂尔多斯盆地发现的最好气藏。苏里格气田的勘探突破,为西气东输的顺利实施提供了重要的气源保证。
三峡工程导流明渠截流成功
11月6日上午9时50分,长江三峡工程导流明渠截流胜利合龙。全长3.7公里、渠宽350米的导流明渠,是为解决三峡二期工程期间通航和过流而开挖出来的一段“人造长江”。这次截流是世界水利水电工程中综合施工难度最大的一次截流。其截流水力学指标高于三峡大江截流和葛洲坝大江截流。由于导流明渠截流连续高强度抛投压力大,戗堤进占中水流条件异常复杂,为控制截流风险,截流施工单位提前在龙口段大量抛投了钢架石笼和合金钢网石兜,形成了一道道拦石坝,从而降低了合龙的难度。在导流明渠截流成功后,将浇筑起用于挡水的三期混凝土围堰。
我国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研制成功
由国家计委、科技部和信息产业部联合组织实施的国家重大产业化项目——中国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2月7日正式通过专家组的验收,标志着我国在第三代移动通信的核心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将从根本上改变世界移动通信产业的格局。国内高校、研究机构和20多家企业的近3000名科技人员参与了项目攻关,整个开发过程历时3年。整个产业化过程中,由国家、企业投入的资金总额近10亿元。目前已经开发成功符合国家标准的3套系统,其中,TD-SCDMA是电信史上首次由中国提出并得到国际电信联盟正式接纳的国际标准。形成了92项国家发明专利和国际发明专利。
我国已初步掌握当代CPU关键设计制造技术
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研制成功中国首枚高性能通用微处理芯片——龙芯I号CPU;装载这颗“龙芯”的中国第一台具有自主核心技术的服务器——“龙腾”也应运诞生,标志着中国已初步掌握当代CPU关键设计制造技术,也从此改变了中国信息产业的无“芯”历史。这枚芯片为4毫米见方,芯片规模约100万等效逻辑门,约400万晶体管。“龙芯”I号主频可达266MHz,定点和浮点最高运算速度均超过每秒2亿次。此外,内建的基于硬件的系统安全支持是龙芯I号的一大特点,对防御黑客与病毒攻击有重要作用。
浙江农科院培育出世界上含油量最高的油菜新品系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原子能所运用基因工程新技术,首创了一种油菜含油量调控技术,培育出了世界上含油量最高的油菜品种。这种技术采用反义PEP技术途径,有效地调控了光合产物的分配,提高了种子的含油量。他们培育的“超油1号”和“超油2号”两个油菜新品系,含油量均比受体品种提高25%以上,提高幅度是国内外同类研究中最高的。其中“超油2号”的含油量高达52.82%,是目前世界上含油量最高的甘蓝型油菜。此项研究的核心技术已申报了中国、美国、加拿大、德国、澳大利亚等多国专利。
“神光二号”巨型激光器研制成功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制,建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光机所的“神光二号”巨型激光器,成百台光学设备集成在一个足球场大小的空间内,当8束强激光通过空间立体排布的放大链聚集到一个小小的燃料靶球时,在十亿分之一秒的超短瞬间内可发射出相当于全球电网电力总和数倍的强大功率,从而形成极高的压力和温度,引发聚变反应。“神光二号”的问世标志中国高功率激光科研和激光核聚变研究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目前,只有美国、日本等少数国家能建造如此精密的巨型激光器。
北大医学部科学家初步揭开人类细胞衰老之谜
北京大学医学部研究组经过多年研究,目前已初步阐明人类细胞衰老的主导基因P16是人类细胞衰老遗传控制程序中的主要环节,揭示了P16基因在衰老过程中高表达的原因,从而初步揭示了人类细胞衰老之谜。这是我国学者在人类细胞衰老机理研究上取得的原创性贡献,它为进一步阐明人类细胞衰老问题提供了一条新途径。它表明,人类某些细胞的生命,是可以利用基因重组技术来进行调节的。目前,这项研究成果已经在国际上引起重视,在国际权威专业刊物美国《生物化学杂志》上连续发表论文两篇,并被美国《科学引文索引》收录。
联想推出首台实测速度超过万亿次计算机
这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超级计算机,运算速度可达每秒1.027万亿次,达到目前公布的世界前500台超级计算机排行榜中的第24位的水平,前23位的计算机均为日本和美国制造。联想万亿次计算机将作为国家“973”重大项目“大规模科学计算研究”的重要装备,安装在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用于计算流体力学、石油地震资料处理、油藏模拟、气候模式计算等。它的诞生标志着国内大型IT企业开始进入高性能计算领域的研究开发,对高性能研发工作的产品化、工程化具有重要意义。
566位院士评选出2001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新华网》2002年01月23日
- 19:06
新华网北京1月23日电(记者李斌)中国科学院学部联合办公室、中国工程院学部工作部等联合主办,566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参加投票评选的2001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今天在京揭晓。
2001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分别是:
一、科学家公布人类基因组图谱
继科学家公布人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之后,美、日、德、法、英、中等6国科学家和美国塞莱拉公司2月12日联合公布人类基因组图谱及初步分析结果。这次公布的人类基因组图谱更加准确、清晰、完整。对它的初步分析表明,人类基因组由31.647亿个碱基对组成,共有3万至3.5万个基因,比线虫仅多1万个,比果蝇多2万个,远小于原先10万个基因的估计。另外,科学家还发现与蛋白质合成有关的基因只占整个基因组的2%。
二、美国科学家研制出单分子晶体管
贝尔实验室用一个单一的有机分子制造出了世界上最小的晶体管,针尖般大小的尺寸上可以容纳1000万个这种晶体管,这种晶体管将导致更小更强芯片的诞生。据《科学》周刊报道,这种晶体管被称为“纳米晶体管”,因为它们的大小接近一纳米。
三、首台可自动运行的DNA计算机问世
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所的科学家在11月22日出版的《自然》周刊上报道说,研究小组精心设计的DNA和酶的混合物使这种新型计算机无需人的干涉即可运行。第一台全自动运行的DNA计算机可极大地提高今后几年DNA的筛选速度。
四、世界首只转基因灵长类动物在美诞生
美国科学家1月11日宣布培育出了世界上首只转基因猴。这是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转基因灵长类动物。以前科学家主要利用老鼠进行转基因实验,但老鼠与人差别较大。此次转基因猴的诞生是生物科学的一次重大突破,将有力推动基因疗法等多方面的研究。此项成果将为人类最终战胜糖尿病、乳腺癌、帕金森氏症和艾滋病等顽症提供帮助。
五、美新型艾滋病疫苗动物试验取得成效
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和埃默里大学的科学家成功开发出了一种“两步走”疫苗体系。在恒河短尾猴身上的试验表明,这种疫苗体系虽然不能防止猴子感染艾滋病病素,但能让猴子保持健康状态。新的艾滋病疫苗研究成果刊登在3月9日出版的美国《科学》周刊上。这种“两步走”的疫苗体系是迄今在猴子身上试验中所取得的最令人振奋的结果。
六、德研制单电子纳米开关
以北威州纳米研究联合会和埃森大学为首的多家德国科研机构,在利用单个电子作为纳米电路开关的研究中取得初步进展。科学家称,这一研究可能为芯片业带来突破。单电子的纳米开关电路有可能成为未来更小、更精确和能耗更低的芯片的基础。
七、科学家发现火星上有水的新证据
美国布朗大学的科学家在7月26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报告说,他们研究了正围绕火星飞行的“火星环球勘探者”探测器发回的八千多张高清晰度照片,发现了一种较为光滑的地形。科学家认为,该地形表明,这些区域的土层可能是水渗进多孔的土壤后结冰、凝固形成的,厚度通常为1至10米。据估计,火星上以这种形式存在的冰共有约1.5万至6万立方千米,融化后可以把整个火星表面铺上一层厚度为10至40厘米的水。
八、科学家找到“电荷宇称不守恒”现象的有力证据
日本高能物理科学家利用周长3千米的大型圆形加速器“KEKB”,使电子和负电子进行碰撞,产生了大量的由2个基本粒子——夸克构成的B介子和反B介子,并且对它们衰变为其他粒子的过程进行了观测。根据2年来对观测数据进行分析的结果,科学家们证实,B介子和反B介子的衰变周期并不相等,而这种差别的概率为99.999%。衰变周期不相等,说明B介子数量最终要比反B介子数量多一些,这充分说明存在着所谓“电荷宇称不守恒”现象。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直线加速器中心也就此进行了观测和研究,发表了与日本方面大致相同的研究结果。
九、日英科学家在激光核聚变研究上获得新进展
日本大阪大学和英国的科学家联合在激光核聚变研究上开发出一种新的方法,使用这种方法只需约过去一半的能源就能引发核聚变反应。科研人员使用激光照射由重氢和碳制成的中空燃料球(直径大约500微米),并对它进行超高密度的压缩,然后使用输出功率为100兆兆瓦的超高强度激光,在万亿分之一秒的时间内把它加热到数百万摄氏度,进而引发核聚变。专家认为,这种方法进一步研究将有可能制造廉价的核聚变反应堆,实用意义很大。
十、美国发射“奥德赛”火星探测器
美国东部时间4月7日11时02分,美国宇航局在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了一枚“德尔塔”火箭,携带名为“奥德赛”的火星探测器顺利升空。“奥德赛”火星探测器预计飞行4.6亿公里后,于10月进入火星轨道,然后进行为期两年半的地理勘探。探测器将测绘火星表面的化学成分和矿物质,同时寻找火星表面冰冻水的痕迹。(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