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常用地质年代数表(Mrbosh编用.1996&2022) | 
	| 中国大地构造简史 | 地质年代表 | 新元古代 | 1000 | 近银心点(周期210Ma) | 在银道面或旋臂位置 |  | 1000-750:北半球超级大陆阶段 | Q | 2.48 | P2 | 270 | 中元古代 | 1800 | 1460、1250、1040、830、620、410、200、-8±4
 | 中心 | 外侧 |  | 750:扬子板块发育极地冰川 | N2 | 5 | P1 | 290 | 古元古代 | 2500 | 562 | 583 |  | 630-590:华北板块发育极地冰川 | N13 | 10 |  |  | 远银心点(周期210Ma) | 520 | 541 |  | 800:中亚蒙古洋开裂 | N12 | 15 | C3 | 300 | 震旦纪 | 800 | 1565、1355、1145、9355、725、515、305、9
 | 477 | 498 |  | 700:秦-祁-天山洋开裂 | N11 | 23 | C2 | 325 | 青白口纪 | 1000 | 435 | 456 |  | 480:秦岭洋、华南洋洋壳俯冲 |  | C1 | 355 | 蓟县纪 | 1350 | 大冰期(周期约300Ma) | 393 | 413 |  | 410-395:秦岭洋、华南洋封闭 | E32 | 30 |  | 长城纪 | 1850 | 1000-937(6级)? | 350 | 371 |  | 386:秦岭小洋盆、华南海槽裂陷 | E31 | 37 | D3 | 377 | 新太古代 | 2800 | 720-590(6级) | 308 | 328 |  | 360:冈底斯分离,中特提斯洋打开 | E23 | 44 | D2 | 393 | 中太古代 | 3200 | 350-270(4-5级) | 265 | 288 |  | 325:天山洋闭合 | E22 | 50 | D1 | 405 | 古太古代 | 3600 | Q(4-5级) | 223 | 243 |  | 256-245:中亚蒙古洋自西向东关闭 | E21 | 55 |  | 冥古宙 | 4600 | 小冰期(周期约300Ma) | 180 | 201 |  | 245-220:秦岭海槽自东向西关闭 | E12 | 60 | S2 | 423 | 地壳运动 | 750(3-4级) | 138 | 158 |  | 220-195:华南海槽自东向西关闭 | E11 | 65 | S1 | 440 | 加里东运动 | 400 | 440(3级) | 95 | 116 |  | 195:羌塘地体北碰撞,怒江洋打开 |  | 雪峰运动 | 800 | 160(1级) | 53 | 73 |  | 140:冈底斯与北碰撞,怒江洋闭合 | K2 | 100 | O3 | 452 | 晋宁运动 | 800 | 全新世(Q4)全球变化 | 10 | 31 |  | 200-170:发育东亚陆缘燕山地槽系 | K1 | 136 | O2 | 477 | 铁岭运动 | 1000 | -33 | -2 |  | 170-100:东亚安第斯型边缘大陆 |  | O1 | 500 | 四堡运动 | 1400 | 年代(kaB.P) | 平均气温(℃) | 估判洋面变化(m) |  | 120:东亚陆缘应力转变,开始裂离 | J3 | 150 |  |  |  7.8 | 0 | 0 |  | 96-74,47-30,7-0:陆缘构造反转期 | J2 | 175 | ∈3 | 523 | 鞍山运动 | 1850 |  6.6 | +3 | +1.5 |  | 74-47,30-7:陆缘、南海裂离加速期 | J1 | 205 | ∈2 | 545 | 吕梁运动 | 1850 |  5.3 | -1.5 | -1 |  | 45:印度板块与青藏地体拼合碰撞 |  | ∈1 | 572 |  |  4.1 | +2 | +0.5 |  | 25-14:青藏地壳强烈变形 | T3 | 210 |  | 五台运动 | 2500 |  2.8 | -1 | -0.5 |  | 3.4以来:青藏地区快速隆升 | T2 | 225 | 铁堡运动 | 2500 |  1.6 | +1.5 | +0.5 |  | 地质年代单位:百万年前(MaB.P) | T1 | 248 |  |  0.3 | -1 | -0.3 | 
 
  |  |     1993年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地质学名词》首次正式使用古近纪和新近纪术语,2002年10月全国地层委员会编着的《中国区域年代地层(地质年代)表》中正式使用了古近纪、新近纪术语。    2015年版《国际地层年代表》的元古代,出现了一串用地球成因演进进行命名的纪,例如“成铁纪”应该表示氧化事件、形成大冰期、出现成铁期;“拉伸纪”应表示罗迪尼亚超大陆张裂解体;“成冰期”表示7.15~7.0亿年前、6.9~6.7亿年前、6.5~6.35亿年前出现的全球性大洋型冰川、大冰盖及一度冰封全球的时期;“埃迪卡拉纪”表示埃迪卡拉动物群时期,当中包含有两次大陆型冰川期(约5.83亿年前的Gaskiers冰期与约5.5亿年前的罗圈组冰碛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