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出土180万年前旧石器
(科学网 2003-07-04 10:18:18)
本报讯(记者肖洁)河北省的泥河湾盆地以盛产哺乳动物化石和旧石器著称,日前我国学者宣布在泥河湾马圈沟沟底一个新文化层中发现了距今大约180万年前的旧石器。这一文化层与著名的泥河湾动物群产地仅一河之隔,是泥河湾盆地乃至华北地区目前已知层位确切、年代最早并含有丰富哺乳动物化石的旧石器文化层。这一研究是由厦门大学的蔡保全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李强共同完成的。
据介绍,河北省的泥河湾盆地有保存完好的晚新生代地层,首先因法国人德日进等于1930年发表的《泥河湾哺乳动物化石》一书闻名于世。泥河湾著名的“小长梁”旧石器遗址哺乳动物化石较少,最近有学者利用古地磁测定并辅以沉积学分析推算出其年代为136万年前;1992年发现的“马圈沟”遗址文化层层位较“小长梁”遗址低12米,估计其年代约为150万年前,然而该文化层中的哺乳动物化石至今未作研究。
蔡保全等人于2001年7月在马圈沟沟底进行小哺乳动物化石筛洗过程中,意外发现新的文化层,从中获得5件旧石器和500多件21种哺乳动物化石。从岩石地层看,新文化层的层位明显比上述两处遗址低,是泥河湾盆地已知最早的文化层。新文化层中的化石以小哺乳动物为主,小哺乳动物化石具有分布广、进化速度快的特点,尤其是鼠平鼠类化石异费鼠和它的后裔各属种,几乎成了近两百万年来北半球陆相沉积地层对比最准确的化石。马圈沟新文化层中占化石数量近一半的是异费鼠化石,这为同一层中发现的旧石器的年代确定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好材料。通过与国内和欧洲的生物地层对比并辅以古地磁资料,即从异费鼠的生存时间推断,马圈沟新文化层的年代应大于180万年,有可能达200万年。这是泥河湾盆地乃至华北目前已知层位确切、年代最早并含有丰富哺乳动物化石的旧石器文化层,该文化层的发现对研究我国早期人类起源和文化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因为解放后泥河湾盆地大哺乳动物化石的发现和研究均较零散,时代相当于“泥河湾动物群”的小哺乳动物化石不多,产自旧石器遗址的哺乳动物化石更少,所以此次研究的哺乳动物化石也大大丰富了“泥河湾动物群”的内涵,同时也是泥河湾旧石器遗址中化石数量最多的,尤其是找到了能够准确确定地质年代的鼠平鼠类化石。
蔡保全告诉记者,他们通过对此次获取的哺乳动物化石进行古生态分析,发现其具有古北界(或华北)温带动物组合特征,这些动物主要生活于温带干旱稀树草原、局部有沼泽或河湖的环境中。如此早的人类却生活于温带干旱稀树草原环境,这与非洲早期人类的生活环境有很大不同,从而为今后在泥河湾盆地进行古人类旧石器研究及早期人类生存环境分析提出了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