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孝文 来源:新浪科技 发布时间:2013-4-22 14:49:06 图片来源:Illustration courtesy NASA/JPL 北京时间4月21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科学家称,被认为在6600万年前撞上地球,导致恐龙灭亡的一颗直径6英里(9.66公里)的小行星产生的影响,应该会引起一场大规模的火焰风暴。在过去30多年间,科学家一直在为导致6600万年前恐龙消亡的原因争论不休,他们的答案在气候变化、火山活动或者小行星撞地球之间游移不定。 研究显示,这种史前动物灭绝的时间,大约与一颗直径6英里(9.66公里)的天体撞上地球同时发生,而且有关这场大灾难的最新模型显示,这颗小行星撞地球应该会把升华的岩石粒子抛到地球大气层上方,当它们在重返大气层时发生自燃,把上层大气加热到2700华氏度(1482.22摄氏度)时,应该会导致天空变成鲜红色。美国环境科学协作研究所(CIRES)的研究人员道格拉斯-罗伯逊在一份声明中说:“这个过程产生的红外热总量,可能相当于整个地球上每相隔4英里(6.44公里)分布一些的1兆吨炸弹发生爆炸产生的热量。”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可以说 1兆吨氢弹的威力相当于80颗美国投向广岛的核弹。 这个模型本周在《地球物理学研究》杂志上进行了详细介绍,它充分展示了这个“热脉冲”是如何把全球的森林和其他一切都化为灰烬的,即使隐藏在地下或者是水下也不例外。这个全球性火灾理论以前曾得到广泛宣传,一些科学家称,太阳产生的大部分强辐射应该会被从天而降的岩石遮挡住,无法抵达地面。即使因此减少了很多热量,罗伯逊及其科研组仍认为,当时大气应该仍有足够的热量,能够引发全球性森林大火。该科研组的说法支持了以下理论:6500万年前位于地球白垩纪一古近纪界线的一层烟灰,可能与全球性火灾的说法相符。然而一些科学家争辩称,木炭的出现实际上是受到小行星本身的影响,不过罗伯逊驳倒了这种说法,他称,仅依靠小行星自己,并不能产生那么多烟灰。 罗伯逊说:“我们的数据显示,当时的这种情况与全球性火灾相符。这些因素导致地球上大约80%的生命达到100%的消亡率。”坠落在墨西哥希克苏鲁伯附近的那颗小行星,在地面上留下一个直径超过110英里(180公里)的陨石坑。它发生爆炸应该释放出相当于100万亿吨TNT的能量,其威力超过摧毁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的10亿倍。加利福尼亚州伯克利大学地球年代学中心的研究人员2月称,虽然这次撞击并不是导致恐龙灭绝的唯一原因,但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它对全球造成了致命打击。主管保罗-伦尼说:“我们的研究显示,这些事件几乎是同时发生的。因此,小行星撞地球显然在大消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它可能并不是唯一原因。这次撞击显然是导致地球超过引爆点的最后一根稻草。” 6603.8万年前这颗小行星撞上地球。而新的消亡日期的准确度不超过1.1万年。在这次超级大爆炸前的数百万年间出现的气候剧变,其中包括长期的寒流,已经把很多动物推到了灭绝边缘。研究人员利用高精度放射性定年分析,对撞击激起的碎片进行研究,它们里面可能含有放射性材料。1980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已故教授、诺贝尔奖得主刘易斯-阿弗雷兹和他的儿子沃尔特首次把恐龙灭绝与彗星或者是小行星撞地球联系在一起。沃尔克是该校地球和行星学荣誉教授。 更多阅读 国外媒体相关报道(英文) 科学家以空前精度确定事件时间节点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报 赵熙熙 发布时间:2013-03-26 这些位于美国新泽西州采石场中的玄武岩是2亿年前火山活动的遗迹。 图片来源:Paul Olsen/Lamont-Doherty Earth Observatory 发生在距今2亿年前三叠纪末期的大绝灭将许多生物从地球上抹去,进而为恐龙在接下来的1.35亿年里统治地球铺平了道路。如今,研究人员以史无前例的精度确定了可能引发三叠纪生物大灭绝事件的原因与时机。 三叠纪生物大灭绝是过去5.42亿年历史中影响地球的5次最大生物灭绝事件之一。长期以来,科学家一直怀疑这一事件与大约发生在相同时代的广泛火山活动有关。从这些火山爆发中溢出的大量岩浆如今在全球四大洲都不难找到,其面积能够覆盖仅比澳大利亚略小一点的区域。 美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卡内基科学研究所的地质年代学家Terrence Blackburn指出,之前研究所使用的放射性测年技术并不足以精确测定这些火山到底是在何时爆发的。有人甚至估计,这场大灭绝在火山爆发之前便已开始了,从而意味着火山活动可能仅仅起到了一个次要的作用。 然而通过使用一种精确测年技术绘制在古代火山岩中发现的锆石晶体的铀同位素向铅的放射性衰变,Blackburn及其同事已经确定了火山活动的发生可分为4个阶段。通过分析来自北美洲东部的七处遗迹以及一处非洲摩洛哥遗迹的火山岩样本,研究小组推断,第一次以及最大规模的火山活动与三叠纪大灭绝发生在同一时间。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3月22日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上。 Blackburn指出,通常在火山岩沉积物中并不会发现锆石。然而随着非常厚的岩浆层冷却下来,锆、铀,以及其他稀土元素会在凝固火山岩内部仍处于熔融状态的层位中聚集,从而为锆石的结晶提供了原材料。 研究小组报告说,火山爆发的第一阶段在2.0156亿年前始于今天的摩洛哥地区。研究人员在被称为溢流玄武岩的巨大火山岩沉积层的正下方发现了花粉化石以及其他与孢子类似的结构——这是一个信号,表明这一区域的生态系统是原封未动的,并且在火山运动开始之前一直正常运行。 大约在1.2万年的时间里,火山爆发的趋势蔓延到今天的美国东海岸地区。Blackburn指出,在这一阶段火山运动的前3万年里,或许可能在更短的时间间隔内,超过100万立方千米的岩浆喷涌而出——这相当于为美国本土48个州覆盖上一层厚度达100多米的岩浆。 研究小组指出,后来规模相对较小的火山活动分别在第一阶段发生后的6万年、27万年,以及62万年里相继出现。 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地质年代学家Paul Renne认为:“这项研究将测年技术带到了一个具有超级精度的更高水平上。”他说:“它强调了一个概念,即三叠纪末期的大绝灭与溢流玄武岩之间存在着联系。” 但Renne表示,现在依然不清楚最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生物的大灭绝。可能是由于气候在火山气溶胶引发的短期变冷与二氧化碳排放造成的长期变热之间剧烈摇摆所致。另外,他指出,大灭绝也可能是因为由此造成的海洋酸化,抑或之前研究所提出的任何一种生态灾难所造成的。Renne说:“这是在某些情况下你所能得到的最好的间接证据。” 生物灭绝并不总是匀速逐渐进行的,经常会有大规模的集群灭绝,即生物大灭绝。整科、整目甚至整纲的生物在可以很短的时间内彻底消失或仅有极少数残存下来。在集群灭绝过程中,往往是整个分类单元中的所有物种,无论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如何,都逃不过这次劫难,而且还常常是很多不同的生物类群一起灭绝,却总有其他一些类群幸免于难,还有一些类群从此诞生或开始繁盛。大规模的集群灭绝有一定的周期性,大约6200万年就会发生一次,但集群灭绝对动物的影响最大,而陆生植物的集群灭绝并不像动物那样显著。三叠纪是爬行动物和裸子植物崛起的年代,是中生代的第一个纪。它位于二叠纪和侏罗纪之间。三叠纪大灭绝估计造成了地球上76%的物种的消失,其中主要是海洋生物。 2013年03月27日 08:34 来源:北京日报现生树蛙科物种分布范围 印度板块漂移过程图 树蛙 李洋 新闻背景 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撞击事件被认为是目前地球上最大和最积极的造山运动。但对于该碰撞事件的碰撞时间和模式至今仍备受争论。在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和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的合作研究中,对树蛙类物种进行了系统进化和详细的生物地理分析,从生物角度为地质学上板块撞击这一备受关注的问题提供了独立的新证据。该研究成果日前在线发表于《美国科学院院刊》。 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撞击模式存在不同假说 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撞击事件一直以来被认为是目前地球上最大和最积极的造山运动,多少年来地理学家们均在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这次构造事件直接导致了青藏高原的隆升、全球气候和环境的变化。因此,准确界定两大陆的碰撞时间和模式,无疑对研究高原隆升、全球气候和环境的变化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科学家们通过综合分析古地磁、地层学、古生物学、岩石学和构造变形等资料,从而提出了很多模型和假说来解释整个碰撞的过程。印度板块在大约距今6500万至5500万年前的时候开始放慢了向北漂移的脚步,这往往被众多地理学家认为是印度次大陆与古欧亚板块发生最重要的一次碰撞的时刻。然而在2009年,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教授艾特切森和艾利通过对大量野外数据的分析认为,在距今5500万年的时候,印度板块与古欧亚板块之间的距离不足以发生重大的碰撞事件,而只是初次接触,真正发生最终碰撞的时间或许更晚,大约发生在始新世和渐新世的之间,距今3400万年左右。 这一发现在科学界引起了强烈反响,众多地理学家又开始重新审视这一重大地理事件的发生过程。2012年,国际著名杂志《美国科学院院刊》发表了荷兰乌得勒支大学教授辛斯伯格等的文章,他们认为印度板块自5200万年前首次接触欧亚板块后,直至2500万至2000万年前才最终发生最重要的碰撞,期间两板块之间没有接触。 那么,到底最终碰撞的时间是哪一个?学术界至今还没有公认的结论。 生物地理学已成为重构地球历史的重要手段 生物地理学作为生物学与地理学的交叉学科,它是研究生物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布的一门学科,即研究生物在地球表面的分布情况和形成原因。生物地理学旨在从生物学进化的角度,重新审视地理事件,为推测以往地理事件的发生提供新的证据,现今已成为重构地球历史的重要手段。 科学家们研究发现,由同一个祖先演化而来的两种植物或动物,会随着时间增长不断地各自积累遗传变异。因此,通过检测二者之间的遗传变异就可以大致推算出他们分化的时间。然而系统发育树不同分支的演化速率又不是相同的,一般来说生命周期短的物种往往更容易积累变异,也就是演化速率较快,比如细菌、病毒等等。相反,生命周期长的物种积累遗传变异的速度较慢。于是,为了更精准的估算分化时间,往往采用保存了特定地质时期古生物形态的化石时间或者重大地理事件时间作为最保守的参照物标定。 树蛙科主要分布于亚洲东部和东南部亚热带和热带湿润地区,是活跃在丛林中的精灵。树蛙科的姊妹群非洲树蛙科分布于非洲大陆和马达加斯加岛等地。树蛙科与非洲树蛙科的共同祖先最早起源于非洲和马达加斯加地区,它们之间的演化分歧正是由于大陆漂移时印度板块与非洲板块裂开所造成的。树蛙的皮肤不能耐受高盐海水,不具有跨海和飞行扩散的能力,这使得树蛙类动物的时间空间分布能够很好地反映地理事件。因此,树蛙成为了研究印度板块漂移地理事件的理想动物。 树蛙进化研究支持最终碰撞时间在3500万年前 在昆明动物研究所张亚平院士与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大卫-希斯院士的合作中,成都生物研究所李家堂副研究员等对树蛙类物种进行了系统进化和详细的生物地理分析。结果表明,树蛙科物种的祖先最早于第三纪早期出现在欧亚板块的东南亚地区,也就是大约距今5650万至4600万年前。这刚好与印度板块向北漂移速度减缓,被认为与欧亚板块首次接近碰撞的时间相符。此时,东南亚岛屿地区广泛覆盖着热带雨林,这为树蛙类动物的生存提供了先决条件,由此可见,树蛙科物种很有可能就是在这个时候由印度板块扩散至欧亚大陆的。 通过重构树蛙类动物的祖先地理分布,研究人员发现,在渐新世之前树蛙类物种仅在东南亚及东亚大陆和岛屿之间扩散,但却没有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之间树蛙类物种间的交流。这种结果表明,在这段时间内印度板块应该与欧亚大陆没有实际的陆地连接,因此也就直接阻碍了物种在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间的交流。 到了渐新世时期早期(大约距今3500万年前),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开始恢复物种的交流。这说明至少在渐新世的时候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之间发生了碰撞并有了陆地连接,从而才有机会使得两块大陆间的物种发生交流。悉尼大学教授艾特切森和艾利在2009年的文章中认为印度板块与古欧亚大陆的最终碰撞大约发生在始新世和渐新世的之间,距今3400万年左右。因此,从树蛙生物地理学的研究得到的结果来看,艾特切森和艾利给出的印度板块漂移的时空假说是相对更为可信的。 延伸阅读 青藏高原每年抬升约1厘米 大约在12亿至7.5亿年前,地球上只存在一个超级大陆,地质学家们称之为罗迪尼亚泛古陆。罗迪尼亚泛大陆古陆是由许多很古老的陆块漂移拼合在一起的。后来,泛古陆开始分裂,各个陆块四散漂移。所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最终在晚三叠世时,随着现今亚洲一些破碎陆块互相撞击之后,世界上所有的陆地于是又全部加入了超大陆,形成名符其实的盘古大陆。 大约距今1.65亿年前,盘古大陆开始解体成为两个超级古大陆,即北方的劳亚古陆和南方的冈瓦纳古陆。位于赤道北方的劳亚古陆后来逐渐破碎化形成北美洲、欧洲和大部分亚洲大陆。与此同时,南方的冈瓦纳古陆也开始分裂瓦解,首先是非洲东部马达加斯加形成狭窄海沟,这预示着冈瓦纳古陆开始解体。从侏罗纪末至白垩纪,印度洋大幅度张开。印度与澳大利亚和南极洲分开,逐渐向北漂移,南大西洋明显扩张,南美洲与非洲分离。进入新生代时,南极洲向南漂移,大约0.53亿年前,澳大利亚与南极洲开始分离,到渐新世,即0.39亿年前,澳大利亚与南极洲最后分离,并且南极半岛与南美洲分离,形成现在的德雷克海峡,南极洲最终与澳大利亚分开,形成了今日的陆海格局。 这期间最引人瞩目要数印度板块的漂移,自大约在8千万年前印度板块最终与马达加斯加分开之后,印度板块大概以每年20厘米这一惊人的速度开始远渡重洋,最终给了古欧亚大陆一个深情的拥抱,从而形成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 地球历史上最伟大的一次造山运动——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大约发生在距今3000万年前的第三纪时期,这场造山运动至今还未停止,青藏高原仍然在以约每年1厘米的速度抬升。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结果,造成青藏高原隆起,成为世界上最大、最高的高原,矗立在青藏高原南侧的喜马拉雅山脉,以平均海拔7000米的高度横亘在亚洲大陆和印度次大陆之间,其主峰珠穆朗玛峰高度达8848米,成为世界最高峰。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极大地改变了地球历史的面貌,强烈地影响并决定了亚洲的气候格局,中国的整个地理和气候格局均属于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形成的格局。
二氧化碳或是末次冰消期南极变暖原因
一个欧洲研究团队日前报告说,他们对南极冰芯样本进行研究后发现,在末次冰消期,南极气温上升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同步发生。这一发现表明,二氧化碳极有可能是这一时期南极气候变暖的原因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