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义乌发现新石器遗址 比河姆渡早约两千年 作者:严红枫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13-4-5 10:03:49 浙江省义乌市最近首次发现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位于义乌城西街道桥头村的遗址与邻近的浦江县“上山文化”出土器物属同一文化类型,距今约9000年,比河姆渡遗址还早约2000年。出土器物包括石器类的石磨盘、石磨棒和石锤,陶器类的双耳罐、钵等。 文章来源: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发布时间:2013-04-11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高星研究员课题组通过对宁夏水洞沟遗址出土石制品的观察、模拟实验、实验室检测和显微观察,证实水洞沟存在距今2万多年的热处理石制品。热处理技术的应用反映了古人类的生存能力及生存策略。水洞沟是东亚地区首次发现存在热处理行为的遗址,热处理石制品的发现不仅填补了区域内热处理研究的空白,扩大了热处理技术在世界的分布范围,为热处理技术传播模式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也为我们解读与之相关的现代人行为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材料。4月7日,《科学通报》58(9)在线刊发了该项研究成果。 水洞沟遗址位于银川盆地东部边缘,毛乌素沙地西南缘,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银川市以东28公里,行政区划属灵武市临河乡。水洞沟遗址2号地点主要文化层的时代为距今2.9-2万年之间,热处理标本来自遗址第1至第4文化层,主要集中于第1文化层,距今2万年左右,而发现热处理标本的12号地点文化层的时代为距今1.1万年左右。 旧石器考古学中,热处理特指针对石料进行加热、保温、冷却处理改变石料的表面及内部结构,从而改变原料质地、颜色,以满足古人类在应对不同环境时日益增长的石器制作技术需求,以及人类脑演化到一定阶段产生颜色认知,而导致的对象征性物质、装饰品等的需求。因此,对石制品热处理的探讨与研究成为了解读史前社会人类生产生活状态的重要线索。热处理技术反映了古人类对石料的深度利用,是现代人行为中重要的因素之一,对热处理行为的判断与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人类对石料的选择与认知能力、石器打制技术的发达程度、利用与开发资源的能力,据此阐释远古人类行为模式,乃至推测早期社会组织行为。 据研究人员介绍,目前发现人类最早有目的地用火对石料进行热处理是在南非南部海岸的Pinnacle Point遗址,在该遗址16.4万年和7.2万年前的文化层中发现的经过热处理的石制品表明人类早在十几万年前就开始有目的地对石料进行热处理,并已经熟练掌握了针对硅质岩类进行系统化的热处理以达到改变石料性能的技术。此外,非洲其他地区和欧洲的旧石器时代中期遗址也都发现了热处理石制品,旧石器时代晚期,热处理技术已经分布于世界大部分地区,除上述区域外,美洲大陆、西伯利亚、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地区也都发现了热处理行为。 热处理模拟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模仿古人类的热处理方法获取实验标本,用以与出土石制品对比研究。研究人员选取第SDG2 和SDG12 号地点附近的2、3级阶地出露较好的砾石层中采集的不同岩性的砾石用于热处理实验标本,实验原料包括硅质白云岩、燧石、石英岩和石英砂岩。实验分室外和室内两种环境,结果表明颜色趋于变红是判断水洞沟石料是否经过热处理的有效标准,光泽、破裂等特征对于水洞沟石料并不适用。水洞沟无意识热处理石制品主要表现出颜色变浅,如灰白、灰褐色;表面出现龟裂纹,温度过高时破裂成块;部分标本出现油脂状光泽。 通过将实验标本与考古出土标本比对、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以及考古学背景分析,研究人员确认2号地点和12号地点地点存在热处理石制品110件,分别为45和65件,无意识加热标本分别为3和10件。尽管水洞沟不同地点的热处理技术存在区别,但整体上看,当时古人类已经熟练掌握了热处理技术和火塘控温技术,掌握不同原料间的打制性能的差别,并将之运用于石器制作、使用中,提高石料利用率及生产效率。 距今约3万年前,热处理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在欧洲、非洲、中亚等地较为普及,且多用于提高石叶、细石叶的剥片效率。水洞沟遗址自发现之日起就因其与西方旧石器文化类似而受到学术界的关注,石叶技术更是有别于中国北方旧石器主工业类型。水洞沟石器工业中的外来因素向西在中亚地区、向北在西伯利亚-蒙古高原一带都可以找到相似的文化遗存,而这些地区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已经出现了成熟的热处理技术。 文章第一作者周振宇说,“水洞沟遗址已经发现了极为丰富的石制品,在2万余年的时间跨度内,出现了包括细石叶技术、石叶技术在内的3种不同类型的石器工业,石制品原料较为多样,包括燧石、硅质白云岩、石英砂岩、石英岩、硅质灰岩等。除文化遗物外,遗址区内还发现了数量较多的火塘遗迹及相关用火遗物,表明水洞沟古人类有足够的使用火、控制火的能力,这使得热处理成为可能”。 高星研究员说,“水洞沟史前人类在距今2万多年前已经掌握了热处理技术,随着体质演化与智力的增长,他们在距今1万多年前已经能够系统、熟练地使用热处理技术。综合水洞沟遗址发现的鸵鸟蛋皮装饰品、骨制品、用火遗存、空间利用行为等,我们认为水洞沟遗址存在较为发达的现代人行为体系”。 该项研究获得了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和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的资助。 图1 室内实验燧石标本热处理前后对比:(a)热处理前,(b)热处理后。(周振宇供图) 图2 水洞沟12号地点热处理石制品。(周振宇供图)
作者:O. E. Craig 来源:《自然》 发布时间:2013-4-15 14:26:48 新的化学分析表明,日本绳文时代的狩猎采集者曾用陶器炖鱼。图片来源:《科学》 一项新的研究显示,从远古陶壶碎片上刮下的焦黑物质可能是陶器用于烹饪的最早直接证据。然而科学家表示,最大的意外在于:这些史前厨师并不是一个早期农业社会的一部分,并且他们并没有烹饪谷物——这些史前人类是在最近一个冰河时代末期生活于日本的狩猎采集者,而他们当时显然炖了一锅美味的鱼汤。 陶器于距今2万年至1.2万年前出现于东亚地区,但具体的时间及地点,乃至于原因却一直不为人们所知。英国约克大学的分子生物学考古学家Oliver Craig表示,事实上,科学家对于第一个陶罐到底是用来干什么的几乎一无所知。但他强调,无论这种容器为什么被发明出来,毫无疑问,它都带来了一种处理及享用食物的极具吸引力的新方式。一些陶器碎片内表面上的焦黑物质层暗示了这些陶器可能曾被用于烹饪,但科学家一直没有进行过细致的研究以证明这种假设。 因此Craig及其同事对从日本的13处遗址中采集的101个陶器碎片上的焦黑物质样本进行了分析。之前的研究已经确定了这些遗址的年代介于15300年前至11200年前——考古学家将这一时间段称为绳文时代早期。大部分的遗址都位于内陆的河流或湖泊附近,并且它们与海岸的距离比今天还要远,这是当时的海平面较低所致。 研究人员首先分析了焦层中的碳、氮同位素比例。尽管这一比例变化多样,但氮同位素的比例在样品中大多大于75%,这意味着这些陶器曾用来烹饪水生生物,并很可能是鱼。对来自北海道和福井县遗址的57个陶器碎片的焦层进行的更为细致的分析表明,其中近1/3包含有脂肪酸,它们通常源自于淡水或海生生物——例如鱼及海洋哺乳动物——体内的油脂。研究人员在最新出版的《自然》杂志上报告了这一研究成果。Craig指出,这些物质只能是油脂长时间暴露在高温下的产物——这是容器曾被用于烹饪的一个最有力的证据。 此前考古界认定的世界最古老烹饪陶器,是地中海东岸地区出土的约9000年前的陶器,上面有加工动物乳汁的痕迹。 研究人员介绍说,新发现将有助于揭开日本绳文人的生活状态。绳文时代始于距今约1.2万年前,包括磨制石器、陶器、狩猎采集经济以及定居社会等。初期的绳文陶器曾被认为有各种用途,包括仪式和贮藏等,不过此前一直没有直接证据证明它们用于加热烹饪。(来源:中国科学报 赵熙熙) 更多阅读 作者:Lee Berger 来源:《科学》子刊 发布时间:2013-4-16 16:04:56 南方古猿源泉种行走时,腿部会扭曲,这是由于其足跟更像猩猩的足跟,而不是像人类那样宽平。图片来源:《科学》 如果200万年前你身在南非,那么你可能会看到一个奇怪的景象:一位可能是在寻找水的老年古人类女性走下周围树木繁茂的斜坡。她直立行走,但是以一种在我们看来很怪异的步态。她属于南方古猿源泉种。根据上周在《科学》杂志网络版发表的新化石分析,她走路时双腿扭曲着,每走一步脚都向内翻。 南非约翰内斯堡金山大学的古人类学家Lee Berger说:“南方古猿源泉种已经可以直立行走。”至少在她进入墓穴时是这样的。墓穴是位于马拉帕的一个深坑,这位老年的古人类女性和一位年轻古人类以及另外一位同伴埋在一起将近200万年。Berger和他的儿子在2008年发现了他们。 新发表的6篇论文分析了南方古猿源泉种的2个骨架以及第3个人的胫骨遗骸。他们提供了目前为止最详细的图像,以显示该物种如何行动以及它与其他古人类——包括人类祖先——的关系。这些引人注目的骨架揭示了一种拥有小型大脑和原始行走方式,但却长有人类牙齿的陌生生物。“从头到脚观察南方古猿源泉种,你就会发现它和我们曾经见过和预测过的任何物种都不一样。”Berger说。细节分析显示其很多特征与人属相同,比如脊柱、膝盖、牙齿和下颌等。Berger认为,南方古猿源泉种可能是人们长期寻找的人类祖先。 古人类学家很少认同这一观点。不过至少这些新论文提供了对成为人类种属成员的一种新奇方式的详细解读,同时展示了进化如何使相同的身体在不同的地点以多样的方式完成重塑。“从这些200万至300万年前的古人类中可以看出,每一个物种都是通过不同的方式完成进化的。”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古人类学家William Kimbel如是说,“这为非洲古人类多样性增加了一些内容。” 南方古猿源泉种的大概信息曾在以前发布过,但是最近的发现使这种奇怪的古人类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研究人员很想知道该物种如何做到直立行走。作者在《科学》杂志中写道,老年女性的足跟底部“异常地小”,呈扭曲状,和黑猩猩相似,与人类足跟的宽平底部不同。波士顿大学的生物学人类学家Jeremy DeSilva解释称,当脚接触地面时,窄小的足跟导致只有很小的表面区域来承担重量。 在分析这位女性骨骸的腿部时,DeSilva和同事认为,南方古猿源泉种拥有弓形足,允许它将重量放在足跟和足中段。 如果用现代人进行演示,他们很快就会发现,这样会使小腿和大腿过度旋转,并拉伤膝盖和臀部的肌肉。新论文称,踝部、膝盖和臀部会出现这样的拉伤,这是南方古猿源泉种脚内翻行走的代价。作者写道,该女性遗骸的膝盖显示出“极度的”骨突出,可能会缓解压力,防止膝盖骨错位。两个骨架遗骸的脊柱都有一定的弯曲,这被认为是直立行走的一个特征。 其他研究人员认为,尽管拥有像黑猩猩的足跟,骨架的其他部分显示出南方古猿源泉种是直立行走的。“它肯定是两足动物。”俄亥俄州凯斯西储大学的解剖学家Bruce Latimer说。但它也确实以很古怪的方式行走。“这种特殊的古人类在以一种和更早的古人类不同的方式行走。”乔治华盛顿大学的古人类学家Brian Richmond说。该团队对南方古猿源泉种步态的重建是“惊人的”。他和其他研究人员质疑,这位老年女性的行走方式可能和其他南方古猿源泉种也不同,可能因为受伤才这样走。“关键问题是这个例子是否为该物种的典型。” 其他的论文则解释了不同部位的解剖学问题,例如原始的和像类人猿一样的肩部和手臂。Berger称,其肩部和长手臂表明,源泉种仍然在花费很多时间爬树和攀岩。 该女性骨架的牙齿显示其对原始人和人特征的结合。英国利物浦约翰摩斯大学的生物学人类学家Joel Irish和合作者将源泉种的牙齿和7种古人类的340多个化石进行对比,试图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Irish对22个牙齿特征进行了分支进化分析,比如小牙尖和沟槽。该团队发现,南方古猿源泉种和南方古猿非洲种最接近,后者在时间和地点上都与其接近,大约300万年到200万年前生活在南非。 然而,分析也发现这两个物种比来自东非的南方古猿更接近于早期古人类。这就表明,像Berger多年来声称的那样,南方古猿源泉种可能是人类祖先,而并非之前长期认为的南方古猿阿法种,这也就意味着著名的“露西”很可能将被拉下南方古猿“女王”的宝座。 这是一种激进的看法。一些古人类学家批评对其进行牙齿分析的方法。牙齿分析可以确定遗传特征并用于区分不同种类的古人类家系。目前尚不清楚这些特征是否为确定生活在百万年前的古人类关系的最好办法。“牙冠上有很多细微的不同之处。”Kimbel说。“试图将该方法应用到几百万年前的古人类上是有困难的。”乔治华盛顿大学的古人类学家Bernard Wood担心Irish使用的方法并没有留出显示哪个古人类系谱最值得信赖的置信区间。“没有更多的信息,我不知道该为这件事赌上多少钱,5美元、50美元,还是500美元。”Wood说。 其他人指出,南方古猿源泉种在人类出现后才出现:我们祖先的第一块化石是在埃塞俄比亚发现的下颌骨,可追溯到240万年前。“源泉种是独特的,很有趣,但是在成为人类祖先的派对上来晚了。”Richmond说。但是Berger质疑,那个下颌骨是单独发现的,不是来自于一个完整骨架,因此是否真的来自于人类?他指出,一个单独的源泉种下颌骨和人类的下颌骨非常像。 更多的东西将会发现:源泉种标本的剩余部分仍留在岩石里,有待挖掘。Berger的团队计划今年夏天回到马拉帕去挖掘新的化石。(来源:中国科学报 张冬冬) 更多阅读 古脊椎所等研究古老型智人向早期现代人演化过渡取得进展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刘武领导的课题组与国外学者合作在寻找古老型智人向早期现代人演化过渡的化石证据方面取得进展。课题组对贵州盘县大洞中更新世晚期人类牙齿化石的研究发现一些可能与早期现代人出现有关的形态特征,提示东亚大陆某些中更新世晚期人类可能已经呈现向早期现代人演化过渡的趋势。近日,《人类进化杂志》(Journal of Human Evolution) 发表了该项研究的论文。 这项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 论文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