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称广西是人类栽培水稻的起源地

2012年11月21日 18:09 来源:广西新闻网

最新研究证明:广西是人类栽培水稻的起源地(组图)

韩斌(前排中间)和他的科研团队。资料图片

广西新闻网记者 杨郑宝 刘月 刘洋

  水稻和小麦是全人类的主粮,水稻的驯化、栽培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但是关于栽培水稻的起源地在哪里,数百年来一直没有定论。近日,中国科学家通过基因研究方法,获得了一项极其重要的研究成果,解开了水稻驯化之谜:广西是人类栽培水稻的起源地。而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负责人对此则进一步明确表示,广西隆安就是骆越古稻作文化的中心。

  中国科学家在《自然》杂志发表论文

  2012年10月4日,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科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国家基因研究中心韩斌课题组与中国水稻研究所及日本国立遗传所等单位合作,在英国《自然》杂志在线发表研究论文指出,广西很可能是栽培稻的起源地。

  被誉为破译水稻“基因天书”第一人的韩斌,是该课题组的主要负责人。

  韩斌率课题组在构建“栽培稻单倍体型图谱”的基础上,从全球不同生态区域中选取了400多份普通野生水稻,对它们进行基因组重测序和序列变异鉴定,与先前的栽培稻基因组数据一起,构建出一张水稻全基因组遗传变异的精细图谱,发现了水稻的驯化起源。

  韩斌发现,水稻驯化是从中国南方地区的普通野生稻开始,经过漫长的人工选择形成了粳稻。对驯化位点的鉴定和进一步分析发现,分布于广西的普通野生稻与栽培稻的亲缘关系最近。据此,课题组绘制出了水稻全基因组遗传变异图谱,表明广西很可能是最初的驯化地点。

  与此同时,韩斌课题组还发现水稻的两大分支——粳稻和籼稻并非同时驯化出现。通过群体遗传学分析推断,栽培水稻的扩散路径大致如下:人类祖先首先在广西的珠江流域,利用当地野生稻种,经过漫长的人工选择驯化出粳稻,随后往北逐渐扩散。而往南扩散中的一支,进入了东南亚,在当地与野生稻种杂交,而后产生了籼稻。

  这一重大的科研成果表明,广西是人类栽培水稻的起源地。八千多年前,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先民,最早开始了人工栽培水稻,把野生稻驯化成栽培稻,对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韩斌表示,接下来他们将会对水稻驯化遗传位点进行更精准细致的分析,进一步拓展育种资源。原生态的野生稻一定要在环境、生态保护方面做好工作,还要注意发掘考古方面的研究。广西是了不起的地方,对世界农业文明做出了杰出贡献。他们愿意和广西各有关部门合作,再对广西的资源做一次系统的基因组分析。

最新研究证明:广西是人类栽培水稻的起源地(组图)

  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原主席、广西大学分子遗传学教授马庆生接受记者采访。广西新闻网记者 杨郑宝摄

  解开栽培水稻的起源之谜意义重大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韩斌,1985年考入广西农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师承国内知名分子遗传学专家马庆生。留学归国后,一直从事水稻基因的研究工作。

  近日,记者采访了自治区政协原主席 广西大学分子遗传学教授马庆生。

  马庆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韩斌他们因为分子生物学的进步,他们运用了分子比对的技术,也就是DNA测序的技术,运用了他们多年来在水稻基因组方面的研究成果,他们收集了实物百份的,包括栽培稻,野生稻的品种资源的各种材料,进行分子比对的工作,最后得出了这么一个结论,准确无误地把水稻能够最早驯化的区域定位在广西珠江流域,所谓的广西珠江流域,韩斌在电话里表示,也就是南宁周边的一些地方。

  马庆生认为,这个结果对广西而言有很重要的作用,首先这个结论为广西水稻育种的地位的提高提供了非常好的证据。因为我们都知道,如果最早驯化水稻的地方是在广西,那广西广泛分布的野生稻的资源将会对今后的水稻育种提供很重要的支撑作用。

  我们都知道栽培稻的产量很高,品质很好,但是它有的时候抗疫性可能不如野生稻,它需要从野生稻里转移一些好的抗疫的性状。在这种情况下,今后在水稻育种上面,可能首先就要选到广西的野生稻,所以这样对野生稻的保护、野生稻的利用,广西可能今后还要提供更大的支持,毕竟讲通俗一点,现存的这些广西野生稻就是水稻的老祖宗。

  马庆生说,我们想象力丰富一点,有没有可能是壮族的先人在广西这块土地上,广西的左右江也好,两江流域一带也好,驯化了野生稻变原始的栽培稻。那也就意味着我们壮族对人类的文明,人类的进化,人类的文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八千多年以前,广西(珠江流域)这一地区,栽培水稻又是从哪里起源的?

  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通过多年的实地考察研究认为,广西右江流域的隆安,就是古骆越人栽培水稻的起源地。

最新研究证明:广西是人类栽培水稻的起源地(组图)

隆安野生稻扬花图片。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 供图

最新研究证明:广西是人类栽培水稻的起源地(组图)

南宁周边出土的石铲。广西新闻网记者 杨郑宝摄

最新研究证明:广西是人类栽培水稻的起源地(组图)

野生稻分布图。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 供图

  广西是古骆越人稻作文明的发源地

  长期从事古稻作文化研究的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会长谢寿球,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无论从文物历史遗迹、文化宗教、野生稻发布等角度分析论证,都证明了人类稻作文明起源于广西。

  谢寿球说,稻作文明,世界上公认稻作文明的标志性的文物是大石铲。大石铲最大的功能就是在烂泥地里挖沟排水种水稻,大石铲是骆越先民用来翻土、挖沟、起畦的生产工具。所以大石铲的文物的集中地和最早的发源地,也就是稻作文明的发源地。

  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现在中国发现大石铲的范围密集在广西南部、广东西部、海南岛北部、越南的北部乃至云南、文山这么一个小范围内,分布有有大石铲,但是大石铲最密集的地方是在广西南宁周边的隆安。

  谢寿球认为,这些文物的发现,证明了这里是大石铲的制造使用的中心,也就是稻作文明的中心。

  从野生稻的基因研究分析,也可以证明广西野生稻是世界栽培水稻的直系祖先。

  根据专家们多年的研究,通过综合分析研究全国各地分布的野生稻,研究表明,广西是中国乃至世界普通野生稻,也就是栽培水稻的直系祖先。广西地区发现的野生稻面积是最大的,品种最多,基因多样性最大,是基因多样性的中心。

  “这表明了,世界上的栽培稻与广西的古老野生稻基因亲缘性最近。韩斌教授已经通过基因的分析研究方法证实了这一点。”谢寿球说。

  此外,广西当地许多宗教祭祀、民间传说以及神话故事,也极具古代稻作文明的特征和代表性,也从另外一方面来印证了这一论断。

江苏泗洪发现8000年前古村落 "村民"住圆形窝棚

2012年11月19日 09:09 来源:扬子晚报

专家们在考察遗址环壕。

修复后的陶灶,专家认为堪称“中华第一灶”。

  泗洪县顺山集遗址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久远的年代,其考古挖掘一直备受考古界瞩目。17日,来自省内及北京、山东、上海、浙江、安徽、河南、陕西、山西等地30多位国内知名专家和学者在实地察看遗址现场和出土的器物后,对泗洪顺山集考古成果进行了多方位的论证,专家们认为,泗洪县梅花镇境内发现的距今8000年的顺山集遗址,是分布于淮河下游地区时代较早的古文化遗址之一,是目前江苏境内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填补了江苏早期古文化遗址的空白,也是全国同一时期、规模最大的环壕聚落之一。“可以将以顺山集遗址一、二期文化遗存为代表的文化遗存命名为顺山集文化,这是江苏文明之根。”考古界泰斗、北京大学文博学院教授、震旦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李伯谦老先生对遗址进行了定性。

  通讯员 许昌亮 杜光 秦振华 扬子晚报记者 高峰 文/摄

  重大发现

  顺山集遗址新发现 将“江苏文明”提前1500年

  小镇有20多处史前遗址

  梅花镇是距泗洪县城15公里左右的一个小镇。顺山集遗址就位于该镇大新庄西南约500米处,重岗山北麓坡地之上,海拔28-31米。其实,顺山集遗址早在1962年由南京博物院尹焕章、张正祥等先生调查发现并命名,但长期以来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直到2008年夏,顺山集遗址附近的大新庄村村民在挖沙时,发现地下3米处有大量碎陶片。泗洪县博物馆馆长江枫知道后当即赶到现场,发现村民已经挖出了一个断面,在最底层有大量的新石器陶片堆积在一起。在陶堆中,江枫发现了一个以前从未见过的好像猪首形状支架的东西。江枫知道这个器物年代比较久远,但他在翻阅大量的新石器考古资料后,也没有辨别出这究竟是哪个时期的物件。于是,他把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林留根请来,到顺山集遗址实地考察鉴定。

  林留根到现场仔细辨别后,得出这是一个“釜的支脚”,远古居民烧饭时把釜放在支架上。因为这只“猪首支脚”,林留根初步推断顺山集遗址的年代至少在6500年前。后来,更多的出土陶片表明,顺山集遗址与周边已经发掘的7000年至9000年的文化遗址很相似。在此之前,江苏境内发现新石器遗址最早的是6500年左右。

  据考古专家介绍,梅花镇面积不大,但境内史前遗址非常多,除了顺山集遗址外,还有距顺山集遗址不远的韩井遗址距今8200—8300年,各种史前遗址有二十多处。

  碳化稻样本检测距今8000多年

  经上级批准,南京博物院联合泗洪县博物馆于2010年起对顺山集遗址进行钻探发掘。历时三年的考古发掘,取得了重大收获,共发掘面积2500平方米,发现长1000余米的环壕,墓地两处共计92座墓葬,房屋5座,灰坑26座,灶类遗迹3处,大面积红烧土堆积及狗坑各1处,出土陶、石、玉、骨器近400件以及碳化稻等。

  根据出土的文物,考古人员发现,顺山集遗址一期二期遗存绝大多数以夹砂陶为主,有少数泥质陶,夹砂陶多呈红(褐)色及灰褐色,陶色不均,陶胎普遍较厚,陶器内侧多呈纯黑色。圆底釜多深腹筒形,早段多为大敞口,近似倒头盔状,至晚段则口径相对缩小,器腹加深,新出花边口釜。而三期遗存遗分布范围在二期基础上往壕沟北、东北几个方向扩展,该期遗存揭露面积不大,且主要集中在墓地区域,所获遗迹遗物较少。

  考古人员通过比较发现,一、二期遗存文化面积接近,应为同一支文化的不同发展阶段,三期遗存差异十分明显,这种差异应为不同文化之间的。三个时期遗存炊器均以釜为主,搭配陶灶或支架使用。

  2011年7月,北京大学文博学院秦岭博士对遗址进行系统测年取样,经对顺山集遗址二期地层碳化稻样本检测,确认顺山集遗址为一处距今约8100~8300年的环壕聚落,这是目前江苏省境内最早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

  “天下第一壕”和“中华第一灶”创两个第一

  考古人员经过对顺山集遗址环壕聚落的现场勘探,环壕跨度东西约230米,南北约350米,周长近1000米,其内侧面积近7.5万平方米。壕沟北部地势最高,向南侧逐渐倾斜,最南端为赵庄水库,此处原为一条东西走向的自然河道,与壕沟组成一个封闭的自然空间。

  令人奇怪的是,环壕宽窄不一,最宽处位于北部靠近采砂坑处,宽达24米,普遍宽约15米左右,最深处位于最宽的北部,深度超过3米。从东段壕沟解剖情况看,壕沟底部较平坦,坡度较缓,外侧沟壁坡度较大,内侧沟壁呈缓坡状,坑洼不平,沟外堆积往往直接延伸至沟内,与沟内堆积相叠压。

  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林留根说,环壕是遗址周边的深沟,相当于护城河,有抵御自然风险和部落进攻的双重功能,相当于后来的“护城河”。古人在8000年前挖掘那么长的环壕,难度非常之大,这是整个淮河下游流域发现的时代最早、规模最大的环壕,可以称得上是“天下第一壕”。

  在出土的陶器中有一样东西同样引起了专家们极大的兴趣,这是一个半圆形的陶灶。在出土文物的陈列室内,有一个高24厘米、宽30厘米的半圆形陶器,经过初步修补,已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用的土灶相类似。

  在这个半圆形陶灶的旁边,是一个三个支架做的灶。“这说明那时陶灶在不断地演化,而古人煮饭工具演变,也说明那时人们生活在改善。”李伯谦说,这样完整的陶灶是第一次见到,可称为“中华第一灶”。

  专家们认为,顺山集文化遗存在环壕聚落、圆形地面式房址、使用磨盘、磨球等生产工具、种植水稻的生业方式等方面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根据其固定的陶器组合、自身独特的文化面貌、明确的时代分期,专家们认为,可以将以顺山集遗址一、二期文化遗存为代表的文化遗存命名为顺山集文化。顺山集遗址第三期文化还需继续研究。

  李伯谦说,泗洪顺山集遗址考古发掘,代表了中国考古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据了解,根据规划,泗洪将对顺山集遗址采用集遗址本体保护、历史环境修复、生态环境建设、传统农业生产等为一体的“考古遗址公园”方式,在原地建一座遗址公园。

  意义何在

  考古界泰斗、北京大学文博学院教授李伯谦:

  顺山集遗址是“江苏文明之根”

  泗洪顺山集遗址是分布于淮河下游地区时代较早的古文化遗址之一,是目前江苏境内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填补了江苏早期古文化遗址的空白;顺山集遗址是一处面积为17.5万平方米的大型环壕聚落,发现的房址、墓地显示出清晰的聚落布局,填补了淮河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早段聚落考古的空白。

  考古界泰斗、北京大学文博学院教授、震旦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李伯谦老先生在接受扬子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淮河在古代就是有名的四条河流之一,对中国古代文化发源非常重要的。但是长期以来考古学上对淮河流域重视不够,前几年在河南发现了一处八千多年以前的遗址,但那是在黄河上游。

  “那么,淮河下游究竟怎么样?前些年在安徽在这方面也做了一些工作,这一次在泗洪梅花发现顺山集一系列遗址,根据测年,最早的也是八千多年。因为我们追溯淮河流域古代文化起源,现在逐步向前推进的,以前可能直到7000多年,现在可以达到8000多年,将来,随着工作进展,还有可能向前追溯。”李伯谦说,顺山集遗址年代非常早,是江苏境内最早的新石器时期文化,可以说是江苏文明之根。

  对于环壕聚落的发现,李伯谦觉得也特别重大。“8000多年前,这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村落,而是一个环壕聚落,现在的城市是由有城墙的聚落逐渐发展而来的。城,就是从古代的环壕来的。古人就是挖一个很宽的壕沟,把自己围在里面,一方面有一个自然的防御,另外还有聚落的等级,防御动物野兽,还有防御部落之间的战争,保存很完整。”他认为,在那个时候就有这样的壕沟,说明当时淮河流域在文化上是领先的,是一个中心聚落,这个聚落地位非常崇高,生产力非常发达,创造的文化也是非常灿烂。

  对于顺山集遗址一、二期遗存被命名为顺山集文化,李伯谦说,这是江苏最早的史前文化,“那我们可以想见,淮河流域特别是下游,在八千年以前,已经有了很发达的文化,对泗洪、宿迁、乃至整个江苏,都是一个重要的发现。”

  仍有谜团

  考古专家提出4点疑问

  1、南京大学黄建秋教授:“那个时期,这个地方有没有野生稻?如果没有,这个稻作技术从哪里来?”

  2、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孙波副所长:“陶灶如果是灶的话,怎么会没有火烧的痕迹?怎么会没有出烟的地方?”

  3、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焦南峰研究员:“环壕是在第一期和第二期之间形成的,第三期人口更多了,壕沟范围应该更大了,那么门在哪儿?壕沟怎么会在三期的时候消失了?壕沟里的居民到哪里去了?”

  4、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高星所长:“磨球和鹿角雕刻的造型都很精美,是怎么加工出来的?”

  这些谜团,有的会在今后的考古发掘陆续给出答案,有的将随着岁月的逝去变得依旧模糊。

  我们好奇

  8000年前的村落是什么样子的?

  通过察看遗址现场和出土的大量器物,李伯谦教授向记者还原了8000多年前古聚落居民们的生活和生存状态。

  A 古人住的是圆形窝棚,靠一根中心柱支撑

  考古发现:目前共清理房址共5座,分地面式和浅地穴式两种,平面形状有圆形和椭圆形。房址中部多有中心柱,部分房址中部见有片状分布红烧土堆积及可拼合陶釜碎片,房址附近有埋葬狗现象。柱坑深0.52米,柱芯明显。居住室发现狗骨架,还有陶支架。

  李伯谦:当时的人们生活是一个什么样子?地面挖柱子,中间挖一个大坑,周围是半圆形的,分布五六个坑,是柱坑,就搭起来了,就像棚子一样。那就很不容易了,旧石器时代住在山洞里,然后从山洞走出来,到平地上,然后慢慢定居,最早是窝棚,改进的窝棚现在没有,只不过现在没有看到墙,因为离地表太近了,上面已经破坏掉了,只看了一个地面。这说明定居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有了房子。

  B “村”外是墓地,说明当时人已有宗教观念

  考古发现:遗址西南、西北各发现墓地1处,共清理墓葬92座,墓葬开口于现代耕土之下,墓葬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遗址西南墓地位于壕沟外侧,自然剥蚀及人为破坏严重,多为南北向,头向南,部分残见粉末状骨痕,单人仰身直肢葬。遗址西北墓地同样位于环壕外侧,被不同程度扰动,部分仅存底部,人骨多保存较差,呈粉末状,绝大部分墓葬无随葬品。

  西北墓葬间排列有序,成排分布,较少出现打破关系,以单人葬为主。墓地有一个侧身葬,通过牙齿判断为25岁女性,右侧是一个双人合葬墓,其余均为仰身直肢葬。有一处多人合葬墓,骨架保存较差,仅剩粉状痕迹,为仰身直肢葬,骨骼排列密集,其中三个经牙齿判断为12—15岁之间,性别不明,随葬陶器位于头端。头向多为北偏东,个别朝南。

  李伯谦:从看到的情况看感觉特别重要,有7.5万平方米的环壕聚落,里面有很多房子,外面有墓葬,这就非常重要。现在我们讲一个村子,或者聚落,古代是什么样子,其实我们现代村子也是从古代一代代沿袭下来的。那么,我们知道,8000年前就是这么个状况:有一条河在外面围着,里面有很多房子住人,人死了以后呢,在环壕外面有一块集中的墓地,人一排排埋着。这说明当时已经有一定的宗教观念了。

  C 雕塑很精美,说明当时已有审美观念

  考古发现:顺山集遗址中出土了较多的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文物。例如陶器中有较多的泥塑人面和兽面,猪首状的陶支座等,还有花边口陶釜共有8个角,还有一个特殊的九孔双流壶;骨器中有件浅浮雕猪首状鹿角器,是中国史前早期立雕作品。

  李伯谦:特别要提到的是,我们看到的出土文物当中,不仅有许多生活用的陶器,釜啊,壶啊,杯子啊等等,还有许多具有原始色彩的艺术品,尽管很小,狗啊,猪啊,做得非常好。出土的文物还有一些艺术品,说明那时的人除了日常生活之外,还有艺术的天赋,有很多精美的雕塑,雕塑很夸张,有审美和艺术,应该说那个时候的人生活是很美好的。

  D 主要食物是大米,“村民”约有几百人

  考古发现:在环壕内一处房子屋角处发现了碳化稻,陶灶以及猪首形支架供古人把釜放在上面煮饭用,磨盘和磨球组合起来,可以把稻子的皮磨去,还有中间有孔的陶纺轮和陶纺锤,打造得非常光滑的鹿角锄。

  李伯谦:这对研究农耕文化非常重要。稻子的起源在很长时间以来,都认为不是在中国。十年以前,在长江中游地区,湖北、湖南沿线,发现七八千年前稻米遗迹。那么,在长江流域是如此,那么在淮河流域怎么样?现在可以看到,8000年前,已经开始有了驯化的稻子,这说明人民过着定居的生活,生活来源是大米,这是很不容易的,有了定居,农业就扩张起来。

  对于8000年前古人的寿命,李伯谦表示由于古人墓葬保存得不太好,没有鉴定出来,但是根据其它地方的资料,这个时期人类的寿命都不是很长,大概只有三四十岁。因为人类没有办法抵制疾病等其它外在因素,寿命都是比较短的。但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食物的改善,逐步就延长寿命了。

  那么这个7.5万平方米环壕内当时住了多少人呢?李伯谦说,环壕比较大,但目前考古发掘还不知道有多少个房子,房子是多长时间形成的。但根据一个房子大概四五个人推断,环壕内的人不会太多,大概几百人。这个时期的聚落有没有出现聚落的分化,要随着考古挖掘的进一步开展,才能明白。

中国史前最大石城遗址出土珍贵壁画100余块

2012年12月21日 01:28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国史前最大石城遗址出土珍贵壁画100余块

图为壁画残片。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摄

图为考古工作者现场揭取壁画。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摄

图为神木石峁遗址。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摄
  中新网西安12月20日电(记者 冽玮)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长王炜林20日表示,地处黄土高原北部边缘且距离黄河20多公里的陕西神木石峁遗址,在今年5月至11月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新石器时期成层、成片分布的壁画残块100余块。

  神木石峁遗址是目前中国史前时期规模最大城址,位于神木县高家堡镇石峁村的秃尾河北侧山梁上,北距长城10公里,于1976年首次被发现,2006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了解,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和榆林地区文物部门联合组队,今年对神木石峁遗址进行了系统调查和发掘,全面了解其分布范围和保存现状,确认石峁遗址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史前遗址。考古队在此发现了保存相当完整、基本可以闭合的石砌城墙及城门、角楼和疑似“马面”等附属设施。

  调查证实,石峁石城分为外城和内城,内城墙体残长2000米,面积约235万平方米;外城墙体残长2.84千米,面积约425万平方米。考古队初步判断,这些石墙与石峁遗址龙山晚期至夏代早期遗存年代一致,其规模远大于年代相近的良渚遗址(300多万平方米)、陶寺遗址(270万平方米)等已知城址,是目前所知中国规模最大的新石器晚期城址。

  外城城墙与墩台两端接缝相连,墙体宽约2.5米,沿墩台所在山脊朝东北和西南方向延伸而去。进入门道后,南墩台西北角接缝继续修筑石墙。这段墙体在门道内侧增修了一道宽约1.2米的石墙,两墙紧贴并行。结合门道内地层关系,这道增修的石墙修建于晚期地面之上,当属于夏时期修补遗迹。在此段石墙墙根底部的地面上,发现了成层、成片分布的壁画残块100余块,部分壁画还附着在晚期石墙的墙面上。这些壁画以白灰面为底,以红、黄、黑、橙等颜色绘出几何形图案,最大的一块约30厘米见方。

  专家表示,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壁画遗迹,是辽宁牛河梁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女神庙出土的壁画残块,其上多用赭红、黄、白等颜色描绘几何形的图案,代表了早期壁画的基本特征。本次发掘的壁画,为确认石峁城址的年代提供了重要证据,对进一步理解“古国、方国、帝国”框架下的早期文明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完)

澳大利亚土著与印度人曾发生基因融合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 吴佳珅 发布时间:2013-01-22

据《自然》杂志网站近日报道,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一些澳大利亚土著被检测出基因组有多达11%的部分来自大约4000年前到达这个岛屿上的印度移民。研究人员认为,这些印度移民不仅带来了基因,也带来了不同的工具制造技术和澳洲野犬的祖先。

此前一个被普遍认可的观点是,在大约45000年前首批人类踏足澳大利亚之后,他们便一直与外界隔绝,直至18世纪欧洲人来到这里。“澳大利亚被认为是人类走出非洲之后最早的迁徙地之一,但在此之后它似乎相当孤立。”领导这项研究的德国马克斯·普朗克人类学进化研究所遗传学家马克·斯通金说。

斯通金实验室的博士后研究员伊琳娜·普加奇对344个人的全基因组遗传变异进行了比较,发现其中存在印度移民的“记号”。这344个人中包括澳大利亚北领地土著、巴布亚新几内亚的高地人、东南亚人、印度人以及少数美国人和中国人。

普加奇证实,澳大利亚人、新几内亚人和一个菲律宾尼格利陀(矮小黑人)族裔——Mamanwa部落的基因组之间存在古老关联。这些人口在大约36000年前开始分化,表明他们都是早期向南迁移出非洲的人类的后裔。

普加奇还发现,印度人和澳大利亚北领地土著之间的基因融合是在更为近期的时候发生的,时间大约往前回溯141代人。这两个人群之间的基因流动不可能发生在前往澳大利亚的初次移民潮,因为它不存在于新几内亚人和Mamanwa部落的基因组中;而且澳大利亚北领地土著的基因组中一致存在这种基因融合,因而它也不可能来自欧洲殖民者。

基因融合的时间与细石器(小型的石制工具,用作武器的尖端)在澳大利亚出现以及澳洲野犬(这种狗非常类似于印度狗)首次在化石记录中出现的时间吻合。研究人员说,这些都可能与同一次人口迁移有关。

但新南威尔士大学遗传学家希拉·范·霍尔斯特·佩里坎警告说,这一发现“绝不能代表澳大利亚”,因为它只研究了北领地土著。她想知道澳大利亚其他地区的人是否也出现斯通金团队发现的这种基因融合现象。但土著部落对生物研究长久以来的不信任感意味着他们对遗传研究怀有疑虑,想得到样本很困难。斯通金也承认:“我们和许多其他人都有兴趣获得更多的基因样本,但是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