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人群扩张早于农业文明

作者:金力等 来源:《科学报告》 发布时间:2012-11-1 13:49:18

    《自然》杂志出版的一个新的网络学术刊物最新一期《科学报告》刊发了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一项研究成果。这一研究发现,在非洲、欧洲和美洲,人群扩张早于农业文明。此前科学家大多认为,农业文明产生导致人群增长。去年该实验室发现东亚人群扩张早于农业产生。

 
据项目负责人复旦大学金力教授介绍,考古学研究发现,农业最早出现在1.1—1.2万年前的西亚,世界各地的农业在以后的数千年里独立发展起来。东亚的农业最早出现在8千年前的大地湾文化。该研究团队去年曾发现,东亚的人群扩张始于1.3万年前,早于东亚农业文明的产生。
 
此次研究团队对全球各地1000个个体的线粒体全基因组进行了分析。通过重构的系统发生树,估算了线粒体基因组支系扩张和不同地区人群扩张的时间。结果发现,非洲的人群扩张始于1.5万年前,而非洲最早的农业文明来源于中东,大约出现在距今7—9千年前;欧洲人群扩张始于1.3万年前,而欧洲的农业也来自于中东的农业人口流入,出现在距今1万年左右;美洲的人群扩张大约在8千到1.2万年前,而美洲的农业起源最早在中部墨西哥和南美洲北部独立起源,距今大约4—5千年前。可见,非洲、欧洲、美洲三个地区的人群扩张均明显早于各地的农业起源的时间。
 
研究团队的主要成员研究生郑鸿翔同学介绍,大约在距今15000年前,过去100万年间最寒冷的末次盛冰期结束了,全球气候变暖,动植物数量开始增加,为全球各地的人群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因此推论,丰富的食物直接导致了人群的扩张。而人群的扩张,又造成了对食物进一步的需求,这种需求可能也是农业产生的主要动因,使农业成为人类获得食物的主要来源。而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又进一步推动了人群的继续扩张,为人类的现代文明的产生打下物质基础。(来源:科技日报 王春)

英国《自然》:广西很可能是人类栽培水稻起源地

    2012年10月31日 09:35 来源:广西新闻网 参与互动(5)0 中国人和水稻打交道七八千年,但人类栽培水稻的起源地在哪里?中科院国家基因研究中心课题组最近在英国《自然》杂志发表论文提出,广西很可能是栽培稻的起源地。10月30日,该中心主任、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韩斌向记者证实了这一消息。

  这项研究认为,分布于中国广西的普通野生稻与栽培稻的亲缘关系最近,表明广西(珠江流域)更可能是最初的驯化地点,而非之前考古学研究长期认为的长江中下游区域。《自然》杂志评论说,这项研究对阐明早期栽培稻的驯化过程和受选择的基因作出了重要贡献。此外,在驯化过程中栽培稻丢失了许多原本存在于野生稻中的优质基因,今后可通过分子辅助育种将这些基因导入栽培稻,有望进一步提高水稻的产量和抗病、抗旱等能力,这对充分利用野生水稻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为现代水稻遗传育种改良有重要意义。

  为什么得出广西(珠江流域)可能是人类栽培水稻起源地的论断?课题组作了系统周密的研究。课题组负责人韩斌1988年于广西农学院(现广西大学农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工作后主持多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被誉为破译水稻“基因天书”第一人,他率课题组在构建“栽培稻单倍体型图谱”的基础上,从全球不同生态区域中选取了400多份普通野生水稻,对它们进行基因组重测序和序列变异鉴定,与先前的栽培稻基因组数据一起,构建出一张水稻全基因组遗传变异的精细图谱,发现了水稻的驯化起源。水稻驯化是从我国南方地区的普通野生稻开始,经过漫长的人工选择形成了粳稻;对驯化位点的鉴定和进一步分析发现,分布于广西的普通野生稻与栽培稻的亲缘关系最近。课题组绘制出了水稻全基因组遗传变异图谱,表明广西很可能是最初的驯化地点。

  经过群体遗传学分析,大致可断出栽培水稻的扩散路径:人类祖先首先在广西的珠江流域,利用当地的野生稻种,经过漫长的人工选择驯化出了粳稻,随后往北逐渐扩散;而往南扩散的则进入东南亚,在当地与野生稻种杂交,产生了籼稻。

  中国是世界上水稻栽培历史最悠久的国家,水稻的驯化栽培被公认为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业界普遍认为,这一研究成果再次证明了中国是世界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展示了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辉煌。(记者 周仕兴)


【编辑:张中江】

专家:2万年前中国细石器技术被日本有选择地引进

2011年08月02日 18:0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2)  【字体:↑大 ↓小】

    中新网郑州8月2日电(记者 朱晓娟)8月2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科研人员李占扬研究员向记者透露称,一项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日本奈良文化财研究所考古学者共同承担的细石器技术研究项目的取得最新研究成果,成果表明在距今两万年前,中国华北的角锥形细石核技术被日本九州地区有选择地引进。

  该研究成果显示,在距今2万年前,随着末次冰期造成的海退,渤海湾,黄海和东海在陆化过程形成“三海平原”,使中国华北广泛存在的细石器技术经朝鲜半岛向日本传播成为可能。中国华北的角锥形细石核技术形成于距今2.5~2.0万年前,韩国和日本本州岛的该类技术均不早于这一年代。细石器是一复杂的史前技术组合,中韩日三地细石器文化当有相当大的差异,从目前情况看,仅角锥形石核表现出十分相似的一面,学者们结合石料类型和其他综合因素判断,认为中国华北细石器技术经朝鲜半岛传播到日本九州地区的过程中,角锥形石核技术被优先地触入到该地的细石器文化之中,说明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吸收是有选择的。

  这项“中国细石器文化基础研究——以河南省许昌灵井石器群分析为中心”的共同研究项目是由日本学术振兴会立项资助的,旨在开展中日两国广泛存在的细石器文化的对比研究,以了解中日间古代文化的交流以及古代居民联系等。

  据参加该项目研究的中方代表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李占扬研究员说,一年多来,经两国学者的共同努力,研究工作进展得十分顺利并取得了初步成果。李研究员还介绍,除本项国际合作研究以外,有关灵井“许昌人”遗址的其他合作研究也在进行之中。


杭州萧山跨湖桥遗址发掘10年:文化种子撒落湘湖畔

 2012年10月14日 11:28 来源:中国新闻网

    资料图:日前,在《中华遗产》和《中国国家地理》主办的“最具中华文明意义的百项考古发现”和“中华文明之最”评选活动中,跨湖桥遗址有两项入围,分别是遗址出土的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独木舟和最早的榫木构件。图为跨湖桥遗址博物馆外景。

  中新网杭州10月14日电(记者 沈兰)2002年,一个遭受严重破坏的遗址--杭州萧山跨湖桥遗址被考古学家发掘,从斑驳残缺的独木舟身上可以看出:这是一支被人为破坏了的残舟。光阴苒然,10年后一座以独木舟为代表的跨湖桥遗迹博物馆耸立在湘湖边。

  上世纪1990年,正在杭州市萧山湘湖畔一砖瓦厂和同学玩耍的郑苗,竟然石破天惊地发现了远古人生活陶器碎片。随后经过1990年、2001年和2002年三次考古发掘,跨湖桥遗址出土了大量史前文物。尤其是2002年11月沉睡8000年的独木舟及其周边遗迹惊艳亮相,引起国内外学术界强烈轰动及新闻媒体的高度关注,曾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10月12日-14日,值此“中华第一独木舟”发掘出土10周年之际,一群或两鬓苍白或年过不惑的国内外文化考古专家再次因为同一个话题聚首湘湖之畔。

  杭州市萧山区委常委、副区长琚朝晖作为年轻一辈有着他的见解,跨湖桥文化作为面貌独特的文化类型,是浙江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积淀的重要证据,她生动、有力地证实了长江流域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浙江文明史因此前移1000年。从此跨湖桥文化与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马家浜文化等全国数十个考古文化概念并驾齐驱,共同展示中华远古文明的多彩风貌。

  跨湖桥遗址第二、三期考古发掘队领队蒋乐平是众人中最有资格的发言者,他说,郑苗、倪杭强等都为跨湖桥遗址、下孙遗址的发现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如果没有他们,跨湖桥遗址、下孙遗址所遭受的破坏肯定会更加严重,这支独木舟是否会保存下来,将是一个很大的疑问。

  跨湖桥独木舟“诞生”过程毋庸置疑是考古界一大奇迹,考古队尽了最大努力进行过三次挖掘,其中有几个情节令他至今记忆犹新:“2001年7月酷暑第一次发掘,考古队住在砖瓦厂的办公楼的顶层,热得晚上难以入睡,只好睡到泼过水的走廊上。我们坐在用毛竹、破篷布支撑起来的简易保护棚里畅想着独木舟遗迹被保护利用的美好前景……”。

  考古专家们在简易棚里没有想到,这里会诞生颇具规模的一座遗址博物馆,萧山区政府作为文化遗产守护者开始了漫长的保护研究攻坚战。

  2004年,萧山完成了“杭州萧山跨湖桥独木舟遗址原址保护工程可行性方案研究”课题并通过国家文物局评审。同年12月,40多名考古专家向外界宣布“跨湖桥文化”作为一个全新文化概念,成了中国考古界的一个共识。

  2005年,“跨湖桥遗址独木舟及相关遗迹原址保护方案”获国家文物局和浙江省文物局批准,并开始实施。同年,萧山区政府将跨湖桥遗址公园建设项目列入计划。

  2006年4月,跨湖桥遗址临时陈列馆开馆。2006年5月,跨湖桥遗址被国务院确定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9月,跨湖桥遗址博物馆建设工程通过区政府立项审批。

  2009年9月28日,一个占地83亩、投资1个亿的跨湖桥遗址博物馆正式建成免费对外开放。她融教育、科研、游览、休闲等多项功能于一体,是展示跨湖桥文化考古研究成果的专题性博物馆。

  2010年起,每年举办一届跨湖桥文化节,薪火传播着民族文化遗产的种子。一叶古舟历经8000年历史风霜出土10年间,保护与研究的课题不曾停歇,而如今寻找跨湖桥的后续文化这个使命将一直延续。(完)

古脊椎所等发现中国“旧石器时代晚期革命”的集中证据

文章来源: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发布时间:2012-08-14

    末次冰期后段是早期现代人演化、扩散的重要时期,国内外大量考古发现表明,世界各地在这一时期人类活动十分活跃,不仅古人类遗址数量显著增多,而且人类体制特征和人类文化也出现了显著的进步与变革,石器形态更加规范,骨角器和装饰品大量出现,狩猎工具更加专业化,遗址功能分区日趋明显,学者把这一现象称之为“旧石器时代晚期革命(the Upper Paleolithic Revolution)”。
    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裴树文、高星和他们的研究团队对宁夏水洞沟遗址进行的系统发掘显示,古人类在距今3.2-1.1万年期间集中在该区域活动,出土丰富的带有欧洲旧石器时代中、晚期过渡阶段莫斯特和奥瑞纳文化特点的石叶工具和更晚阶段时期的大量装饰品、火塘、骨角器和细石器,表明水洞沟地区是早期现代人在东亚迁徒、扩散和技术交流的驻足地,是研究早期现代人行为与技术和旧、新石器时代过渡的重要遗址。最新一期的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刊登了该团队的研究成果。
    1923年,法国古生物学家德日进(Teilhard de Chardin)和桑志华(E. Licent)在内蒙古和宁夏地区进行古生物调查时,于灵武县水洞沟发现了旧石器时代遗址,并对第1地点进行了首次发掘。1960、1963和1980年该地点又经历三次发掘。长期以来,中外学术界对水洞沟遗址予以高度关注,对其独特的文化特点和代表的古人类种群属性开展了热烈的讨论,其核心问题是:水洞沟文化是本土的还是外来的?它的来源是哪里?去向又如何?水洞沟的石叶工业与同时期或稍晚的华北细石器文化关系怎样?这些问题涉及到晚更新世古人类群体的迁移、交流和东西方古文化关系。在近来东亚现代人类的起源问题成为人类学和考古学研究的热点课题的情形下,水洞沟遗址中包含的西方文化与技术因素更加引人关注。
    2002年以来,在高星研究员主持下,古脊椎所和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在水洞沟遗址周边进行系统的地貌、考古调查,对新发现的5处地点进行了系统发掘。水洞沟第2、7和8地点地处遗址核心区域,考古发掘出土3万余件石制品和大量动物化石以及装饰品和火塘遗迹,14C和光释光年代测定表明,古人类在上述地点活动的时间大致发生在距今3.2-2.5万年前;石工业面貌属中国华北传统的石片石器主工业范畴,而砸击品的出现表明盛行于华北中更新世的该技术在更新世晚期仍然为早期人类沿用。而出土于第9地点的以石叶为代表的带有欧洲莫斯特和奥瑞纳技术风格的石叶石核、石叶以及勒瓦娄瓦尖状器等制品,与我国北方的石片石器主工业有明显差异,光释光年代测定显示古人类活动的时间大致为距今3.5-2.7万年前。在第12地点首次发掘出土具有确切层位的细石器遗存和万余件动物化石以及加工精美的装饰品和骨制品,14C和光释光年代测定表明古人类活动时间大致为距今1.3~1.1万年前的冰后期,为探讨稀疏草原环境古人类适应生存方式提供了重要材料。
    文章第一作者裴树文博士说,“石叶技术和细石器的出现被学术界认为是晚更新世‘旧石器时代晚期革命’的主要技术特点,目前水洞沟遗址发掘出土的石制品为该事件在中国的出现提供了难得的证据。此次发掘出土石制品组合表明,水洞沟不同于中国其他该年代段的旧石器地点的石制品材料,它继承了我国华北传统的小型石片石器技术传统(如砸击法等),在末次冰期影响下古人类为了适应水洞沟一带荒漠和稀疏草原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技术本领。而被学术界认为代表现代人行为的装饰品、火塘遗迹和染色现象首次在水洞沟多个地点被发现,也是中国旧石器时代晚期发现的最早的此方面的证据。”
    关于水洞沟文化和周边相关文化的关系,高星研究员解释说,“目前水洞沟遗址‘旧石器时代晚期革命’发生的时间要晚于西亚(4.5-4.0万年前)和阿勒泰南部地区(4.3-3.3万年前)的相关遗址,以石叶为代表的水洞沟文化和现代人行为特征应该是来自西北的一支早期现代人群带来的,但当时华北地区还生活着拥有传统石器技术的人群,他们可能发生过融合与交流,共同繁衍、演化成我们今天的人类。”
    该研究获得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和科技部国际合作重点项目等资助。

图1 第2地点火塘及石制品分布图(裴树文供图)

图2 第9地点出土的石叶(裴树文供图)

图3 第12地点出土的细石核(左)和细石叶(右)(裴树文供图)

基因组与粪化石分析揭秘最早美洲人 史前亚洲人曾3次移民美洲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报 赵路 发布时间:2012-07-18

“克洛维斯”矛尖曾被认为是最早出现的美洲文明的证据,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在此之前便已经有人类生活在美洲大陆。图片来源:《自然》

千万年来,美洲人已经表现出了他们独立的进化链条。如今,来自美国俄勒冈州山洞的粪便化石显示,13000多年前,曾有两种不同的文化肩并肩地存在于美洲。而对现存的美洲原住民进行的一项遗传分析则表明,史前的北美洲和南美洲曾至少接受了3次来自亚洲的“移民潮”。

总的来看,这些研究——分别发表在最新一期的《科学》杂志和《自然》杂志上——支持了这样一种理论,即人类最初迅速且具有压倒性地沿着太平洋沿岸定居,随后向内陆迁移。

几十年来,考古学家曾假设第一批美洲人是“克洛维斯”人,他们在约13000年前于美洲中西部和西南部留下了大量与众不同的矛尖。但是近些年来,研究人员从太平洋西北海岸到南方的智利都发现了早于“克洛维斯”人的化石证据。其中就包括来自俄勒冈州佩斯利山洞的粪便化石。

如今,从佩斯利粪化石中提取的脱氧核糖核酸(DNA)和碳,以及在洞穴中发现的石器都表明,留下这些证据的人类与生活在美洲的同时代的“克洛维斯”人截然不同。

尤金市俄勒冈大学的考古学家Dennis Jenkins和他的研究小组之前曾从事佩斯利山洞的研究。除了粪便化石之外,研究人员还发现了一种窄而斜肩、厚基的矛尖,这种矛尖与在美国西部发现的矛尖很像,但却与宽而凹的“克洛维斯”矛尖大相径庭,表明制造这些矛尖的人类属于另一种不同的文明。

对在矛尖旁发现的粪便化石进行的放射性碳测年显示,它们的年代介于14000年前至13000年前之间,而两个独立实验室进行的DNA分析则证明这些粪便来自于人类。

得克萨斯A&M大学的考古学家Michael Waters称佩斯利山洞是“考古学研究的一件礼物”,这是因为它表明人类在“克洛维斯”人统治时代到来之前便已经在美洲漫步。这些发现同时对一种理论提供了更多的支持,即在大约15000年前从亚洲千辛万苦跨越白令陆桥到达美洲之后,人类便掠过太平洋沿岸,迅速到达南美洲南端。在智利蒙特佛得角发现的附着着海藻的石器,其年代可以追溯到距今14000年前。

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市哈佛医学院的人口遗传学家David Reich表示,当代印第安人的基因也暗示了这种沿海的快速迁移。他和同事分析了分属52个不同族群——从阿拉斯加州的阿留申人到世界最南端的土著居民、智利的亚格汉人——的美洲原住民的几十万种遗传突变。

Reich指出,几乎所有的族群都起源于跨越白令陆桥的单一移民。与北方的表亲相比,生活在南方的美洲土著具有较少的遗传多样性,表明他们的祖先迅速南下,并在迁徙的过程中筛选掉其他的多样性。Reich说:“当然还有一些沿海扩张的证据。”

研究人员同时还在生活在格陵兰岛的因纽特人和生活在加拿大北部哈德逊湾的契帕瓦人的基因组中,发现了另外两个,想必是之后从亚洲迁徙而来的证据。Reich表示,这些“移民潮”的后裔与那些祖先更早到达美洲的土著进行了繁衍,从而潜在解释了为什么对印第安人的遗传研究指向了来自亚洲的单一迁移模式,而语言学研究却表明曾先后存在3次迁徙。

曾参与佩斯利山洞研究的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的进化遗传学家Eske Willerslev认为,“克洛维斯”人和佩斯利山洞的居民可能都源于第一批从亚洲迁徙来的移民,但现在还不清楚他们在何时与何地变成了两个不同的族群,以及他们的基因遗产是否留存至今。

科学家非洲考古确认新人种:脑袋大而长面部扁平

2012年08月16日 11:14 来源:浙江日报

记者 文敏 通讯员 张鸯

科学家非洲考古确认新人种:脑袋大而长面部扁平

科学家根据化石模拟出的鲁道夫人头骨。

科学家模拟出的鲁道夫人复原像。

  在最新一期的英国《自然》杂志上,由英国古人类学家麦维·利基(Meave Leakey)博士领导的国际研究小组发表报告称,在肯尼亚新发现的一些古人类化石说明,人类进化史上曾有争议的鲁道夫人种确实存在。这一新的发现,让古人类的进化比原有的认识更为复杂。

  新的面孔

  鲁道夫人的发现始于1972年。那一年,英国人理查德·利基(Richard Leakey)博士(麦维·利基的丈夫),在被誉为“人类摇篮”的肯尼亚图尔卡纳湖地区,发现了一个200万年前的早期猿人头骨化石。

  根据化石判断,这个人种脑部较大、面部长而平,与已知的其他古人类比如在同一时期存在的直立人不同,他被命名为鲁道夫人。

  这块化石被编为“1470”号头骨,在人类学和考古学界盛名远扬。但因为只有这一个完整的头骨化石,不能确定这是一个人属的新种,还是某一个体的变异。40年来,理查德博士一家和其他科学家便一直在该地区找寻该物种的其他化石。

  2007年至2009年,由麦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距离发现1470号头骨不足10公里的地方,又发掘出三块化石,其中包括一块脸骨、一块几近完整的下颚骨和第二个下颚骨的部分骨块。这些化石的年份大约在195万年至178万年前。

  研究小组分析发现,新发现的三块化石呈现出更加清晰的1470号早期人类的相貌。因此他们确认,地球上曾存在过另一种颅骨大而长、面部扁平的早期人类。这个人种与人类的另外两个祖先能人、直立人生活在同一时期,而且也曾生活在同样的地区——肯尼亚图尔卡纳湖地区。

  这也意味着,经过40年的搜寻后,研究人员终于可以为鲁道夫人赋予一幅新的面孔。

  平脸少年

  这个新面孔和其他古人类究竟有什么不同?科学家称这两块下颌骨和脸骨化石属于一个少年,从化石的特征可以推测出该少年的脑袋相当大且偏长,而且面部很平。

  “一般的古人类化石的脸部都是向前突出的,而1470的面部则和其它古人类化石相反,是平坦而宽阔的。”麦维说:“他们的大脑开始占据前额的一些位置,因为毕竟他们的大脑相当大,但是要和直立人的大脑相比还是不能同日而语。”

  此外,麦维说:“他们的脸颊骨突出很多,这意味着他们拥有非常强大的咀嚼力。”由于这种在咀嚼上的优势地位,这个平脸的大头少年,可能会选择在生长有丰富坚果或坚硬果实的地区生活,甚至可能会吃肉。而能人和直立人则倾向于食用较柔软的食物。

  如果当时这一地区真的有3个不同的人类族群共处,他们之间是如何相处的?对此,并未参与研究的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人类起源研究所主任威廉·金贝儿的意见是:“考虑到这三种古人类都已经是双足动物,他们之间的差异已经仅仅是生活上的了——他们选择在哪里栖息,他们吃的食物等等,而不是一些重要能力上的差别,比如攀爬能力等等。”他表示,现在是“假设他们是如何瓜分他们的世界的”时候了。

  谈及新发现,麦维的项目合作人、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教授弗雷德·斯波尔说:“最新发现的三块化石将极大地帮助我们认知发生在约200万年前的人类种群进化、繁荣的情况。”

  只是,在后来的进化中,鲁道夫人究竟去向了哪里,这些还不得而知。

  不速之客

  对于这个鲁道夫人的消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人类研究室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刘武教授的反应比较谨慎。

  他多年来一直从事人类起源演化等研究,先后在美国、日本、法国、南非、肯尼亚和埃塞俄比亚进行研究工作,主持和参加了多项国家和科学院的研究课题。他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人类发展是一条直线轨迹,其中出现一些分支或者不同的表现形式再正常不过了。

  刘武教授为我们简单描述了从古猿到人的进化过程:大约700万年前,在非洲的某地,某一古猿发生了变化,开始了向人类进化的过程;400万年前,肯尼亚、乍得等地开始有了能双足行走的人类学意义上的南方古猿。

  之后,约200万年前,真正意义上的人类——能人,也就是能制造工具的人出现了。再往后,大约170万年前,能直立行走、有了语言能力的直立人出现了。大约30万年前,直立人开始逐渐进化为智人,人类的文明开始萌起。其中,原始智人大约在30万年到12.5万年前,之后就是生活在12.5万年前到大约4万年前的智人叫尼安德特人,因发现于德国的尼安德特河流域的一个山洞而得名, 他们解剖结构已经与现代人基本相似。智人之后,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人。

  而现在,如果麦维等人的新发现属实的话,那么鲁道夫人的出现,就像一个不速之客,打破了原来通常认为的过去200万年里人类进化三阶段的认识:从能人到直立人再到智人。鲁道夫人同时和能人、直立人生活在同一个年代、同一个地区,这意味着古猿进化可能不止直立人这一条道路。

  人类进化的黎明时分,将变得更为扑朔迷离。我们似乎还应该把已经灭绝的亲戚和祖先们按照时间顺序和亲缘关系排列起来,在这样一棵人类进化之树,能人和直立人也许都只是这棵树上的“枝条”,而不是“树干”。

  仍存争议

  发现头骨和骨架是一回事,解释它们又是另外一回事。有学者质疑鲁道夫人是否属于一个新人种。

  一些研究人员认为,被认为是鲁道夫人的1470化石和新的化石可能是能人的相同类群(或生物组)的成员,这是因为能人的化石发现得很少,因此,“我们仍然并不了解能人。”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古人类学家提摩西·怀特这样说道。

  刘武教授认为,鲁道夫人种新化石的发现确实可以证明人类进化并非直线形而是有不少的分支,或者是不同的表现形式,英国《自然》杂志和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在这个问题上的观点已经表达得很清晰了。他谨慎地说:“至少增加了多样性的证据。至于是不是可以就此证明鲁道夫人的存在,还是有商椎余地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也表示,由于目前发现的鲁道夫人化石数量不多,不足以证明鲁道夫人是独立的古人种,现在下结论说鲁道夫人是另一种早期人类还为时过早。另外一种可能就是,迄今为止人类概括的有关直立人的特征不够全面,而现有的鲁道夫人化石只是个例。但王巍也表示,这个发现确实丰富了人们对早期人类的认识,值得考古学家进一步研究。

  但从科学发展的历程来看,一切皆有可能。即便是已在科学界获得广泛共识的理论,随着更好的论点的提出和新的物证的发现,原有结论完全有可能被推翻,再创新的理论。

  而特立独行、挑战传统正是利基家族的血统:从20世纪下半期开始,正是因为有了路易斯·利基夫妇及大儿子乔纳森·利基,以及次子理查德·利基及其妻子等人在东非大裂谷的一系列重大开创性发现,古人类学家才将人类的起源地确定为非洲,而不是此前认为的东南亚,并且将能人的出现时间提早到了200万年前,而不是原先的100万年前。

  看来,要想让大自然供出她内心的秘密,说出人类祖先之谜,人类还需要更多的时间,更多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