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全球人群扩张早于农业文明 作者:金力等 来源:《科学报告》 发布时间:2012-11-1 13:49:18 《自然》杂志出版的一个新的网络学术刊物最新一期《科学报告》刊发了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一项研究成果。这一研究发现,在非洲、欧洲和美洲,人群扩张早于农业文明。此前科学家大多认为,农业文明产生导致人群增长。去年该实验室发现东亚人群扩张早于农业产生。 据项目负责人复旦大学金力教授介绍,考古学研究发现,农业最早出现在1.1—1.2万年前的西亚,世界各地的农业在以后的数千年里独立发展起来。东亚的农业最早出现在8千年前的大地湾文化。该研究团队去年曾发现,东亚的人群扩张始于1.3万年前,早于东亚农业文明的产生。 此次研究团队对全球各地1000个个体的线粒体全基因组进行了分析。通过重构的系统发生树,估算了线粒体基因组支系扩张和不同地区人群扩张的时间。结果发现,非洲的人群扩张始于1.5万年前,而非洲最早的农业文明来源于中东,大约出现在距今7—9千年前;欧洲人群扩张始于1.3万年前,而欧洲的农业也来自于中东的农业人口流入,出现在距今1万年左右;美洲的人群扩张大约在8千到1.2万年前,而美洲的农业起源最早在中部墨西哥和南美洲北部独立起源,距今大约4—5千年前。可见,非洲、欧洲、美洲三个地区的人群扩张均明显早于各地的农业起源的时间。 研究团队的主要成员研究生郑鸿翔同学介绍,大约在距今15000年前,过去100万年间最寒冷的末次盛冰期结束了,全球气候变暖,动植物数量开始增加,为全球各地的人群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因此推论,丰富的食物直接导致了人群的扩张。而人群的扩张,又造成了对食物进一步的需求,这种需求可能也是农业产生的主要动因,使农业成为人类获得食物的主要来源。而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又进一步推动了人群的继续扩张,为人类的现代文明的产生打下物质基础。(来源:科技日报 王春) 2012年10月31日 09:35 来源:广西新闻网 参与互动(5)0 中国人和水稻打交道七八千年,但人类栽培水稻的起源地在哪里?中科院国家基因研究中心课题组最近在英国《自然》杂志发表论文提出,广西很可能是栽培稻的起源地。10月30日,该中心主任、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韩斌向记者证实了这一消息。 2011年08月02日 18:0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2) 【字体:↑大 ↓小】 中新网郑州8月2日电(记者 朱晓娟)8月2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科研人员李占扬研究员向记者透露称,一项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日本奈良文化财研究所考古学者共同承担的细石器技术研究项目的取得最新研究成果,成果表明在距今两万年前,中国华北的角锥形细石核技术被日本九州地区有选择地引进。 2012年10月14日 11:28 来源:中国新闻网 资料图:日前,在《中华遗产》和《中国国家地理》主办的“最具中华文明意义的百项考古发现”和“中华文明之最”评选活动中,跨湖桥遗址有两项入围,分别是遗址出土的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独木舟和最早的榫木构件。图为跨湖桥遗址博物馆外景。 中新网杭州10月14日电(记者 沈兰)2002年,一个遭受严重破坏的遗址--杭州萧山跨湖桥遗址被考古学家发掘,从斑驳残缺的独木舟身上可以看出:这是一支被人为破坏了的残舟。光阴苒然,10年后一座以独木舟为代表的跨湖桥遗迹博物馆耸立在湘湖边。 古脊椎所等发现中国“旧石器时代晚期革命”的集中证据
末次冰期后段是早期现代人演化、扩散的重要时期,国内外大量考古发现表明,世界各地在这一时期人类活动十分活跃,不仅古人类遗址数量显著增多,而且人类体制特征和人类文化也出现了显著的进步与变革,石器形态更加规范,骨角器和装饰品大量出现,狩猎工具更加专业化,遗址功能分区日趋明显,学者把这一现象称之为“旧石器时代晚期革命(the Upper Paleolithic Revolution)”。
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裴树文、高星和他们的研究团队对宁夏水洞沟遗址进行的系统发掘显示,古人类在距今3.2-1.1万年期间集中在该区域活动,出土丰富的带有欧洲旧石器时代中、晚期过渡阶段莫斯特和奥瑞纳文化特点的石叶工具和更晚阶段时期的大量装饰品、火塘、骨角器和细石器,表明水洞沟地区是早期现代人在东亚迁徒、扩散和技术交流的驻足地,是研究早期现代人行为与技术和旧、新石器时代过渡的重要遗址。最新一期的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刊登了该团队的研究成果。
1923年,法国古生物学家德日进(Teilhard de Chardin)和桑志华(E. Licent)在内蒙古和宁夏地区进行古生物调查时,于灵武县水洞沟发现了旧石器时代遗址,并对第1地点进行了首次发掘。1960、1963和1980年该地点又经历三次发掘。长期以来,中外学术界对水洞沟遗址予以高度关注,对其独特的文化特点和代表的古人类种群属性开展了热烈的讨论,其核心问题是:水洞沟文化是本土的还是外来的?它的来源是哪里?去向又如何?水洞沟的石叶工业与同时期或稍晚的华北细石器文化关系怎样?这些问题涉及到晚更新世古人类群体的迁移、交流和东西方古文化关系。在近来东亚现代人类的起源问题成为人类学和考古学研究的热点课题的情形下,水洞沟遗址中包含的西方文化与技术因素更加引人关注。
2002年以来,在高星研究员主持下,古脊椎所和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在水洞沟遗址周边进行系统的地貌、考古调查,对新发现的5处地点进行了系统发掘。水洞沟第2、7和8地点地处遗址核心区域,考古发掘出土3万余件石制品和大量动物化石以及装饰品和火塘遗迹,14C和光释光年代测定表明,古人类在上述地点活动的时间大致发生在距今3.2-2.5万年前;石工业面貌属中国华北传统的石片石器主工业范畴,而砸击品的出现表明盛行于华北中更新世的该技术在更新世晚期仍然为早期人类沿用。而出土于第9地点的以石叶为代表的带有欧洲莫斯特和奥瑞纳技术风格的石叶石核、石叶以及勒瓦娄瓦尖状器等制品,与我国北方的石片石器主工业有明显差异,光释光年代测定显示古人类活动的时间大致为距今3.5-2.7万年前。在第12地点首次发掘出土具有确切层位的细石器遗存和万余件动物化石以及加工精美的装饰品和骨制品,14C和光释光年代测定表明古人类活动时间大致为距今1.3~1.1万年前的冰后期,为探讨稀疏草原环境古人类适应生存方式提供了重要材料。
文章第一作者裴树文博士说,“石叶技术和细石器的出现被学术界认为是晚更新世‘旧石器时代晚期革命’的主要技术特点,目前水洞沟遗址发掘出土的石制品为该事件在中国的出现提供了难得的证据。此次发掘出土石制品组合表明,水洞沟不同于中国其他该年代段的旧石器地点的石制品材料,它继承了我国华北传统的小型石片石器技术传统(如砸击法等),在末次冰期影响下古人类为了适应水洞沟一带荒漠和稀疏草原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技术本领。而被学术界认为代表现代人行为的装饰品、火塘遗迹和染色现象首次在水洞沟多个地点被发现,也是中国旧石器时代晚期发现的最早的此方面的证据。”
关于水洞沟文化和周边相关文化的关系,高星研究员解释说,“目前水洞沟遗址‘旧石器时代晚期革命’发生的时间要晚于西亚(4.5-4.0万年前)和阿勒泰南部地区(4.3-3.3万年前)的相关遗址,以石叶为代表的水洞沟文化和现代人行为特征应该是来自西北的一支早期现代人群带来的,但当时华北地区还生活着拥有传统石器技术的人群,他们可能发生过融合与交流,共同繁衍、演化成我们今天的人类。”
该研究获得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和科技部国际合作重点项目等资助。
图1 第2地点火塘及石制品分布图(裴树文供图)
图2 第9地点出土的石叶(裴树文供图)
图3 第12地点出土的细石核(左)和细石叶(右)(裴树文供图) 基因组与粪化石分析揭秘最早美洲人 史前亚洲人曾3次移民美洲 “克洛维斯”矛尖曾被认为是最早出现的美洲文明的证据,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在此之前便已经有人类生活在美洲大陆。图片来源:《自然》 2012年08月16日 11:14 来源:浙江日报 记者 文敏 通讯员 张鸯 科学家根据化石模拟出的鲁道夫人头骨。 科学家模拟出的鲁道夫人复原像。 在最新一期的英国《自然》杂志上,由英国古人类学家麦维·利基(Meave Leakey)博士领导的国际研究小组发表报告称,在肯尼亚新发现的一些古人类化石说明,人类进化史上曾有争议的鲁道夫人种确实存在。这一新的发现,让古人类的进化比原有的认识更为复杂。 新的面孔 鲁道夫人的发现始于1972年。那一年,英国人理查德·利基(Richard Leakey)博士(麦维·利基的丈夫),在被誉为“人类摇篮”的肯尼亚图尔卡纳湖地区,发现了一个200万年前的早期猿人头骨化石。 根据化石判断,这个人种脑部较大、面部长而平,与已知的其他古人类比如在同一时期存在的直立人不同,他被命名为鲁道夫人。 这块化石被编为“1470”号头骨,在人类学和考古学界盛名远扬。但因为只有这一个完整的头骨化石,不能确定这是一个人属的新种,还是某一个体的变异。40年来,理查德博士一家和其他科学家便一直在该地区找寻该物种的其他化石。 2007年至2009年,由麦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距离发现1470号头骨不足10公里的地方,又发掘出三块化石,其中包括一块脸骨、一块几近完整的下颚骨和第二个下颚骨的部分骨块。这些化石的年份大约在195万年至178万年前。 研究小组分析发现,新发现的三块化石呈现出更加清晰的1470号早期人类的相貌。因此他们确认,地球上曾存在过另一种颅骨大而长、面部扁平的早期人类。这个人种与人类的另外两个祖先能人、直立人生活在同一时期,而且也曾生活在同样的地区——肯尼亚图尔卡纳湖地区。 这也意味着,经过40年的搜寻后,研究人员终于可以为鲁道夫人赋予一幅新的面孔。 平脸少年 这个新面孔和其他古人类究竟有什么不同?科学家称这两块下颌骨和脸骨化石属于一个少年,从化石的特征可以推测出该少年的脑袋相当大且偏长,而且面部很平。 “一般的古人类化石的脸部都是向前突出的,而1470的面部则和其它古人类化石相反,是平坦而宽阔的。”麦维说:“他们的大脑开始占据前额的一些位置,因为毕竟他们的大脑相当大,但是要和直立人的大脑相比还是不能同日而语。” 此外,麦维说:“他们的脸颊骨突出很多,这意味着他们拥有非常强大的咀嚼力。”由于这种在咀嚼上的优势地位,这个平脸的大头少年,可能会选择在生长有丰富坚果或坚硬果实的地区生活,甚至可能会吃肉。而能人和直立人则倾向于食用较柔软的食物。 如果当时这一地区真的有3个不同的人类族群共处,他们之间是如何相处的?对此,并未参与研究的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人类起源研究所主任威廉·金贝儿的意见是:“考虑到这三种古人类都已经是双足动物,他们之间的差异已经仅仅是生活上的了——他们选择在哪里栖息,他们吃的食物等等,而不是一些重要能力上的差别,比如攀爬能力等等。”他表示,现在是“假设他们是如何瓜分他们的世界的”时候了。 谈及新发现,麦维的项目合作人、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教授弗雷德·斯波尔说:“最新发现的三块化石将极大地帮助我们认知发生在约200万年前的人类种群进化、繁荣的情况。” 只是,在后来的进化中,鲁道夫人究竟去向了哪里,这些还不得而知。 不速之客 对于这个鲁道夫人的消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人类研究室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刘武教授的反应比较谨慎。 他多年来一直从事人类起源演化等研究,先后在美国、日本、法国、南非、肯尼亚和埃塞俄比亚进行研究工作,主持和参加了多项国家和科学院的研究课题。他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人类发展是一条直线轨迹,其中出现一些分支或者不同的表现形式再正常不过了。 刘武教授为我们简单描述了从古猿到人的进化过程:大约700万年前,在非洲的某地,某一古猿发生了变化,开始了向人类进化的过程;400万年前,肯尼亚、乍得等地开始有了能双足行走的人类学意义上的南方古猿。 之后,约200万年前,真正意义上的人类——能人,也就是能制造工具的人出现了。再往后,大约170万年前,能直立行走、有了语言能力的直立人出现了。大约30万年前,直立人开始逐渐进化为智人,人类的文明开始萌起。其中,原始智人大约在30万年到12.5万年前,之后就是生活在12.5万年前到大约4万年前的智人叫尼安德特人,因发现于德国的尼安德特河流域的一个山洞而得名, 他们解剖结构已经与现代人基本相似。智人之后,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人。 而现在,如果麦维等人的新发现属实的话,那么鲁道夫人的出现,就像一个不速之客,打破了原来通常认为的过去200万年里人类进化三阶段的认识:从能人到直立人再到智人。鲁道夫人同时和能人、直立人生活在同一个年代、同一个地区,这意味着古猿进化可能不止直立人这一条道路。 人类进化的黎明时分,将变得更为扑朔迷离。我们似乎还应该把已经灭绝的亲戚和祖先们按照时间顺序和亲缘关系排列起来,在这样一棵人类进化之树,能人和直立人也许都只是这棵树上的“枝条”,而不是“树干”。 仍存争议 发现头骨和骨架是一回事,解释它们又是另外一回事。有学者质疑鲁道夫人是否属于一个新人种。 一些研究人员认为,被认为是鲁道夫人的1470化石和新的化石可能是能人的相同类群(或生物组)的成员,这是因为能人的化石发现得很少,因此,“我们仍然并不了解能人。”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古人类学家提摩西·怀特这样说道。 刘武教授认为,鲁道夫人种新化石的发现确实可以证明人类进化并非直线形而是有不少的分支,或者是不同的表现形式,英国《自然》杂志和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在这个问题上的观点已经表达得很清晰了。他谨慎地说:“至少增加了多样性的证据。至于是不是可以就此证明鲁道夫人的存在,还是有商椎余地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也表示,由于目前发现的鲁道夫人化石数量不多,不足以证明鲁道夫人是独立的古人种,现在下结论说鲁道夫人是另一种早期人类还为时过早。另外一种可能就是,迄今为止人类概括的有关直立人的特征不够全面,而现有的鲁道夫人化石只是个例。但王巍也表示,这个发现确实丰富了人们对早期人类的认识,值得考古学家进一步研究。 但从科学发展的历程来看,一切皆有可能。即便是已在科学界获得广泛共识的理论,随着更好的论点的提出和新的物证的发现,原有结论完全有可能被推翻,再创新的理论。 而特立独行、挑战传统正是利基家族的血统:从20世纪下半期开始,正是因为有了路易斯·利基夫妇及大儿子乔纳森·利基,以及次子理查德·利基及其妻子等人在东非大裂谷的一系列重大开创性发现,古人类学家才将人类的起源地确定为非洲,而不是此前认为的东南亚,并且将能人的出现时间提早到了200万年前,而不是原先的100万年前。 看来,要想让大自然供出她内心的秘密,说出人类祖先之谜,人类还需要更多的时间,更多的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