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山文化长了2500岁

河北新闻网http://www.hebnews.cn2011-06-16来源:河北日报

本报讯(通讯员杜军、王海波 记者白增安)日前,美国《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PLOSONE)和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在线先后发表中科院地质地球所研究员吕厚远课题组的两篇重要论文,介绍植硅体方法学在粟、黍灰化农作物鉴定上的突破,以及利用这种新的鉴定方法对河北武安磁山考古遗址植物遗存的研究成果。数据分析结果显示,早在1万年前,磁山人就开始种植黍。这一研究成果将磁山文化时期由先前认定的距今7500年修正为距今1万年。

磁山文化遗址位于河北省武安市磁山村东南约一公里的台地上,总面积14万平方米。38年前的一个冬天,当地在现在的遗址台地上兴修水利工程时磁山古文化遗址被偶然发现。1977年7月,经对磁山文化遗址进行发掘,在这片14万平方米的遗址上,考古工作者发现了189个粮窖。窖穴里面都堆积着粮食,有的粮食堆积厚达2米以上。刚打开这些窖穴时它们是灰黄发绿的米粒,然而一暴露在空气中,这些米粒眨眼间就变成了灰。经过中国科学院吕厚远研究员课题组对磁山文化遗址植物遗存进行研究,证明距今九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武安原始人种谷、饲养家畜、制作生产生活用具,进入了人类最早的文明。这一发现,把我国黄河流域植粟的记录提前到距今约万年,填补了前仰韶文化的空白,也修正了目前世界农业史对植粟年代的认识。

随着种植粟、稷起源研究技术手段的成熟和磁山文化遗址挖掘的深入推进,吕厚远通过对现代粟、黍(糜子、稷、大黄米)及野生植物小穗颖片、内外稃片不同细胞层的植硅体分析,明确了区分鉴定粟、黍植硅体的5个标准,在考古遗址粟、黍灰化样品的鉴定方法上取得突破。

通过对磁山遗址5个窖穴46个灰化样品和磁山博物馆1个馆藏灰化样品植硅体的系统分析以及不同实验室9个碳14年代学测定,发现距今约1万至8700年前磁山遗址保存的早期农作物是黍,而粟则在距今约8700到7500年期间少量出现。同时,用现代植物和考古样品的分子生物学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也说明磁山遗址的农作物灰化样品主要是黍。研究认为,在距今1万至8700年的全新世早期,我国北方气候相对干凉,更适合黍的驯化和栽培。这项研究把东亚旱作农业起源的时间扩展到1万年以前,说明磁山遗址不仅是世界粟的发祥地,更是黍的起源地。

虱子DNA表明人类17万年前首次穿衣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1月11日 16:59 科技日报

  本报讯 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报道,佛罗里达大学一项最新研究显示,现代人(modern humans)首次穿上衣服是在大约17万年前,正是这种穿衣的“技能”才使他们成功地走出了非洲。该研究由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结果发表在本月出版的《分子生物学与进化》上。

  佛罗里达校园自然历史博物馆副馆长戴维·里德通过追踪现代人身体上虱子的进化,来研究人类的进化和迁徙方式。最近5年,他一直在进行DNA(脱氧核糖核酸)测序和计算,以确定人类头上的虱子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首次遗传分化到了衣物里面。

  “我们想找到另外一种确定时间的方法,来研究人类首次开始穿上衣物是什么时候。”里德说,“我们知道身体或衣物中的虱子在衣物出现之前是不能存在的。”

  里德介绍说,利用从虱子中得到的独特数据来研究人类进化,是20年前才开始发展的一种研究方法,选择虱子是因为不同于其它大部分寄生物,它们在进化过程中长期随寄主的世系而遗传繁衍,这种关系让科学家能依据寄生物的变化来了解其寄主的变化。

  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院遗传学家马克·斯托金于2003年开展的一项衣物虱子研究认为,人类首次穿衣是在大约10.7万年前,但佛罗里达研究人员根据新的数据计算方法,得出了更早的答案:体虱从头虱中分化出来大约发生在17万年前,人类应该从那时起就开始穿衣了。

  “最新结果发现人类穿衣出乎预料地早,比最早的固体考古证据所显示的还要早,但这非常合理。这意味着现代人开始穿上衣服,是为了在冰川纪的环境中保持温暖。”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考古与人类学院讲师伊安·基利根说。

  这一研究成果将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人类的进化和迁移方式。比如研究发现,人类迁移到气候更冷和纬度更高的地区是在大约10万年前,这就意味着,在此次迁移之前约7万年左右,人类就已经开始穿衣服。

  研究还显示,人类开始穿衣是在失去了体毛之后,根据遗传皮肤染色体研究显示,这一时期是在100万年前,这意味着人类度过了很长一段既没有体毛又没有衣服的时间。

  “想象人类能在非洲生存几十万年而没有衣服也没有体毛,这很有意思。直到有了衣服,现代人才能走出非洲到世界其他地方去。”里德说。

  由于古人类衣物上的虱子没有留下后代作为研究样本,研究无法进一步了解80万年前非洲以外的古人类是否穿上了某种衣服。

  尽管古人类能在非洲以外的地方生存许多代,只有现代人坚持了下来。“用火的技术、使用衣服的能力、新的狩猎战略和新的石器工具,正是这些让我们的祖先更成功地经受了其后几十万年的进化。”里德说。

  (常丽君)

湖南石门牙齿洞发现距今8-16万年人齿化石(图)
2011年05月23日 07:58 来源:红网

4月21日,石门县罗坪乡。考察牙齿洞期间发现的门齿和臼齿。图/记者马金辉
  记者 薛小林 实习生张一弛  石门、北京报道


洞里的牙齿捡了几百年也没捡完

  专家:对研究人类起源有重要意义“找到更古老湖南人只是时间问题”

  近日,在湘西北石门县,湘鄂两省交界处的一个洞穴,发现了大量牙齿。5月19日,记者将牙齿样本送往北京权威机构鉴定,确定为人类牙齿。

  经湖南省地质研究所专家初步推断,牙齿年代为至少8万到16万年前,可能为最古老的湖南人。中科院有关专家认为,这一发现对目前世界上争论不休的人类起源和演化将有重大研究价值。

  在一个不到10平米的洞穴口,河卵石与其它碎石中混杂有大量牙齿,捡了几百年也没有捡完。此事经媒体报道,潇湘晨报《湖湘地理》周刊地质地理顾问、湖南省地质研究所原总工程师童潜明和本报记者前往实地考察,找到一些牙齿和动物化石,经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有关专家鉴定,为人类牙齿。童潜明根据牙齿所处地质环境初步推断,它们至少有8万到16万年历史。

  这个洞穴叫牙齿洞,位于石门县罗坪乡长梯隘村的一个山崖上。《湖湘地理》组织的专家、记者,先后于4月21日和5月上旬两次对其进行考察。

  该洞下临深谷,谷底是一条小溪,上离山顶只有三四十米,对岸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壶瓶山,四周树木繁茂,有猕猴在树上活动。

  牙齿洞在当地家喻户晓。传说牙齿用水磨后可以治病,在一些上了年纪的人记忆里,从爷爷辈乃至更早时候,就有人进洞捡牙齿,可是捡到现在也没有捡完,估计有上万颗,因此又称“万齿洞”。

  4月21日,记者在该洞考察时看到,当地村民和童潜明教授在洞前仅捡了一个多小时,就捡到125颗牙齿。据77岁的长梯隘村老支书覃兴泉介绍,他小时候,牙齿洞还有一个小小的入口可以进到更深处,里面的堆积物层次分明,也有牙齿和其它动物化石。

  专家:对研究人类起源有重要意义

  童潜明和本报记者一起探访后确认,这些牙齿是(地下)河流的沉积物,由河水从别的地方搬运而来。

  经测定,牙齿洞海拔720米,和山下河流高差为330米。这么高的山上怎么会有河卵石?童认为这是地壳上升和河床下切的结果,根据中国大陆现代地壳垂直形变速率平面图,本区地壳每年抬升2-4厘米的速度推算,牙齿年龄至少为8万到16万年。

  童称,如果是人类牙齿,那么这些人就生活在8万到16万年以前了,那就是湖南最古老的人了。因此确认牙齿的归属就非常重要。为此,5月18日,童潜明和本报记者一起将采集的牙齿样本送往北京,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刘武、同号文、副研究员吴秀杰等多位专攻古人类的专家鉴定后皆认为,大多数样本是人类牙齿,包括小孩的牙齿。

  上述专家初步判断,牙齿的石化程度不高,测定准确的年代需要采用相关技术手段,要花更多时间,但这一发现对目前世界上争论不休的人类起源和演化将有重大研究价值。

  “找到更古老湖南人只是时间问题”

  据考察,牙齿洞所在的罗坪乡喀斯特地貌非常丰富,有溶洞、天坑、落水洞等多种喀斯特地形。今年70岁的童潜明是湖南省地质研究所教授级高工,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从2004年开始担任《湖湘地理》地质地理顾问,同时担任潇湘晨报地质顾问,和《湖湘地理》记者一起考察过湖南宁远、临武等地的溶洞,2006年,在临武县湘粤两省交界处的溶洞里发现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化石,但没找到人类化石。

  据了解,目前湖南发现的惟一古人类化石在石门县燕儿洞,公开报道为1万余年前,在牙齿洞下游约100公里,同属澧水支流渫水流域。但遗憾的是,该遗址已被电站水库淹没。

  早在2005年,童潜明就撰文指出,湖南周边各省(除江西)都发现了十几万年到几十万年,乃至更古老的古人类化石,如马坝人、柳江人、长阳人等,湖南境内也发现多处旧石器遗址,“找到更古老的湖南人只是时间问题”。童认为,最有可能实现这一突破的首推湘西北澧水流域石门、慈利、保靖一带的喀斯特洞穴,童呼吁将溶洞作为一种文物资源对待。

  童潜明前往考察后,建议当地政府对牙齿洞进行保护,目前洞外已设置围栏。中科院有关专家认为,这一发现可能具有重大价值,将于近期前往石门县考察。本报将继续关注此事进展。

南京猿人为什么高鼻梁?可能和西方古猿人混血
2011年05月13日 09:17 来源:扬子晚报

  《远古的记忆——南京猿人》编著者之一许汉奎告诉记者,该书是南京地质古生物所《远古探索》系列的第二本书,分四大章节:第一章是南京猿人“横空出世”。第二章是讲汤山与南京猿人的关系。第三章是南京猿人的未解之谜。第四章是关于南京猿人的问答,主要就作者在科普工作时收集的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解答。

南京猿人

  1993年3月13日,南京市江宁汤山镇雷公山葫芦洞内,出土了一具距今约60万年的较为完整的古人类头骨化石。南京猿人头骨化石目前已发现两具,其中一号头骨保存稍完整,为成年女性个体头骨。二号头骨属成年男性个体。初步测定,其进代属早更新世晚期,距今约60多万年,猿人头骨与周口店北京猿人有诸多相似之处。葫芦洞古人类头骨化石的出土,将南京先民的活动历史提前到60万年以前。

  昨天,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许汉奎研究员等编著的《远古的记忆——南京猿人》正式发售。该书在扎实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南京猿人留下的诸多疑团,比如南京猿人高鼻子是为了适应寒冷环境,还是基因交流的结果;1号头骨的病变,到底是因骨膜炎,还是梅毒等问题进行了解释。“同一地点能发现两个头骨的,除南京葫芦洞外,全世界仅有五处,南京猿人对研究江南古人类、古气候、古环境等意义重大。”许汉奎研究员介绍说。

  谜团1

  如何认定南京猿人性别年龄?

  我们都知道,在汤山发现的两块头盖骨分别是属于20多岁的女性和30多岁的男性。他们的年龄和性别是如何被确定的呢?“那就要靠他们的牙齿和头骨‘告诉’我们了。“许汉奎告诉记者,1号头骨比较小,脑量只有860毫升,而且颅骨表面纤细。

  另外,从所保留的臼齿齿槽看,该牙齿的齿根高仅13.5毫米,这与之前发现的北京猿人女性牙齿很接近。根据牙齿的长出程度,专家们判断1号头骨的年龄应该在11岁以上。“而1号头骨的多处缝隙均未完全闭合,所以根据各个缝隙闭合的时间,专家们推断1号头骨年龄应该在20多岁左右,是个年轻少妇。”同样的道理,他们判断出2号头骨是一个年龄在30多岁的“壮年汉子”。 

  谜团2

  爱泡“汤山温泉”?

  为什么这些头骨会在汤山地区出现呢?这和汤山特有的温泉有没有关系?“它们二者是有关系的。”许汉奎介绍说。现在学术界普遍认为,汤山温泉是因为地壳断层使得大气降水通过断层形成的裂隙,渗入至地下深处,然后经地温加热后重新流出地表面形成的。许汉奎认为,猿猴类虽然普遍不具亲水性,但不能一概而论。日本北海道位于寒温带,所以冬天很冷。因为那里有温泉,所以当地的猴类就喜欢去泡温泉,还会在水里游泳。南京猿人远比猴子聪明,且身上毛少,又生活在寒冷的冰期,所以温泉显然对他们有很大的“诱惑力”,这恐怕是在汤山地区能发现南京猿人的原因之一。“再说,人有亲水性,猿人可能也会有。”许汉奎说。

  谜团3

  死因是什么?

  南京猿人的死因一直困扰着研究人员。“我们在1号猿人的头骨里发现,有一大片骨表面有很粗糙的皱纹,与周边光滑的骨面完全不同,这显然是病灶的表现。”但是她的死因却一直无法证实。有人认为可能是由于骨膜炎,但也不排除是梅毒所致。

  研究人员发现,整个病变的凹陷不深,无穿孔,也未见由于血管增生而导致的多孔状表面,也就说明病变只见于颅外,所以认为病变属骨膜炎的可能性最大,骨血管瘤的可能性不太大,可以排除梅毒和脑脊膜瘤。病变是如何引起的?1号南京猿人20多岁就死亡是否与此病有关?这些都是谜。进馆专家们推断1号头骨的女性可能遭受暴力打击(是野兽抓破或猿人打斗或自己跌伤)以致头皮撕破且没有治疗,从而引起皮肤溃疡感染,导致骨膜发炎,并认为她病后可能还生存一段时间等,现在还没有解开谜团。不管是什么原因,都是人类至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病,因此令世界瞩目。

  谜团4

  东西混血导致“高鼻梁”?

  南京猿人最大的一个谜团算是“高鼻梁”问题。这个原本是欧美地人的特点,为何出现在60多万年前的猿人身上呢?后经20 多位专家研究初步认为,距今五六十万年前,我国古人类和西方古人类都是不断迁徙的,因此它们在进化过程中能够相互结识,交流,乃至通婚。南京猿人生活的年代正处在长江冰期,他们可能是和西方古人类杂交后从北方来到南方的。高鼻梁的可能原因是和西方古人类杂交后基因交流的结果。但当时南京猿人和西方人是怎么达到交流的?这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东西方基因交流这一解释并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可。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有关专家就认为,南京猿人的高鼻子不一定就是东西方基因杂交导致交流或血缘融合的结果,而很有可能是为了适应当时寒冷、干旱的气候环境而形成的独特的生理特征。专家们还认为,南京猿人“高鼻之谜”的新解释,有望揭开北京猿人的真面目。当年在复原北京猿人时,学者是根据现代亚洲人的鼻骨才复原成低鼻子的。现在看来,我们所了解的低鼻子的北京猿人也许是一个大“误会”,北京猿人很有可能与南京猿人一样,也是高鼻子。

  谜团5

  曾在洞穴中养狗?

  在葫芦洞里,除了这两块“著名”的头骨外,还发现了鬣狗和鬣狗的粪便化石。难道我们的老祖宗已经开始养狗了?“这个观点是错误的。”许汉奎说,中国鬣狗和家狗完全不同。家狗属于亚犬科,是由我国灰狼驯化而来,尽管各地家狗变化巨大,但都出自同一祖先。而鬣狗属于鬣狗科。葫芦洞发现的中国鬣狗属于鬣狗亚科,它是一种较原始的大型鬣狗,且头骨较高,颅骨隆起,粗壮锋利的牙齿可以咬碎任何动物的骨头。它们通常以动物的尸体为食,偶尔也攻击牛等动作较迟钝的动物。

  而至于为什么葫芦洞同时出现猿人头骨和中国鬣狗化石,有人认为可能都是它们死后被水携带泥沙等一并冲进洞里的。但也有学者认为洞里发现一些中国鬣狗的粪便化石,表明中国鬣狗当时可能短暂居住在洞内。有人认为中国鬣狗有住洞中的习性,在北京周口店就有中国鬣狗占据猿人洞很长时间的记录。还有人认为,中国鬣狗似乎不可能居住在如此大的葫芦洞内,而只可能短时间光顾一下而已。

  葫芦洞是中国鬣狗曾光顾过的呢?还是古人类曾经居住过的呢?这确实是个谜。因为葫芦洞比较大,当时又急于清淤土,以便搞旅游开发,所以不能仔细发掘,因此一些重要线索也可能丢失或没找到。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周春林教授等曾采用探地雷达和浅层地震方法,测出大洞下面还有10—14厘米的砂土层,这么厚的沉积物中能否找到古人类化石?古石器?灰烬层或中国鬣狗滞留的更多依据,现在还是未解之谜。 本报记者 朱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