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西兰一名研究人员发表报告称,人类语言可能与人类一样,起源于非洲且年代相同。 奥克兰大学生物学博士昆廷·阿特金森以一种文明年代越久远、其语言音素越多的理论为基础,借助世界语言结构图集,分析全球504种语言。 4月14日出版的《科学》杂志刊登阿特金森的这份研究报告。他发现,一些非洲语言音素超过100个,而夏威夷当地土语音素仅13个。英语、法语和德语的音素均在45个左右。 阿特金森随后与其他研究人员用一种概率统计法,依照人类脱氧核糖核酸(DNA)序列,重新绘制印欧语系语言发展图谱,发现印欧语系大约一万年前开始分化扩散,远早于一些历史语言学家推测的年代。 依照这一发现,阿特金森推断人类语言可能全部起源于非洲,时间大约在15万年前洞穴艺术开始阶段。早期人类大约8万年前走出非洲,带走部分音素。 阿特金森说:“人类语言为单一起源,不是独立产生。”一种语言音素数量关联人类扩散至那一地区的时间:年代越早,音素越多。 “我们认为,语言是文明进步的跳板,有助于人们协调与合作……同时可能引起竞争,推动人类发展。”(来源:新华网) 更多阅读 《科学》发表论文摘要(英文) 作者:David Reed 来源:《分子生物学与进化》 发布时间:2011-1-10 16:39:11
美国研究人员近日报告说,他们对虱子进行的DNA测序研究显示,人类穿衣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约17万年前,正是这一进步为人类走出非洲创造了条件。 2011年01月12日 09:13 来源:北京日报 3万年骨骼化石证明存在“第三种人” 考古学家在西伯利亚的丹尼索瓦洞挖掘古代人类遗迹。在这个洞穴,科学家发现了第3个人类种群。 “X女孩”的DNA检测结果显示,她既不是早期人类,也不是穴居人,而是一个此前未知的人类种群。 丹尼索瓦人外形上与100多万年前灭绝的直立人类似。 科学家发现,一个神秘的人类种群曾在3万年前与我们的祖先共同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这个住在洞穴内的人类种群被称之为“丹尼索瓦人”。通过对在西伯利亚一个洞穴内发现的牙齿和指骨化石提取的DNA进行分析,科学家证明了丹尼索瓦人的存在。 在上一个冰河时代,他们曾与现代人共同生活在地球上,当时现代人在制造石制工具、珠宝和艺术创作方面不断向前迈进。这一发现意味着人类族谱至少有3个截然不同的成员,分别是现代人、丹尼索瓦人和穴居人。据悉,西伯利亚洞穴内发现的骨骼化石来自于一名小姑娘,昵称“X女孩”。根据2010年初公布的检测结果,她属于一个全新的人类种群。现在,一次全面的DNA分析证实了她在越发混乱的人类族谱中的地位。 在得出这一发现前,科学家曾公布一项具有争议的发现,声称发现又一个“新”人类种群。这一结论源于2004年在一个印度尼西亚岛屿上的发现,当时人们发现了一个3英尺(约合0.91米)高的古人化石,被称之为“霍比特矮人”。但很多研究人员拒不接受存在霍比特矮人的结论,他们认为所发现的骨骼应该属于患有发育障碍的现代人。 这一次的指骨化石是2008年在西伯利亚南部阿尔泰山脉的丹尼索瓦洞发现的,一同发现的还有一些装饰品和珠宝。指骨的主人是一名5至7岁的小女孩。丹尼索瓦人在身体结构上与穴居人和现代人存在差异,但他们也是用两条腿直立行走。他们的牙齿与100多万年前灭绝的直立人等生存年代更为久远的人类祖先类似。 在丹尼索瓦人生存的年代,我们的祖先以及穴居人已开始捕鱼、打猎、佩戴珠宝、在洞穴上作画并利用动物的骨头制作雕刻品。研究人员在发表于《自然》杂志的报告中指出,DNA检测结果显示,牙齿和指骨属于一个不同的人类种群。 在现代美拉尼西亚居民身上,研究人员发现了丹尼索瓦人DNA的痕迹。说明丹尼索瓦人曾与美拉尼西亚人的祖先通婚,可能曾广泛分布在亚洲地区。美拉尼西亚岛群位于澳大利亚北部和东部,其中包括新几内亚岛。 新发现的人类种群似乎是穴居人的“姊妹群”,它的发现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更为复杂的人类进化和走出非洲的图画。科学家认为,非洲是人类的摇篮。一群早期人类祖先在30万至40万年前离开非洲并马上分道扬镳。一支来到欧洲,进化成穴居人,另一支向东迁移,进化成丹尼索瓦人。大约7万年前又出现一次大迁移,当时现代人离开非洲,他们是我们的祖先,曾与穴居人通婚。当前所有非洲以外人群的遗传密码中都有穴居人DNA的痕迹。后来,一群现代人又与丹尼索瓦人通婚,美拉尼西亚人体内也因此留下丹尼索瓦人的DNA痕迹。孝文 2011年03月25日 15:59 来源:新华网 (记者任海军)美国得克萨斯农机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24日发表报告称,他们在一处新发现的考古遗址内发现了数以万计的史前古器物,距今约有1.32万至1.55万年。这一发现将人类首次到达北美的时间向前推进了大约2500年。 考古学界此前一直认为,克洛维斯人是美洲最早的居民,他们在大约1.3万年前,通过跨越曾经连接亚洲和北美洲的白令陆桥从东北亚来到新大陆,随后向整个新大陆散布开来,并最终南下南美洲。“克洛维斯文化”因“克洛维斯石矛”而得名,这种工具以独特的带凹槽的尖端而著称。然而,在过去几年中,零星的证据表明,北美存在几种更早的文化,不过,这类证据常遭受质疑,部分原因是出土的史前古器物十分稀少。 研究人员新发现的这处遗址位于得州首府奥斯汀西北约64公里处,出土的刀片、斧头等史前器物超过1.5万件。它们由燧石制成,体形较小。研究人员推测,史前人类如此设计工具是为了迁移时可以轻易将它们带走。尽管有着某些相似性,这些工具与“克洛维斯石矛”仍有可被辨识的差别。通过测定这些器物周围厚20厘米的沉积层的年代,研究人员发现,其所处年代比克洛维斯人到达北美的年代要早约2500年。 领导研究的得克萨斯农机大学首批美洲人研究中心主任迈克尔·沃特斯说,新发现的遗址成为得克萨斯州和北美最早的可信的考古遗址,它对确定人类在美洲的定居时间及克洛维斯人的起源等很重要。 这项研究成果将于25日发表在美国新一期《科学》杂志上。 2011年01月04日 10:09 来源:东南网 猪仔笼洞内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 猪仔笼洞遗址全景 在遥远的冰川时代到来之前,在闽西武平一带,曾经是史前哺乳动物的生活乐园。其实,在这里,不仅有大量哺乳动物在生活,还活动着一些晚期智人。昨日,记者从福建博物院获悉,考古学者在龙岩武平猪仔笼洞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时,发现了4颗人类牙齿化石。通过分析,其中两颗人牙化石距今已有六七万年,是福建迄今发现最早的人类化石。 专家称,在古人类化石发现方面,这是我省西南部地区至今发现的唯一有可靠地层依据的地点,对探讨人类进化过程和史前时期龙岩地区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4牙分属不同个体老中青都有 发现人类牙齿化石的地点是在龙岩武平县岩前镇赖屋村西侧东瓜岌山附近的山洞内,山洞名叫猪仔笼洞。 “猪仔笼洞是一个典型的复式洞穴,分上、下两层。”福建博物院范雪春研究员告诉记者,山洞分别称为一号洞(下洞)和二号洞(上洞),该地点最早是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由龙岩市洞穴专题组发现的,并从下洞的地层中发现了一颗人类牙齿化石,距今约有3万年,也是龙岩首次发现的人类化石。 去年底,由福建博物院、龙岩市文物普查队组成的考古队对猪仔笼洞人类化石地点进行了为期近1个月的抢救性考古发掘,另外3颗人类牙齿化石就是这时发现的。 在考古发掘过程中,省、市考古队分别又从上、下洞中发现了3颗人类牙齿化石。经对材料的详细鉴定,下洞与人类化石同时出土的还有17种哺乳动物化石,估计年代约距今3万年前。而位置较高的上洞,与两颗人类牙齿化石一起出土的有15种哺乳动物化石,估计年代约距今6万~7万年前。 范研究员说,上、下两洞出土的人类牙齿化石虽属不同时代,但恒齿的基本性状与近代中国人恒齿的测量数据相类似,均属晚期智人范畴。 他解释说,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人就属于晚期智人,他们不仅能制造精细的石器和骨器,还会制造长矛、标枪,用以狩猎、捕鱼。 “这4颗人牙化石中,一号洞出土人类牙齿2颗,分别为右上内侧门齿和右上第一臼齿;二号洞出土2颗,分别为左上犬齿和左上第二臼齿。”范研究员说,经过分析检测,一号洞的牙齿,分属于两个不同的人,根据牙齿的磨损程度,可以判断是老年人。而在二号洞发现的牙齿也属于不同的人,一个是成年个体,一个是青年个体。 冰川来临大型哺乳动物消失 在上、下山洞内,和人类化石同时发现的共有27种哺乳动物的化石。不过,专家发现一个特别的现象,上洞有大型哺乳动物化石,比如剑齿象和犀、大熊猫等,而下洞以小型动物占优势,尤其是啮齿类的比例最高,竟占33%。 范研究员告诉记者,上、下两个洞穴内的堆积属于不同时期的形成物,下洞(一号洞)位置相对较低,时代较晚,出土的哺乳动物化石种类共17种,绝灭种占5.5%,动物群中以小型动物占优势,约占44%,尤其是啮齿类的比例最高,竟占33%,表明所处生态环境已经不十分适合大型动物的生存和发展。 据中国科学院专家尤玉柱、蔡保全对福建第四纪哺乳动物群与生态环境的分析,推测大约在距今7万~6万年之间,当时正是晚更新世第二个亚暖期,其气候与生态环境较好,大型动物得以有较大发展的空间。而到了距今约3万年前,当时的亚热带较好的气候条件逐渐向偏凉的方向过渡,森林-草原环境开始退化,并向灌木丛-草原过渡,为小型动物特别是鼠类的大规模发展提供了条件。 □揭秘 我省化石为何多保存于闽西山洞? 范研究员说,福建的土壤是红色酸性土壤,带有腐蚀性,骨骼在土中经过几万年的埋藏,早已化为泥土。渔民在台湾海峡附近打捞上来的哺乳动物化石和人类化石证明了在冰川时代,福建和台湾之间存在陆地相连。这些化石在大海中得以保存,但是无法进行科学的地层分析和研究。而在闽西,广泛分布着石灰岩地貌,在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强烈作用下形成了层状的、大小不同和形状各异的洞穴,这些洞穴成为天然居所,为旧石器时代文化遗物及哺乳动物化石保存提供较好条件。(本网记者 李熙慧 感谢福建博物院范雪春研究员提供照片) 以专家称发现40万年前智人骸骨 人类或起源中东 考古人员在加西姆洞穴进行发掘工作 中新网12月29日电 据香港《文汇报》29日报道,人类源自非洲之说可能被推翻!以色列考古学家前天表示,他们在以色列中部的加西姆洞穴中,发现8颗人类牙齿,约有40万年历史,比先前在非洲发现最早的智人骸骨,早了20万年。这些牙齿不但可能成为智人存在的最早证据,甚或证实人类是源自中东,而非外界普遍认为的非洲。 特拉维夫大学考古人员在《美国自然人类学报》发表文章称,加西姆洞穴发现的8颗牙齿,形状和大小都非常接近“现代智人”的牙齿。他们对这些牙齿进行X光和计算机断层扫描,并化验洞穴的泥土层,相信它们约有40万年历史,来自于中更新世纪(Middle Pleistocene Age)。 洞穴中还有打火捕猎工具 以色列考古学家弗戈表示,相信会在加西姆洞穴挖掘出头骨和人骨等,以进一步证实“人类源自中东”之说,若然属实,将完全改变整个人类进化论理。 据悉,除牙齿以外,考古人员也在这批遗骸中,发现人类社会早期发展的证据,显示这批人类已开始系统化地使用尖锐工具,并有用燧石打火、捕猎、切肉和分享猎物的习惯。加西姆洞穴于2000年被发现,考古学家在2004年开始挖掘。 剑桥大学史前专家迈拉尔表示,以色列考古学者的发现十分重要,但若现在断言那些牙齿是来自现代智人,属言之尚早,又指以牙齿作判断物种来源的根据并不可靠,最好是有头骨和人骨作分析。学者普遍认为,智人在20万年前起源于非洲,其后逐渐北移,扩散至中东、欧洲和亚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