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彬彬 来源:新浪科技 发布时间:2010-3-4 10:18:41 美国宇航局火星轨道侦测器上的浅层雷达在火星中纬度地区发现了分布广泛的冰河沉积物。 北京时间3月4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科学家根据美国宇航局火星轨道侦测器上的浅层雷达近期所绘制的火星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地图发现,在碎石保护层之下埋藏着大量厚厚的冰层。 事实上,早在两年前,雷达就已首次确认该地区所埋藏的冰河和充满冰体的山谷。火星轨道侦测器所绘制的该地区地图再一次证实这一发现,并提供相关线索解释当地区性冰原出现消退之时这些冰河沉积物是如何残留下来的。 在崎岖不平的德特罗尼鲁斯门萨地区,地表之下的冰河沉积物延伸了数百公里。德特罗尼鲁斯门萨地区位于从火星赤道到火星北极的中间位置。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科学家杰弗里·普劳特和同事们准备于本周在休斯顿举行的第41届月球与行星科学大会上展示这一确认存在冰河地区的地图。 火星轨道侦测器上的浅层雷达已经对该地区进行了250次探测。这一地区的面积与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相当。普劳特表示,“根据密集的探测,我们绘制了整个地区的地图,没有任何单独的特写。在这一地区,雷达在许多位置上都探测到地表之下存在厚厚的冰层。”发现冰层的位置一般都是在平顶山和悬崖的底部周围,而且通常局限于山谷和陨石坑之内。 普劳特认为,“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假设,在一个不同的气候时期,那里整个地区全部被一个大冰原所覆盖。当气候变得干燥时,只有表面覆盖一层碎石等物质的地方,这些冰河沉积物才有可能存留下来,冰层才不会因为受到大气的影响而融化。” 研究人员表示,他们计划继续绘制火星地图来研究火星上更多的地下冰层。这些埋藏于地表之下的大量冰层是火星上非极地冰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冰层中可能包含有关于它们当初沉积和流动时的环境条件的记录,它们将成为人类未来挖掘和探索任务中一个令人感兴趣的潜在目标。 浅层雷达设备由意大利航天局所提供,罗马大学科学家负责具体的运营和操作。意大利阿莱尼亚卫星公司是负责浅层雷达设备生产的主要承包商。 更多阅读 火星曾三分之一覆盖海洋 生命存在可能性增加 作者:黄堃 来源:新华网 发布时间:2010-1-5 10:44:44 英国研究人员1月4日报告说,根据火星探测器传回的信息而绘制的三维图像显示,约30亿年前火星上可能有大量湖泊,这一观点将火星存在大量地表水的时间下限向后延伸了数亿年。 英国帝国理工学院4日发布公报说,该校和伦敦大学学院的研究人员联合分析了来自美国“火星勘测轨道飞行器”的数据,并据此绘制三维图像。该图像显示,火星赤道附近存在一些坑状凹地。曾有观点认为这种地貌是大量冰直接升华为气体而造成的,但新图像显示这些凹地之间有蜿蜒的渠道相连,因此更可能是大量冰融化,形成很多湖,湖水流淌使这些湖彼此相通。 研究人员又依据火星赤道陨石坑的状况推算,这些火星湖形成于约30亿年前,但还不清楚它们持续有水的时间。以前曾有证据显示火星在约38亿年前有水,但在约30亿年前转变为一片冻土。参与此次研究的帝国理工学院博士尼古拉斯·沃纳说,新证据显示火星地表在约30亿年前可能仍有大量地表水流动,这是一个令人激动的发现。 专家指出,对于寻找火星生命痕迹的研究人员来说,上述火星赤道区域有望成为良好的研究对象。 更多阅读 作者:孝文 来源:新浪科技 发布时间:2009-11-25 16:44:56 图中标注的红色网状结构,科学家认为是由流向大海的河流侵蚀产生的溪谷。这个区域显然的结果比早期研究得出的结果大一倍。 蓝色区域或许是海洋曾经所在的地方。位于蓝色区域下方的黄色、红色和绿色地带,科学家认为是他们发现的溪谷。他们认为,这些溪谷是由河流从南向北流向海洋的过程中侵蚀而成的 现在的火星:今年10月,美国宇航局的“勇气”号火星车拍摄到这张灰尘弥漫的火星表面图 据《每日邮报》报道,北伊利诺斯大学和美国宇航局的科学家认为,火星曾有三分之一的表面被海洋覆盖。这种惊人的景象增加了这颗红色行星——我们的太阳系中第四大行星存在生命的可能性。 研究人员利用新软件对火星表面进行分析,进而得出了这一结论。他们找到了很多溪谷,绘制成迄今为止最为详细的火星溪谷图。1971年科学家首次在火星上发现溪谷,这些溪谷是由河流网造成的。通过这项研究发现,溪谷的覆盖范围比以前绘图得出的结果大1倍多。这些水道位于赤道和中南纬度之间的狭长地带。 这些专家认为,他们已经标出曾从这颗红色行星南部高地流向北部海洋的河流的路径。该迹象表明,数十亿年前,火星的大部分地区都是干旱的大陆性气候,跟地球上更加干旱的地方非常类似。这颗红色行星上经常下雨,雨水流入河流,最终汇入海洋。火星历史早期的这个潮湿阶段可能大大增加了它上面孕育生命的机会。 迄今为止,现有的唯一一张火星全球溪谷网络图尚未完成,而且是利用卫星图手工绘制。这张图显示,火星上的溪谷网比地球上的更加稀疏,因此研究人员怀疑它们是由河流的径流侵蚀形成的。因此他们提出另一种解释——“地下水基蚀”,根据这一理论,水从地面喷出或渗出,产生侵蚀,形成河谷。 这张新图是利用卫星数据进行电脑分析产生的,该图显示,火星一些地区的溪谷网的稠密度几乎跟地球上的一模一样。领导这项研究的北伊利诺斯大学的罗伟(Wei Luo)教授说:“现在还很难说径流侵蚀不是火星溪谷网形成的主要机制。” 科学家在《地球物理学研究杂志:行星》(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 Planets)中写道,带状溪谷网模式可以解释是否火星北部曾存在一个较大的海洋。火星表面的最大特征是:低地几乎都位于北半球,高地几乎都位于这颗红色行星的南半部分。科学家认为,火星北半球可能曾存在浩瀚的海洋,这里至今仍是低地。 据美国研究人员说,在这之前火星上的溪谷网覆盖范围一直被人们低估。罗伟说:“北半球存在一个单一海洋,可能解释了为什么南半球缺少溪谷网。” 他说:“火星最靠南的区域,也是距离北部水源最远的地方,可能没有降水,因此没有溪谷形成。这可能也解释了为什么从北向南溪谷变得越来越浅。”现在火星上非常寒冷干燥,它上面的河流和海洋早已消失。火星大气层非常稀薄,如果这颗红色行星上有微生物存在,它们一定艰难地生活在布满灰尘的火星地表下。 更多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