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特约记者 Maiya Wu 来源:科学新闻杂志 发布时间:2008-12-8 12:20:44
|
| 作者:张建松 来源:新华网 发布时间:2009-3-31 16:05:38
对于揭示气候变化规律,预测未来气候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来自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显示,过去两千多年的气候冷暖变迁,与我国历史上一些朝代的兴衰更迭存在对应关系,大多数朝代的垮塌都是发生在气候变冷的低温区间。 这一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科学技术部等共同资助,相关论文已刊登在我国权威学术期刊《中国科学》杂志上。 据研究负责人、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刘禹介绍,科研人员通过研究青藏高原上的中国特有树种“祁连圆柏”现生树的年轮,并与唐朝古墓里出土的“祁连圆柏”的年轮相衔接,以树木年轮宽度作为温度变化的代用指标,成功构建了从公元前484年至公元2000年、共2485年来可以代表我国中东部地区的温度变化曲线。这也是亚洲目前最长的树轮重建温度序列。 通过分析这条树轮重建的温度曲线图,科研人员发现,我国历史上的朝代垮塌几乎都与曲线图上的低温区间相对应,秦朝、三国、唐朝、宋朝(北宋和南宋)、元朝、明朝和清朝的灭亡年代,都是处于过去2485年来平均温度以下或极其寒冷的时期。 例如,历史文献研究表明,公元1—6世纪(贯穿我国东汉、三国、魏和晋朝),我国气候相对较冷。在温度曲线图上,这一时期的温度大部分都处于过去2485年来的平均温度值(2.07摄氏度)以下。由于气候寒冷,晋朝时期的草场、牧地已延伸到黄河以南区域,农业用地也在往南退缩,整个中国西北部处于干冷气候中。其中公元348年至366年间达到了过去2485年间寒冷的顶点,年平均温度仅为1.62摄氏度。 在这条温度曲线图上,虽然汉朝和东晋的灭亡相对于其之前的低温区域有一些滞后,但在朝代灭亡之前战乱早已经开始。例如晋朝灭亡于公元420年,但战争带来的社会动荡在公元386年就已经开始,而这一年正接近于温度曲线中的温度最低点。 树轮重建的温度曲线图还显示,唐朝灭亡的公元907年,相对于其之前和之后的温暖期来说,也是一个低温期。公元1271年至1296年是一段寒冷时期,26年平均气温为1.82摄氏度,这一寒冷区域正对应着我国宋朝灭亡和元朝建立。公元1599年至1702年也是一段漫长的寒冷区域,这104年间的平均温度为1.77摄氏度,这一时期正是我国明朝灭亡、清朝建立。 “虽然在过去两千多年,我国大多数朝代的垮塌与低温区间的对应现象并非一种偶然的巧合,但我们不能就此断言,朝代的兴衰完全就是气候变化造成的。”刘禹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认为,影响历史进程的原因有很多方面,气候只不过是其中的一种。由于封建王朝自身政治上的腐败,加之低温导致的粮食歉收、造成饥饿,最后可能引发农民起义和战争,导致朝代更迭。此外,在寒冷时期,草原牧场向南迁移也会导致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和南迁。 通过研究,刘禹等科研人员还发现,目前人们普遍关注的全球气候变暖,有可能并不是历史上最温暖的时期。在过去2485年间,有四个历史时期的温度高于或接近于1970年至2000年的平均温度。 其中,公元401年至413年,是过去2485年来气候最温暖的一段时期。公元348年至413这段时期的温度还发生了突变,由极端寒冷迅速攀升到极端温暖,此后又迅速降温。由于这段时期正处于我国东晋时期,因此科研人员将这次温度突变命名为“东晋事件”。 目前,我国科研人员正在进一步研究“东晋事件”的发生机制。这对于了解过去气候变化状况,揭示气候变化规律,预测未来气候发展趋势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作者:特约记者 Maiya Wu 来源:科学新闻杂志 发布时间:2008-12-8 12:20:44 由兰州大学张平中研究员领衔的研究队伍在东亚季风的必经之路、甘肃省万象洞内发现了一根拥有1810年历史的石笋,继而对石笋的铀、钍含量和两种氧原子的足迹进行了分析。他们发现,每当亚洲夏季季风减弱时,中国所在的几个主要朝代,包括唐、元、清和明。 研究人员表示,东亚的夏季季风源于印度洋,当夏季季风增强时,会将丰沛的雨水带入中国内地,灌溉田地,提高农作物的产量。相反,当夏季季风减弱,中国内地的雨水也相应减少,干旱的气候影响了收成,增加了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研究指出,夏季季风关系到太阳的变化、北半球气温、中国的气温、阿尔卑斯山的冰山消融以及中国的历史文化变迁。 比如,研究发现公元850至940年间,东亚夏季季风明显减弱,此时正值中国唐朝的最后六十年间,同时也与玛雅文化的消亡时间高度吻合。 公元960至1020年,夏季季风增强,同时期中国正处在北宋初年,正是中国历史上经济繁荣、社会安定的几个时期之一。 “我们并不只是发现了(气候)与某个地区或某个朝代的兴衰的相关关系,而是对应了好几个历史时期和多个地区。”文章的共同作者之一、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地理学家拉里·艾德华兹(Larry Edwards)说。 该研究小组的另外一个惊人的发现是,夏季季风的强弱与气温之间的关系在1960年以后出现了非自然的突变。 爱德华兹说,1960年以前,夏季季风增强会带来充沛的雨水,但是1960年以后,这一趋势颠倒了,增强的夏季季风反而引起了降水的减少。 但是这一研究结果还需要进一步的分析,爱德华兹称。 Science, 2008, 322, 940-942 《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第二期样刊 进展) 更多阅读
以兰州大学教授张平中为首的研究团队通过对一根石笋的分析,重建了1810年来亚洲季风的变化历史,并且发现季风的减弱和王朝的衰亡有着对应关系。其实,这并不是第一次有人提出这个观点,去年德国人豪格(Jeralt Haug)就曾在《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称,唐代灭亡和季风减弱有着直接的关系,但中国国家气候中心首席古气候学家张德二却对此进行了反驳。那么,新的研究是否可信呢? 技术分析 季风减弱,唐朝灭亡 豪格团队的研究样本是取自广东省湛江市西南部的湖光岩玛珥湖的岩芯样品。在这个14万年前火山爆发形成的湖泊中,沉积着60米厚的火山泥,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气候环境信息。豪格团队相信,通过岩芯样品的磁属性和钛物质,可以揭示东亚古代季风强度。而这直接影响了一个朝代的兴衰。 他们认为,公元751年,唐朝军队与阿拉伯大军激战于中亚重镇怛逻斯。此后唐朝开始衰落。这恰好处于夏季风减弱的少雨干旱期。长期干旱和夏季少雨导致谷物连年歉收,激起农民起义,并最终导致唐朝在907年灭亡。 通过同样的方法,豪格团队还发现了另一个惊人的秘密:同样的气候变化也曾在中美洲出现。公元9世纪左右,加勒比海地区出现了持续100多年的干旱,著名的玛雅文明也因此消亡。 文献依据 湿润期夹着干燥期 很快,中国国家气候中心首席古气候学家张德二和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极地气象研究室主任陆龙骅联名向《自然》投稿,反驳德国科学家的观点。 “中国在公元700—900年间经历了两段湿润的气候期,其中夹杂了一个短暂的干旱期。”张德二在给《自然》的文章中写道,“唐朝灭亡前的最后30年正是处于多雨时段而不是干旱时段。”陆龙骅曾就此事对《中国青年报》的记者说:“作为中国气候学家,这个时候不出来说话,怎么也说不过去。” 今年64岁的张德二是古气候学巨著《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的主要编写人之一。相关研究人员历时20年,共查录史籍8228种,实际采摘引用7335种,做了繁重的考订工作。将钛值时间序列曲线和年代准确的中国历史气候记录对比时,张德二发现二者明显错位。因此,张德二对湖光岩钛序列定年是否准确,能否代表季风变化表示质疑。 相比通过实验仪器得出的数据,张德二认为,前人留下的历史记载“不说谎”。她相信中国历史气候记录经过勘定,其年代是无误的,有的时间甚至可以精确到月、日。 获得支持 石笋、岩芯结论相似 兰州大学石笋研究团队的研究结论支持了豪格的观点。张平中是事先就有想法要将石笋反映的中国古代气候变化和王朝变迁相联系,还是在研究之后发现了这种联系?“两方面都有”,张平中说。 那么,兰州大学“石笋”研究和豪格“玛珥湖岩芯”研究得出了非常类似的结论,也必然受到另一些古气候专家的质疑。对于这种质疑,张平中坚称自己团队的研究结论是正确的。“我认为我们用了高精尖的科学手段和严格的科学方法所做的研究是完全可信的”,张平中说。他同时认为,张德二等人根据史料进行的古代气候变化研究并不是十分可信。 张平中说,中国古代的历史记载大多是定性的,很少有定量的,所以我们无从知道自然灾害的程度。而且古代的交通、通讯手段比较原始,所以可能会有很多漏记的情况。这种记载也受很多偶然因素的影响,可能有些不重要的灾害记得比较详细,有些重要的灾害就很简略。所以,通过古代文献研究古代气候变化的方法并不特别可靠。 天气因素 压倒骆驼的最后稻草 然而,对于中国的一般读者来说,季风减弱导致王朝灭亡的结论听上去仍然有些“刺耳”。这是因为几乎没有哪本历史教科书上会说气候变化是促使王朝灭亡的因素,通常都会强调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王朝内部的腐败等等。那么,教科书上的观点和最新的研究成果有矛盾吗? 张平中表示,这两者是一致的。在中国的封建王朝末期确实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和王朝内部的腐败,但是气候的变化是一个重要的促成因素。因为如果气候宜人,物质丰富的话人就“懒得动”,社会比较稳定。而如果物质缺乏,人都没有吃的了,就会到别处寻找资源,容易发生社会的大动荡。 而兰州大学石笋研究团队的另一成员程海表示,实际上,中国的改朝换代一直有种民间的“天象”之说。如果说“政治”因素是内因,有时自然灾害便可能是外因。“我个人认为历史上中国农民大多数吃苦耐劳,若有导致改朝换代的大规模起义,内外因素可能都有一定的关系。虽然看历史不宜过多假定,但凡农民无温饱之虑,应难成大规模起义。”程海说。 这项研究的结论是否有点像中国学界曾经批判过的“地理自然决定论”和“历史循环论”,那么,研究者对自然地理对历史的作用怎么看呢? 程海表示,他不认为他们的研究成果和“地理自然决定论”和“历史循环论”有什么相像之处。对于自然地球对历史的影响,程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历史皆由地理自然决定的看法无疑是片面的。完全否定地理自然的历史作用也同样是有疑问的。我比较倾向于这样一种说法:即‘压弯骆驼背的最后一根稻草,或盖棺的最后一根钉子’。” 未来走势 季风不再使国家衰落 那么,在未来还会出现季风减弱使一个国家衰亡的情况吗? 张平中表示,古代和现代不同,古代的社会生产力低下,人民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有限,朝廷也很难有效应对,所以自然灾害很容易诱发社会不稳定。但是依靠现代的科学技术,人类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大增强。在这方面古代和现代呈现完全不同的规律。实际上,自然灾害对社会稳定也可能有另一种作用,如果政府应对得当,可能会反而促进社会的稳定,比如我国成功应对自然灾害的实践,就提高了社会凝聚力,促进了社会稳定。 那么现在呈现出怎样的气候趋势呢? 张平中说,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排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和气溶胶,导致全球气候发生变化,特别是从上世纪60年代左右开始,造成总体上温度的持续上升,而亚洲季风区降水量下降,将面临着水资源的匮乏,具体来看是中高纬度降水增多,低纬度降水减少。环境问题仍将是影响人类命运的最重要问题之一,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 链接 把自然科学糅进历史研究 如今,自然条件决定历史进程的理论在世界上相当流行,其理论代表人物就是美国学者戴蒙德(Jared Diamond)。他的《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一书获得了1998年美国普利策奖和英国科普书奖。 戴蒙德用一句话概括本书的内容:“不同民族的历史遵循不同的道路前进,其原因是民族环境的差异,而不是民族自身在生物学上的差异”。气候也是戴蒙德关注的重点。他认为农耕文明之所以会在亚欧大陆达到最高水平,原因是亚欧大陆是个“横”的大陆,而非洲、美洲都是纵向的。因此,亚欧大陆的气候条件较一致,一种粮食作物被驯化后,可以迅速传播开来。 新知专题采写/本报记者 刘铮 本专题感谢: 张平中(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 程海(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资深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