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民族研究 >>2002年02期

从“ 讲标人”的风俗习惯看民族融合

颜冰 , 陈运飘

    广东封开"讲标人"是历史上南方百越民族和南下汉族相互影响、混血的结果,其语言社会文化亦是多民族文化交融的结果.其中在"标话"、宗族组织、宗教信仰、节日、住房、命名等方面,文化交融的特点尤其明显.这种文化交融对"讲标人"的族群认同、社会文化变迁都产生了重要的作用.探讨这种文化交融现象,对南方民族文化人类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关键词:
封开 标话 讲标人 文化交融 | 全部关键词

    在广东省封开县的西部聚居有一个族群,他们自称自己所操的语言为“标话”,所以人们就叫他们做“讲标人”。“标话”从语法体系来说,是属于广东粤语的范畴,但在词汇方面,却吸收了为数不少的壮语。他们的聚居地紧靠广西壮族自治区,与广西贺州的“八步壮”相邻,可见“标话”是深受壮语所影响的。语言是民族识别的主要因素之一,但处于两个民族聚居交汇之地,语言的互相融合是显而易见的。据说,当初就因为“标话”的独特,曾有人试图给“讲标人”甄别民族属性。

    事实上,“标话”是汉语的一种方言,“讲标人”实际上也是汉族。然而,令人感兴趣的是,“讲标人”的风俗习惯,相对于汉族来说却是另树一格的,究其原因,正如上述民族语言融合的观点一样,这也与受到壮族风俗习惯的影响是分不开的。汉族与壮族各自的风俗习惯都具鲜明的民族特色,“讲标人”的风俗习惯独居两者之间,可想而知,民族融合的渗透力是非常强韧的。了解到这一点,对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进步、搞好民族工作是十分有益的。

    通过在“讲标人”聚居地的社会调查,我们加深了这一认识。本文就以风俗习惯为切入点,初探汉壮民族融合的“蛛丝马迹”。

    一、 饮食习俗

    广东省封开县长安、宝山、东山三乡临倚谠山,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八步遥遥相望。该地村民以石山溪水为主要水源,由于石山溪水富含硫磺,水性偏热,呈碱性,除了逢年过节偶用煎、炸、炒以外,日常饮食多为蒸、煮。他们认为经常吃石山溪水本来就有热底,如果吃多了煎炸过的食物,小孩子容易发烧,而且大人小孩都会上火,也因为如此,辣椒一类性燥的食物很少出现在餐桌上。

    广西的壮族也多聚居石山地区,加上南方湿气重,温度高,病菌容易繁殖,所以壮族多有“以酸杀菌”的医俗,中暑、腹泻、发痧等常服“酸醋”以治,因而家家都置有醋缸、酸坛。受此影响,忌辣嗜酸,便是“讲标人”饮食的一个特点,他们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个酸坛来腌制豆角、竹笋一类的酸菜。

    壮族是最早种植稻米的民族之一,两广多产稻米,“讲标人”也是以大米为主食,少吃面食。这里的蔬菜品种不多,家常的青菜是空心菜、菜心、番薯叶、灯盏菜等,其他的蔬菜有冬瓜、藕、苦瓜、丝瓜等。肉类以猪肉、牛肉、鸡鸭为主,少食鹅、狗、蛇等。这些都与壮族地区大同小异。

    壮族地区喜欢种糯米、吃糯米,糯米的吃法除了糯米酒外,最常见的是做粽粑和糍粑。受壮族饮食爱好的影响,糍粑,也是"讲标人"的一种特色食品。"讲标人"的糍粑有很多种,不同的节令有不同的糍粑。春节糍粑分甜、咸两种。咸的用温水糅合糯米粉,以猪肉、花生、芝麻为馅,并用冬叶包好;甜的为粘米粉制作而成,软硬适度,也同样用冬叶包好。五月节和七月十四的糍粑为粽糍,也称灰水粽。灰水粽也分为甜、咸两种。咸粽糍又称棱角粽,以芝麻、红豆、猪肉、绿豆等为馅。而甜粽糍没有馅,比咸粽糍嫩软,以蜜糖、黄糖蘸来吃。灰水粽因用灰水煮制而得名。与壮族制灰水用稻草不同,"讲标人"则将山惊树砍下来烧成灰后,把树灰铺在稻草上,将水缓缓淋过稻草滤下,不让树灰落下,这样得到的水就是煮灰水粽的灰水。用灰水制作糯米食品是壮族的一项传统“发明”,这种灰水其实是一种弱性碱水,地道的绿色食品制剂,防腐能力很强,经这种灰水制取的粽糍,不但味道嫩脆可口,而且在夏天的室温下放置十把二十天还鲜味如初。结婚时吃的糍粑为油糍,皮薄无馅,是一种油煎食品。

    松糕,也是“讲标人”喜闻乐见的食品。松糕是用糯米粉拌上酒饼,用温水糅好后,放置于灶头让其自然发酵,然后用宽叶子或白色食托盛装蒸熟,将其切开即可食用。这种食品的制作方法与汉族制作馒头、包子相似,只是用料改面粉为糯米粉,也算是“汉壮合璧”的食品吧。松糕也有咸、甜之分,甜的放糖,咸的放花生做馅。此外还有水托、马蹄蒸(因形似马蹄而得名)等。

    二、居住与住房

    "讲标人"通常聚姓而居,多为单姓自然村,同一宗族的不同分支习惯于另择地基、自建新屋居住,加之习俗上有养子、"拖油瓶"仔长大后不能在原村中居住,只能在村外或街上建房,所以村落的规模普遍不大,人口少则不足百人,如长远仅有88人,为林、卢两姓村,人口多的如帝有612人,为林姓村,但 该村又分为军荣、凤墰、大松、帝 四个自然村。壮族也多是聚姓而居,不同的是,壮族有“上门”的习俗,即男方“嫁”女方,生子女则随女方姓,所以没有“讲标人”上述这种现象,因此壮族的单姓自然村有的竟达千把户的规模。

    “讲标人”所建房屋朝向不一,并无约定俗成,也没有严格的风水讲究。房屋的构建也呈现出多样性,既有传统的茅草房、土坯房、瓦房,也有现代的水泥楼房。这种情况与壮族的大体一致,因他们多居住在多山地区,地形限制了房屋的朝向和风水条件,另一方面由于生产力限制了经济的发展,生活条件也就参差不齐,从而形成了住房的多样化。

    在传统的房屋结构中最为典型的是大屋。大屋一般由门楼、正屋、屋仔、后斗、晒谷场等构成。门楼是大屋的正门,通常是青砖结构。门眼位于门楼的上半部,为圆形或凤眼形,有的人家还在门眼上方悬挂有一面镜子,俗称"照妖镜"。也有一些大屋因不够地方等特殊原因而不建门楼的,如庙后村褥氏大屋就因为前临七圣庙原址而没有建筑门楼。

    正屋位于大屋中央,是大屋的主建筑,一般是四面坡屋檐的瓦房,纵深而建,包括厢房、天井等,进数一般为单数,如一、三、五、七,没有双数进(但祠堂可以有两进的结构)。正屋后高前低,最后一进为大儿子的居住地,依次排序,最前面的一进为小儿子的居所。正屋后进屋顶为全屋最高点,称为金顶。正屋是一家人老小的活动中心,结婚时要在正屋贴婚名纸,大儿子的贴于左边,小儿子的贴于右边,以告祖先。正屋的最后一进如果没有人住的,就成为厅房,正中设有神龛以祭祀祖先,结婚、小孩出生都会在厅房举行仪式(有祠堂的到祠堂进行仪式)。

    “讲标人”这样的“分居”习俗,则沿袭了汉族的大家庭传统观念。壮族少有门楼,房屋则多是一家一栋三房,分家则另建一栋三房,有一种“单门独户”的感觉,谁居前居后不分年岁大小,而视实际需求来决定,通常由房族长辈来拍板。

    "讲标人"认为兄弟分家并不意味着祖先分伙,所以当建筑新的大屋来满足家庭人口增长需要的时候,新的大屋并没有自己的厅房,而是以旧的大屋厅房为共同的厅房。偏房称为屋仔,屋仔朝向正屋,由正屋两边对称排列,也是后高前低。与正屋的分房排序类似,屋仔的分配也是大者住后小者居前的次序。屋仔的房顶的最高点不能高于正屋的金顶。

    无论正屋或是屋仔,屋内的地板都比较随意,仅是略为平整过的泥地。屋内陈设也较简单整洁,并无刻意的装饰。这与壮族的住房情况一样,究其原因就是生活水平低的缘故,尚没有条件讲究住房的装修。值得一提的是,这种住房虽然简陋,窗口又小,但是夏天屋里相当凉爽,大概因屋内的采光条件不好,太阳的辐射热很少能侵入到屋内来,加上山高树多,日照时间少的缘故。

    有条件的家庭,正屋的屋檐都饰有雕花的木刻,线条明朗而精美。一般人家还会在门口贴上天官赐福、财神、土地神等的字样,以求平安、吉利,这是保留了汉族的传统文化,壮族人家除了春节张贴对联外,很少张贴其他关于神的字画。

    在建造新房之前,需要请喃么佬来进行旺地仪式。主家预先请算命先生择日,择好日子后,通知喃么佬。是日,喃么佬前来旺地,一边喃么旺地歌一边将一只鸭子拖着巡过地基,并在地基前后各立一根竹竿,上面悬挂旺地符,其目的在于保佑建筑过程中的安全,避免出现意外和事故。“喃么佬”壮族叫作“师公”,除了建造新房之外,许多欢庆场合和举行迷信仪式都请“师公”参与。

    房屋建筑好后,入住前还要举行净地或称净宅仪式。净地意即将秽气、鬼蜮等不洁之物驱逐。仪式中喃么佬用手巾扫过主家的每一个人,意味着将福、禄、寿扫入,将秽气、邪气扫出。主家一家大小还要饮下福禄酒,以求平安福气。净宅后要将喃么佬亲手绘制的纸符贴于厅中。纸符有黄纸符、红纸符两种,黄纸符居中,上为三清祖师、玉皇大帝等的字符;红纸符排列两侧,上书招财进宝进华堂、金玉满堂进华堂、历代宗亲进华堂、不老长寿进华堂、九天玄女进华堂、历数太阳进华堂、太阳斗母进华堂、天月二德进华堂、增福增禄进华堂、尊帝二星进华堂、玉皇鸾驾进华堂等诸如此类的吉祥话语。

三、节日

    很多的节日和广东其他地方基本一样,只存在有一些细节上的差异,包括春节、清明、五月节、六月六、七月七、七月十四、中秋、冬至,其中春节和中秋是最为隆重的节日;也有属于"讲标人"自己的节日如东山的"食大王"。

    春节,长安镇各村有自己的过年习俗,如东山村习惯于"吃初三",长安村习惯"吃初四",宝山村则“吃初六”,而附近操开建话的居民有"吃初二"的习俗。以长安村为例,春节从大年三十晚上开始,在家中厅堂拜祭祖先,祭品包括鸡、水果、糍粑等。"拜太公"时均是男人,媳妇、女儿等女性不参与。初一、初二不走亲戚,也没有其他活动,直到大年初三,才进入春节的高潮,这一天是全家的团圆日,按习俗,娘家和夫家吃同一天,女儿在出嫁的第一年也一定会回来团聚吃饭,此后,就没有“共餐”的机会了。走亲访友也是从这一天开始。

    此外,也从初三开始大行舞狮贺年。长安镇一共有4支舞狮队,都是自发组织的,属于业余性质。这四支舞狮队分别来自 龙街、更楼、帝 和长安旧圩。不过旧圩的舞狮队由于与金装舞狮队在长安圩上打架,狮头被扣,后来就解散了。春节期间,舞狮队在街头舞过,沿途人家,如果需要请舞狮队前去拜年,就把红包用竹竿高高挂起,并燃放一挂爆竹,舞狮队便知道是请他们去拜年,于是八拜而来贺年,否则过而不拜。在长安村,春节一直要持续到年初七,元宵节是不过的。

    清明是在农历四月,是各家各户拜山的时间,即到山上拜祭祖先。需要给坟墓除草,并烧香、烧元宝给祖先。

    五月节是在农历的五月初一。这一天,在家里拜祭太公,吃饭。由于长安镇没有大江大河流经,所以不重视端午节,也没有赛龙舟的活动。

    七月七、七月十四,是对太公和鬼类的拜祭,要烧纸钱、纸衣服等给祖先和鬼享用。在宝山,年满16岁至50岁的男丁还需要拜祠堂,团聚吃饭喝酒。16岁到49岁的男丁要出米、出钱凑份子,50岁就只需要参加聚餐而不用出钱、出米。

    中秋,即在农历八月十五。以前,长安镇有在中秋节对唱山歌的传统,现在,只是全家团圆吃一顿饭,这一顿团圆饭,就连已经分家出去的人也要回来参加。

    冬至,不如广东其他地方"冬至大过年"的重视,只是合家吃一顿较平时丰富的饭菜。

    "食大王"又称"大王节",是东山村特有的节日。每年的农历四月廿一日,全村人,包括已经出嫁的女儿,一起吃团圆饭,以答谢太公争水的胜利。相传,以前东山苏姓太公曾与金装大户争水,后来,官府在长岗立了水陂以解决用水纠纷。为了纪念这一段历史,就沿传下来了"食大王"的节日。

    "讲标人"自古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族群,因此历史上也遗留下了一些与农业有关的节日,如正月初一拜土地、拜田头,以祈求风调雨顺;稻谷成熟时的"吃新谷",“吃新谷” 为稻谷成熟后所吃的第一餐新米饭,各家各户的时间各不相同,是时,饭桌上不能说与新米有关的话。

    “讲标人”的节日,除了“吃大王”和“吃新谷”外,其余的节日习俗已经十分接近壮族的习俗了。当然,壮族还有很多独具民族特色的节日,“讲标人”却没有接受,如“蚂拐节”、“三月三歌节”、“爱牛节”等等。

    四、禁忌、预兆和迷信

    "讲标人"的禁忌范围很广,大致可以分为:

    (1)建房禁忌:建房时,主家不能参加任何人的丧事。

    (2)坐月子禁忌:生小孩未满月的妇女不能参加旺地、建筑、净宅等与建新房有关的活动。

    (3)丧事禁忌:有人去世举行丧礼时,要根据死者的年龄、出丧日,按60花甲一轮回推算出某一年出生的人要避开,如丧者属虎,若是日猴冲虎,则属猴者不能进入丧事现场。

    (4)饮食禁忌:饮食的禁忌多种多样,不胜枚举。

    如鸡肚中鸡蛋,不可以给小孩吃,否则孩子会不聪明,特别是女孩不能吃,否则以后会生不出孩子或难产;孵不出的鸡蛋也是禁止小孩吃的,认为谁吃了就没有记性;忌食羊肉,认为羊与羊吊疯有关;忌食母猪,认为母猪与猪乸疯有关;忌食鹅、花鸭,认为其有热毒。

    乌鸦被认为是很补的食物,但是小孩子吃了被认为会眼不开。

    以前很少有人吃狗肉,认为吃狗肉后手脚会生瘤、疔;现在吃的人也不多,一般仅局限于城镇机关的人。农村里的人普遍认为狗与天狗有关联,如果吃狗肉就会影响生育,男丁少的是绝对不肯吃的。持这种观念的人认为,因为送子和观音是有着紧密的联系的,而观音是不喜欢狗肉的秽气的,吃狗肉的人会触怒观音,其结果就是生女不生男。

    猫,也是人们不愿吃的,因为吃猫会造成流鼻涕、怕冷;蛇,有小孩抓了自己在外面煮了吃,而大人是不会吃的,看见小孩吃也会责骂,怕的是蜈蚣在床上屙尿。

    ……

    (5)渔猎禁忌:打猎、捕鱼等生产活动,女子不能参加。如用毒藤毒鱼时,女子见到有鱼俘获时,只能叫人去抓,而不能自己下水去抓,如果女子违反禁忌去抓鱼,就会被男子咒骂;打猎时,有女性的出现,也认为是不吉利的事。

    (6)职业禁忌,牛的人不多,牛的人被认为有罪,损阴功,缺阴德。据说猪的人老死的时候,是很难断气的,要用刀砍在床头上才能断气。

    “讲标人”有很多预兆的说法,如相信有梦兆的存在。关于梦的解析,总的原则是"梦好得坏,梦坏得好,梦生得死,梦死得生"。如梦到吃饭就意味着吃不上饭。也有特殊的梦代表特定的意义,如梦到屎,代表着退财,等等。

    关于眼皮跳动的解释是,上眼皮跳动就是有人记挂住他,即家里的亲人在想念他;下眼皮跳动就意味着有丑事要出现。

    出门遇到棺材是一件吉利的事,表示有"官"又有"财",所以碰到死人办丧事反而认为是件好事。

    与此相反的是遇到生小孩则认为是不好的事。关于“坐月子”的说法极多,如小孩出生的时候,第一个来的人就成为新生儿的"养父",而且在孩子长大后的婚礼上有责任出席参加。对于婴儿而言,这"养父"是出现得越早越好;但对于来客而言,就会尽量避免碰上婴儿降生的场合。来客一般都会要求主人给一些姜装在身上,以求得平安顺利。既然生育被认为是有秽气,会带来衰运,所以无论是结婚、建新房,还是丧事,有未满月孩子的父母是禁止参加的,否则连燃烧爆竹都会出问题;甚至,连烧砖、烧石灰一类的事也不能接近,否则,烧红砖会烧出青砖,烧石灰会不成灰。这些年轻的父母也不会主动去参与,因为如果去了,就会被认为是不懂规矩。有未满月婴儿的父亲,外出务工也被认为是危险的。孩子出生后,外出务工的父亲回来探望,不能进入孩子出生的房间,也不能把小孩抱出来与父亲见面。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讲标人”的封建迷信观念也颇重,崇拜的鬼神种类很多,包括家中的诸神、有床头公床头婆、拜树公,拜大石头,桥头公,水井翁(甚至有了自来水的也要找一个水井来拜)。

    以门楼为例,“讲标人”有门楼祭奉门官的习俗。在“讲标人”聚居的地方,以村为单位都设有门楼,一般每个村都会有自己的门楼,而且门楼建筑好以后,很少变动。但有时候村里有什么变故,如果认为是门楼起得不吉利,风水不好,就会拆掉原有门楼另择地点重建新门楼,当然也有拆掉后不再建造门楼的。门楼非常讲究风水,按照风水要求,门楼可以朝左、朝右、朝前,而且每个村并不囿于只有一个门楼,水涝村就有8个门楼。

    相信有报应又是“讲标人”的一种迷信意识,其中的一个典型例子是关于宝山的一个岩洞。宝山石山上有一个岩洞,曾经供奉过神位,后来因凿石烧石灰,破坏了该神位,此后,每隔两、三年,宝山都会出事,村民普遍认为是与神位的损毁有关,认为拜神神会保佑,但是冲撞了神,神也会整蛊他。

    “讲标人”对鬼和神的界定并不是很清楚,甚至鬼神不分。太公死后会变成鬼,这样的鬼对自己是有好的,但对别人却是不利的。祖先崇拜在这里上升到极其重要的位置,普遍认为如果不拜祖先,前途、财运、添丁等都不顺利,没有祖山,小孩子连学都不能上,纵使考中状元、进士也被认为是假的,是用钱买来的。

    除此以外,“讲标人”还把鬼还分为水鬼、吊颈鬼等,这些鬼通常死后几年内,一般是三年会找人替身,然后自己超生投胎。因此认为曾经淹死过人或撞死过人等出过事的地方,容易再次发生同类的事故,对于这类传言,没有特别的化解方法,唯一的办法就是少到出事地去。

    人们还认为,妖魔鬼怪是可以驱走的,巫婆就是其中的一种人,她们自认有仙骨,能驱除鬼怪。驱鬼之事也有请喃么佬的,所谓"凭书请客";喃么以相传的喃么书劝鬼怪离开。值得一提的是,当今有不少人家在家里悬挂毛泽东画像,意为“以正压邪”,以求镇住邪气、吓退鬼蜮,而再不相信请巫婆或喃么佬作法驱鬼。

    在禁忌与迷信方面,壮族比“讲标人”较开放,除了在饮食禁忌和对鬼的观念方面有相似之外,其余的禁忌、预兆和迷信,壮族人则没有这么多的“讲究”。

    综而观之,由于“讲标人”居住在汉族和壮族聚居的交汇之地,他们既以汉族的一员沿袭下汉族传统的风俗习惯,又抗拒不了壮族传统风俗习惯的诱惑和“入侵”,因而形成了“讲标人”自己一套独特的两者兼而有之的风俗习惯。

    从初步的比较和分析,一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既不会完全接受,也不是全盘排斥,总是有所选择的,一般都是首先接受实用可行的、简单易行的,而且与生活实际紧密相关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接受的内容越来越多、程度越来越深的。

    “民以食为天”,首当其中的便是饮食习俗了。比如,对糯米的食用就很说明问题。在壮乡,糯米的食用方法丰富多彩,闻名于世的粽、糍、糕,以及五色糯饭都极富吸引力,当然也会使“讲标人”心动,他们吸收过来为我所用,从而变成他们的特色食品就很顺其自然了。

    定居必须首先是定所,住地的地形、地貌决定了住房的建筑定向,同样的地形、地貌,也就决定了同样的建筑风格,所以“讲标人”的住房建筑雷同于壮族的住房建筑也是顺理成章的事。不过,在传统观念中,“祖传”的习惯一般不轻易改变,所以“讲标人”在住房建筑的规模、新房建筑的习俗以及隔代“分居”的风俗等等,执着地沿袭了自己祖先的那一套,可见习惯势力的顽强性。如果没有这一顽强性,那么就不会是民族融合,而是民族同化了。

    至于节日,这与民族心理紧密相关,不同的心理趋向会有不同的观念取舍。由于这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心理特性,没有足够长的历史时期,要一个民族接受另一个民族的特定节日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在一定的历史时期里,“讲标人”不会轻易接受壮族诸如“蚂拐节”、“三月三歌节”这样的民族节日的。只有地域非常贴近、日常交往非常频繁、文化交流非常密切,甚至通过互相通婚等社交活动,民族互相间才会逐步接受对方的民族节日,最终成为自己的节日,如汉族的春节之流传于壮族、壮族的七月十四之流行于两广各地汉族,便是。

    相通的解释也适用于民族禁忌和迷信的互相渗透,“讲标人”接受了壮族的“师公”(他们易名为“喃么佬”)的概念,认同了壮族对“鬼神”的观念,都是这种渗透的结果。认识了这一点,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引导民族禁忌的取舍,健康的东西可以互相吸收,错误的观念加以拚弃,从而丰富各自的民族民间文化。
对于伟大的人口众多的中华民族,“讲标人”不过是大海中的一“滴”。但通过一滴水可以观察到整个太阳,同理,从“讲标人”独特的风俗习惯里,我们同样可以窥见到,我国两个最大民族在风俗习惯方面的客观融合。但是,因为我们采风的时间很短促,地域也很狭小,所获取的材料不一定很有代表性,所论述的观点也许有偏颇之处,但愿能得到专家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