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瓯国与海上丝绸之路

文章内容:西瓯国-9海上丝绸之路本文论证先秦海上丝绸之路的重镇可能是封开.即番禺残破后,新兴的岭南外贸中心重镇——交州的兴建而产生.一,"百越"古越语即"越人"论①古越人语音可证.学者多以为岭南地名,人名多保存古越人语音.百"布","电",鄯","卜","溏"等汉字同音或近似语音,意为"人"."越"和"依","禺","于"等字语音近.今天"布依"族亦为该族自称之词,亦古音为"越人"之意.故所谓"百越",即"人越",故越语多用倒装语法,即汉语"越人"之意.据此,楚将吴起《史记》传说他"南平百越",即南攻越人地区之意.秦相吕不韦之《吕氏春秋?恃君览》亦说:"扬越之南,百越之际",即指扬州之南"越人之地"而言.②地理位置可证《吕氏春秋》是集当时名流合着之政治书籍,当较可靠,所云:"扬汉之南,百越之际,敝凯诸,夫风,余靡之地,缚娄,阳禺,罐兜之国,多无君."既说越人之地中有三个没有君王之国,缚娄在今博罗,因有先秦墓群发现,大墓出土精美铜器,如博罗出土成套甬钟,可见他们是"钟鸣鼎食"之家,已属君长级人物,阳禺即今清远亦有大墓出土,如笔者看过的两座大型墓,出土铜器多达64件,有说是奴隶制用人首柱形器(有穿耳,黥额之刑记),有文章称"马头山类型文化",二墓葬于马头山坡上,并已因地下水面上升而淹没,表示北江河底变浅,地下水面已上升至坡积层中了.罐兜或罐朱即番禺地,此三国无君,即为西瓯国边缘地区之故.以近直支葬和凿牙之民区域(即三角洲上海岛居民区种族习性),而文化先进的奴隶制国家已有阶级分化,铜器精致,即为表示.其时台地,丘陵区的国家,已有开垦坑,垌田-童曼堑曾昭璇曾新曾宪珊之文化较高的铜器时代社会存在."越人"之地,已有多国,有有君,有无君之混居,亦有文化高低民系分别.故不少汉人学者即以为百越即"越有百种"之意.而不知当时正如《过秦论》所说:"百越之君,挽首系颈,俯命下吏"之情况,这些文化较低的奴隶君主被秦人俘虏后其君主都成阶下囚之惨状.二,"南越"即"水居越人"论岭南近海,越人之区,地形分山居,水居两大类.故越人即被分为"山越人"和"水越人".山越即肇庆,四会等地区所称的"黎布衣",其首领即今传说中的仙人"赖布衣",有作法神功,保境安民之力的王者,如云浮蟠龙洞蛟龙害人即为赖布衣砍杀而得安居,立庙为祀.七星岩亦有赖布衣保境安民和夺过境仙人女娲氏仙羊故事.即说七星岩本为女娲氏炼成的仙石,化为羊群,腾云驾雾,送出南海补天之用.路经西江,赖布衣即作法夺其9只,7只小羊跌下西江,化为七个石峰,耸立江中,即今七星岩也.而两只老羊,怕南海神来夺羊群,化成大山,把守江口,西江顿变狭束,成为峡谷地谷,古即称为"双羊峡",因分江水为二,又名"双洋峡",今湮其一,■篁璺堡故名"零羊峡"云云,笔者曾有诗纪之(时1945年来调查西江调查民族风俗时作)诗云:女娲练石腾云走,布衣作法夺其九.七羊沉江变作峰,老羊成山守江口.(注:布衣即赖布衣,山越人首领.)"南"即"浦","大面积的水面"之意,南越即属于水域中的越人,指今天珠江三角洲水网区地域,仍过渔猎生活的越人,文化较低,刀耕火种.未有兴盛农耕社会民系所居.两种民系分界即以"罗平山脉"为界,这条山脉,由罗定南部山结(即华夏古陆区)①向东北伸上,成为西江下游的三榕峡山地.西江切过,成大湘,小湘,大鼎三峡.继续向北,成为肇庆盆地北岭山脉,鼎湖山包其中,高峰为鸡笼顶高1100米,山脉改向西东行,至四会为五指山(708米),三桂山(888米)北转上清远,为绥江切过成峡,成清远盆地西侧山地,最高峰为清城北面大罗山(山顶有七个低丘组成的平缓山顶面),转东西向,为北江南下切开,成浈阳峡,又名英德峡,因峡北为英德城(汉浈阳县城所在),江东高山名七星墩(895米),转东北上为佛岗县北高山亚婆髻(1219米),东北经翁源县南为青云山(1246米)而达九连山区的连山东面朝天马山(1320米)东北伸入江西省内,仍有高峰"风吹蝴(1272).这条由罗定东侧云雾大山至粤东北的九连山脉,为一条花岗岩侵入泥盆纪石英砂岩褶皱山,它把广东分成粤西,粤北和珠江三角洲三大自然区,也是三大文化区.珠江三角洲以网河景观为主,清远飞来峡,为南越民系分布主要地区,粤北已为汉族主要分布区,粤西则为西瓯,骆等民系为主要分布区.即罗平山脉西段粤西与粤中为两大民系的分界山地.在石器时代即已开始.由于珠江三角洲形成较迟,故文化发展较近,故经济文化发展在先秦时期反不如粤西盛.这条山脉也就是"南越"(水越人)和黎布衣(山越人)古代的民族分界线.也是具有汉,越分界之意义,因为封开为汉族南侵中心地点,故当地农业兴盛,自成为汉家视为宝地.观乎吴时步骘迁交州,即需集兵2万,才敢东下取番禺,并在峡口大战一场,大胜越人,才能占番禺国地的.三,先秦的西瓯国先秦岭南小国甚多,西瓯国较大,文化也较发达.其社会已进入奴隶制阶段,已有君长,名译吁宋(见《淮南子》).其政制是多民族组合的国家.正如骆越也是由许多小国(部族)组成,故小县称为骆将,全骆越则称为骆王,情况一样.并称"瓯骆相攻,南越摇动"(见《勾践世家》),可知两国是势均力敌的.西瓯之先也已有苍梧等国立于西江之北,以南以有北朐,伯虑,雕题,儋耳等小国(见《山海经》),雕题,儋耳,即海南岛上黎族,其族今天仍有文身(即雕题)及带大耳环(即儋耳)之风俗.北朐,伯虑即今北流,博白一带地方.在秦之前,上述各小国组成西瓯及骆国.其证如下:①赵佗时西瓯国的存在.赵佗《报文帝书》中,即说:"蛮夷中西有西瓯,其众半赢,南面称王."可见南越国未立前,西瓯已属一政治实体,可称为国,且已有"国王"了!②西瓯国曾击败秦军.在秦国开始南侵百越时,即曾受西瓯国的抵抗,《淮南子?人间训》即说:"(秦军)以与越人战,杀西瓯君'译吁宋'.越人皆入丛薄中,与禽兽处,莫肯为秦虏,相置桀骏以为将,而夜攻秦人,大破之,杀尉屠睢,伏尸流血数十万.乃发谪戍以备之."即秦军未攻越人之前,已有西瓯国存在.且有国君名"译吁宋"了.③西瓯国的国土范围西瓯国大致以西江中游为中心,其地南至广东

秦瓯战争

在大秦帝国军消灭了东方六国后,雄才大略的秦始皇把统一的目光放到了南边的百越之地,发动了对百越的战争,百越之地一般意义上也叫岭南,就是现在的广东和广西。在秦与百越的战争中,总共发生了三次,第一次是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命令屠睢率领五十万大军南下攻击百越;第二次是公元前214年秦军在任嚣和赵佗的率领下攻击百越之战,该战平定了百越之地,统一岭南,设置了南海、桂林、象郡三郡;第三次是公元前210年,秦将赵佗攻瓯骆之战,历史学家一般称这次是第二战争的延续而已。总之这三次统称为“秦始皇三征岭南”。这三次发生的秦军和两广土著军的战争,本文重点介绍其中最重要和最惨烈的第一次战争。

第一次秦与百越的战争,在历史上也叫“秦瓯战争”,但是在史书上记载比较少,只有《淮南子》等少数书籍中有少量相关记载,这主要的原因我想主要是秦将赵佗在公元前214年攻占百越后不久就与秦朝廷貌合神离,在秦末又拒绝派自己手下的秦军部队北上与反秦起义军作战,封锁了两广与中原的联系,并在秦灭亡后建立起了南越国,按照现在的说法南越国属于地方割据政权,现今历史学家对地方政权的历史了解历来都不是很多,所以也就是这个原因,我们对这次战争的了解仅仅局限在少量史书的记载上。但是我们就从这不多的史料上也可以看出,这同样是一场非常残酷的战争,也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出秦军统一中国所付出的代价是相当惊人的。

历史上之所以也叫此次战争为“秦瓯战争”,主要由于百越土著部队的最初首领是西瓯国首领译吁宋(西瓯国的位置在现在的广西),其实参战的百越军不仅仅是西瓯国军队,其他百越地区的越人其他土著武装也参加了战争,但是总指挥是西瓯国首领译吁宋、而主力是西瓯军而已,“译吁宋”这个名字很多历史学者都认为是百越土著军首领的名字,但是也有不同看法,说“译吁宋”这三个字很可能是百越军总指挥官在战场上喊的口令,因为“译吁宋”这个三个字和现在两广的壮语和粤语的“一二三”都很相似,秦军是外来人,这次战争秦军并没有深入两广腹地,对西瓯军的底细应该也了解不多,所以有可能把百越土著军的指挥官在战场上喊的口号当作该指挥官的名字了。但是可以确定该战争的百越军首领确实为西瓯国首领,至于该首领是不是叫译吁宋?如果不是的话,那战争中西瓯国首领的名字叫什么?为什么西瓯军在战场上喊“一二三”?这些都已经无法考证。

在历史上一般都把秦军的对手称为西瓯军,但下文为了顾及到当时广东和广西境内的其他越族士兵,所以以下把秦军的对手统称为“百越军”,其实主要是西瓯国军队。(如果按照现在的地理位置来看,则主要是广西的军队与秦军作战)

秦军在这次战争中的参战兵力以及组成,在几乎所有的史书中都说到秦军调动50万大军在屠睢的率领下进攻百越,在《淮南子·人间训》中记载:“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使尉屠睢发卒五十万为五军,一军塞镡城之领,一军守九疑之塞,一军处番禺之都,一军守南野之界,一军结余干之水”,但是这里也有疑问,五路秦军是同时进攻的吗?在广东和广西的地方志中记载,秦军在开始时期是屠睢一路和赵佗一路这两路一共20万人马最先发动进攻。但是那剩下的30万人是什么时候才开始加入战争的呢?从史书上看,剩下的30万人应该在前线部队陷入战争泥潭,也就是在屠睢写部队缺粮的战报给秦始皇以前就出动了,因为在屠睢写的信中说到了自己的“五十万大军已经伤亡甚重”,而且根据考证,其中一路秦军开始攻击的是东瓯闽越地区(主要在现在福建),这路秦军也是五路中最晚才加入两广战场的一路。秦军这50万大军到底是那里的兵为主呢?根据我们湖南等地的地方志记载,秦军这次战争所动用的部队还是以以前秦将王翦灭楚国的秦军部队为主力,但是为了适应南方作战,秦军这50万大军中也有不少于10万人的原楚地部队。

百越军在这次战争中的参战兵力则几乎没有任何史书有比较确切的记载,只能从部分考古资料中看出百越军的人数要远远少于秦军,而且当时的岭南百越基本上为蛮荒之地,交通不便,原始森林密布,自然环境恶劣,所以当时的两广总人口数根据考古学家的估计都不会超过50万,当时能战的适龄青壮年大致在5万人上下,这在不少野史中也有类似“百越土著军人数仅及秦军十分之一”的说法。但是不管怎么样,秦军的兵力是占绝对优势的,秦军为了这次战争的胜利是不惜代价的。

关于战争的经过,秦军五十万大军虽然在兵力上占绝对优势,在装备上更是要远远超过百越部落军队,但是战争的过程却令秦军感到了战前从未想到的艰苦和压力,在战前,秦军考虑到了粮草可能会出现问题,也考虑到了南方炎热的气候对于大部分出生在北方的秦军士兵的不适应;但是秦军到了两广后才发现,战场环境的恶劣以及敌军的超乎寻常的凶悍顽强都是以前始料未及的,在史书上记载了以西瓯军为主力的百越军队的顽强抵抗,百越军在首领“译吁宋”的率领下与秦军进行了惨烈的激战,秦朝大军步步艰难,节节受挫,损兵折将,迟迟不能进入越人的世居领地,在战争中,百越军在首领“译吁宋”战死后又马上另选了新的首领,并全线退入山地丛林中与秦军继续作战,百越军甚至不惜与野兽为伍,至死不投降秦军,并且不断对秦军部队进行偷袭,切断秦军粮道,迫使秦将屠睢写信给秦始皇上报说秦军粮草已经不足,秦始皇被迫命令征调大量民工开凿灵渠,沟通了湘江和漓江水系,确保了秦军的粮草运输。另外秦军还有一个最大的敌人————————-炎热的气候,秦军士兵多为北方人,大部分都为现在陕西、山西、河南等地人,不适应南方炎热的气候,士兵中瘟疫横行,直接影响了秦军的战斗力。以西瓯军为主力的百越军这时在新首领桀骏的率领下大致在公元前218年左右的时期对秦军发起了反击,秦军大败,根据《淮南子》记载,秦兵“伏尸流血数十万”,而秦军总指挥官屠睢也在现在的广西桂林一带被一支百越军夜袭部队击毙,迫使秦军“宿兵无用之地,进而不得退”,惶恐不可终日,以致“三年不解甲弛弩,使监禄无以转饷”,双方一直处于相持对抗的局面。而根据学术界讨论,秦军的阵亡在30万人上下,剩下的20万人全部退到两广的北部边界一带,但是百越军的伤亡同样十分惨重,也没有力量继续发动进攻,双方形成了对峙局面,而且一对峙就是3、4年时间。

一直到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在灵渠粮道全面开通且粮草充足之后,征集“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为兵”(大概是商人和囚犯等人)近10万加上原先剩下的20万秦军部队,秦军再次集中了30万大军向百越军发动了最后的总攻,这时的百越军,根据不少野史记载,仅仅只有数千人而已,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在此前的反攻作战和3、4年的武装对峙中,百越那区区几万人马早就被耗尽了,最后秦军几乎未遇到大的抵抗就占领了全部岭南,并设置了南海、桂林、象郡等三郡,这已经算是第二次秦攻岭南的战争了。

秦瓯战争狭义上说是秦王朝与盘踞在广西的西瓯国的战争,但是实际上应该说是秦王朝与整个南方百越民族的战争,这次战争完善了中华的基本版图,从此以后,广西和广东成为了中华版图的省份,期间虽然在秦末汉初时期曾经由秦将赵佗建立了南越国而独立出去,南越军在汉初高祖和吕后当政时期也曾经数次击败汉军的进攻,但是南越军同样消耗很大,在汉文帝时期,南越国撤帝号,与汉朝修好,在汉武帝时期,10万汉军南下进攻南越国,南越国经过此前的对汉战争,伤亡已经很大,无力抵抗强大的汉军,最后南越王率领南越全国在籍的40多万老百姓投降汉朝,此后两广之地再也没有和中华大地分开。

但是战争毕竟是残酷的,且不说秦军在三次战争中前后了损失了30多万人马,两广地区的老百姓也遭到惨重的损失,在历史资料中记载秦军在第二次战争后的部队全部留在两广,这些秦人与当地人融合,成为了现在的两广老百姓祖先的一支。这留下的近30万秦军士兵为两广的开发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但是根据历史学家考证,在秦末农民战争、楚汉战争期间,两广并不是战场,此时的两广几乎已经算是独立出秦王朝,但是在《中国各朝人口》一书中却记载着在秦末战争刚结束的时候,两广人口只有40多万人,这里如果扣除那些留下的近30万秦军士兵,也就是说这时两广的原百越民族从秦瓯战争前的50万锐减到10万人这样,而这期间两广并没有什么瘟疫流行的文献资料,当然也不排除秦人在战争结束后还是不适应南方的气候从而造成水土不服而人口下降,但我认为战争造成人口减少的原因应该是最主要的,在战争中,起码有近40万百越人或死或逃亡到东南亚。一直到汉武帝时期,已经在两广建立的南越国虽然说在建国初期有号称“百万带甲”,但是根据历史学家分析,南越国总人口最多的时候(大致是汉高祖以后的吕后当政时期)也不会超过80万人,士兵最多也就在10万人左右,“百万带甲”系为夸张而显示国威的说法,在最后投降汉朝的时候,南越人口在册投降的只有40多万人,如果算上那些不在册记录内的人口估计也不会超过60万人。

不管怎么样,这次战争也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融合,虽然民族的融合往往都要经过残酷的战争,但秦军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为两广的开发和建设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