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乐天:幔汁与气圈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8-7-21 22:41:32

    在杜乐天的心目中,地球内部流体既不是我们熟悉的气体,也不是我们熟悉的流体,他说:

 
“地球内部(特别是深于上地壳)的流体均呈超临界态存在,既不是水液,也不是岩浆,而是高压缩、高密度的极强还原性气体(例如H2、CO、CH4,和地表上的大气成分截然不同)。地球排气作用和哮喘就是在强大的温度差、压力差、黏度差、密度差驱动下高压气体自发反重力不均匀地向上辐射喷流。这当然会对大气、海洋、地震等灾害的孕育和发生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他用“幔汁”和“气圈”来描述这种流体。
 
在20世纪70年代末,英国学者Bailey,D.K.等就提出了“地幔流体”的概念,用它来解释岩浆形成的过程:以某种渗透性、流动性、挥发性强的流体作为媒介进行的物质交换过程,整个过程被称为“地幔交代作用”。
 
1987年杜乐天提出了“幔汁假说”,指出地幔是由幔岩和幔汁两部分构成的。他立足于物质的萃取与输送功能,从轻质、渗透性、挥发性的角度确定幔汁的成分。
 
“地幔流体”中,氢(H)是原子序最低的元素(1),也是渗透性最强的元素,所以氢是幔汁的首要成分。除了氢以外,幔汁中还有碱金属(用字母A表示),在地幔条件下,碱金属的化合物是挥发性的,是不可少的主控性成员。此外还包括碳(C)、氧(O)、氮(N)、硫(S),所以杜乐天用HACONS来表示幔汁。构成幔汁的皆是轻物质,原子序最高的是钾(19),其余的都在11以下。至于“地幔流体”中的其他成分,在杜乐天看来,是被幔汁萃取与输送的物质。
 
液态铁构成的外地核溶解了大量的氢(H2)。氢是太阳系中丰度最高的元素,而铁(Fe)能溶解氢是冶金学的常识。压力越大,温度越高,液态铁中氢溶解量越大。前人的超高压实验发现在地核中可以形成原子比为1∶1的FeH。而幔汁就发源于由液态铁外地核辐射出的强大氢流。
 
当幔汁向上喷流途经下中地幔后,演化为氢型幔汁(H-HACONS),许多不相容元素呈氢化物形式迁移。
 
当氢型幔汁向上穿透到上地幔后,由于一路上萃取许多不相容元素特别是Na + 、K+(钠、钾)之类阳离子碱金属后,逐渐演化为碱型幔汁(A-HACONS)。碱型幔汁在岩石圈的屏蔽下积聚即成上地幔软流圈。在幔汁渗入后软流体不断扩大溃变的体积,上隆形成波峰,甚至刺穿上覆岩层形成穹隆或蘑菇状构造。
 
当岩石圈发生破裂、张开、拉伸(如裂谷、裂陷、深大断裂、伸展或拆离等),碱型幔汁继续向上进入地壳,进一步演化为氧型幔汁(O-HACONS)。它们的压力大(数千MPa),温度高(高于1000℃,远高于花岗岩的熔点700℃),其中的氢、烃又开始部分氧化而产生较多的H2O、CO2,故很容易导致地壳岩石或地层的全部熔融,产生花岗岩浆和安山岩浆。氧型幔汁如在地壳中积聚,即形成地球物理异常带:地震波速低、电导率高导、高热流等,杜乐天将其统称之为“溃变体”。
 
于是,在杜乐天的视野中,地球内部的流体垂向分带大体是,地核氢流→氢型幔汁→碱型幔汁→氧型幔汁→岩浆、热液、热泉、油气、水合天然气→水圈(包括海洋、地下水)→大气圈。
 
幔汁在巨大的压力、温度、密度、浓度梯度驱动下,反重力向上迁移,这就是整个地球内部、外部基本的流体体系。杜乐天将这一过程称为“幔汁辐射”,认为是它控制了地球演化、岩浆作用、热液作用、大地构造运动的发生。
 
幔汁辐射的原动力来自地球内部的温度差、压力差和质量差。通俗地说,轻而渗透性强的漫汁因压力差而上浮。杜乐天认为,幔汁辐射的过程就是地球向外排气的过程。地球不只有人人都感知到的大气圈,它一共有5个气圈,它们自外向内的顺序是:大气圈(Ⅰ);上地壳充气圈(Ⅱ);中地壳充气圈(Ⅲ);上地幔充气圈(Ⅵ);气圈Ⅴ位于地核的外层,据中外研究,此处是熔融铁,在极大的压力下其中溶解了巨量的氢。铁水中可以溶解很多氢,这在钢铁工业中是常识(氢脆问题)。温度越高,氢在铁水中的溶解越多。
 
气圈Ⅰ、Ⅱ的存在并无争论,气圈Ⅲ、Ⅵ、Ⅴ的存在是杜乐天提出的,他广泛引用地质学、矿物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的证据来论证自己的假说。 杜乐天认为,上地幔气圈是大气圈的120倍,外地核气圈则是大气圈的400倍。
 
由此,杜乐天提出了从固体地球观向流体地球观的转变。指出地球动力学的真正起因不是来自固体的力效应,而是来自深部流体活动,是流体在地球3个基本动力(重力、地球自转速度改变和各地质圈层差异转速及天体引潮力)的合力作用下的结果。只要有1%左右(体积)的此等流体积聚即可导致地球内部动荡不安,必然发生大地构造运动。这才是大地构造运动的产生根源。